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5年 > 第6期目录(总第二百一十二期 > 正文

论教育学家精神

作者:侯怀银,张娅
阅读数:1

来源:《教育科学》2025年第3期


摘 要:作为教育学家在长期教育学研究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教育学家精神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学家崇高精神的凝结,具体包括了教育学家的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自觉精神、育人精神、奉献精神、时代精神和合作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学家精神,不仅有助于实现对教育学传统的“接着讲”、激励教育学研究者追求真理以及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创新发展,而且有助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学家精神的培育需要厚植家国情怀,践行学科使命担当;传承与创新并举,提升教育学学科地位;践行教育关怀,构建良好的教育学研究生态;推进教育学派建设,彰显中国特色;强化典型示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家;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并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逻辑,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教育强国。这些战略部署为我国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与精神动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教育学的发展同样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中国教育学学科取得历史性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教育学家践行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严谨治学和以德为先等精神品质,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当前,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描绘的宏伟蓝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教育学家精神的内涵与外延、确立意义,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为新时代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引和智力支持。

一、何谓教育学家精神

何谓教育学家精神?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还未展开直接研究,也未形成广泛的共识。我们只能依据教育学家这一群体的共同精神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并与教育家精神进行辨析,以此明确教育学家精神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一)教育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辨析

“教育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既存在本质差异又具有深层关联,这种关系的复杂性源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互动性。对于二者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主体即教育学家与教育家的区别和联系。

1.教育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差异与区别

教育学家与教育家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主体定位的差异坐标系中:教育学家是以教育学学科建构为轴心的理论生产者,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将其应用于教育与教学实践。这一群体研究教育学本质,主动追求教育学理想,是教育学本质的人格化表征。他们将教育学视为一门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的学问以及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追求实现教育学与生命的内在统一。而教育家是以教育实践变革为轴心的行动引领者,主要基于教育实践为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促进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教育学家与教育家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三点。第一,价值维度存在差异。教育学家以学科发展为根本旨归,其精神特质体现为对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批判性建构;教育家则以实践创新为价值导向,强调教育理论与现实土壤的深度融合。第二,方法论存在差异。教育学家遵循学术共同体的规范体系,通过概念化、体系化的方式推进学科建设;教育家则采用行动研究范式,体现实践智慧的生成路径。

第三,影响机制存在差异。教育学家的精神通过学科话语体系传承;教育家的精神则通过实践范式传播。

鉴于此,教育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主体不同。教育学家精神是从理论研究领域的教育学家群体中提炼出来的,教育家精神是从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教育家群体中提炼出来的。第二,侧重点不同。教育学家精神的提炼在于推动教育学的发展,致力于以独有智慧改进教育学。教育家精神的倡导在于实现个体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第三,影响范围不同。教育学家精神涉及教育学家和其他教育学人,激励他们传承教育学优良传统,实现对教育学真理的追求,以此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教育家精神涉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激励教师在实践中以更高尚的精神状态,帮助学生成为自由而全面的个体。

2.教育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联系

教育学家与教育家的关系本质上体现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辩证统一,两者构成教育发展的“双螺旋结构”。其一,两者之间存在身份的重叠与转化。卓越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兼具双重身份,例如,杜威既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奠基人,又是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践开创者。这种身份的重叠性表明,教育工作者应突破理论和实践的机械分野。其二,两者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共生系统。教育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教育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两者构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辩证运动。其三,两者共享核心精神基因。无论是教育学家还是教育家,其精神内核都包含求真、向善和臻美三个维度,这些共同基因一同构成了教育专业精神的基石。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打破身份壁垒:教育学家要增强实践自觉,实现教育理论向实践场域的创造性转化;教育家要提升理论自觉,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系统化的教育理论。这种融合趋势要求我们以整体性思维理解两者的精神实质,既不能将教育学家局限为书斋学者,也不能将教育家简化为经验主义者。

教育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联系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存在一些共同的特性。两者都是一种专业精神,都需要主体注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工作,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重任。另一方面,弘扬教育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目的相同,都是为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同为中国精神的教育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关怀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各自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由此可见,教育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犹如鸟之双翼,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深度互动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真正发展。

(二)教育学家精神的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教育学家精神是教育学家在长期从事教育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以家国情怀为内核、以严谨治学为根基、以学术创新为动力的精神品格。它不仅体现为对教育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包含以教育报国的使命担当,是对教育学家群体根本规定性的凝练与升华。作为对教育学家群体在从事教育学研究活动和教育学学科建设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升华,教育学家精神既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教育学人发展成为教育学家的前提,还是教育学家不断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推动着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建设。

(三)教育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

教育学家精神的内涵可以从学术、道德、育人和影响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具体包括了九个方面的精神,即求实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自觉精神、爱国精神、育人精神、奉献精神、时代精神以及合作精神。

1.以真理追求为核心的治学品格

教育学家扎根教育实践,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对学术规范的遵守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深入研究,构成了教育学家精神中极为重要的学术精神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求实精神。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都需要以既定的事实为依据。教育学家拥有求实精神是获得学术成就的重要保证,也意味着他们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尊重客观存在的教育学规律,以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教育学家孟宪承毕生以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治学,以严格的态度要求学生,为中国培养出一批教育学的优秀研究人才和教学人才。同时,教育学家在研究教育学的过程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育学研究中表现为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教育学工作者才能充分彰显教育学家精神,以此带动形成健康良好的教育氛围和风气,促进教育学的良性发展。

第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教育学家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并营造严谨的教育学学术研究风气。例如,教育学家郭秉文一生以民主与科学精神治校,提倡学者治校并极力推进学术自由,增强了教育发展活力。教育学本身存在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现象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育学家具备理性的批判思维,以科学精神认识、探究并遵循教育学规律,在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尊重科学、以科学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促进教育学改革发展。只有自身秉持思辨性原则,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本质,客观地分析教育问题,深入思考教育学基本理论等相关问题,寻找最优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引导受教育者科学认识世界,反思学习生活实践,传承科学精神。

第三,创新精神。研究教育学的灵魂在于创新,以创新精神促进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学家应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发展形势时保持创新的精神和思维,将创新精神视为其必备素养,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与时俱进,引领教育学的发展。如教育学家李廉方独创的“廉方教学法”,打破了分科教学的模式,为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除了理念,创新精神还表现为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教育学的研究工作,即自觉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研究教育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一科学方法,准确解释教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取得教育学理论的创新。

2。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人格境界

教育学家始终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如顾明远所评价的“学贯中西,具有爱国情怀,为建设新中国教育学科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展现出“教育为公”的奉献精神与“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具体而言,道德层面的教育学家精神表现为自觉、爱国两种精神品质。

一方面,教育学家肩负着实现高水平教育学学科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我们应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学家精神中的自觉精神,将对教育学的追求自觉融入实践之中。第一,自觉精神要求教育学家坚定教育学的学科独立自主信念,以共同的信念凝聚学人,以学术共同体的形式促进教育学学派的发展。例如,“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成员以推动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为核心理念,自觉自主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将学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发扬至教育学学科诸领域。第二,自觉精神要求教育学家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始终保持洞察教育学学科前沿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专业的胜任力,推动教育学不断深化和发展。第三,自觉精神要求教育学家自觉以师德修养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在教育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中以责任担当和生命自觉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教育学工作者深刻领会自觉精神,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自觉。

另一方面,教育学无国界,但教育学家有祖国,爱国精神是教育学人投身教育学研究的政治前提,要求教育学家具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家张敷荣在中国处于日军侵略状态下,自觉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以教育学救国,他的爱国精神是每一位教育学家应具备的。在爱国精神的促使和激励下,大量教育学家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为国家发展培育人才、贡献应有力量。广大教育学家正是以为国育才、服务人民为己任,将教育学研究领域作为弘扬爱国精神的主战场,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心怀坚定的理想信念,潜心研究教育学,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坚定的智力支撑。

3.以立德树人为旨归的教育智慧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大问题受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灌输知识不是教育,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思考才是教育。教师是启蒙者,也是帮助学生养成完善人格、发挥智慧和才能的助推者。教育学家在为师过程中,将教育智慧内化为精神品质,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育人精神是教育学家精神的价值体现,也是教育学家应具备的崇高品德。新时代弘扬教育学家精神,要求教育学家同时具备学习、育人、生活等智慧,将传授知识与塑造人格进行有机结合。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转识成智的教育规律提供给教育学家科学的方法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只有治学态度足够严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历史使命感,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人才,保证党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拥有人才支撑。

此外,具备奉献精神同样是教育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教育学家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教育学,淡泊名利,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学事业作出贡献,用一个个“小我”成就了“大我”,不断创造着更大的社会价值,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社会、教书育人的真正意义。就像著名教育学家张宗麟,勇于成为男性大学生选择幼儿园教师身份的第一人,坚信幼儿教育为其他一切教育奠定基础的理念,坚持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教育学本身就是培养爱的一项事业,教育学家便是大爱的化身。教育学的发展创新需要教育学家具备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正确处理教育学家的个人主体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间的关系,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党和国家的利益命运深度融合。教育学家精神以甘于奉献的大爱,充分展现出教育学家的人文情怀,体现着他们的责任担当和崇高品质。

4.以直面时代为基础的真诚合作

教育学家不仅通过学科体系建构、理论原创性研究,推动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而且以直面时代现实问题的勇气,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动力,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

一方面,时代呼唤着教育学家用精神的形式规定自身的存在方式,激励着教育学家追求教育学理想,勇担教育学的历史使命。这是发展教育学的内在规定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需要。换言之,广大教育学家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重任。教育学家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具体化为时代精神,即某一社会的主要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教育学家精神在新时代践行,需要主体自觉将对教育学的追求融入建设现代化教育事业中,促进教育强国的建设和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学事业的发展是教育学家共同开拓的,教育学的丰硕成果是教育学家群体共同创造的,教育学家精神也是广大教育学家共同孕育的。教育学家精神不单指某个人,而是教育学家群体拥有的共同精神烙印,蕴含着每一位教育学家的精神品格,概括表达了整个群体的共同精神风貌。合作精神不仅是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优良传统,也是教育学家精神的显著标识。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分工与合作,需要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学研究,集中团队成员的智慧形成更大的研究能力,这是教育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更是现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发展模式。如“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精髓在于团结,只有团结,才会有真正的合作。只有通过合作,学派想做之事才能成为现实。

总体而言,教育学家精神的九个方面是对教育学家精神的高度凝练,即对教育学家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它们是一个内在逻辑完整、严密的精神架构,共同激励教育学人追求学术卓越。

二、教育学家精神确立的意义

作为教育学家群体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教育学家精神不仅是教育学家在长期的教育学研究活动中积累的精神财富,也是对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家国情怀的传承,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实际融合的产物。弘扬教育学家精神的基础是明确其确立的意义,阐明其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实现对教育学传统的“接着讲”

教育学家精神的内涵确立有助于弘扬教育学的优良传统,重新审视前人对教育学建设和发展的传统与经验,在继承和弘扬教育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着眼于教育学的变化、发展和创造。

第一,有助于实现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的“接着讲”。中国古代涌现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其理论既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亦为世界教育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西方教育学理论的传入冲击了传统体系,导致其传承断裂至今。对这种现状的改变需要弘扬新时代的教育学家精神,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返本归源,使其转化为现代化的教育智慧。

第二,有助于实现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传统的“接着讲”。中国当代教育学是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扬弃。弘扬教育学家精神有助于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学传统更好地承续,延续当时教育学家的学术研究路径和人生轨迹,促进当代教育学家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实现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的“接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传入中国以来便发挥其独特优势,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传统。弘扬教育学家精神有助于我们梳理并总结概括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继承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资源有效整合到中国教育学建设中。

第四,有助于实现对以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范式的中国教育学传统的“接着讲”。西方哲学等学科自引进中国以来,便成为教育学研究者的重要思想资源,教育学家以这些学科为范式来探索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形成传统。弘扬教育学家精神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对这一传统进行传承、完善和发展。

(二)有助于激励教育学人追求真理

从事教育学工作的是包括教育学家在内的教育学人。教育学家具有原创性思维,是创造和建构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人。教育学人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释教育的现象与问题,传播教育学知识的人。教育学家精神的确立和弘扬有助于激励教育学人追求真理,继承传统,使育人质量逐步提高,也使整个学界的风气呈良性发展,进而促进教育强国的建设。

弘扬教育学家精神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懈努力。教育学家精神是对在长期教育学发展过程中教育学家群体所形成的可贵品质的经验总结和精神凝练,是激励广大教育学人不懈进取、促进教育事业持续进步的核心力量与精神精华。教育学家精神激励教育学人坚定对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信仰,以炽热的教育学研究热情探索教育学自身规律,以独特的教育学使命感投身于教育学研究的实践中,以教书育人和潜心钻研的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在新时代弘扬教育学家精神,有助于激励和引导教育学人积极追求真理,树立广泛认同、共同遵守的教育学价值理念,以此加快教育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推动教育学学科的创新发展

教育学家是教育学学科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其精神力量进行研究和凝练,有助于精神感召力的充分发挥,推动教育学学科的创新性发展。老一辈教育学家以坚定的精神意志支撑我国教育学学科的创新性发展,步入新时代,教育学家精神更是不断彰显其时代价值,推动教育学学科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助力教育强国的建设。

教师在教育学家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学习和成长,以终身学习促进教师的发展和进步。在学有所得之后,教师还应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所学理论得以践行。当采取行动时,要批判性地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才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师在教育学家精神的影响下,不断习得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及时有效地在实际教育教学问题凸显时采取有效的行动。这一过程既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使其逐渐向教育学家靠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四)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改革与创新提供动力支撑,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改革和创新。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建设教育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和弘扬教育学家精神是新时代增强教师的专业化能力与素质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

教育学家精神强调教育学人要不断在教育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追求创新,体现了在对教育学发展基本规律的尊重基础上,对教育学发展本质要求的彰显,以及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回应。在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中,教育学家精神激励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育学家潜心探索和研究教育学自身的规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挖掘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的教育学理论,探索新时代教育学改革和发展的路径,有利于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五)有助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在一定意义上,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展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化程度密切相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学的重要使命。确立并弘扬教育学家精神有助于激励教育学家秉持强国有我的奋进姿态,积极投身于教育强国的建设之中。换言之,复兴民族伟业和建设教育强国呼唤具有教育学家精神的大国良师。

当前,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成为大国博弈和较量的主战场之一,党和国家建设现代化迫切需要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人才支持。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可知,教育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地位,教育强国的建设位于“强国”目标的首位。教育强国的建设需要制度方面的周密安排、精神上的强大引擎以及资源上的充足保障,是集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为一体的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学家精神的确立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

三、教育学家精神的培育路径

精神并非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个体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具体活动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得个体精神上升为普遍精神,并不断完成自我认识、自我实现。教育学家精神的培育,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厚植家国情怀,践行学科使命担当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为教育学家精神的养成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滋养。爱国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教育学家和其他教育学人理应具备家国一体的情怀和服务社会的价值,这是由教育具有的政治属性和特征所决定的。爱国不仅是教育学家精神的底色,也是其最核心和本质的内容,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培育和弘扬教育学家精神的首要要求。因此,教育学家和其他教育学人应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将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实践,自觉承担为党为国培育人才的重任,树立教育学理想,促进教育强国的建设。

此外,培育教育学家精神要重视教育学家和其他教育学人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因素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师对教育学的追求及其自主培养,把教育学家精神贯穿到教育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激励广大教育学人在工作中培养前瞻意识,为解决最紧迫的问题而努力,为建设世界性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叶澜创建的“生命·实践”学派即为例证,其扎根中国教育实践,融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既体现学科自主性,又彰显服务国家的使命。通过强化德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二)传承与创新并举,提升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中国教育学发展需立足本土传统,融合古代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近代教育探索成果。教育学家作为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主体力量,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与“人”的问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这就意味着教育学学科地位直接影响教育学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独立自主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学人,应该坚定中国教育学的学科独立自主信念,坚定中国教育学的学科认同与学科归属,将建构中国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的“三大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教育学的自主性建构。

一方面,传承教育学已有优秀传统。在教育学发展历史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并被后人继承和发展的思想、制度、方法、习俗以及行为方式等都属于教育学已有的优秀传统。它们是教育学家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历史经验的凝结,其发展性促使教育学与时俱进,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和共同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教育学家精神的培育和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所接受。在新时代培育教育学家精神应接续前人的学术研究传统,同时善于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推陈出新,利用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使受教育者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得以全面充分发展。

另一方面,结合现代教育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教育学家从事教育学理论研究工作,拥有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尊重教育学的自身规律,发挥教育学的价值,对教育学充满热爱,可以在教育学学科的创新发展中大显身手。坚持立德树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发力中不断促进教育强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教育学家精神的培育和践行,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必将逐步上升。

(三)践行教育关怀,构建良好的教育学研究生态

教育是“仁而爱人”的有爱事业,这里的“爱”不仅是教育学家对教育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更是教育学家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和无私且持久的大爱。以“爱”为核心,对真实的教育进行真实的关怀,才能构建良好的教育学研究生态。

一方面是学科热爱,即激发教育学人的研究热忱,将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对教育学充满热爱不仅是成为教育学家最基础的条件,也是培养教育学家精神的内在动力,还是促进教育学学科良性发展并取得工作成效的基础。教育学家和其他教育学人为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中收获精神乐趣,才算对真实的教育进行真实的关怀。

另一方面是学生关爱,即尊重个体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实现全人培养。教育学家和其他教育学人应遵循教育学发展规律与学生成长的自身规律,因材施教,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根据其不同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学习能力,对其进行最恰当的教育。要对每一位学生施以爱的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样态、成长进步和个体价值,重视每位学生的情感表达,对教育施以平等公正的关怀。

在此基础上,培育和践行教育学家精神才能更好地构建教育学研究生态。良好的研究生态有利于教育学工作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深远持久的习惯。在教育学研究领域,不仅要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学家在教育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更为完善且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体系,而且要倡导民主的学术氛围,着力构建良好的教育学研究生态,营造尊重真理和人才、鼓励创新的健康氛围,推动教育学家精神在学术界蔚然成风。

(四)推进教育学派的建设,彰显中国特色

教育学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应切实落到实践领域,积极推进教育学派的构建,构成教育学发展的实践载体。“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我国本土生发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学术共同体,其教育思想的独特性正是教育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和不懈追求。自成立以来,学派成员以终身教育为视野,致力于推动大教育学的建构,不仅在教育学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为中国教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人。作为成功典范,它产生的广泛学术与实践影响力,不仅在于保持本土问题意识、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建构富有魅力和特色的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实践话语体系,而且通过“传帮带”机制实现代际传承,培育学术共同体,将理论研究嵌入基础教育改革。这一学派的创建和发展经验为中国自主的教育学及其学派建设提供了范例,激励着有志于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人认真学习并为之奋斗。

教育学的发展助力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孕育并催生教育学派的创立,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派只能扎根中国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中国的话语体系来表述。这就需要中国的教育学家和其他教育学人不断艰苦奋斗、踏实实践,培养并践行教育学家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派。

(五)强化典型示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精神引领。教育强国的建设和教育学家精神的培育,同样需要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榜样之所以拥有典型示范和精神引领的作用,是因为一个榜样可以反映出一个群体集中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对其他人产生积极正向的带领作用。

一方面,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建设需要发挥教育学家精神的高位引领作用,即通过老一辈教育学家栽培年轻的教育学人。例如,叶澜的原创性教育学观点展现了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实力和走向世界学林时的文化自信,具有引领和示范价值。在实践中,叶澜主动与一线教师平等对话,在理论和策略方法等方面指导大家做教育、做老师、办学校,共同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另一方面,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教育学工作者主动向榜样学习。培育教育学家精神,不仅要求教育学家和其他教育学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潜心钻研、探索创新,而且要求他们向叶澜等模范学习,始终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通过埋头钻研,不断发展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伟大的时代和事业都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精神助力一个民族长久生存,在历史洪流中毅然奋勇向前的民族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动力源泉和价值引领,教育学家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下更加熠熠生辉,始终汇集磅礴力量推动着中国教育学的创新性发展。广大教育学家和其他教育学人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培育、大力弘扬、着力践行教育学家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本文参考文献略)


On the Educationist Spirit

HouHuaiyin ZhangYa


Abstract: As a valuable spiritual asset accumulated through long-term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educationist spirit represent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noble values upheld by generations of educationalists. It specifically encompasses the scientific spirit, pragmatic spirit, innovative spirit, patriotic spirit, self-awareness, educational commitment, dedication,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educationist spirit not only helps to sustain and deepen the academic discourse on educational traditions, inspir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to pursue truth, and foster innovation in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advancing the building of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and deepening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ionist spirit requires a deep-rooted sense of national commitment and a strong sense of disciplinary responsibility; it calls for both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o elevate the academic standing of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 it entails practicing educational care to build a health y research ecosystem in educational studies;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educational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refle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 emphasizes exemplary models to harness the guiding power of role models.

Key words: educationalist; educator; spirit;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初审:王悦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