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心实验室推进字源演化工作座谈会
发布时间: 2025-07-08 15:1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5日上午,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荟文楼537室举行了“字源演化工作座谈会”。心理学部陈群林副教授、文学院廖强副教授、中心张健副教授及实验室首席专家蒋立松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和部分实验室团队成员参会,就“字源演化的大脑表征”心理学实验项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

图1 字源演化工作座谈会

实验室的字源演化心理学实验项目由陈群林副教授和张健副教授负责,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中心和心理学部等单位。项目旨在通过研究汉字语言文字符号,挖掘并探索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特别是汉字的演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在座谈会上,实验团队的研究生施宇详细介绍了实验项目的背景、研究意义及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实验室团队的研究表明:汉字作为文化的核心符号,不仅承载了语言的功能,更深度映射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意识到重要元素。研究团队通过对字源演化的神经科学研究,期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参考,特别是字源演化对大脑表征的变化规律,可能为语言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聚焦于汉字演化表征图谱构建以及汉字演化的认知加工表现探究。研究发现,汉字演化过程中,知觉相似性和语义相似性呈现出梯度变化,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阶段的汉字在 知加工上存在差异。早期的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更多依赖图像加工和视觉联想;而后期汉字受益于语言经验,表现出更高的语义加工效率和准确性。汉字各阶段的认知加工的表现也存在与演化一致的梯度变化。

图2 实验团队的研究生施宇发言

在座谈中,廖强教授建议将甲骨文和金文作为同一阶段的汉字,不必过度区分其时代背景。同时,他强调可以将该研究成果与小学教育结合,特别是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汉字教学,并尝试与少数民族语文等地方课程教学相结合,探究教学规律,进一步推动“未识别字”的研究。

此次座谈会不仅为字源演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实验室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实验室将继续扩大研究样本,加强与扎根学校及其他学院的合作,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

供稿、供图:王紫瑶

初审:罗士琰

复审:兰正彦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