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属性,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创新与超越,并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教育历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探究教育的人民性的理论内涵需从多重维度出发。在主体之维,教育的人民性是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的统一;在过程之维,教育的人民性指向“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目标之维,教育的人民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最终走向人类解放。新时代,践行教育的人民性应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确立人民的教育主体地位;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人民的教育参与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保障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更好地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的人民性;教育强国;以人民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的人民性这一理论范畴,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也是对中国百年来教育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目标。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教育的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内蕴着“为谁办教育”“办怎样的教育”“如何办教育”等关涉教育价值立场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人民性问题是从党的百年教育实践和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诉求中生发而来。对其进行系统澄清,不仅能助力相关教育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提升其实践解释力与理论指导力,而且有利于打破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壁垒,实现教育研究人民性与教育实践人民性的交互生成,为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
一、思想溯源:重审教育的人民性
任何理论思想都是基于已有理论资源或实践经验形成的,因此在探究教育的人民性理论内涵时需要追根溯源:探索教育的人民性之所以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汇聚教育的人民性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明晰教育的人民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实践中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从而完整呈现教育的人民性的思想脉络和理论根源。
(一)教育的人民性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核。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人民的主权地位,并论证了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历史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追寻的目标是人类解放,这也标志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初步形成;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提出“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国家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灭亡”,即人民掌握全部资本、生产和交换,真正成为市民社会的主人,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确立为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研究者普遍认为,至此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正式确立,其重要标志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虽然在马克思的诸多论著中人民性一词出现频率不高,马克思、恩格斯也未曾对人民性的概念进行专门阐释,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注重“现实的人”的存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宰者和创造者,是决定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并积极探寻劳动人民自由解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正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于人民群众,人民性价值取向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蕴含和理论底色。回归到教育,马克思主义者将教育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重要路径,主张实施全面的教育。而人民群众不仅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发展的历史推动者,是教育的起点和目的之所在,由此,教育的人民性得以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要求我们以人民的利益为起点和终点,办教育要把“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相结合,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汇聚民智、激发民力。
(二)教育的人民性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创新与超越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孕育于中华文明的母体中,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人民问题思考与探索的智慧结晶。民本思想为教育的人民性的思想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教育的人民性的重要文化基因。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关于“民本”的观点和主张,如《尚书·泰誓中》中记载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中的“国将兴,听于民”等。关于“天”“君”“民”三者的论述均强调“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百家争鸣之际,民本思想是超越学派的思想命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老子提出“贵以贱为本”,墨子提出“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连以主张严刑律法著称的法家也强调“以人为本”。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初步形成了以“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为核心内涵的民本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的“民本”虽然并未包含现代民主的涵义,但仍是人民性思想体系形成的文化基因和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教化于民”一直是传统民本思想“政在养民”的重要组成,民本思想让人民的价值得以彰显。例如,《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均在强调教育之于国家统治的重要作用;孔子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提出“庶、富、教”的主张,在人口和物质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对民众施以教化,其“有教无类”的思想更是推动了文化下移,开启了民众化教育的先河。毛泽东也曾就我国教育史具有人民性进行过专门论述,他认为除孔、孟、荀提出明显具有人民性的教育思想外,“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也间接体现了教育中的人民性。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虽然并无专门的教育著作,但其人民性的思想对人民的教育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民性的文化血脉得以延续和发展。
传统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正是对民本思想历史局限的创新与超越。首先,人民性是对民本思想价值主体的超越,从“民”到“人民”的重要转变是人民性对传统民本思想超越的重要体现。“民”与“人民”同为集合概念,内涵却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民”强调整体性而不突出群体中的个体,而“人民”在强调群体性的同时兼顾个体性。从“民”转变到“人民”,使人民性摆脱了空洞与虚假的群体,作为具有实践能力的真实集合体存在于国家和社会之中。其次,人民性是对民本思想价值目标的超越。封建社会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民本思想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民本思想中“民本”与“君本”共同存在,既有内在矛盾,又相互结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也正“体现在传统民本思想与君主专制主义的二律背反上”。而人民性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民本身,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从主体到目标都具有同一性。最后,人民性是对民本思想价值实现的超越。古代民本思想的价值实现是把人民作为客体,强调“为民做主”;人民性的实现路径是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人民是发展的主体,人民生产满足自身发展的物质和生产资料,全体人民的共同生产资料和发展成果自然也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民性的实现不再是“为民做主”,而是转变为“由民做主”。
(三)教育的人民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历程中丰富和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的人民性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条主线,是引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百年发展的价值轴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为工农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秉持教育的人民性价值取向的鲜明体现。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成立劳动组织讲习所和劳工补习学校等面向工农群众的学校,对广大普通劳工开展扫盲和文化教育,并对教育普及与女子享受政治、经济和教育上的平等权利等问题提出要求。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教育工作的目的,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后又提出“学校向工农开门”等教育政策,“工农”始终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教育主体。囿于阶级划分等复杂社会因素,工农阶级虽然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但与“人民”相比仍存在价值区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农”向“人民”的演变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坚守教育人民性的时代表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深刻反映了“四有新人”的培养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我国为人民办教育的价值立场,进一步彰显了我国教育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置于“民生”板块首要位置进行系统论述,这一战略布局深刻体现出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民生工程的核心地位;报告还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命题,“人民满意”既是评价标准也是发展方向,不断推动教育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发展迈向新阶段。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长期教育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教育的人民性价值取向的新时代表达。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在价值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赓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我国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在教育实践中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宗旨;在教育主体上,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根本目标上,强调以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为旨归。教育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一环,既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是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上,党中央尤为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开拓教育的人民性价值取向的新境界。
二、理论内涵:廓清教育的人民性
从概念上来看,人民性是指与人民相联系,表现人民思想意志、符合人民利益和反映人民愿望的一种特性。教育的人民性是“教育”与“人民性”结合而成的合成概念,其内涵指向教育与人民相联系,意指社会主义国家办教育、培养人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现实需要出发,具有符合人民思想意志和愿望的特性。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教育的人民性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现人民的教育思想意志,反映人民对教育的美好期待或愿望。教育的人民性讨论的是教育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人民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为谁办教育”“办怎样的教育”“如何办教育”“依靠谁办教育”等都体现着教育与人民的联系,是教育的人民性关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分析,主张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包含“起点(主体与前提)—过程(实践与中介)—目标(价值与归宿)”的完整链条。基于此,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和群众史观来阐释教育的人民性的理论内涵,首先,要从起点上明确“为谁办教育”这一主体问题。教育的人民性中,人民是这一概念唯一的价值主体。始终以人民为价值本位、坚持人民的价值立场等都是教育的人民性的题中之义。其次,“怎么办教育”和“依靠谁办教育”是过程性问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体现为了人民,也要充分依靠人民,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人民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是教育的人民性的重要构成。最后,“办怎样的教育”关涉培养目标之维,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寻绎教育的人民性的理想境界和最终目标。
(一)教育的人民性是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的统一
廓清教育的人民性的价值主体,是建构本体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发展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下形成的群体本位形态。个人谋求生存只能建立在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个人本位形态,个体从自然和族群桎梏中解放出来并普遍获得独立。但是这种个人本位建立在对物的依赖基础上,人们在追逐个人私利以及人自身本质异化的状态下,形成了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个人“单子性”存在,同时也造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种自由个性是一种“类本位”形态,是超越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存在。在“类本位”形态下,人摆脱了分裂、孤立的“单子式”状态,必然要走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这种形态下“每一个人都全面地占有人的本质,并发挥人所具有的全面的本质,实现人和人的最高本质的统一”,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实现统一的存在状态。
经历了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以自由个性为基础的类主体应运而生。类主体强调人的存在,个体永远是构成类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每个个体又统一为整体的“类”存在,即类主体既可以在“自由个性”人的联合体中看到聚合性与统一性,又能在联合体中看到每个个体独有的个性和独立性,所以类主体是对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的批判继承和积极扬弃,从而走向更高的合体,实现群体主体与个人主体的和谐统一。人民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类”属性的概念,既区别于“国民”概念的重点在于对国家的强依附性,也区别于“公民”概念的重心在于对权利与自由的保护。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民的概念比群众的概念更能代表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集合。具体来讲,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民是阶级属性的政治范畴、不断生成的历史范畴、改变世界的主体范畴。人民是集体概念与辩证概念的统一。首先,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人民作为集体概念,是由现实中实在的单个个体所结合构成的集体。这种集体并非抽象的人的聚合,而是现实存在的社会有机体。其次,从辩证逻辑角度看,人民作为辩证概念,指构成人民的是现实中的个体。每个个体均具有人民属性。基于特殊与普通的辩证关系,人民指向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的现实有机统一。最后,在从逻辑维度理解人民内涵的基础上,从属性维度强调人民的政治性、历史性、社会性,方能较为立体地把握人民的概念内涵。厘清人民的概念内涵是界定人民性与教育的人民性概念的核心。
教育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以人民为主体既体现对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普遍追求,也体现对人民群体中个体个性的关注。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走向和谐统一。首先,人民是教育创造和改革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不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也是精神文明的缔造者。在我国,人民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依靠人民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人民的需求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人民是享有教育发展成果的主体。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关涉“教育发展为了谁”这一决定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由此能够引申出权力主体、利益主体等。社会主义社会在制度层面消灭了存续几千年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这就在立场和出发点上使社会和个人有了统一的前提,同时也回答了“教育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最后,人民是教育评价的主体。教育的价值主体决定着教育的评价主体。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属性”。人民是教育的价值主体,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同时也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绩由人民评价,教育的人民性得以彰显。
(二)教育的人民性指向“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理解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核心范畴与解释基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的人民性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从实践和过程维度来看,教育的人民性在这两个关键层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第一,教育的人民性内蕴着“依靠谁办教育”的问题。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通过引导现实的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确立人民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地位。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有意识的人,人只有在现实的实践中才能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生活和发展于现实社会中鲜活的个体,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人的自我发展与人的社会化问题。基于此,教育的人民性不是抽象的逻辑推演,而是具有强烈现实性和鲜明实践特点的理论。教育的人民性一方面指向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民大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人民群体中每个个体个性的关注,将人的本质和发展问题从抽象的“人性论”转向现实的社会实践。而人的实践活动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的交往实践共同构成了社会实践。教育的人民性不是抽象地言说“人性”和“教育以人为本”,而是将教育中的人作为从事社会生产、具有一定社会关系联结、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现实的人,是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是个人与群体高度统一的人。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其所指向的主体为人民。教育的人民性就是要重视从事实践的最广大人民的教育,为了人民办教育,同时依靠人民办教育,使教育发展成果为人民所真正享有。
第二,教育的人民性回应了“怎么办教育”的关键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的人民性的根本路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要实现对人本身的改造,另一方面需要实现对社会的改造。而如何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何在实践中践行这一根本原则当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是受教育的,而劳动又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所以要把“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每个人都要受教育、参加生产劳动。其次,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原则要注重发挥综合技术教育的关键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教育“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不同于普通的文化知识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将最真实的生产劳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结的天然纽带,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最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在于消灭旧分工,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旧的分工体系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彻底消灭旧的分工为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创造了条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现实的人在对这一原则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劳动能力,不断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条件,“类主体”的不断发展也在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与物在这一原则的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教育的人民性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走向人类解放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要实现教育的人民性,其目标必然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存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误解,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全面发展,而没有看到全体社会成员、一切人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统一的“类主体”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主体,这与教育的人民性所蕴含的主体完全一致。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即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它包含智力与体力的统一。在人民性的语境下,今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全面发展,不仅要考虑全面,还要考虑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即自由发展。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认识。最后,教育的人民性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时要充分重视全面教育的作用,将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教育与能满足人民个性化发展的人民满意的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同样,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也彰显着教育的人民性的根本价值取向。人类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在自然、社会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把无产阶级从被压迫、被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自由意志还给人本身,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跃升。而人民是无产阶级的先进代表。列宁在阐释无产阶级解放时常使用“劳动人民”,所以人类解放首先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解放,这种自由意志的联合体就反映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符合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正是人民性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教育的人民性理应反映社会主义的目标与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人民性目标实现之维度的最高境界,教育的人民性的最终目标旨在促进每个个体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促使一切人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寻绎的最终目标——人类解放。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在不同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办教育要体现人民的意志,符合人民利益,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所以教育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属性和根本价值取向。丰富教育的人民性的理论内涵,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置于社会主义教育人民性的目标之维,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鲜活体现。
三、实践方略:践行教育的人民性
百年教育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教育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果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教育的人民性的历史发展既有宝贵经验,也暗藏着诸多问题。基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从人民主体、人民参与和人民共享三个方面初步探索,旨在为更好地践行教育的人民性探寻可行路径。
(一)坚守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确立人民的教育主体地位
2021年,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其中“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十个坚持”中的第二点,紧接在“坚持党的领导”之后。人民至上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是引领和贯穿党的一切事业发展的一条价值主线。因此,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确立人民的教育主体地位需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和保障。教育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注重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的根本价值,党性与人民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是一致的、统一的。
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将人民置于教育主体地位,于新时代集中体现为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盼,筑牢教育的人民性根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要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以及差异性与多元化教育的需求,即重点关照弱势群体、学校、地区,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趋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对教育的人民性的现实回应。具体而言,政府需要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薄弱地区和学校的投入,设立专项教育扶持资金,资金分配向农村、偏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规定教师在一定任期内必须到薄弱学校交流任教,通过“以强带弱”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教育数字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因此,需要努力以数字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增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使数字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搭建统一的在线教育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免费共享。在教育实践中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不断依靠改革创新回应人民关切,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教育的追求。
(二)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人民的教育参与水平
“建设教育强国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又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最终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教育的人民性不仅需在价值目标上彰显,还需要反映在教育发展的治理全过程中。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需要巩固和发展人民参与的教育制度。在以往的教育治理中,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人民常作为目标结果的最终享有者而独立于治理过程之外。因此,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一是要在教育治理的内容输入端坚持群众路线,做好调查研究,畅通意见的反映渠道,认真倾听民众的心声。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教育改革,有必要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教育改革方案。在制定教育政策、规划学校建设等重大事项时,通过听证会、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二是设立教育监督委员会,成员包括家长、教师、社区代表等,对教育经费使用、学校办学质量等进行监督,定期发布监督报告。在教育治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坚守教育的人民性,杜绝损害人民教育利益的治理行为,把国家教育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造福人民。例如,杜绝各种形式的教育乱收费,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等,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在教育治理中增设反馈环节。教育治理成效最终的标准就是人民的评价。当前,教育治理过程中关于反馈环节,特别是畅通人民反映意见建议的体制机制还不甚完善,需要完善信息公开等反馈机制。
教育的人民性蕴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之中,对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意义。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需要强化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人民作为创造主体的作用。当前,我国在教育治理现代化中还存在着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公共教育治理面临着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较低、公众参与教育的路径与渠道不畅等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教育治理中国家管理的意识与辑遮蔽了公共参与的意识,公共参与教育治理的路径还有待完善。因此,需要搭建公众参与教育平台,如建立线上教育治理论坛,方便公众交流教育问题和提出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及时回应和处理。另一方面是公众自身对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众参与教育治理的效能。因此,需要开展教育治理培训活动,面向家长、社区居民等定期举办教育政策解读、教育管理知识培训等讲座,提升公众对教育治理的认知和参与能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以教育的人民性为根本价值取向。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将德治、法治、善治等都根植于人民之中,将人民参与、人民监督、人民评价融入教育治理全过程,将人民意志、人民智慧渗透于教育改革发展之中,不仅是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从人民期待到人民满意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教育发展是否遵循教育的人民性价值取向的标准。因此,需要完善教育治理效果评价体系,以公众满意度为重要指标,定期开展教育治理满意度调查。建立教育治理问题反馈处理机制,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应当给予认真回应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保障人民共享教育
发展成果新时代践行教育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立场,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就是要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立足教育的人民性解决主要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飞速发展,“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1%。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2%。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体系,我国学生年资助人次达到1.6亿,全面实现应助尽助”。“有学上”得以全面实现并进一步得到巩固。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教育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需要将作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抓住“上好学”这一教育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人民关心的教育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把每一所学校办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整体而言,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供更多可选择、享受教育发展成果的机遇。尤其要关心如何加大对乡村教育的帮扶力度,建立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机制,营造关心乡村教育的社会氛围,更好推动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质量为先,数量增加需要服从质量提升”。践行教育的人民性需要将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就需要依靠改革创新解决人民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与重点问题。在学前教育方面,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成为人民的痛点,给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格局带来隐患。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学区房”等问题依然突出,“五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方式成为重要任务。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素养,适应和引领科技革命和国家现代化事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职业教育方面,推进产教融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等都是人民切实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高质量教育公平以一种更有厚度、更具力度、更显广度、更有高度的公平新格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展现教育担当,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贡献教育力量”。在践行教育的人民性过程中,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具有人民性,亟须通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解决教育中的顽瘴痼疾,推动高质量教育公平的时代构建。针对上述人民关切的重难点问题,从学前教育看,政府需要增加早期教育服务供给。从基础教育来看,通过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索多元化的考试招生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增加综合素质评价、特长评价等内容。从高等教育来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素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为终身学习提供制度保障;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发展趋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学科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对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进行全链条优化,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从职业教育来看,政府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职业院校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和发展渠道。持续回应人民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期盼,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这是在实践中坚守教育的人民性的核心路径。
(本文参考文献略)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of Education: Ideological Origi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LiSongnan YangZhaoshan
Abstract: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of education re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value attribute of socialist education. Rooted in the Marxist people’s standpoint, it inherits, innovates upon, and transcends traditional Chinese people-centered thought, while being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centurylong educational journe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of education through Marxist theory require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in the dimension of subjects, it embodies the unity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es; in the dimension of process, it directs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realistic human beings”; and in the dimension of objectives, it aims at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ultimately progressing toward human liberation. To implement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of education during the new era, we must uphold the people-first value concept and establish the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in education; improve the modern educ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to enhanc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deepen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reforms to ensure equitabl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These measures will better achieve the overarching goal of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and deliver education that satisfies the people.
Key words: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of education;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People-centere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Marxist educational thought
初审:胡天扬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