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文化强国战略中民族文化特色传承研讨会
会
议
简
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主 办: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2014年10月25-26日 中国•重庆•黔江
文化强国战略中民族文化特色传承研讨会
会议简报(二)
第一分论坛
上半场
主持人:孟小军 研究员
1. 金志远:成吉思汗精神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价值及传承
发言人主要观点:以文化强国中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属性的文化和谁的文化引出当前文化强国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单方面强调政治文化(主流文化)和主体民族的文化(传统汉文化)。在此基础之上,金志远教授进一步指出成吉思汗精神对蒙古族、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吉思汗精神在增强国家软实力、国家文化自信和影响力的支持和保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成吉思汗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成吉思汗精神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教育传承,通过建构教育研究、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一体化模式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互动问答:
问:成吉思汗精神主要有哪些?
答:统一精神,开创精神,开放精神,英雄精神,团结精神,法治精神。
问:成吉思汗精神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答:主要就是我上面说的关于成吉思汗精神那六个方面。
2. 杨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中国—东盟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路径研究——以文化强国战略中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为例
发言人主要观点:广西作为毗邻东盟国家最近的省区之一,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和合作平台。但广西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一是以南中国海问题为代表的地缘政治挑战干扰文化交流;二是东盟国家内部矛盾阻碍文化交流的有序推进;三是国内文化产业的整合力与竞争力不强导致文化交流弱势;四是对东盟国家文化传统、历史特色把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为扩展、提升和巩固全面深化改革所需要的竞争力,广西应设立区域金融机构,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专项资金;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平台,把文化交流议题列入区域合作项目;设立常设性文化交流机构,常态化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充分参与和利用各类国际性、区域性文化论坛,主动走出去宣扬中华文化理念内涵与政策主张等路径来提高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软实力,进而打造文化强国战略下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为广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开辟一条永续前行的海上大通道。
主持人点评:
主持人: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十分重要,发言人杨勇教授关于毗邻东盟国家最近的省区之一的广西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十分重要,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当下文化强国需要以邻为伴,以邻为友乃至以邻为乐。
3. 蒋立松:清代贵州竹枝词中的民族文化意象:以余上泗《蛮峒竹枝词》为例
发言人主要观点:文化传承的本质就是文化编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以什么样的材料来编码,由谁来编码以及编码的意义是什么等系列问题的回答。贵州竹枝词兴起于清朝,主要是由纳入职方后的官员以他者身份对当地文化的阐释,《蛮峒竹枝词》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也是解读文化传承一个重要密码。从《蛮峒竹枝词》中可以看出,文化想象首先依据的是民族外显性的文化符号,同时词的作者总是以官员自身的主流文化为参照。对《蛮峒竹枝词》中的民族文化意象解读给当前文化传承主要有两点启示:一是在对待文化差异性与民族特色上,如何避免因猎奇心理而导致文化传承与宣传中文化编码失真;二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整体性问题,如何避免主流价值对文化编码的影响和民族文化被娱乐化与商业化。
互动问答:
问:如何看待“古典诗词的回归、热衷其实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的观点?
答: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另外就是希望我们能够用自己的文化(材料)来表达观点。
4. 史玉丁: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关系研究——以渝东南区域为例
发言人主要观点:传统经济对民族文化传承造成的巨大冲击可通过民族风情旅游产业的刺激使其重获生机,民族风情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有效支撑。渝东南民族风情旅游是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后劲,具有丰富的旅游产品,而游客的传统旅游消费意识只注重于旅游景点的观光消遣,对当地丰富的传统民俗关注较少,导致渝东南地区在民族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着民族文化的同化、异化和退化现象。为此,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就需要政府以政策倾斜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刺激作用,需要旅游企业注重传统旅游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主动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产品,融入文化特色,另外还要发挥人才的保障作用,培养创新性人才,并注重传统艺术继承人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互动问答:
问: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民族文化?
答:科技、经济发展的确与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矛盾与悖论,单独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的确不可取,我们可以有这样一种思路:在发展地方产业的同时培养地方教育人才,帮助民族文化有效传承。
主持人总结:金志远教授的发言引发了我们对传承谁的文化这一问题的思考,并且在文化强国过程中我们应该融入成吉思汗精神、草原精神。发言人杨勇教授则讨论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地缘政治关系问题,并指出我们应当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继往开来。蒋立松教授则基于清代贵州竹枝词《蛮峒竹枝词》,通过他者编码的文化意象表达了对文化强国中民族文化差异性、整体性问题的思考,史玉丁老师则就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就目前来看,这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总之,在探讨民族文化的本质或是特性时,尤其是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当中应注意民族文化被解构、被矮化和被旅游化,以寻求各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美美与共以及共生共荣。
下半场:
主持人:孙振东 教授
5.娄淑华:文化强国战略下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探析
发言人主要观点:探寻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对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更好更快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讲,这种有效途径包括五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理论支撑;以现代西方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借鉴资源;以培育现代理想人格公民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互动问答:
问: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现代理想人格公民?
答:理论方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方面应积极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
6.刘小卫:论王夫之的民族观及近代影响
发言人主要观点:影响王夫之民族观形成的四个因素分别是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春秋家学、传统“仁”学和“人禽之辨”思想。同时王夫之对 “如何认识华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系统而富有创见性的民族观,即民族大义至上是“古今之通义”,夷夏存在种族、地理环境和气质方面的差异,同时夷狄向华夏文明演变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王夫之的民族观对于近代思想家民族思想的形成及清末排满革命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 童凤立:红水河流域壮族蚕丝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探析
发言人主要观点:从教育人类学角度分析蚕丝文化的本体构成、符号表征及其传承对人的教育价值,研究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蚕丝文化的本体构成与符号表征,挖掘蚕丝文化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获得教育人类学启示。指出蚕丝文化的传承具有个体行为塑造、群体社会维系、强化民族认同的教育价值;蚕丝文化的传承是满足人需要的过程、文化选择的过程、教育调适的过程。
8.满忠坤: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法论原则
发言人主要观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民族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文化强国”战略是其重要内容和具体落实。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厘清文化事象的本体论内涵是相关理论与实践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文化作为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独特性,是文化主体生活方式的总和。依循文化的本体论内涵,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多元、主体性原则和价值主位立场的方法论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传承“活的文化”。
互动问答:
问:方法论和本体论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本体论是方法论选择和确立的依据,只有在明确文化是什么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确立科学和合理的方法论原则。
问:文化是一种工具吗?
答:按照我的理解,文化就是满足人们各种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工具。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在满足人类共同需要基础上的手段或方法的多样性。
第二分论坛
上半场
主持人:倪胜利 教授
1.李波:西藏教育优先发展的优势分析及保障机制研究
发言人主要观点:优先发展教育对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和创新、民生质量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西藏,优先发展教育具有人口、政策、制度等方面的优势,这是其他地区所不能够比拟的。这种优势可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充要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通过建章立制,有助于把符合客观规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方法、形式规范化、条文化,把他们明确固定下来,并加以严格执行,能够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有效处理教育内外部关系,排除管理中突发因素的影响,保证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内部关系的正常化。
互动问答:
问:西藏除了旅游与诗歌文化还有哪些民族特色文化?
答:西藏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比如藏医、唐卡、《格萨尔王传》等。
2.先巴:塔尔寺与藏传佛教文化传承——以酥油花为例
发言人主要观点: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的灵魂与血脉。始建于明代,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所建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优秀典范,它既是藏传佛教庙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藏族教育的重要场所。历史悠久的酥油花是藏传佛教信仰的象征,是一种独特的油塑艺术。它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主要依靠师徒制来传承。当前的旅游热使得塔尔寺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安详,遮蔽了酥油花的藏传佛教的文化历史,也使得酥油花的工艺传承遭遇了困境。而失去了信仰的工艺便丧失了宗教民族文化的根,其必然导致民族文化难以真正的传承。
互动问答:
问:如何实现旅游与藏传佛教的互动发展?
答:旅游与文化传承并无矛盾,但在旅游开发中需保存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不能让其成为商业文化的傀儡。当前只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于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3.梁明光:新媒体环境下土家语保留区青少年的文化行为特征探析
发言人主要观点:土家语有北部与南部两个方言区。本文以土家语保护区靛房为例。在当地,居民至今仍使用土家语进行交流。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普及,靛房使用新媒体的青少年人数逐渐增加。而新媒体主要以表现、传播汉语文化为主,这对土家族青少年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社群联系加剧了母语行为弱化,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文化行为的“去本土化”倾向。为了消解消极影响,必须形成人与文化共同发展的意识,并重视社区学校在青少年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学习外来优秀文化,保护本土母语文化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4.常俊: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路径探析——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发言人主要观点:主要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和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而有效地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地方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路径包括通过将民族企业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专业、开展与民族文化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等。
下半场
主持人:虞吉 教授
5.郑 洁: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探析
发言人主要观点: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课题。为了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传承功能。传承是红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红色文化的传承也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具体而言,红色文化的价值决定红色文化的传承力,政府主导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动力和保障,从具体感知到抽象领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必然途径,情感共鸣是红色文化传承的理想状态,主流文化向非主流文化辐射和渗透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必然。
互动问答:
问:红色文化是主流文化吗?
答:红色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一小部分。
问:国家为什么没有对不合理的红色旅游进行管理?如何管理?
答:既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又需要法律、管理制度的建设。
问:如何感触真正的红色文化?如何评价讲座这一形式?
答:讲座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实地去感悟红色文化的内涵。
6.贺能坤:加拿大原著民文化传承的实践及思考——以UBC为例
发言人主要观点:加拿大的原著民由第一民族(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等构成。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而这些文化是加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为了传承原著民文化,加拿大构筑了原著民文化传承的载体,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原著民文化课程,设立奖学金资助,举办各种活动进行宣传和示范,开设专门的实习岗位,提供就业支持,并允许以自己的方式界定成功。这提示我们需要增强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包容性;高度重视民族自觉、自信;通过社会欣赏增强民族认同;创造条件保障民族文化传承;从降低标准到每一个人合格;回报社会、传承自己的文化为使命。
互动问答:
问:如何看待国外情况与中国国情之间的差距?
答:以加拿大的优秀经验为借鉴,积极缩短两国之间的实际差距。
7.蒋学杰:创新民族文化软实力需要文化政治维度介入
发言人主要观点:对于国际上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表面上是传播能力、传播手段的较量,本质上追究的是国家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念的先进程度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当前伴随全球化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文化软实力较量具有意识形态霸权(文化领导权争夺)的意味,文化软实力正成为发达国家获得霸权战略和领导权战略的重要工具。在愈加明显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我们需要创造出一个价值自足的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民族文化。在具体的文化手段和文化行为中,需要对具体政策策略从软实力角度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改善方略。
8.林刚:智慧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信息化路径
发言人主要观点: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重要阵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智慧博物馆,极大地增强了展示的生动性和交互性,扩展了传统实体博物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智慧博物馆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一系列现代化、智能化的服务活动,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职能。
互动问答:
问:智慧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之间是否冲突?下一形态的博物馆该如何命名?
答:智慧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并不矛盾。
问:如何保护文化的原真性?
答: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原真性提供了保障。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以人性的完善为目的。
闭幕式致辞
本次研讨会闭幕式由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杨如安教授主持。杨如安教授对与会嘉宾、学者和同学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对26日田野考察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说明和安排。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作了大会的总结发言。张诗亚教授首先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并再次向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本次论坛的顺利举行所付出的艰辛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同时希望在大数据时代下,广大研究者能够真正地做些真实的研究,继往开来,勇于开创。此外,张诗亚教授认为只有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并立足于人性的基础上,文化强国战略才有可能真正实施。
最后,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杨如安教授宣布大会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