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説乎斋报告厅举行“教育研究方法与操作实务训练营”第六讲:质性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主讲人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唐小为,出席本次讲座的还有科研办韩玉梅老师,培养办主任陈伦超老师。中心一、二年级全体硕博研究生到场学习。
图 1 师生们认真聆听
唐小为副教授首先对从事质性研究的研究者个人特质做出阐述,认为质性研究者拥有一些共有的特性,但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立场、兴趣爱好、问题取向和研究目标选择“做有理论增值的质性研究”或“做有实践增值的质性研究”,二者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唐老师分享了其个人开展基于微观课堂分析的质性研究经历,强调了质性研究得以通过一线教师的视角和立场、浸入实践场域观察教育现象与案例、探究实践问题背后的规律与发生机制,从而深度理解实践问题真相并提出改进策略的实践增值价值。继而,唐老师从质性论文写作的选题、理论框架、编码体系建构、数据素材选取与分析,以及结论和讨论等要素和组成部分一一详细阐述。在选题方面,唐小为副教授认为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和擅用批判性思维,从田野中寻找实践与理论的可能结合点,从身边的观察体验中及时抓住“来找你”的题目,尤其是在冲突和差异中突破固有思维和理念,探寻有价值的创新性视角与问题面,批判性思考固有的观点和理论。唐小为副教授认为在理论框架方面应不断更新视角,避免造成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脱离为互不相干的“两张皮”,要将理论框架紧密贯穿到研究问题分析与论证过程中,用于切实指导研究的开展,甚至进一步突破和丰富已有的理论基础。唐老师还强调,应善于拓宽跨学科视野,在教育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领域中选取相关的理论框架和视角,创新性地审视教育问题。数据分析是质性研究的关键部分,唐老师通过多篇案例文章展示了如何以理论框架为指导建构高质量的编码体系,并以编码体系为纲有机地分析和呈现在实地调查中采集的大量碎片化的多形式的质性资料与数据,从而达到深度挖掘实践案例与故事背后的规律与生成机制的目的,最终通过文章的讨论部分回归和升华研究主题、实现理论增值,并通过将理论语言渗入案例和改进对策来实现实践增值。最后,唐教授还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在国际期刊中质性研究文章投稿和回复编辑修改意见的经验和技巧。
图 2 唐小为副教授认真讲授
图 3唐小为副教授为同学答疑
讲座后,唐小为副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耐心的解答。中心师生对唐老师的精彩讲授表达感谢。同学们深感讲座受益匪浅,对质性研究的写作与操作要领得到了方向性的指导,收获了清晰实用的写作技巧。至此,“教育研究方法与操作实务训练营”第六讲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