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化德育”是新时代德育的应然诉求、实然过程和必然结果。“生命化德育”以生命为价值旨归,以生命为依据,以成就生命为目标。为了推进“生命化德育”从理念走向行动,迫切需要研究相应的核心理念、内容体系和评价机制。围绕“生命化德育”的四个核心理念即:健心育德、赏识育人、实践树人、明德惟馨,以“生命化德育”的内容体系即一个中心、两育融合、三大手段、四个核心理念为基本遵循,构建出以生命情感、生命投入、生命关系、生命意义、成就生命为指标的“五位一体”评价模型。
关键词:生命化德育;核心理念;内容体系;评价指标
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综观实践中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本本、师本现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目中无人“生命空场”,遗忘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使得德育活动变得单调、沉闷,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基于此,本文对生命化德育的核心理念、内容体系和评价模型等基本问题作一探讨。
一、生命化德育的核心理念
(一)健心育德
道德是根植于每个人特有的内在本性。良好心理品质是个体追求高尚道德标准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以“心”为道德根基。儒家经典《大学》将“正心”置于修身之首,强调“身有所忿嚏、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揭示心态端正对道德修养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正是“生命化德育”倡导“健心”的本质,以心理建设奠定立德树人的之基,使个体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借鉴传统“扶正祛邪”思想,德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个体抵御不良诱惑、克服心理困境,实现品德持续提升。
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更具应对挑战的自信和韧性,并能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现代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将人类美德划分为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和心灵的超越六大类,包含24种力量,为“健心育德”提供了科学框架。“生命化德育”通过“健心”最大程度地培育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当前我国德育实践过度依赖行为主义理论,通过外在的奖惩来调控学生行为,忽视对真善美内在追求的激发,导致德育成效事倍功半。“健心”是德育的基础和核心,其重点在激励学生积极向善、追求幸福与提升自尊水平,相应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也会得到抑制甚至消除。
(二)赏识育人
赏识生命、激励生命、成就生命构成生命化德育的三大核心原则,为德育实践注入创新动力。
“赏识生命”即欣赏与认识生命,融合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与人本主义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主张教育者应无条件接纳学生的个性,激励他们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其突破传统“取长补短”方法的局限,强调尊重并关注每位学生的独特性,挖掘并发展其潜能,从而让每位学生的人生更加精彩。
“激励生命”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教育者在此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定需求,通过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自我超越与成长。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生的成长主要通过与更有经验者的互动实现,尤其是在其“近侧行为发展区”的活动最为关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学生从基本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关键。通过创设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给予积极反馈及提供榜样的力量,激励生命原则有助于学生在认知、情感及道德层面的全面发展,进而构建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成就生命”则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让每个人都在遵循社会规范上做最好的自己。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通过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及个人责任,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促进他们道德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树人
实践是德育的核心路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强调实践活动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德育活动中,实践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情境中的行为选择,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道德价值并建立个人行为与社会福祉的关联认知,最终个体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
实践发展认知。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依赖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调整。通过实践,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情境进行探索,在这些过程他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的,学生在面对新情境的挑战时,必须通过顺应来调整模式,这一过程增强了他们的认知灵活性并加深了对道德和社会行为的理解。
实践塑造人格。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写道:“道德是通过习惯而养成的。”这意味着人的道德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持续地实践和习惯养成的。个人的道德发展需要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和反复地实践来实现,最终塑造个人的性格和道德。实践不仅是美德培养的基地,也是学生学会应对生活挑战和道德困境的舞台,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出诚实、勇敢、公正和同情等关键品质。通过反复实践与反思,这些经验又逐渐内化为个体的自然反应和行为模式。
实践创造幸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当作为社会人的人发展其全面性时,他的个体生活就获得了意义。”他认为人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和创造性劳动,可以发展自身的能力和潜力,且在与他人的共同劳动中提升归属感,从而获得个人满足感和幸福。因此,实践活动为个体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和潜能的机会,是增强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四)明德惟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生命化德育据此将幸福确立为终极价值追求,致力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实现师生幸福感的双重提升。
明德助个体实现物质幸福。中华传统道德观强调“德”与“得”相通。《说文解字》阐述德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通过利他行为实现利己,也就是施德于人也实现惠己。《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个人道德行为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这种支持往往会转化为物质利益。墨子强调“义利合一”,强调道德行为的正义性与其带来的实际利益与福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中也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中西道德论共同印证道德实践通过促进社会资源公平分配与协作关系构建,为个体创造良性的发展环境。人人明德,人的物质幸福才能实现,精神幸福才有所依存。
明德促进个体实现精神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不以高尚的行为快乐的人也就不是好人。”孔子倡导“修己以安人”,强调通过自我修养达到内心的平和,达到内心的和谐与精神满足。德国哲学家康德亦认为道德是通达精神自由的路径。英国诗人雪莱亦有类似表达,“道德的想象力比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更能改变世界”,表明道德是激发内在改变并通往精神幸福的关键。生命化德育突破传统的局限,引导学生通过价值内化与道德创造,在充实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建构个性化幸福路径。
二、生命化德育的内容体系
(一)一个中心:明大德以促学生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大德”的内涵兼具历史性和现代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对“大德”有系统的构建和解读,体现其生成性。儒家经典《周易》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强调大德的生成性和养成性,认为大德具有生命力,能够促进个体和社会持续发展。《中庸》讲“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强调大德充满无限可能,是道德的源泉。孔颖达在《论语注疏》提到“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强调了“德”的生生不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诚”“立志”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忠诚”是中国固有的道德要求,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忠经》中“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表明了“忠诚”是“大德”的核心,是人的基本素养。培育个人“忠诚”的品质才能让其在做人、做事上有所成绩。“立志”则是坚定理想信念。“百学须先立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均表明了要有宏大的理想信念引导自身不断成长,才能提升境界格局。
新时代的大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上进行继承与重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德”有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共产主义信仰”之德;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德;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此三维大德,对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根本方向的引领作用,助力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两育融合:德育与心育的融合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德育和心育的融合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德育与心育应当相辅相成,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呈现出两者分离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德育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育人体系,但常常带有经验主义色彩,习惯于说教和生硬灌输,而心育则没有德育那样的“高大上”感觉,常被视为辅助性、非主流的教育手段。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指百姓以发自心灵的真情实感回应言而有信的领导。《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所提人内心存在四端,即同情、羞耻、礼让和是非感,这些都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德育的本质是心灵沟通与精神建构(苏霍姆林斯基),需要个体主动内化社会规范(朱小蔓)。生命化德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实现两育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属性的相互交互,科学有效地推动个体品德的发展和社会道德的提升,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三大手段:三真、三同、三专
“生命化德育”围绕“培育有生命追求的学生,创办有生命情怀的教育”这一核心,全面响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生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综合运用“三真、三同、三专”三大德育手段,以实现德育效果最大化。
“三真”为真心、真行、真信。真心强调教师应以真诚、真实、真信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道德认同。真行依托体验式教学,如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让学生将理论付诸行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真信则要求教师以个人信仰为楷模,运用具体案例使学生真正信服并践行这些理论。
“三同”着力于教材内容的相关性和时代感。同城教材紧贴学生所在地的真实案例,增强课程吸引力与现实指导性。同龄教材通过朋辈的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模仿欲。同群针对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三专”通过多样化的成果展示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专题汇报鼓励学生团队分享实践成果,提升其表达与协作技能。专辑作品则收录优秀学生作品,公开出版,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创作热情。专栏文章推荐学生道德文章至公开期刊,不仅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也扩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影响。
(四)四个核心理念:健心育德、赏识育人、实践树人、明德惟馨
健心育德,心灵与品德的双重滋养。通过健全心理和积极情绪的培养,为道德发展奠定基础,符合传统的“扶正祛邪”和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美德培养。赏识育人,尊重个性,激发潜能。倡导因材施教和无条件积极关注,通过赏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潜能,促进其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实践树人,知行合一,塑造人格。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将道德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结合,培养适应社会的道德行为;明德惟馨,强调道德修养与幸福感的统一,通过明德帮助个体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幸福,使个体生活在和谐公正的社会中,体现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生命化德育的评价模型
德育工作中,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德育成效的重要标准。生命化德育的评价模型基于马丁·塞利格曼于2011年提出的PERMA幸福模型,该模型认为,一个拥有蓬勃人生的人应该具备五个核心元素即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感和成就。在此理论基础上,生命化德育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评价模型(见表1)(表1略),旨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实践,助力每一位学生实现幸福人生。生命情感,注重情感交流和道德价值的共鸣。生命投入,运用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潜能。生命关系,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生命意义,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意义自觉、增强意义体验和意义升华。成就生命,通过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如专题汇报、专辑作品和专栏论文,展示学生的学术成就和个人成长,激发其成就感和自我认同。“五位一体”评价模型中的五个评价指标不仅能够被评估和测量,还为生命化德育的效果评估与优化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具体的操作框架。
(一)生命情感:引发共情,提升道德情感
《论语·颜渊》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通过自我共情的方式来培养良好品格。中国古代的德育注重融入情感。如果德育仅限于让学生机械地记忆道德规范,而忽略了情感认同和价值内化,那么其效果将大打折扣。“生命化德育”提倡要从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态度出发去做出改变,使得德育由“目中无人”的单向说教向“生命在场”的双向情感交流转变。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情感交流的需要。当德育忽视这一点,只是单向传递道德教条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道德养成是从习惯和行为开始的,而行为习惯反映的是个人深刻的情感态度。
“生命化德育”强调主动激发基于学生需要、具有互动性的正性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生命化德育”通过构建“情感共鸣激发、道德情感提升、情感态度转变”三阶段模式,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情感。教师应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故事激发情感共鸣,通过询问学生“你认为故事中的人物此刻有怎样的心情”,以让学生与当事人产生情感链接,并在道德实践中实现情感态度转变。
(二)生命投入:创造心流,培育优势潜能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这里的“获得感”强调的是“思想获得”,即通过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满足、快乐与幸福来点燃学生的“兴奋点”并激发心流体验。基于心流理论提升学生学习沉浸感,推动他们全情投入,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生命化德育以新技术、新模式、新阵地为抓手为学生创造心流体验。一是活用沉浸式数字技术(VR/AR等),创设启发性、沉浸式、生成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德行成长的体验者。二是善用新模式,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如雨课堂、生命化德育小程序等开展实时互动,提出与当前热点相关的思政问题和讨论话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注力,也增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在充满挑战的讨论中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积极的思想交流中塑造和强化正确的价值观。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文化传习基地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行走的课堂”并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助益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精神获得,有效提升生命化德育的实践效果。
(三)生命关系:营造氛围,促进良好联结
生命化德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和生生之间的情感联结,注重情感的交流与德行的养成,使德育课堂成为学生道德发展和情感互动的沃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在生命化德育中得到了体现,突出了基于需求的人际情感纽带的动态本质。这套教育模式中,教师通过设定积极的期望,形成积极合作来形成师生、生生和生本关系良好联结并提供积极的反馈。通过积极期望、积极合作和积极反馈构建关系。教师作为生命关系的激发者,更是要在师生、生生之间构建积极能量关系网,寻找更多的积极能量激发者。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通过正向的情感互动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四)生命意义:探索体验,建立内在价值
生命化德育提倡通过建构链接,将道德规范有效转换为个体的积极意义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当个体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内在意义感指向自我的理性觉悟和精神自觉,实现从“外部动能”到“内部动能”的转变,从“外部约束”到“自律自为”的过渡,是德育实践的“终极”目标。王守仁提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地行,也就是知。罗杰斯也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个人问题等。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也提示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学知识,而是要行动起来。生命化德育主张提升积极意义,实践上依托“‘百千万工程’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形成一系列调查研究主题,基于具体问题的社会调查激发学生意义自觉、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思维变通能力增强意义体验,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意义升华。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宝贵和美好,增强生活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
(五)成就生命:能力展示,增进自我认同
当个体完成一个目标或活动任务后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体验。成就生命,意味着个体能够活出自己的色彩,尽情地展示自身的才华和潜能。生命化德育通过搭建“三专”学生能力展示平台。通过“专题汇报”即优秀学生的优秀作品分别在小组、班级、学校不同层面进行专题汇报,“专辑作品”即将优秀学生的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公开出版成专辑作品,“专栏论文”即将优秀学生的最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术期刊开设专栏论文公开发表的形式,突出学生学习成果的形成过程和呈现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展现新时代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学习的意义和幸福,增加了成就体验,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本文参考文献略)
Lif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Core Tenets, Content Framework, and Evaluation Model
FangYinping XiaJinxiang
Abstract: “Lif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desired pursuit, actual process, and inevitable result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takes life as the ultimate value goal, uses life as the foundation in the process, and aims to fulfill the potential of life. To promote “lif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from concept to ac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core tenets, content system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our core principles of “lif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nurturing virtue throug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appreciation, shaping character through practice, and clarifying virtue throug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t follow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one center, two integrations, three approaches, and four core principles of the content framework of “lif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A five-in-one eval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with five indicators:life emotions, life investment, life relationships, life meaning, and completing life.
Key words: lif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core principles; content system; evaluation indicators
初审:王悦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