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建设 > 实验项目 > 正文
实验室2022-2023年度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表征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 2022-12-26 17:1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研究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备受当前学术界关注,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以及如何铸牢较少受到实证科学的支持。本课题从心理学的视角,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探究中华民族共享的符号体系及其“心理密码”,为共同体提供科学之实的证据;并解析共同体中的个体和群体对符号的认知加工偏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测评与教育提供实践支持

研究框架

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表征和载体,这种集体记忆表明对某种秩序和价值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言,个体在社会文化学习(尤其是文化符号)的过程中会将社会秩序和结构引入到内心世界中,形成社会个体与民族共同体关联的记忆。从心理学的视角,文化符号的记忆不仅具有社会心理属性,如认同;同时也具有神经生理属性,如特有的神经加工模式。

在本项目中,我们主要关注三类模态共同体符号:文字、视觉和音乐


研究方案

课题一:字源识字的表征机制及其对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提升效应研究

研究1:字源识字提升彝族学龄儿童汉语学习的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采用字源识字和常规识字的两种语文教学方案,在彝族地区选择8个三年级班级进行教学干预实验,通过控制班级规模、彝汉学生比例、家庭环境等多方面额外因素,探究字源识字教学是否可以提升彝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表现(包括识字、组词和造句等)。此外,通过对字源汉字与彝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的相关的程度,进一步阐明字源识字对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促进效应的内在机制。

研究周期:2022年8月-2022年12月


研究2:不同民族学生在字源识字过程中的共享神经机制

研究内容:通过EEG技术解码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至少三种民族)在字源识字阶段的神经编码活动,我们期待在汉字“本源”阶段,大脑神经活动会呈现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的跨民族相似性,以此证明汉字起源的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研究周期:2023年1月-2023年8月


课题二:中华民族共同体视知觉符号的加工优势研究

研究1:红色和民族服饰颜色对认知和自我的加工的影响

研究内容:服饰是进行民族分类的线索,服饰颜色作为线索核心对个体形成认知、人格和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在一体视角下,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色。研究发现中国文化下个体知觉红色时,可能诱发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内隐意义,红色诱发相对积极的心理信息,如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革命等。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蓝衣壮和汉族中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设计探究民族服饰颜色(蓝)、共同体颜色(红色)、和控制条件(黑色)对两种民族学生在空间工作记忆(认知)和联结任务(自我)中是否存在加工优势的分离现象。

研究周期:2023年2月-2023年8月


研究2:走廊民族(藏彝走廊)的共同文化知觉符号探究

研究内容:走廊民族是多民族文化、经济交融发展的缩影,对于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藏彝走廊”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这一历史-文化区生态环境多样性突出,是中国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带、“黑河——腾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牧文化过渡、交错地带。历史上多民族互动频繁,各民族在长期的互动中,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该区域内多民族和谐共居,互嵌式社会结构特点明显。有众多藏缅语各民族和壮侗、苗瑶等语族民族及孟高棉语族民族分布,也汉、回、蒙古等民族,很多民族还包括众多的支系或族群。藏彝走廊地带各民族文化交融程度高,很多文化现象跨民族或跨族群分布。因此,藏彝走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对于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探寻走廊民族发展中共融共享的文化知觉符号,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这类知觉符号的心理表征以及对个体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作用机制。

研究周期:2023年3月-2023年8月


课题三: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符号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研究1:国民歌曲诱发自我参照加工的时间特征:来自ERPs的证据

研究内容:国民歌曲,如《茉莉花》,是每个公民塑造和表达个体与祖国的连结纽带,同时对个体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音乐能够诱发出不同的情景,比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情境等。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ERP)独特的时间进程记录和能兼顾空间辨别的优势,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国民歌曲诱发集体主义(“共同体”)情境条件下和非国民歌曲诱发的对照情景下个体自我参照加工的特性及其神经机制。  

研究周期:2022年9月-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