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5年 > 第6期目录(总第二百一十二期 > 正文

民族地区“县管校聘”政策下中小学流动教师教学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薛正斌,尹文斐
阅读数:2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年第17期


要:民族地区“县管校聘”政策有效促进了城乡不同中小学之间的师资流动,同时城乡中小学流动教师遇到了很多教学适应问题,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备课方式等。中小学流动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学校教学环境的对策:加强入职培训更新中小学流动教师的教学理念、赋能学校教研活动帮助流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流动教师适应教学对象、促进校际教学资源均衡发展解决流动教师适应教学设备困境、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指导流动教师的备课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民族地区“县管校聘”政策;中小学流动教师;教学适应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政策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2015年教育部在北京市东城区、山东省青岛市、四川省成都市等19个区县设立首批改革示范区进行试点。2017年5月又确定了第二批次义务教育“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县管校聘”政策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关于“县管校聘”政策的研究文献很多,主要包括政策理论研究、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教师人事管理、流动模式、实施效果评价等。但关于“县管校聘”跨校流动教师教学适应的文献研究较少,主要是在其他相关文献研究中有所涉及,没有相关专门的研究文献。因此,本研究选取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虽然“县管校聘”政策促进了城乡不同学校之间的师资流动,但也引发了中小学流动教师教学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政策,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县管校聘”流动教师教学适应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以我国西北民族地区N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N省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差异较大,造成“县管校聘”政策推进阻力大、困难多。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N省24所中小学“县管校聘”政策下中小学流动教师的教学适应情况进行了调研,采取电子问卷方式,发放问卷共计210份,回收问卷198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占总问卷的90.5%。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1.0版)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同时,本研究对样本地区的市级和县级教育局领导及样本学校的校长和中小学流动教师进行了访谈,以全面了解“县管校聘”政策下中小学流动教师教学适应的相关情况。

本研究关于中小学流动教师教学适应主要包括:教学理念适应(C1)、教学方法适应(C2)、教学对象适应(C3)、教学设施适应(C4)和备课方式适应(C5)。样本中小学流动教师的教学适应情况如下(见表1)(表1略)。

相关样本中小学“县管校聘”流动教师的调查表明,流动教师教学适应的总体均值为1.49,处于中等水平,具体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教学理念适应(1.68)、教学设施适应(1.46)、教学对象适应(1.43)、教学方法适应(1.40)、备课方式适应(1.36)。由此可见,“县管校聘”政策流动教师的教学适应存在困难和挑战。通过梳理样本学校的实地调查材料以及问卷调查数据,总结归纳出样本学校中小学“县管校聘”流动教师的教学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流动教师难以融入新学校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样本学校的调研发现:县城中小学校通常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农村中小学则注重学生的分数,侧重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一些中小学流动教师常常通过大量刷题、重复性作业等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样本学校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9.6%的中小学流动教师能够适应流入学校的教学理念,50.1%的流动教师基本能适应,10.3%的流动教师不能适应。这与笔者对样本学校的访谈与课堂观察结果一致。

通过对样本学校课堂观察得知,县城中小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有一些流入县城学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理念是流入县城学校农村教师教学适应面临的主要挑战,因为他们的教学理念落后,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二)中小学流动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因地制宜

通过对样本学校的课堂观察发现:县城中小学教师通常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能有效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和创造力。而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通常只采用讲授式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了偏向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纪律维护者。

样本学校调查数据显示,38.7%的中小学流动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应流入学校的学生,50.1%的流动教师基本适应,11.2%的流动教师不适应。这与笔者对样本学校的访谈与课堂观察结果相符。教师的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县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多以讲授法为主,主要依靠黑板和粉笔。城乡中小学教师长期在两类不同的学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当他们流动到与原来教学方法不同的学校时,会遇到教学方法不适应问题,尤其是一些流入县城学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通常采用讲授法教学,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不够合理,造成课堂秩序混乱,部分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等现象,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中小学流动教师不适应新学校的教学对象

通过对样本学校的调研发现:县城中小学的学生群体多元化,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知识面广泛,独立学习能力和自觉性强、思维活跃,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等;学校班额大;学校倡导师生平等互动和开放交流;鼓励学生思辨和表达。而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群体相对单一,学生家庭背景文化差异较小;知识面相对狭窄,思维不活跃,缺乏独立学习能力和自觉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等;学校班额小;师生关系相对严谨,缺乏平等、民主等意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备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不同学校的学生存在差异,教师在实施教学前需要了解学生群体的特征。样本学校的调查显示,40.6%的中小学流动教师能够适应流入学校的学生,44.1%的流动教师基本适应,15.3%的流动教师不适应。这与笔者对样本学校的访谈与课堂观察结果相符。

通过对样本中小学课堂观察得知,城乡学校教学对象学生群体存在很大差异,通常县城学校的学生阅读量大、知识面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多,大多数教师能够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表达;与县城中小学的学生相比,农村学校的学生阅读书籍较少、知识面窄。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授,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师缺乏平等民主意识。当流动教师面对新的学校教学对象学生时会感到陌生,与以前学校的学生特点不同,他们会感到棘手,甚至无所适从,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中小学流动教师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新学校的教学设施

通过对样本学校的调研发现:县城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完善、先进,有多功能教室、实验室等;学习资源丰富,有图书馆和阅览室;而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简单,缺乏体育馆场、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非常有限。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希沃白板”等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样本学校调查显示,38.5%的中小学流动教师能够熟练应用流入新学校的教学设备,42.9%的流动教师基本会使用教学设备,18.6%的流动教师则不会使用。这与笔者对样本学校的访谈与课堂观察结果相符合。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课件播放,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缺乏人工智能教学的相关素养。

通过对样本学校课堂观察得知,县域中小学之间的教学设施差异影响了流动教师的教学工作。一些中小学的占地面积较大,学校有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教师可以实施多元化教学活动。另一些中小学的占地面积较小,特别是县城中心的老学校,缺乏大型音乐馆、体育馆、综合实践课等教学场地。这两类学校的教学设施差距很大,流动教师会感到纠结,不知如何应对不同中小学教学设施资源的差异。

(五)中小学流动教师不适应新学校的备课方式

通过对样本学校的调研发现:县城中小学拥有丰富的备课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视频等形式准备教学内容;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可集体研讨、交流和合作。而农村中小学缺乏相关备课资源,主要依靠传统教师的经验和教材,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相对较少。

教师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只有熟悉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才能保证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合理,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梳理样本学校的访谈和实地调查得知,县城中小学不仅有很多教学名师、优秀骨干教师,而且学校拥有图书馆、互联网等丰富的备课资源,通常采用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教师之间能够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享大家的智慧,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布置等方面会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农村中小学缺乏优秀骨干教师、备课资源等因素影响,学校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用书,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相对较少。当城乡中小学校的教师互相流动到对方的学校时,流动教师就会产生备课不适应问题。

二、提升民族地区中小学“县管校聘”流动教师教学适应的策略

“县管校聘”是县域内教育行政部门与编制、人社、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工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优化学校教师数量、学科结构,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针对民族地区“县管校聘”政策中小学流动教师教学适应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加强流动教师入职培训、赋能学校教研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校际教学资源均衡发展、建立导师指导制度等策略,提高“县管校聘”政策中小学流动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

(一)通过加强入职培训,更新中小学流动教师的教学理念

中小学流动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流入新学校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备课方式等,尤其是要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快适应学校的教学工作。因此,针对新入职的流动教师,学校应组织专门的教师入职培训,介绍学校文化、教育理念、教学制度、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使流入教师对新学校全面了解,尽快熟悉新环境,减轻他们的陌生感和焦虑情绪。针对城乡两种不同类型中小学的流动教师,应在中小学流动教师上岗之前,对他们进行分类培训,帮助他们了解相关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方面的信息,更新教学理念,快速适应新的学校教学环境。首先,流入县城学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进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包括建构主义思想、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等内容,更新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训教育技术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教育信息应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能力,适应县城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工作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对流入农村学校的县城中小学教师,在上岗之前应进行农村相关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培训,让流动教师全面了解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情况。针对农村学校的班额人数较少特征,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优势,从大班教学转向小班或个性化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针对农村学校缺乏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要因地制宜,学会使用替代资源,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乡土文化等教学素材优势,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通过赋能学校教研活动,帮助流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县域不同中小学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城乡中小学之间的教学方法差异很大,流动教师要寻找与原来学校之间存在的共性,依据新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已有教学经验,迁移原来的教学经验,形成适合新学校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因地制宜,创新、更新教学方法,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首先,由于学校规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教学环境变化,尤其是不同的学生群体可能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等。中小学流动教师之前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教学模式可能不适应新学校的教学环境,甚至会产生冲突。若继续沿用原来学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平台促进流入学校的新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教学经验,使其尽快融入学校教学团队之中,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掌握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流入教师尽快熟悉新的学校环境,积极适应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其次,作为中小学流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听评课活动,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了解新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省,并针对性地改进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能力。

(三)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中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教学对象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纽带,其本质是知识传递与人格塑造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流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中小学流动教师要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及资源,互相学习借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中小学之间的学生群体存在差异,尤其是城乡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中小学流动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及其家长,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及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师生情感,全面了解班级整体学生的学情及发展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流入学校的学生。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大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教师要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要关爱学生,要充分了解、认识流入学校的学生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平等对待他们,潜移默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中小学流动教师应保持开放的心态,融入流入学校集体,与同事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与学校同事之间的交流相互了解,增进同事之间的情感,建立友谊;同时,还要了解学校的管理和校园文化、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促进中小学流动教师主动调整心态,积极适应新的学校环境,适应新的学生。

(四)通过促进校际教学资源均衡发展,解除中小学流动教师难以适应教学设备困境

针对学校教学设备资源对中小学流动教师教学适应产生的影响,要采取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均衡配置设备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统一城乡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标准,逐步推动学校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解决中小学流动教师适应校际教学设备差距大的难题。首先,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将教育公平和教学设施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特别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的支持,确保学校基本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经费得到保障。另外,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社会各界的教育捐赠,设立教育基金,用于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为教学设备的采购和更新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均衡配置设备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中小学教学设施,确保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配置。优化资源配置,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学生数量、学科设置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教学设施配置标准,避免设备资源的过度集中或短缺,确保每个学校都能获得必要的教学设备。另外,要加强流入新教师对各种教学设备资源的使用和维护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帮助他们快速适应不同教学设备环境。最后,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区域中小学校之间应建立教学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设施等资源的共享使用;并将闲置或过剩的设备进行共享,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缩小校际之间的教学设备差距。另外,考虑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物联网、云平台等方式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五)通过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指导中小学流动教师的备课工作

中小学要为流入的新教师配备导师,指导他们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时提供备课、教学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快速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为此,要制订导师的选拔标准,制订团队构建、指导内容、培训、指导方式以及评估机制等,确保导师制度可持续有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设计精细化实施方案,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专业素养、且在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教师作为导师,为流入学校的新教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导师能够有效指导和支持流动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工作。导师要根据流入教师的具体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了解学校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方法指导。同时,为流入学校的新教师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孤独感,使其尽快适应新学校的教学环境。其次,导师与流入新教师之间要建立定期交流制度。通过相互协同备课、教学案例研讨、同课异构、相互听课等形式实现双方深度互动交流、可持续发展,加强教师专业交流,提升流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导师除了帮助流动教师备课外,还要及时了解和帮助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专业意见和教学实践支持,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开发“微交流”小程序,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精准滴灌”式个性化指导。同时,通过聚餐、户外活动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情感性交流,导师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帮助新流入的教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参考文献略)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