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西南大学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互访,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质量,2024年5月11日,由西南大学研究生会主办,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和教育学部联合承办的含弘学子讲堂之“德育之根,深挖教育土壤中的道德力量”主题交流分享会在田家炳教育书院802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邀请段欣宇、铁必杰、卞慧敏、曹渡帆四位研究生作主题报告,邀请教育学部吴叶林副教授、杨柳副教授和中心张健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教育学部研究生会、中心研究生会以及两院部分研究生参加活动。
首先,段欣宇、铁必杰、卞慧敏、曹渡帆四位同学分别以《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空间正义逻辑与差异治理路径》、《Empathy to Creativity : Behavioral and Neuroscientific Perspectives on Everyday Creativity》、《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特殊教育督导政策的历史沿革、现实困顿与未来走向》、《博士研究生焦虑体验与应对路径的质性研究》为主题,向与会者汇报各自的学习研究成果。
|
|
图1:段欣宇分享 |
图2:铁必杰分享 |
|
|
图3:卞慧敏分享 |
图4:曹渡帆分享 |
随后,三位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报告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吴叶林老师赞扬了同学们研究的学术性和创新视角,同时指出需要加强内容与题目的紧密联系,增强论点的实证支持。杨柳老师建议应明确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精确界定概念,并确保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同时要清晰展现分析过程,加强论点与结论的连贯性。张健老师认为同学们的选题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谈到研究应更具体、更实际,以便更清晰地界定和表述研究问题。与此同时,张健老师还进一步提醒研究者关注研究内容与发表形式的匹配性,以便选择最适合的发表方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
图5:张健老师点评 |
最后,吴叶林老师做活动总结,他谈到推动学术生产要协同合作和集体努力,要发现真正的问题,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工具。此外,吴叶林老师还指出,尽管同学们的研究质量在进步,但在研究方法的掌握上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学术研究与道德教育的深化密切相关,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育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实践中研究者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卓越,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为此,必须努力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学术领域中,促进学生在道德和学术上的和谐发展。
|
图6:吴叶林老师总结 |
|
图7:评委老师与同学合影 |
供稿、供图:施宇
初审:陈伦超
复审:兰正彦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