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研究中心教育学原理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9-30 00:0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一)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西南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是西南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中的优势学科,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的主干学科。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著名的学辈前人为本学科点的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1987年本学科点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2年开始设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以本学科为优势学科的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本学科点被列为西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6年被批准为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点现拥有一支雄厚的专业科研与教学队伍,教授13人、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齐全并有自己的特色。本学科点的教育基本理论、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构建、学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民族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技术的转化、教育政策法规、科学教育等研究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在国内外已有较大影响,成为本学科国际、国内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平台,与美国、英国、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著名大学建立了本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已经招收本专业硕士生20届共500余人,招收博士生9届共45人,博士后流动站进站研究人员4届共5人。生源覆盖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区以及韩国、越南、尼日利亚等国家。本学科点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和西南大学教育学院为依托,有条件集中各种研究力量,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和攻艰项目。本学科点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实、活、广、深”的学风和传统,在对象理论和方法论上,逐步形成了教育学原理领域的“西南学派”。尤其在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民族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实践转化、民族传统科技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富有成效,别具特色,达到了国内领先并可进行国际对话的水平。目前,以张诗亚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的本学科点研究团队,立足中国西南,面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性文化转型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借助于中国西南独具的人文地理条件,以中国西南多元丰富的“活的教育”为研究对象,由点到面,由下而上,力图实现教育学理论的“突围”,并努力向教育实践转化。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领域引起了广泛影响,诸如关于西部教育与科技发展的战略设计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重视;关于本科生顶岗实习的政策建议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表彰,并在全国推广;倡导并实践的教育的田野研究方式和方法对教育研究方法论学科建设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二)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西南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覆盖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学校德

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技术转化、教育政策法规研究、科学教育学等9个研究方向,其中,以教育基本理论、民族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技术转化、科学教育学、教育政策法规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

1.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以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创新教育、教育研究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西方教育思潮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尤其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和教育研究方法论为主要特色,是本学科点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本学科点历史最悠久的研究方向。

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是1998年本学科博士点设立时即确立的主攻方向,该方向突出了教育的民族性、现代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依据国情发展教育的整体思路,提出了民族教育、网络教育、绿色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开拓了教育理论的研究域,并为西部开发和西部教育发展决策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参考。

在教育方法论研究方面,开反思批判教育研究领域科学主义倾向之先河,在90年代出,即出版了我国首部系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论专著《教育科学学初探:教育科学的反思》(张诗亚等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近20年来,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一直成为本研究方向的主攻重点,在倡导人类学方法、人文科学方法论方面独具特色,在反思科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极对立的方法论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注重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对教育研究的影响的探讨,注重将方法论研究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探讨。仅2001年以来,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有一定影响的方法论论文10余篇,主持立项省部级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指导完成方法论类硕士学位论文5篇,博士论文2篇,翻译研究方法类著作3部,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培养了一批在高等学校从事教育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教学和研究的人才,也为本学科点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加强了方法论意识。

当代教育思潮研究和创新教育研究也是该方向中具有优势和特色主攻领域。该研究方向从90年代初以来,先后围绕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学校德育的新理念展开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教劳结合研究》、《创新教育学》较有影响的著作,发表了一系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反思科学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引起了较大反响。

2.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转化方向

将教育理论与现代化技术转化、运用于教育实践,是本学科点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和方向。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转化研究,包括多方面的理论问题,是针对长期存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技术与教育实践之间关系的一系列问题的专门研究领域。近年来方法论的发展昭示,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向教育实践的转化,不是简单的一个理论和技术运用的操作方法问题,而是涉及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中国与外国、现代与传统等重大教育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应该是教育学原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但是以往学术界仅将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看作是“应用研究”,不列入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内容。本学科点设立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转化研究方向,与兄弟院校同类学科点比较,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经过长期建设,已经形成了研究优势,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方面都获得了有广泛影响的成果。

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转化研究,包括一般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具体化研究、外国理论与教育技术的中国化研究、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转换文化资源为教育资源的研究。目前,本研究方向在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将部分西南民族教育和心理研究成果数字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成果也已经在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得到推广运用。以数字化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本学科点扎根西南民族文化,关注数码时代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技术实践的理论和实践,关注民族地区数字化技术与西南地域文化的交融与整合,并积极促进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设立本研究方向以来,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计算机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农村学校电化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对策探索》、《论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两个误区》、《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字源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原生语境再现——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研究》、《网络教育的质量因素探析》、《运用天地网结合技术,构建灵活远程教学模式》、《基于数据挖掘的远程学习过程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文本挖掘的e-Learning学习评价研究”》等论文130余篇;出版《振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强化民族认同——数码时代的文化选择》、《天地化生——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论》、《计算机网络课件开发与制作》、《多媒体与网络课件——设计原理 • 制作技术》、《教育实验研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学科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处方教学设计原理》等学术专著和教材11部,其中《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获“全国教育理论著作优秀奖”;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有关课题 6项。

该研究方向立足西南地区教育发展实际,从学术研究对象的多文化、多发展类型特征及独特性出发,创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研究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所提供的平台,以良好的研究条件、丰富的学术资源、雄厚的资金投入,广泛吸引人才,形成以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整合性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共同体,拥有一批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为本学科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关注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和国际性,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举办西南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训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打破了以往象牙塔式的培养方式,通过研究中心在西南各地建立的田野工作站,将研究生教育的课堂设在民族生活第一线,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密切结合起来,从现实问题中产生课题,以此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研究方向现已经招收博士生两届,共2人。

该研究方向还主要集中在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基础于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并侧重于教育技术的运用,下一步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转化文化资源为课程资源方面的研究、开拓一般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具体化和外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中国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民族教育学研究方向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学研究方向设在教育学原理之下作为三级学科,该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点最为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的主干研究方向。本学科点有着开展民族教育研究丰厚学术积累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研究队伍最为雄厚,投入最大,承担课题最多,研究成果影响广泛。得益于“地利天时”,本学科点始终有研究西南民族教育的传统,并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南特色的民族教育学体系。主要基于本学科点民族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特色,2004年11月26日,教育部批准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又为本学科点民族教育学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

本研究方向立足西南,内合外联,对西南民族教育、心理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目前聚焦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为西部教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之咨询基础。中心汇集海内外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的精英,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之理念,以西南民族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基础,构建绿色教育系统,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重点主攻研究方向:西南民族文化变迁中的教育发展;民族科技教育与现代课程的改革; 西南民族心理研究; 西南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本专业方向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有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委托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类型与对策研究》、 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重大项目《西南民族学校多样化发展模式研究》、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重大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等4项,其他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9项。本研究方向已培养硕士50人,博士生7人。自2001年以来,每年主办或者承办民族教育研究有关的国内或者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学科点以及国内其他民族教育学学科点建立了研究网络关系。

4.科学教育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立足基础教育,从纵向对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以及评价进行理论研究;面向教学实践,编写符合学生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流教材,开展教学研究以及教师教育的研究和培训,理论结合实际,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基础及其特色分以下部分:科学技术史研究、教育心理研究、科学教育学研究、课程标准与科学教材的研制与实践、网络建设与国际交流等。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为科学教育研究奠定了很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科学教育的课程开发研究、科学教育的跨文化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科学教育主要研究人员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进行科技史的研究,相关研究有三大特点:其一,蹲点村寨,实地考查,立足少数民族深入研究民族科技;其二,走向国门,比较研究,以国际视角研究科学技术史;其三,科技开发,注重转换,从民族自身特点出发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心理方面的深入研究也为科学教育研究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做了很好前期铺垫。自20世纪80始,科学教育主要学术骨干在学科教育及心理研究方面做出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如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廖伯琴教授于1999年获认知心理学方向的教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的表征差异及其成因探析》2004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相关专著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另外,廖伯琴教授的《中学力学问题表征体系的动态特征》、《智商对物理问题解决表征体系动态特征的影响》分别发表于2001年的《心理学报》和2000年的《心理科学》,对学生的学习与问题解决的心理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本研究方向的其他学术骨干如赵保钢教授、李远蓉教授、范蔚教授、孙振东教授等关于教育心理和科学教育理论基础的有关论文分别发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科学》、《教育评论》、《心理发展与教育》、《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等有关刊物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该研究方向长期研究积垫与努力, 1999年通过盲审、考查等诸多环节一举夺标获准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研究工作具有相当成效,于2001年完成出版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04年完成出版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并由教育部以实验稿的形式正式颁布。目前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实验地区几乎遍布了全国各省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实验省正稳步拓展,已有10个实验省全省进入高中实验。

根据教育部的建议,各课程标准组在研制课程标准的同时也编写了针对符合课程标准的新教材。为了更好地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为了进一步拓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持编写出版了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材(8、9年级,共2册),高中物理教材(共12册),目前教材已分别在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河南、黑龙江、湖南、重庆、辽宁、内蒙古、山东、四川、新疆、云南、江苏、海南等省市使用。这样全国范围的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为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验素材,也为本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提供了很珍贵的研究平台。

为了进一步促进交流与合作,本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开通了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网络。通过本中心的网络可以直接进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下由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直接创建的新思考物理课程网(http://phys.cersp. com/)。该课程网自建立来,一直接受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的评估,在32个接受评估的网络中,新思考物理课程网的访问量和浏览量排名一直攀升,目前再次进入前4名。这为加强本中心与基础教育第一线老师们的联系构筑了重要的桥梁。

5.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重点内容有教育法律的制定与修改研究、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等。

本方向自2001年至2006年,承担全国、省部级课题多项。受到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 7项。共在全国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多篇论文为学科级论文。有多本学术论著出版。

自2001以来,受教育部的委托,先后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的建议研究,受教育部法制办的委托,先后进行了教育法律体系研究、学校安全责任保险研究、学校类型研究等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受重庆市政府与重庆市教委的委托,先后担任了重庆市学生申诉办法、重庆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工作。

同时,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是本方向的一个重要特色,该研究依托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研究的优势,结合自己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研究工作,为我国今后进行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讨。

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也是本方向的一个研究重点,先后承接了全国和省部级多项有关课题,在全国核心学术期刊和学科级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章,该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除此之外,本方向还在教育产权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教育管理与督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

本学科点是全国最早招收教育法学方向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单位之一。目前招收的教育法学方向博士生共11人,其中已毕业4人,在读7人;招收硕士生36人,已毕业24人,在读12人。

(三)本学科点的国家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教育学原理学科发展水平,从根本上代表着整个国家教育理论水平的基础状况,决定性地制约着我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尤其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突飞猛进的状态下,亟须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基本原理的建设。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移植西方的教育理论,还是照搬苏联的教育原理,都不可能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础。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更进一步表明,我国的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建设还远远不够。尽管众多师范大学甚至综合大学都设立了教育学原理学科点,但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育学原理学科点的工作还需加强,目前的状况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远不能满足教育科学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新颖,众多主攻方向填补了国内甚至国际空白。全新的问题、独特的方法和优越的研究条件,本学科点的进一步建设有利于我国教育理论科学体系的创新,本学科点的独具特色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重庆市、四川“城乡一体化”实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背景下,加强西南大学教育学科建设,尤其加强独具西南特色的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建设,对于发展西部教育理论,改革发展西南教育事业,配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更是具有直接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