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心举行2013年秋季博士论文答辩会
发布时间: 2013-12-02 00:0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中心举行2013年秋季博士论文答辩会

2013年12月2日上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生答辩在説乎斋报告厅举行。答辩委员会由张诗亚、孙杰远、陈久奎、徐书业、孙振东、么加利、吴晓蓉七位教授组成,孙杰远教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并主持了答辩。2009级博士生赵驹、贾雪玲和2010级博士杨立红参加了本次答辩,中心全体硕士生和博士生旁听了答辩全程。

赵驹的博士论文《我国地方教育立法研究》,从“如何更好地使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和“如何通过教育的法制化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如何推动地方教育立法,架构起我国地方教育立法的基本理论体系,发挥理论对实践应有的指导作用的问题,并对地方教育立法性质、内容构成、权利界限进行法理剖析和理论探讨。

答辩委员会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集中在:民族自治区和一般地方的教育立法在程序上有何不同;地方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何在;如何做到立法的公平正义;如何处理地方教育立法和国家已有教育法规之间的关系;地方教育法规的具体生成过程为何等几个方面。最后,张诗亚教授特别指出“如何避免地方教育立法滥权,使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保护”应成为地方教育立法时着重考虑的问题。

杨立红所做的《大理挖色白族本主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一文,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传统”与“现代”之间强烈的互动矛盾的思考,目标定位于挖掘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价值,探讨了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的内涵、挖色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现状、白族本主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的教育运行结果等问题。

专家们指出,从论文文本可以看出作者田野考察目的性不强,行文的逻辑结构稍显混乱,英文摘要的翻译有待完善,研究的理论基础没有用到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但也肯定了其田野考察中所做的大量工作。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主要有: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社会心理基础和教育史如何互动的等。

贾雪玲博士的《月亮山苗族鼓藏仪式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研究》基于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有限性的思考和深入的田野考察,探讨了鼓藏仪式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和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更能适应民族地区个体的发展。通过对苗族鼓藏仪式的结构、鼓藏仪式个体社会化功能、鼓藏仪式个体社会化功能与学校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教—化—实践”构成鼓藏仪式社会化过程、苗族鼓藏仪式通过对个体社会化的方式实现族群的整合、苗族鼓藏仪式个体社会化功能与学校教育之间互补共生的关系等结论。

答辩委员会的该博士论文提出的问题有:地理环境的介绍和鼓藏仪式的内在关联是什么;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族群认同三维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鼓藏的三个分类划分依据为何;为什么鼓藏仪式功能的研究比较少;本文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是什么等。最后,孙杰远教授指出,仪式中的祭词是用汉语表述的,为何不影响其对本民族的认同。对此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一些少数民族排斥汉文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答辩委员会讨论了三位博士的答辩情况并进行了无记名投票,通过了赵驹、杨立红、贾雪玲三位同学的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