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 2013-12-11 00:0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

“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在2014年1月6日—9日在广西桂林举行,本次由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牵头策划组织的论坛,得到了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热烈响应。会议举办地选择在广西师范大学。该论坛汇集了全国100余位教育专家代表,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

1月7日上午,“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论坛开幕式在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参加本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凯里学院院长吴军教授、钦州学院院长徐书业教授、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杨如安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么加利教授、广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曾冬梅教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虞吉教授。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孙杰远教授主持,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教授致辞,王书记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重大意义,并从5A级王城校区、人文社科传统底蕴、广西师大出版社、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优势等方面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80余年的办学历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结合广西师范大学与中国历史转折有重要联系的事件,阐释云时代背景下民族发展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崭新的转折点,本次论坛是一个生逢其时、应运而生、责无旁贷的学术活动。提出要以开阔的视野,从教育改革开始,积极促进云时代民族教育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孙杰远教授、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杨如安教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虞吉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刘冬梅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张诗亚教授在《挑战与机遇:云时代学习》报告中指出,在云时代背景下,大量的信息以数码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这些信息本质上是虚拟的,能以不同的呈现方式极其迅速地传播在不同的时空。云时代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很多信息并未经过文化的选择机制和淘汰过程,也带来了挑战。云时代已经到来了,但人们对云时代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其发展的步伐,在整个状态下我们的教育与人文还得传承与发展。所以,在云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民族的人显得十分重要。云时代学习的顺利推进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努力,不仅需要提高学习意识,也要化意识为行动,形成全民族共同的认识。

孙杰远教授的报告《云时代的文化形态与民族教育变革》从学理上给云时代下了定义,并通过案例说明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总结出云时代永远链接、智能服务、心理依赖、自我延伸和以系统自我组织与修复等五个特征。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育中“学”与“教”的方式变革,同时,云时代将优化民族教育中文化形态和传播模式,并提出了提升教师与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杨如安教授在《重庆民族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基本情况,提出了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民族文化的类别、渝东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及传承现状,结合地方戏剧对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建设进行了探索,介绍如何开展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平台。

虞吉教授的报告《像的知识论阐释与学习学建构》提出“像”在历史过程中应该与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像与心”的认识。并通过亲历北欧中学生被网络信息时代伤害的低素质形象指出云时代忽略了心性的挖掘,他谈到教育的本质是人性的发展,人性与社会性是相连的。他希望传媒发展其应有的力量把大家聚集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形成一体性。云时代应让民族教育重回心,重回人,让孩子们重获一种规范,重新利用像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刘冬梅教授的报告《教师惩戒法律问题研究》以三个案例导入,提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严峻现实,并提出了教师惩戒权、教师行使惩戒权、保障教师惩戒权的三个问题。而目前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尚属空白,需要加大立法力度。

1月7日下午,论坛举行两个小组分论坛。分论坛一作报告的代表有:

冯季林教授《论云时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张国栋博士《合作与共享: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路径审视》

黄健毅博士《兴边富民行动对广西边境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

陈国华博士《解套与自缚:义务教育治理的运作与阐释——基于云南省M县的考察》

谭娇连讲师《云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地区农村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陈巧妹博士《网校在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实施及问题》

分论坛二作报告的代表有:

覃志强博士《虚拟语言实验室:云时代的情景化语言学习环境》

谢登斌教授《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研究》

罗利群教授《佤族魔巴制度文化与儿童道德人格塑造》

谭亲毅博士《全纳教育:教育公平的文化选择》

姚佳胜博士《权利视角下: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微探》

林铭教授《信息技术支持的改善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月8日上午,“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举行两个小组分论坛。分论坛一作报告的代表有:

莫秀峰博士《以云社交促进民族地区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

朱艺华讲师《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云公益”研究》

梁兴连博士《云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地方对策研究》

杨茂庆博士《美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李富强博士《巫在中国科技生发阶段的地位和影响研究》

杨丽萍副教授《新壮字与云时代壮族文化传承的适切性研究》

张倩苇教授《移动学习助推民族地区学生21世纪技能发展》

何蕾博士《广西山歌传承的媒介转向——基于柳州鱼峰山歌圩的实地考察》分论坛二作报告的代表有:

周大众博士《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突围》

蒋士会教授《民族地区新课改复杂性论析——基于复杂性思维的视角》

罗军兵博士《教育本质探析》

耿娟娟教授《民族教育与完整教育——对空间的思考》

曾小鹏博士《纳西“东巴文”的结构特征及其传承》

黄镭讲师《基于云时代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模型》

胡顺讲师《民族传统文化云网站设计》

1月8日下午,么加利教授、陶红教授、朱敬教授、罗章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么加利教授的《云时代西南民族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报告提出,从技术层面上讲,云时代使得信息的量和质都不同于以前,它是后信息化时代,是网络社会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升的产物。认为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内隐的存在性,是最基本的要素,是外显于表面文化之下的东西,具体来说是隐含于习俗、宗教、信仰、文字背后的思维方式。西南少数民族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中华民族属于全球化的一部分,如果人们掌握好云时代,会为西南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福音。并提出了传承与保护西南民族文化基因的思考:要强制性地保护与传承;移植性地保护、发展性的保护、重构性地保护。

陶红教授《云时代中华桑蚕文化研究的困境与出路》结合文化人类学和基因学等的思考,通过借助各种器物符号、文字符号、神话传说、蚕织图等为基础,开展对中华桑蚕文化起源与传承的研究。她通过展示中国人自己的考古发掘成果来说明桑蚕文化符号的悠久历史。同时提出了在云时代桑蚕文化研究的困惑,即背离经济作用、价值和在此背景下很容易被碎片化分割。用自己的亲身实例提出在云时代探索中华桑蚕文化研究的出路——利用云技术创作新的桑蚕文化,并用一系列桑蚕style拍摄图组实证桑蚕文化的出路。

朱敬教授《论云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探析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云时代的时代变迁中学习方式演进路径以及学习的内涵与本质。提出了云时代学习的两大枷锁。并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教学案例提出了要改变学生的旧式、封闭的学习方式,应该做到:通过基于网络的主动式、常态化、反思性学习,突破地域限制与心理桎梏,并改变评价方式,以个性化的技术产品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罗章教授《网络交互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以贵州XJ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为例》,以贵州XJ旅游开展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为例分析“网络交互”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她从用户、用途、功效、社会网络和传统文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因特网、手机网、电视网等“网络交互”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呼吁在旅游开发中要好好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

在论坛报告结束后,在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论坛闭幕式。张诗亚教授致闭幕辞,他指出,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人都要调节自身。在云时代牢牢把握自己,只有清楚和把握自己的根本,才能在云时代站稳脚跟。

孙杰远教授做论坛的总结讲话,他用“感动”、“感谢”、“感念”三个词做了简单汇报:感动,全国各地学者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感谢,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会议对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建设有很大的推动力;感念,这样的会议加强了我们的意念,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主题发言总计36场,与会代表就本次的主题充分交流探讨,碰撞思维的火花,对云时代的学习、民族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同仁对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