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西方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而我国则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这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个体目的上,强调做人,注重人格培养,推动人的全面成长;在社会目的上,强调做中国人,强化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三者都是围绕教育目的而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纲”,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
教育目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总要求,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是培养为谁服务的人,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作出规定;二是培养什么素质的人,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要求。前者构成了教育的社会目的,后者构成了教育的个人目的。教育目的是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向社会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指向个人目的。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所有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目的展开。教育活动从教育目的出发,以教育目的为终点。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都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
教育学是关于教育的知识和学问,教育目的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教育目的知识体系是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我国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是围绕教育目的展开的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知识体系。换言之,教育学围绕教育目的建构知识体系。
(二)教育目的知识是教育学最具有自主性的知识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总任务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概念。
我国的教育目的根植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强调家国情怀、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导向的教育目的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我国的教育目的又有机融入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相对于西方知识体系而言的,是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发展道路而提出的具有原创性、主体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教育学作为关于教育的知识,必须基于本国的教育实践。不同国家在教育实践中一些问题的自主性不一定很强,如教育方法、技术等,但其教育目的的自主性都很强,均是为了培养维护国家利益的人。例如,我国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教育目的的。教育目的的国家属性,决定了教育目的知识是教育学最具有自主性的知识。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大地,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教育知识体系。
(三)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任何国家都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人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共通的。但人有个性化和社会化的不同方面,所以,即便同样是培养人,强调的重点不同,就会出现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以及试图平衡二者的“统一论”。需要指出的是,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个人与社会“统一论”并非教育目的本身,而是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理念,即教育目的观。因此,在确立教育目的之前,首要任务是明确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观构成了制定教育目的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只有确立了教育目的观,才能进一步确定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教育目的的设定必然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经济结构与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服务一定历史时期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正因如此,教育目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不断演进。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虽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教育目的发展的动态图景。教育目的的知识体系就是在这种历史演变与价值选择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来的。其不仅包括抽象层面的教育目的观,也涵盖具体历史阶段中所确立的教育目的,体现出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层次。
本研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探讨,遵循“由观念到实践、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路径,首先明确我国教育目的观,继而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教育目的的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贯穿其中的共同性,最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
二、我国教育目的观: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是教育活动的目的,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教育界在“育什么人”上存在着分歧。从教育思想史看,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二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三是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求为本,根据儿童的本性,追求个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个人本位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人的能力的和谐发展和个性自由。这一主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爱伦·凯等。例如,卢梭提出教育要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应该使人的道德、智慧、体力等潜能得到完整平衡的发展;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性格力量。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根据社会需要制定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人。从社会本位来看,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有意义。教育目的要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需要的人。这一主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等。例如,涂尔干提出,教育就是要塑造一个“社会我”;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公民。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是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观,它们的对立就在于没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这就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这种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类观点中,杜威和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代表性。
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中有段经典论述:“我相信,需要接受教育的个体是社会性的存在,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体的有机结合。”虽然教育面向个体,旨在促进个体发展,但个体发展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才能实现。所以,“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和分享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只有通过共同生活情境中的要求来对儿童的能力提出挑战的教育,才是唯一真实的教育”。民主主义教育把个人与社会融合在一起,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也实现了统一。所以,理想的学校教育需要同时重视个人和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应该处于一种和解的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是相互嵌入、相互作用、相互成就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同样,没有社会,就没有人。人与社会是一体的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发展要反映社会的要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不同的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存在差异。
古代社会,人的关系形态主要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个人缺乏独立意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统治阶级,个体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权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绝对主导、个人对社会的绝对依附,因此,不存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近代社会,个人具有了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由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转换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代表资本家的利益,与工人的利益存在着深刻的冲突。工人受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成为异化状态,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不属于自己,反而成为束缚自己的异化力量。在这种社会形态下,资本具有个性,而个人却失去了个性,成为一种“孤立的人”。社会成为“虚幻的共同体”,表面上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实际上维护的是资本家的利益,这就造成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严重对立。
社会主义社会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制度保证。但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尚存在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抉择与统合的困惑。解决这些矛盾和困惑,需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统合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要不断促进二者的统一。因此,我国教育目的既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考察
我国教育培养的人从来都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紧密相连。正因如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根据时代要求确立了相应的教育目的。这些教育目的在演进过程中既体现了对人的培养的一脉相承,又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形成了一条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脉络。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明确新中国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性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全国统一的”。“劳动者”是教育对培养人才规格的总概括,“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是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坚持的就是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时期,在为谁培养人的社会目的上,国家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一切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育的社会目的反映了新中国的性质,即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应该通过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成为建设者。在培养什么人的教育目的上,提出要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他深深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为此,他推翻“两个估计”,提出“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明确知识分子也是无产阶级的劳动者,为知识分子摘掉了资产阶级的帽子。针对被“四人帮”颠倒的“红”与“专”的关系,他强调,“专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这一认识使“红”与“专”真正结合起来,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政治保障。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完善了“四有新人”。1980年5月,他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这里的“有理想、有道德”指向德育,“有知识”指向智育,“有体力”指向体育,“四有”与德智体相呼应。从1982年起,“四有”的提法有所变化,变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在1983年10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人民“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中,“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组织,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在“四有新人”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着眼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对人民、对干部的要求。对人民来说,维护国家团结和稳定,强调有纪律;对青少年儿童来说,遵守纪律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教育目的处在过渡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表述。在培养什么人的社会目的上,主要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等。在培养人才的个人目的上,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又红又专”“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虽然这一时期教育目的没有固定的表述,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影响最大。
(三)20世纪90年代到党的十八大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段表述中,“德智体全面发展”被修订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拓展了全面发展的内涵;“建设者和接班人”调整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其性质和方向。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就是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中增加了“美”,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其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均沿用了此表述。
新时期,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核心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建设者”,是指所有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旁观者和反对者。因此,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与接班人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统一于一身——他们既有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和本领,又有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与热爱。
(四)党的十八大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在全面发展中又增了“劳”字,突出了劳动在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目的的完整表述,并以法律形式写入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新时代教育目的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新时代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在素质上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具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能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理念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教育目的的内涵。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对此作出深刻阐述。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是时代新人的重要特质。
“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语境下的教育目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目的新特点。其中,“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普遍性、根本性和稳定性,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时代新人”则是对新时代教育目的的创新性诠释,凸显了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特殊要求。二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恒常与变革的有机统一。
四、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
回顾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的是一种政治话语。教育目的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议题。然而,政治话语并不等同于理论话语。理论话语的任务在于深入阐释政治话语背后的理论逻辑、学理基础,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学理意义的知识体系,从而构建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
我国的教育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系统地回答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使教育既服务于个人发展,又服务于社会要求,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要求的统一。在个人目的上体现培养人的一般性,在社会目的上凸显我国教育培养人的独特性,二者共同构成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培养什么人,必然受人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中生成的,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实践的人。马克思主义突破唯心主义,将人的发展置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域中考察,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生成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分工考察人的发展,批判旧分工为人带来的片面、畸形的发展。“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工场手工业把局部劳动转化为一个人的终生职业,从事单一的生产,肢解了人的整体性,从而使人陷入片面的、畸形的发展。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转变,“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然而,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运用,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全面发展的人不局限于某一职业,能够在社会生产中自由转换,因此只有全面发展其才能,才能应对大工业社会工人职能变换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全面发展不能只理解为人的发展量上的全面要求,尤其是不能理解为“样样都好”“门门优秀”的平均发展。人的发展也包含自由发展,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是个性的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教育的个人目的:做人
人具有共同性,这一共同性就是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异于动物之处。动物活动与其生命是一致的,表现为本能。但人是有意识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生命,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本能,对于动物来说,不需要学习怎么做动物。但对于人来说,需要学习怎样做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无论教育培养什么人,前提是首先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共同的目的。
人性有哪些品格?对此思想家有不同的认识。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首要的品格,人应当通过自我反省和对话来追求真理和智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区分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认为理智德性与智力活动相关,道德德性与一个人的行为有关。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人性并非先验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因此,人性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人与现代人不同:古代人缺少个人意识,只有依附的“整体”观念;现代人具有个人独立的人格,具有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英格尔斯(Alex Inkeles)提出了人的现代化和现代人的特征,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从心理、思想到行为方式上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当代社会,国际组织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提出核心素养框架,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意识、多元文化素养和全球治理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品格和能力。
人不仅有共同本性,而且有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共同性寓于个体独特性之中。教育成人,不仅培养人的共同性,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且培养人的独特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就是要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教育的社会目的:做中国人
我国教育目的在培养人性、教人做人的基础上,要培养中国人,让学生学做中国人。
陈鹤琴说,“做一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生长在同块国土上有着同样命运的同胞们”,“为自己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做一个中国人,要认同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爱国主义的精神。
中国人,不仅意味着作为国家公民的政治身份,还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政治身份可能不同,但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是指在思想、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深深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观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都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重视道德修身,《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不仅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更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践行的基本准则。与西方的理性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强调以德立人。孔子提出道德高尚的君子人格,孟子提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们都把道德作为做人的核心。传统的道德文化赓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性即德性,无德非人也。
中国人是中国文化赋予人的精神特质,彰显了中国教育目的的文化主体性。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中国人的要求不同,因此,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做时代的中国人,体现教育目的的时代性。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强调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与能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生产力,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入,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可以看出,教育目的的与时俱进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目的从培养“劳动者”“四有新人”到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其表述虽然有所变化,但培养人才的社会主义属性始终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教育目的还会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战略需要作出适时调整,但培养人才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变。
(四)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教育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统一
教育目的有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两个方面。在西方,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因为资本主义关系中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西方教育目的根植于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自我实现,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选择,导致公共性的衰落,走上了个人主义道路。
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之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立场和基本遵循。“人民”是一个集合性概念,由千千万万具体的个体所构成。“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宏观层面的群体导向,也意味着要切实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在此意义上,“为人民服务”本质上就是面向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利益与每个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服务。我国教育培养的人,不是西方个人主义的单子式个人,而是集体中的一员,是“集体人”“公共人”。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公共意识、公共责任,促使个体积极融入集体,“小我”融入“大我”,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本文参考文献略)
On th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China
Feng Jianjun
Abstract: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our country is the core of building a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in education. There is a debate between individual centered and social centered educational goals in the West, while China adheres to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goals that integrat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with social needs, which is a prerequisite for establishing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our country.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of our country is guided by the Marxist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In terms of individual goals, it emphasizes being a good person, focusing on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growth of individuals; in terms of social purposes, it emphasizes cultivating Chinese citizen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dentity, cultivating people wh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ism, and realizing the unit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ese pedagogy;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