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我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落实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十四五”规划重要发展任务,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智能实验室建设,2022年6月16日上午,中心组织召开了六月份实验室建设工作例会。会议由中心副主任蒋立松老师主持。例会特别邀请了陆军军医大学陈志毅博士介绍了计算神经影像的相关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团队的罗江华、刘明、陈群林、位东涛等老师作了主旨发言,实验室全体硕博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罗江华老师对实验室建设的工作进展作了介绍。特别就实验室建设的目标、核心问题、理论框架、总体框架和主要技术支撑等做了解读;重点对基于AR地球仪和CHGIS的知识呈现、基于智能助手的问答交互等项目做了分析。
陈志毅博士分享了他在计算神经影像领域的相关研究。重点对拖延行为的脑科学研究案例做了详细的呈现与分析;并就干预实验设计、测试技术等事项与做了深入细致的互动交流。
刘明老师分享了智能问答系统的相关研究。他重点对当前教师智能代理技术做了分析,内容涉及系统的大规模处理能力、信息识别能力、交互反馈能力等方面;并结合AI代理、AI助手、AI 教师、AI伙伴(举例auto tutor)和个性化学术写作反馈等相关研究,讲述了实验室机器人项目开发的思路。
位东涛老师肯定了构建知识图谱在实验产品研发和实验项目推进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做好调查实验设计分享他的思路。位老师提出,可以考虑大规模问卷的形式来开展调研;并使用对内隐要素测定的方式来获取研究数据。
陈群林老师认为心理表征实验一定要争取方法技术上的介入。一方面可以构建知识图谱,另一方面要强化符号体系的研究;特别是针对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语言符号强化研究,做一些有展示度的研究设计。
蒋立松老师在总结中提出三点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智能化实验”的对象是学生,具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因此,不管是知识空间的搭建,还是将知识空间的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和实验过程,都需要考虑到实验对象的特点(例如年龄、学段、民族、文化背景等等)。二是实验利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开展,实验室自行在中心搭建实验设备,建设一批“扎根学校”并与之合作开展实验,并根据不同的选项可能需要明确不同的实施方案。三是实验的性质是一个针对“教育”与“铸牢”之间关系的专题实验,而非单纯的教学实验。
此次推进会,就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达成了共识,就关键的技术问题达成了一致,为加快实验室建设进程,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做好了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