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中国基础教育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周晓旭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与中心主任张诗亚老师围绕“协同创新”中“基础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张诗亚老师谈到,我国民族种类繁多,不同的民族基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传统文化,会有不同的认知心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类型也是纷繁复杂的。因此,我国整齐划一的基础教育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很难推行的,我们应根据各个民族的特点,开展灵活多变的基础教育。陈光巨老师、刘坚老师及周晓旭老师纷纷对张老师的话表示了赞同,他们也认为教育应是全环节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应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民族地区的关注,我国学校的基础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应要提高关注,加强借鉴。
对于刘坚老师提出的国家的评价体系应该如何调整时,张老师给出自己的回答,他认为国家标准要求的太为严格,标准不应是固定的,而应找到每个民族发展的生长点,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呈动态发展的形式,他认为个体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就能称之为发展,而非要求每个人都要达到同一程度才叫发展。
刘坚老师又进一步提出,制定不一样的标准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民族地区的歧视,张老师认为国家应制定出标准,然后征问地方自己的选择。现有国家的标准体系太过于机械了,单纯移植国外的经验,但却忽略了个性化,例如英国,它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标准,但都有个最低的共同的标准。张诗亚老师又进一步以新疆地区的基础教育为例,说明了灵活多变的标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