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5年 > 第7期目录(总第二百一十三期) > 正文

乡村学校美育:价值、功能与实现

作者:闫若婻,吴月
阅读数:1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5年第3期


要:乡村学校美育发生于乡村的在地场域,有着深厚的地理与文化根基,展现出独特的内涵,体现出生活性、空间性、文化性和创造性的审美特质。乡村学校美育的核心功能包括化育、创新与统合,三者相互交织,构成了学校美育的完整功能体系。乡村学校美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维系乡土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要推进乡村学校美育发展,需树立新时代学校美育理念,引领美育实践变革;创新乡村学校美育范式,发挥美育文化特质;建构乡村学校美育体系,全面培养乡村儿童的现代审美品质,为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复兴注入持久活力。

关键词:乡村学校美育;学校美育;乡村振兴;乡村文化


乡村学校美育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乡村学生审美素养、涵养乡村精神力量、传承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手段。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并将“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作为美育浸润行动的一环。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国家政策文件的导引突显了乡村学校美育发展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乡村学校美育的发展方向。然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致使学校美育面临着传统美育文化失语、乡土美育根脉断裂、主体美育体验破碎等现实问题。有效回应乡村学校美育的发展困境,需要从认识论层面重新厘定乡村学校美育的本体意义,回归乡村学校美育之于人的根本价值。故此,从乡村学校美育的本体价值出发,阐释其独特功能,梳理乡村学校美育发挥作用的内在逻辑,探寻乡村学校美育实现自身价值、功能的可能路径,显得尤为急迫与重要。

一、乡村学校美育的本体释义

(一)何为乡村学校美育

乡村学校美育是以乡村地理空间为场域、以乡土文化为根基,在乡村学校开展的美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乡村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乡村学校美育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环境特性,即鲜明的乡土性。浓厚的乡土气息使得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形成了差异化特质,乡村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独特的美育系统。当学校美育进入乡村生活场域并与当代生活方式实现在地化融合时,地理意义上的乡村学校美育的实践性、创造性等特征便开始显现。在文化意义上,乡村学校美育不仅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指涉文化建设的复归。作为乡村精神文化的策源地,乡村学校规约着乡村文化生态的演进趋向,彰显乡村群体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规范。这种既包含着乡村中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内部联系,又涵盖着人与自然共生智慧的社区互动关系,使得乡村学校美育在教育实践中始终聚焦文化认同培育,最终建成个体与乡土社会的深层精神联结。

当学校美育实践发生、发展在乡土文化场域中时,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学校美育便开始生成。具体而言,其教育对象是乡村儿童,教育影响辐射至乡村学生个体、学生家庭及整个乡村社会。乡村学校美育一般性的教育目标为育人,即利用乡村场域中的美育资源,全方位塑造人的审美、情操及心灵;更广泛的教育目标除育人外还要“育文”,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质决定了在开展学校美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衡量美育自身的多元发展,还需要回应乡村的文化危机,通过关注乡村的文化发展以推动整个乡村的现代化价值重建。因此,乡村学校美育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提高乡村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在于审美价值的纠偏和乡村文化的传承。相较于城市,乡村承载着独特的农耕遗产、历史记忆、生产智慧与民俗风格,这些元素构成了乡村学校美育的核心教育内容。其中,美育教学是基础,审美提升是核心,以美育人是根本任务。

(二)乡村学校美育的特征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学校美育不仅具有理想性、内隐性、情感性、贯通性等美育共性特点,又在城乡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展现出鲜明独特性。

1.审美体验的生活性

乡村教育根植于乡村场域,无法脱离乡村生活独立存在。钱理群曾指出:“我们的乡村教育,是与乡村生活无关的教育,是完全脱离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受此影响,审美活动常被误解为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导致美育与日常生活割裂,沦为抽象存在。乡村学校美育通过顺应学生生命发展规律,推动审美体验回归生活本真,有助于纠正这一认知偏差。审美体验的生活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学校美育旨在帮助教育对象体认审美对象、积累审美经验并享受乡土生活。教学实施需立足乡村生活场景,田间地头的日常奔跑即可带来真实审美体验。将教育场域拓展至真实乡土空间,让学生接触乡村自然肌理与人文景观,可激发原始审美感知。通过观察农耕智慧、体会劳动律动,引导学生重新发现乡土元素的个性化美感,即可达成美育目标。

其二,乡村学校美育是以生活为基底的审美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离不开生活。美育课程需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与乡村、田野、村舍融通的课程体系。在空间维度,稻田间、山林里、祠堂中均可成为美育现场;在形式上,玩泥巴、织布衣、编竹子、植物拓印、户外写生等艺术实践,能将抽象审美转化为具体艺术认知。总之,乡村学校美育具有浓厚生活性,要实现教育过程与生活实践的审美共振,需持续挖掘环境中的审美要素,开发本土特色美育校本课程,构建动态更新的课程资源库。

2.审美发生的空间性

人与文化均依存于空间存在,乡村学校美育的地域特质与文化基因具有空间属性,需立足乡土场域审视其价值特征。

第一,乡土空间构成乡村学校美育的天然优势。乡村广袤的自然与人文空间蕴含城市难以比拟的美育资源:历史建筑、民俗工艺、文物古迹承载文化记忆,山水田野、水文气候、聚落空间展现自然美学,共同形成立体化资源网络。这种资源优势使乡村学校美育更易突破课堂局限—学生既能在教室通过文字、图像等媒介学习美学理论,又能走进田间巷陌,通过直面自然景观与人文客体获取直观审美体验,为审美素养提升奠定感性基础。

第二,乡土空间赋予乡村学校美育独特文化使命。农耕文明在乡村空间孕育发展,文化与空间的共生关系决定了乡村美育需兼顾文化保护与现代转型:既要传承农耕文化基因与乡村精神风貌,又要承担乡村教育的公共职能,通过维护社区文化生态推动乡村社会美学复兴,服务于“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如常山社区“门神课”,通过调研门神形象、创作设计方案、参与社区实践的美育闭环,将传统民俗中“驱邪纳福”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符号,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美育的对话桥梁,彰显了乡土美育激活文化传统的功能。

3.审美活动的文化性

乡村学校美育既彰显乡村文化立场与自觉,也承载城乡文化融合使命。其虽植根乡土,却需突破地域边界,通过创设多元文化接触通道,构建广阔的文化对话空间。在此过程中,其发展遵循两种核心文化逻辑。

一是培育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筑牢文化延续根基。文化传承依赖人的价值认同,刘铁芳指出乡村教育人文重建需激活乡土价值。现代性冲击下,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面临解构,乡村儿童受“异化”的乡村文化影响,陷入“越教育越离乡”的困境。为此,乡村学校美育需纠正“离乡”倾向,通过引导学生认知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实现对乡村之美的发现、体验与再创造,让乡村文化以鲜活姿态存续于乡村社会结构中。

二是调和物质与精神冲突,搭建城乡价值对话桥梁。乡村学校美育有其独特的乡土性,在审美体验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现代性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的价值冲突挤压了乡村精神空间,乡村文化赓续发展的场域萎缩。乡村学校美育以农耕遗产、历史记忆、民俗智慧等为载体,将乡村对自然的认知、生产经验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教学内容,从文化层面消解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成为调节城乡价值冲突的中介力量。

4.审美实践的创造性

乡村学校美育的审美实践兼具文化传承与创新激发双重属性,创造性贯穿目标、内容与形式各方面。

一方面,乡村场域赋能创新基因的自然生长。徐萌、邬志辉指出,乡村开放场域、多元观念与鲜活主体共同构成自由创造空间。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与开放性特征,使学生在具身实践中更易激活创造力—通过实地观察自然肌理、触摸人文遗产等直观体验,强化审美感知力,释放被压抑的创造本能。这种独特场域让学生在美育活动中形成个性化审美视角,在基于乡村经验的情感表达与作品创作中,实现创造活力的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推动乡土资源转化与创造力提升的双向互动。依托农耕遗产、非遗技艺的美育实践资源,需呼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云南哈尼梯田的“稻作美学课堂”,教师将传统农耕历法转化为节气审美课程,引导学生用现代艺术手法解构梯田水文系统,通过生态装置艺术实现乡土知识的现代表达。这表明,乡村美育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激活乡土资源的活态传承,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赋予传统资源新的审美价值与时代内涵。

二、乡村学校美育的三重价值

乡村学校美育的价值内涵,源于美育在乡村场域中的独特实践与呈现。其价值可从三个层面阐释:以审美素养助力个体发展、以文化传承坚守乡土根脉、以美育实践赋能乡村振兴。三者形成从个体精神成长到文化基因延续、再到社会发展的递进式价值体系。

(一)以审美体验促成人的和谐生长

乡村学校美育的价值基点在于通过审美活动唤醒感性自我。杜卫指出,美育是对自我感受的体验与发现;席勒强调美育的核心是实现感性与理性的整体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双重维度:一是心理层面,美育通过感知、创造等审美体验优化认知与情感结构;二是生理层面,音乐、舞蹈等实践在培养身体机能的同时,将情感共鸣升华为精神发展动力。二者交互作用,维系身心动态平衡,塑造完整人格。

当前教育偏重智育导致感性缺位,引发情感麻木与理性发展受阻的矛盾。乡村学校美育作为兼具理性价值的感性教育,通过平衡被压抑的理性自我,调和二者对立冲突,彰显其在促进人格和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二)以乡土美育守护文化根脉

“根”,即“物体的基部和其他东西连着的部分:‘根底’或‘事物的本源’”;“脉”,即“像血管一样连贯的东西”。由此,文化根脉就是潜藏在文明基因之中的传统。中国文化根脉,就是指延绵不绝、不断创新繁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根脉源自中华农耕文明,是民族精神的深层基因。过往的中国以农为本,民族和泥土分不开,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乡土中国”,而当今的“乡土中国”格局被打破,社会结构正在转变为“城乡中国”甚至是“迁徙中国”,乡村传统逐步瓦解并出现了现代性困境。面临乡村教育陆续离村和乡村学校逐步进城的现状,倚靠乡村学校的乡村教育逐步失去对乡村文化的传承能力,丧失对生产生活、文化经验的传承能力,失去的不仅是民族的文化特质,更是基于乡土历史认同的安顿心灵之所。进一步讲,过度加速的城镇化发展正在将乡土社会“连根拔起”,失去文化特性的乡村正面临着文化“拔根”危机。

乡村学校作为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集中地,肩负着守护地方性知识体系的文化根脉、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转化的双重使命。而乡村学校美育正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一方面,乡村学校美育重塑着乡村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将方言歌谣、手工技艺等转化为审美符号,让青少年在触摸乡土智慧中建立土地情感联结,形成文化身份认同的活性基因。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美育承担着培育文化继承者的重任,通过代际传递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建设者,构建持续的文化再生机制,从根本上维系乡土文化根脉。

(三)以美育实践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作为乡村现代化的核心战略,其发展需立足城乡融合与文化根脉。乡村学校美育既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桥梁,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动力要素,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加强精神引领。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物质衰落与精神消解的双重困境,乡村学校美育通过审美育人重塑价值观:一方面,抵御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潮,重建学生对乡土生活的审美认同;另一方面,依托乡村文化场域,传承农耕文化中的仁爱民本思想、革命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育人体系,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精神动力。

二是转化在地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作为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重要手段,乡村学校通过“在地性”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创造性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有效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如贵州雷山苗族地区乡村小学开发刺绣、银饰制作等体验课程,联动村落举办刺绣展览、服装秀等活动,成功形成了集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为一体的产业链,展现了美育资源激活乡村经济的可行性路径。

三是促进文化资本流动,促进社群凝聚。以艺术赋能乡村生活,乡村学校通过组织全民参与的美育项目(如云南诺邓村的“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搭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互动平台。这类实践不仅强化文化认同、深化情感联结,更通过社群协作促进文化资本流动,为乡村发展积蓄可持续的内生力量。

三、乡村学校美育的三大功能

从功能维度看,乡村学校美育聚焦个体发展,通过化育、创新、统合三重功能构建育人体系:化育功能筑牢价值根基,培育乡土文化认同,为教育延续提供精神支撑;创新功能激活发展动能,依托乡村实践场域,促成审美经验向创新能力转化;统合功能构建联结网络,整合校家社资源,推动个体成长与乡村振兴共振,实现“以美育人”与“以美润乡”双向互动。三者相互依存、协同作用,形成兼具根基性、发展性与联动性的乡村美育功能体系。

(一)以化育功能改进人的审美生活

美育以“化美于人”为实践路径,以“寓情育人”为价值旨归,二者构成其本质属性与核心价值。乡村学校美育是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育人实践,而非单纯的美学知识传授,其核心功能体现为生命化育,即在美育活动中实现对生命的滋养与塑造。化育对象以学生为主体,辐射乡村全体乡民。

乡村学校美育坚守“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将中华传统美学观转化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具体实践中,既通过具身情感感知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依托中华传统美育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的基本框架,在满足个体审美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助力实现“诗意栖居”的审美生存状态。

杜卫指出:“美育不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达成什么目的,审美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乡村学校美育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艺术形式在审美过程中唤醒审美对象的情感生命,让教育中被压抑的审美器官重新变得鲜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美育能陶冶道德、纯洁心灵、养成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个性、情感、意志和趣味等。乡村学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化育功能突出。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生存和发展,以化育为重要目标,塑造具有美精神、灵魂、肉体和行为方式的中国人,具有“以美育人、以美治人、以美化人”的独特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培根铸魂作用,能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彰显育人实效。

(二)以创新功能激活人的创造性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其实践过程与创造力的形成相辅相成。从发生机制来看,创造力的生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的动机、智力、个性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一种综合能力—创造力。这种能力还体现为一种整体性意向,即“直觉”。有学者指出,创造力并非仅源于高层次理性思维,反而以直觉的综合发展为基础。

乡村学校美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审美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提升其创造能力。一方面,乡土环境中的生活化场景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知对象,也为创造力的生成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学校美育的系统性活动设计,锻炼了学生的感性思维与直觉能力,引导他们建立对世界的审美化认知,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创造性的生成并非一个逻辑严密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感性过程。李泽厚指出:“正是一个个充满偶然性和自发性的活生生的生命,沟通着人与宇宙。这种沟通也是人类个体创造性的源泉。”即并非仅由理性思维产生,而是一种感性化的认知突破—李泽厚将其概括为“顿悟”。这种“顿悟”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往往在美育实践中萌发。乡村独特的自然文化场域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乡村学校美育通过营造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环境,以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创作新的作品。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性表达,而这种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因为审美活动的开展过程是通过不断锻炼直觉综合能力实现的创造性过程。美育并非结果性的教育,而是一种注重学生审美体验过程的教育实践。它既能保护学生原初的想象力,也能让学生发现自身更多新的可能性,从而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升华。

(三)以统合功能培育个体整全人格

学校美育是融合审美、立美、情感、创新等多重功能的教育形式,具有显著的价值整合特性。乡村学校美育的统合功能主要体现在将“立德树人”与“以美化人”有机结合,整合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育人维度中的审美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促体、以美助劳”,构建各育之间的深层联结,促进个体在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理之间达到和谐发展。一方面,其他四育中包含着美的因素—德育之善、智育之真、体育之健、劳育之实皆蕴含审美要素。另一方面,通过美的感知和创造,促进学生潜能的进一步发展,持续激发各育领域的生长潜能,最终促成个体整全人格的形成。

一是美育借助“感知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乡村学校美育引导学生去体认美好事物,从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三重体验中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乡村环境中的山川、河流、田园等自然资源构成的独特生态场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基质。学生们逐渐从细微之处发现美、体会美,通过审美体验拓宽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五育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美育通过“鉴赏美”来安放学生的道德世界。道德的发展依赖于审美的感知,德育与美育密不可分。学校美育在提升学生审美判断力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端正审美观念,内化道德修养。席勒曾指出:“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之上的,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物质状态中产生。”一味地压抑教化人性只会造成道德的反叛,而基于审美启蒙的情感共鸣才是道德内化的有效路径。乡村学校美育正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使道德认知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主体性建构。

三是美育通过“创造美”塑造学生的生命世界。在美育实践中,学生不仅能通过手工制作、田园绘画等具身化实践提升肢体协调性,还能借助艺术创作实现情感外化与思想表达。在身体层面,学生从编织、陶艺等传统技艺中领悟自然韵律,学会爱护与欣赏自己的身体;在心理层面,创造性表达既是压力纾解的审美通道,又催生自我实现的审美期待。这种身心共同发展的过程,正是学校美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功能的体现。

四、乡村学校美育如何实现

要实现乡村学校美育的现代化发展,塑造契合新时代特征的乡村美育新形态,必须推动乡村学校美育的系统性变革。这需要乡村学校美育在认知层面上更新美育理念,在制度层面重塑美育范式,在实践层面构建美育体系,为乡村学校美育的现代性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一)树立新时代学校美育理念,引领美育实践变革

1.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美育的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一致,旨在“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乡村学校美育应突破传统美育的认知局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美育置于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致力于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过程中,尤其要警惕培养出马尔库塞所提出的“单向度的人”,避免出现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的现象。因此,新时代学校美育亟须警惕工具理性导向的发展异化,突破应试教育下的“智力中心主义”,迈向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

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讲话时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新时代学校美育应充分挖掘地方审美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继承中华传统美育的精髓,彰显独特的中华美育精神。例如,深入挖掘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独特场域类型和价值取向的中华乐教资源,将其转化为学校美育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和文化范式。

3.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

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城乡一体共融共生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学校美育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育理念,努力构筑人与自然融合的“审美交融”模式。当代中国的生态美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程相占将人类物种称为“审美物种”,强调“每一个层面都渗透着审美因素,其审美应是基于其生态生存的生态审美”。基于此,理想的乡村学校美育应是一个由审美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意识、乡村社会的审美空间与文化共同构建的系统而完整的文化生态圈。通过这种美育模式,学生不仅能在自然中发现美,还能在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中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创新乡村学校美育范式,发挥美育文化的乡土特质

乡村学校若要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需从师资、教研、课程、教学、评价五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乡村地域特色,又具备可持续推广性的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本土适切性的指导范式。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乡村学校美育范式的基础,需实现质与量的均衡发展。一是要增加美育教师数量。当前乡村学校艺术师资缺额现象普遍,必须定向增加能够胜任美育教学的教师。二是完善教师审美素养长效培训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定期组织乡村教师参加审美素养提升培训,切实提升教师在美育方面的教学、服务、研究及创新能力。

2.推动美育教研改革

教育科研是乡村教师向专家型、学术型转变的关键。乡村学校需建立职责明确的教研团队:在学校设立专门部门,探索乡村学校美育工作,解决美育发展中的新问题;借鉴“名师工作室”形式,聘请专家指导教研工作。例如,邀请城市学校的名师名校长走进乡村学校,通过课程、教学、教研、讲座、师资培训等形式,共享优质教师资源,促成校际“结对子”合作。

3.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其一,课程建设方面,确保美育课程常态化、制度化,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挖掘其他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发挥美育的统合功能,加快五育融合,形成“美育中的课程”与“课程中的美育”协同融合体系;依托在地自然资源,开发具有辨识度的校本美育课程,打造“一校一品”的特色课程体系。其二,以艺术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通过课改促教改,实现教学过程的审美化重构;创新“玩中学”的课程形式,依托本土化艺术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在美育实践中的主体自觉性。

4.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美育评价是检验美育改革质量、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发展和改进美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美育评价应摒弃结果导向,遵循发展性、操作性和在地性三项原则。在评价取向上,建立全过程成长档案,突破单一艺术技能考核,转向学生审美素养的立体化评估;在实施路径上,通过艺术实践项目与创意作品展评,实现动态化过程评价;在价值导向上,强化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将乡村文化认同与生态保护意识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培育学生文化主体意识。

(三)构建乡村学校美育体系,全面培养乡村现代儿童的审美品质

学校美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纵向来看,涵盖幼、小、中、大各阶段相衔接的教育结构;从横向来看,涉及跨民族、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发展模式。因此,构建乡村学校美育体系需要立足全局、系统规划,形成人、事、物一体化机制,打造“三全育人”的美育新格局。

1.推广乡村学校美育范式

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等维度,全方位推进乡村学校美育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强化价值引领,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2.构建“大美育”共生图景

打造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相协同的育人格局,营造全社会共识的“大美育”生态。通过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艺术工作坊等集体活动,激活家庭美育功能;引导社会力量开发古村落、宗祠、图书馆等特色场域的美育价值,建构浸润式文化育人空间;整合多方资源,将学校美育工作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完整的美育生态体系。

3.建立城乡美育联动机制

系统推进城乡文化共融建设,实现城乡美育协同发展。具体路径包括:

一是联动高校,构建校地美育建设共同体。利用高校的专业平台与人才优势,聚焦艺术赋能乡村。乡村学校可以借鉴“乡村艺课”“中国乡村美育行动”等成功经验,引进主题性课题群、文化展演活动、美育赛事群等成熟项目,逐步适应并形成可推广的美育经验。

二是在城乡美育共同体框架下,保持乡村学校美育的独特性。乡村学校应学习城市学校现代化的美育发展模式和创新理念,但不能忽视乡村自身深厚的文化根基、自然资源和传统生活方式。具体而言,需进一步挖掘乡贤文化叙事、匠人精神谱系及农民艺术家创作生态,构建中国特色的乡土美育话语体系;系统整合梯田景观、农事节庆、非遗技艺等生态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激活乡村美育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本文参考文献略)


Rural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Value, Function and Realization

YanRuonan WuYue


Abstract: Rural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local geography and culture. It has unique connotations and embodie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felikeness, spatiality, cultural nature and creativity. The core functions of rural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nclude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se functions work together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system. Rural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promotes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preserves the cultural roots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offers cultural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advance rural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new-era concepts that lea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innovate the paradigm of rural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to leverage the unique qualiti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ulture; construct a rural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that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s rural children’s, modern aesthetic literacy and inject sustained vitality into rur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revival.

Key words: rural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