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
发布时间: 2012-08-18 00:0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大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举行

2012年08月11日下午16: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在西南大学荟文楼(第9教学楼)会议厅举行。开题报告会专家委员会由五位学者组成,分别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重庆市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杨如安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蒋厚强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张学敏教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么加利教授。另外出席本次报告会的领导还有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何健处长,高校社科评价中心李建平主任,西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社科联办公室李惠主任,西南大学基地建设办公室吴淑爱主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秘书处)处长孟小军副教授。来自西南大学的陈恩伦教授、黔东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吴军教授和西南大学的蒋立松副教授分别就各自课题进行开题汇报。中心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旁听了此次开题报告会。

陈恩伦教授的课题名称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在报告中陈恩伦教授分别从对课题的理解、课题研究目的、课题研究内容及子课题的设计、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听取陈恩伦教授的汇报之后,专家委员会首先肯定了此课题的研究价值与严谨的前期工作,但也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首先是在此汇报中缺少对“民族地区”概念的准确解析及其涵盖范围的详细说明;其次是对民族地区教育独特性的论证不够,没有突出民族地区教育的特点,说明其与汉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区别;再者是对民族地区“优先发展”的强调不够,没有解析现行法律体系中哪些部分是特别强调优先发展的;最后是落实到操作层面,没有说明如何将国家层面的法律系统细化到民族地区具体的法规政策上来。张诗亚教授在总结专家们的建议后,支出“三把斧”的招:第一是立场问题,研究人员应保持客观研究者的立场,超越某一特定群体视角的局限性,客观准确地把握问题的要害,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超脱纯粹经验之谈的法理性;第二是概念的界定及划分。明确界定和划分的标准及相关的局限性、涵盖范围和交叉的部分,不仅是从行政角度出发,也要结合实际具体分析;第三是对问题的分类把握。研究不只是需要开出“药方”,更需要对“病情”全面诊断,因此,我们要做到“虚”“实”结合。所谓“实”是指从实际出发,了解问题的性质及分类,选择有代表性的点深入研究;所谓“虚”指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思路。

吴军教授和蒋立松副教授的课题名称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职业教育支撑系统研究》。他们就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方法、总体框架、重难点和创新处以及课题分工等相关问题作了汇报。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专家委员们也就该课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指出的是该汇报对核心概念“支撑系统”的界定还不够清晰、指向还不够明确、所包含的要素也不够全面;其次是对该课题所研究的层次和范围没有很好地划分和说明;再者是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弱势没有做出很好的解析;最后是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等方面还考虑不够。张诗亚教授在总结专家们的建议后,指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支撑系统所包含的四大要素:其一是“创新”,即职业教育应充分考虑到产业的变化发展,以克服教育的滞后性,它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中轴,但也是所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二是“维持”,即结合当地特有的生态人文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以维持当地传统产业的发展;其三是“补偿”,即西部职业教育培育出的人才输送到东部转换为劳动力资源时,如何在制度层面操作层面予以补偿;其四是“转换”,即东部的传统产业大量向西部转移,如何调整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变化。

陈恩伦教授、吴军教授和蒋立松副教授对专家们的指导和建议表达了感谢,并表示会将这些建议整理归类后落实到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本次开题报告会的召开为重大课题的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