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5年 > 第7期目录(总第二百一十三期) > 正文

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的价值向度与个体生命成长

作者:李超民,刘一豪
阅读数:1

来源:《教育学术月刊》2025年第5期


要:生命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以生命价值为关注点,在构建个人与社会共同体中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理解中国式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对于培养生命价值认识、促进身心和谐、激发主体责任感、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个体具有重要作用。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继承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拓展生命实践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德育价值功能,面向社会和谐和民族复兴目标凝聚担当精神,其价值向度包含明确生命理念构筑生命认知的理念价值,培育生命品德涵养社会公德的品德价值,阐发人生选择塑造生命目标的引领价值。然而,教育价值目标功利化下生命教育引导力弱化、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未有机融合、生命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其功能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应从构筑人文内核、提升生命认知;加强情感鼓舞、注重多维度感性育人;发挥主体意识、完善评价表达机制等方面加强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促进个体生命成长。

关键词:当代中国;生命教育;价值向度;个体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理念最初由杰·唐纳·怀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基本原则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申明“深化教育发展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调了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尊重并发挥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议题。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生命教育进行探索,当前学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自身意义上,包括基于当前生命教育忽视个体生命完善的价值引导下需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对价值的追求和探索、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向价值目标下生命教育的多层次内涵、从生命教育的体系建构之中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旨归。

当前,社会抑郁、自杀等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少数年轻人陷入“抑郁”和“倦怠”状态,“抽象”“反传统”,也折射出生命意义系统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困境。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少数社会个体的生命体验却呈现前所未有的“匮乏”状态。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困境在于人在自身创造的力量与人性的对立的过程中丧失了生命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当社会以“物化的生命”将“生命”概念内在化为个体责任时,生命的价值在顺应与自由中呈现出深刻的矛盾。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承担着在契合现代化发展实际中对社会成员的生命价值认知范式的引导与重构,基于现实条件研究与阐释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的多维价值理念与实践,具有独特的时代内涵和育人价值。

一、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基本涵义与显著特点

(一)继承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理念拓展生命实践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的认知并以此构建的生命哲学是中国式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生命哲学观念发展中,儒家占据了主流地位,并融汇道家、佛家等思想,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传统生命思想。

珍爱生命是生命哲学的价值起点。生命应当也本应是以人为基础的生命本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关于“生”的论述,彰显出现实生命价值在道法观念里的价值属性,即,朴素意义上的生命力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基本动因。生命是本真的生命,现实的人的生命要发展,须遵循生命的本性和自然规律。

在认知生命基础上寻求生命价值是实践路径。生”与人的本性相结合,是人存在和实践的基点。传统生命价值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处第一位,内在地蕴含要把握生命奥义,主导自我物质和精神世界以实现人生境界的实践导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道德意义上的精神性的超越与自我满足。无论是“入世”施展社会抱负,还是“隐世”充盈内心世界,抑或“来世”顺承现世善道,都是顺应“生命之德”的方向,基于个体生命品德实现生命观的外化,表现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精神追求和向上向善的精神冲动。

生命的状态是恰当发挥主体性的自由的中和状态。“中和位育、安所遂生”基于生命存在的差异性,更追求生命之间以及生命内在要素之间“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彼此成就、共生发展。

正确认知生命品行是生命品德得以形成的道德基础。中国式生命教育注重生命认知培养,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理念与思想,其教育实践也是一种符合道德理性、遵循现实规律的活动,最终建设个人和社会共命运的统一整体。

(二)着眼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发挥德育价值功能

生命教育是德育在生命认知领域的价值诠释。“生命教育应该是社会转型中的‘唤魂’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矫正或预防社会转型中的心灵缺失,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知情意均衡发展的完整人”,侧面点明了生命教育内在包含培育完整社会个体的教育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体制转型期、以人工智能与虚拟社交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迭代、人口流动性和受教育程度增加的变革下,原子化社会正加速形成。伴随人际关系的疏离、社会团结的弱化、社会信任的降低,公共道德流失风险正在扩大。生命教育理应在社会转型期中发挥德育价值功能,通过对生命价值的诠释和引导,激发个体价值存在感的同时引导个体价值社会化,在构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完整的社会联络性的社会个体。

生命教育的效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内涵。生命道德认知、生命道德情感与生命道德行为三个要素合力作用实现生命道德观培育的目标。个体品德与社会公德天然关联,在构筑生命观念以涵养社会和谐和凝聚力的目标下,中国式生命教育要发挥好生命品德在构建品德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应对社会公德中现存的认可模范品质却缺乏付诸道德实践、青年社会公德和责任感缺乏等“俱分并进”的现状问题。生命教育不仅是个体的德育,更应是社会个体的德育,要立足社会现实明确生命教育实践和德育实践的契合性,在充分理解生命的内涵上构建教育方法,且始终遵循德育的一般规律。

(三)面向社会和谐与民族复兴目标凝聚担当精神

生命教育以培育生命认知为思想先导,以培养生命品德为作用路径,通过充当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认知和实践的引导者,实现为社会培育合格个体并共同发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目标。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在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秩序和谐的有机统一中为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凝聚担当动力。

首先,生命教育推动道德观构建,实现生命价值视角的社会化。生命教育通过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元素,发挥内化作用,促进受教育者在对生命的深度理解上构筑生命道德,为社会道德的实践提供个体视角的解读并完善构建个体道德观。据此,生命教育为朴素意义上的生命道德铺就了社会化的通路。其次,生命教育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提供认知逻辑,塑造社会成员的担当品行。具有凝聚力的社会精神应建立在精神丰盈的个体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之上。生命教育发挥价值激发作用,构造认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知纽带,使社会个体基于生命尊严和生命认知,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并肯定自身价值和能力,通过在社会交往中积极向善,主动构建并维护自尊自信的健康社会心态,弘扬共同价值风尚,达到个人与社会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上真正的、内在的统一,在推进社会和谐和奋发进步中担当民族复兴伟业。

二、培育个体视角下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理念价值之维:明确生命理念构筑生命认知

“认知”作为心理学术语,是认识过程的总称,哲学的认识论认为认知是信息接受和处理过程,在生命教育中表现为人对于生命形成自我认知。

生命教育下的生命认知可分为感悟性认知和学理型认知。感悟性认知主要侧重认识论上感性的认知,所谓“生命体验”,是个体对自身生理机能和周围世界的生命现象的一种主观感悟和认识,如对包括对生命的情感,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对生理机能的认识等。生命体验始于幼年时期,在初步认识世界时就逐渐形成相对模糊的概念。生命教育通过提供情境引导个体参与生命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使个体将基于生命体验的概念加以明晰,进而引导感性的个体认知形成。学理型认知主要侧重理性认知,可称“生命心智”,表现为基于生命体验后形成的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对生命的态度方面的观念架构。这种观念架构是三观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个体在实践中怎样看待和解决生命问题。生理机能的生命教育直接关系到人的主体意识活动、思维发展和社会价值的理解、再造,在此过程中意识活动、思维发展和社会价值必然会对人的生理机能产生综合影响,它们之间呈现独立依存又交融共生的辩证统一关系。生命教育在生命心智的形成过程中充当着规划者的角色,其在构建生命认知后继而在认知基础上塑造思维导向,使受教育者在导向下形成认知思维逻辑并依靠实践反馈实现自我教育。生命心智在不断的生命实践中得以提升,遵循着认识在实践中检验深化的规律,是生命教育独特的外化效用。

(二)品德价值之维:培育生命品德涵养社会公德

人的生命是社会性的存在,生命品德是社会公德的“原色”。开展引导认识、热爱、感恩、敬畏生命而滋养生命品德的生命教育,旨在使个体生命品德面向社会需要“着色”并涵养社会公德,实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生命教育是道德深化和道德的社会性匹配上的沟通者,以塑造道德深化的认知逻辑构筑品德实践的衔接律。

一方面,生命品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基础和来源。生命品德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同情共感的关注他人生存、自由与幸福的道德情感。生命教育通过培育社会成员的生命品德,推动形成价值风尚,相应构筑社会价值观的群体道德基础。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可追溯到社会公德“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源自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生命的关爱;“爱国”可追溯到社会公德中“热爱集体”、“见义勇为”等观念,源于对生命的责任和使命感。其次,生命品德为社会公德提供了道德示范。在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集体”中,集体尊重成员个性,为个人以实现正当需求从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社会条件,“而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个人反过来也可以促进集体更加真实合理的向更高层次发展。”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生命道德实践,并在基于尊重个体价值与奉献的模范作用下带动社会道德实践时,相应实现了个体品德向社会品德的拓展。如当个人在感恩生命中产生感恩与回馈的情感,领悟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并投身志愿服务时,将以典范效应带动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等。生命教育推动个体道德适应转化为群体道德基础,通过价值认可与道德风尚的反馈作用,生命品德和社会公德相互促进并不断深化。

(三)引领价值之维:阐发人生选择塑造生命目标

生命教育引导个体对生命本身进行深入思考,不仅关注生命的自然属性,更旨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教育在人生中担任特有的抉择向导,阐发人生选择方向,以积极的生命观指引构建生命目标。

生命教育注重理解和尊重生命本质,指引人生方向并塑造着生命目标。生命教育通过关爱生命教育,引导个体体验并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本应独特而宝贵、每个生命个体的追求具有独特价值意义。个体在生命教育下建立起自我的生命价值认知,表现为个人价值追求,指导着人生方向的确立和生命目标的形成。在探索人生道路的过程中,这种关于生命的价值认知会升华为一种生命态度,内化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内核,成为实实在在的道德准则。并且,“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生命态度的道德准则一旦确立就不轻易改变,持久影响生命成长中的道德实践。在这个角度上,生命教育最终起到了一种稳定人生方向的导向作用。

生命教育塑造下的生命目标明确了生命选择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体。相较于生命心智和社会公德,生命目标既具有实现动力的个体性,又具有目标层次的社会性,是基于认知生命基础上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从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存在中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个人理想只有与社会理想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生命价值。因此,生命目标下的生命选择,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和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过程,也是个人的价值追求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理想的过程。两者是生命目标之两个维度,共同存在,不可分割。

三、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的价值表达之困境

(一)教育价值目标功利化下生命教育引导力弱化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表现为工具理性的理性思维助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教育目标嬗变为为达到既定目标而绑架教育实践以满足应试效用,同质化的价值评判压抑了生命教育对生命价值的诠释,以致其引导力弱化。

教育价值目标突出表现为培育个体担当社会责任的能力,在生命教育角度是生命价值社会化的过程。学校基于主体能力培养德操意识与启发个人价值,服务培育社会角色的社会任务;社会提供责任履行平台和引导号召责任的履行;生命教育构建个体生命价值观,在引导个体自我的价值认同与个体价值向社会价值看齐中,实现个体价值的社会视角表达。教育作为改变个人命运或维系既有社会地位的外在工具性价值,与个人的兴趣偏好和潜质专长缺少关联,其考试制度配合了教育过程中的从和集体主义伦理取向,对学生的个性构成了双重压抑。单一化集体评价指标遏制了个体自我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表达,忽略了生命教育强调的个体价值的独特性。放大的单一化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与个体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偏离,呈现出学校和社会实质上大力宣扬的宏观叙事逻辑挤占了个体发声空间和价值发扬余地,个体价值呈现出被社会价值评价裹挟的现状。当下生命教育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成员对主体性的认知空泛化,相应致其难以完全领会履行社会责任的个体价值逻辑。

(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未有机融合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心智健全的社会个体,本质与道德教育具有高度同构性。价值导向上,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强调培育高度道德责任感,无论是尊重自身生命还是促进社会和谐,都应以高尚的道德认知作为支撑。教育内容上,生命教育在生命价值与意义、生命与社会的关系上提供认知基础和逻辑补充,与道德教育中培育公民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互为呼应,内容互补,形成完整道德认知体系。教育目标上,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都面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个体,表现为具有良好生命意识和道德修养的社会公民,体现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

现阶段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性仍有待改善。一是教育理念的脱节。部分学校对于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认知不够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一些学校对道德教育认知单一,在教育实践中割裂两者有机联系并偏重道德教育,忽视了理念关联性。社会道德教育强调社会行为规范与责任,从客观责任角度诠释“应怎样”,中国式生命教育则应更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从主观追求角度诠释“能怎样”。忽视生命体验而过多强调责任规范,导致缺乏对责任的感悟性和履行力,也就难以支撑良好责任观的构建。其次,两门学科间教育教学更多处于杂糅现状。缺乏系统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导致生命教育开展实际杂糅于道德教育教学。生命教育大部分的内容融汇在道德教育之中,而实践中道德教育往往体现在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中,具体形式则是以线下专题讲座和线上课程辅助的形式展开。缺乏重视的生命教育所呈现的零散化和内容杂糅的境况,不利于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不足

当前生命教育实践层面问题同样明显。实践主体上,生命教育的师资质量有待提升。师资水平不一、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教师缺乏,许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需调配授课资源,存在“以师定课”和“以校定课”情况。专题之间的主题内容设置、知识衔接和渗透上未很全面地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自身需求,难以引起共鸣。实践方法上,教育实践脱节现状也较为突出。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大多为课堂讲述、专题讲座等传统授课模式,缺乏多样化教学方法。学科教师间联络性不足,教学缺乏联动呼应,以及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性不够、生命实践环节的缺乏等问题,使得实际生命教育教学缺乏吸引性和新颖性,学生的领悟性也难以激发。

生命教育实践亟待深化完善。生命教育实践泛化容易导致人文精神缺失。一方面,生命个体的困难观构建被忽视,涵养生命的人文思维和理念淡化。缺乏系统生命教育的学生,难以正确认知生命中的困难,导致缺乏正视困难的认知动力,为疏解压力,不少生命个体,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游戏等以寻求短期快乐逃避现实。泛娱乐主义倾向、短视化与碎片化思维不断蔓延。另一方面,生命个体表达需求受主客观双重方面的约束,导致心理问题频发。集体主义伦理背景下遭遇心理问题的个体被打上“异类”的标签,群体认知中仍存在“心理诉求”即为“心理问题”的思维惯性。生命教育实践弱化下生命个体难以自主理解“为何而生”,对生命的感受力与体验感难以寻觅。此外,主观追求和客观要求的偏异所导致的心理诉求易遭忽略或排异,很多生命个体不敢表达、不愿表达,长期压抑内心,心理问题频发。

四、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实现路径

基于理念价值、品德价值、引领价值的生命教育价值审视,是教育部2021年颁布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学段要求的契合表达。以“加强专业知识、加强专题培训、强化学科落实、强化科学评价”为行动纲要的实践方略,是生命教育时代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参照。

(一)构筑人文内核,提升生命认知

生命教育强调借助对特定情境引导生命认知,发挥内化作用。从生命教育的实施和目标来看,倡导生命教育的人文精神应着眼为受教育者营造良好的情境体验,构筑人文精神内核,通过提升生命认知涵育身心和谐思维。

首先,引导感悟生命体验,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彼此交流,在生命体验与社会交往中认知与把握自我。以体验式的引导推动构建生命认知区别于传统灌输,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遵循实践规律以构建生命认知,并增强自我理解和知识内化。

其次,着眼内涵式环境建设,构筑“以文润人”的精神内核。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楼宇、桥梁、树木、草坪等物态的文化,也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学校在人文德育过程中所能创建的外部环境主要为校园内不同学段的校园文化、同一学段的不同学校间的校园文化等。德育中校园文化不应是使学生顺从的思想工具,不能简单地将校园文化捆绑宣传管理制度,而应通过独特的精神内核,在感性关爱下激发学生内心朴素的认同感,潜移默化作用于性格形成、观念养成。

最后,注重涵养个体身心,打造生命态度,通过培养良好的价值认知逻辑来构建和谐思维。生命教育通过引导个体在构建生命认知上明确生命价值所在、实现道德修养提升、发挥构建身心健康的主观能动,而正是在这种生命认知的能动性之上身心和谐思维得以滋养,达到传统生命哲学追求的生命主体性上的中和状态。不同于功利化的价值目标,生命教育要引导个体对生命本身深入思考下构建生命目标,并在追寻目标战胜困境过程中将基于生命价值认知上形成的生命态度升华为消解心理障碍宏大的生命观。例如,生命教育通过强调个人具有的日用而不觉的生理功能如手脚健全、心智健全等,通过与残疾等社会关照群体对比,突出人本应具有的生命价值,这种回归完整生命意义的宏大生命观构建起了珍惜生命、继而乐观面对苦难、耐受挫折的精神支柱。生命教育以构建生命态度弘扬生命的自尊、自信与自立,是回应教育功利化的价值批判,在引导受教育者认知生命上始终要起到其应有之义。

(二)加强情感鼓舞,注重多维度感性育人

道德知识要由“外”转向“内”,必须融入道德情感,才会成为人的道德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教育始终贯穿的育人理念是感性育人、以情动人,以最真切的生命情感立“生命道德”,树“崇德向善”之人。

一是加强情感激励,推进积极生命教育。积极生命教育注重培养理解生命意义,引导个体以热情的态度体验积极的生命过程。积极的生命教育是挫折教育在生命角度的功能表达,通过构建积极的人生态度鼓舞受教育者以乐观的情感正视生命中的现实问题,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耐挫力。当面临困难时,将困难视作人生的一部分,接纳磨难并将其作为成长的力量,在与困难搏斗的经历中寻找幸福感,最终实现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幸福感、沉浸体验的改善以及人格力量的全面加强。

二是结合情感关照,构建感性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教育的启蒙处,原生家庭的经历会影响一生。家庭在构建、塑造生命观念、态度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首先应当关照子女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避免因过分注重成绩而忽视情感需求,以致一些极端情况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其次,家长须注重提升自我生命认知,以良好的生命道德以身作则,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父母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上应发挥“榜样”力量,以“道德示范”充当行为引领人。再次,发挥家风在家庭生命教育中情感支撑作用。家庭给予的生命教育中,家风凝聚着生命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滋润心理成长,同校园文化一样都为特定环境的文化。始终注重生命价值观的构建与表达,充当生命行为的价值参照和方向引导。最后,国家应出台相应家庭政策引导家庭道德规范与社会规范看齐。完善家庭教育制度资源和法律保障,提升家庭教育的政治站位,通过发挥家庭教育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品性培养的作用,为社会道德建设培育人格健全的主体。

三是激发朴素情愫,开展关照个体的社会责任教育。功利化目标下教育嬗变为服从和筛选的工具,个体在疲于应对中丧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无不侵害着社会成员思想,而单一宏观叙事过分强调责任忽略需求,偏离了个体价值根基。生命教育应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关照作用,不局限于解释个体意义上的生命问题,更应构建一种社会生命观,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充当沟通者,以关爱的底色激发社会成员主体性意识。生命教育通过以生命为感恩点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实践感恩,在关照个体生命价值中动之以朴素的生命之情,激发社会成员主体性精神的同时推动释放社会活力。结合马克思主义联系与发展的原理和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社会生命观下每个人认识到并感悟到个体对社会生命有机体具有独特意义,社会生命力来自每个个体主体性意识的发挥这一现实逻辑时,才能在社会凝聚起崇德向善的价值选择,相应地推动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生命教育通过注重关照个体价值相应夯实责任意识的价值基础,推动其在自身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和谐统一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三)发挥主体意识,完善评价表达机制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强调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为中国式生命教育明确了实践理路。发展生命教育要具备开放性思维,并在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主体能动,完善教育评价表达机制,赋能生命教育深化发展。

教育过程中各主体要发挥主体意识。生命观的培养是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各主体协同作用的结果。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要素的变革,也要基于主体间性建立民主、参与、合作、共生的师生关系。主体意识的发挥首先在于尊重主体现实情况,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情况下教师将情境构建、启发思考作为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要尊重主体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师生之间构建平等沟通交往范式,以教育家精神夯实教学过程的师生共生“本色”,打造激发反馈的学习共同体;要始终注重启发个体的价值认知,提供价值展示平台,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生命教育价值观和问题导向思维,始终遵循品德成长规律,培养坚韧的生命观和良好的道德操守;生命教育教师要注重联合心理教师、后勤人员、家庭监护人等,以生命教育为端口,提升发现生命问题和合理解决生命需求的能力。

立足学科主体,促进多学科融合。生命教育与常规课堂教育之间存在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生命教育应与常规课堂教育融合从而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当代生命教育内容教学泛化、生命教育教师和各科教师联系不紧密、生命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内容串联较少等问题依然突出。构建多学科融合的生命教育要立足于生命教育基本价值内涵和育人目标,并对同学段有关课程学科进行科学调研,挖掘各学科中的生命教育穿插点,创新学理解释,构筑学科理念架构。发挥各科优势,活化学科思维表达,以德育为指向,以生命教育为端口,融合开展道德教育、挫折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在生命观的外化与回溯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沁润生命理念,培养身心和谐。

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挖掘价值表达渠道。价值评价过程中,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主体的需要、情感、爱好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功利化认知的倾向和生命教育的缺位仍具有强大影响,在全面育人体系建设中亟需改革完善评价机制。一是加强学科学理管理建设,彰显学科价值,打造规范的评价空间。对于生命教育应做什么,有何作用,应积极研究与普及。加强政策支持,扶助各校依自身条件开展生命教育学科建设,鼓励教师培养与经典课程建设,规范化课程实施和考核体系。二是改革学生能力评价机制,合理把握育人过程与结果的多方位参照。在契合生命教育内在人文基因下,“教师评价应聚焦情感捕捉与人文关怀,回归育人与体验为主的评价本位”。育人成果须更多地从德育成果评价,摒弃重分数论的个体价值评价指标,发挥生命价值观念的引导力,构筑和谐稳定的精神内核。在非学业领域加强心理咨询、关爱服务的保障力度。三是完善表达渠道,以充分沟通引导意愿表达。完善诉求平台建设和困难帮扶机制,对于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佳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发现和关照,加强课堂教育和课后资助服务,绘就生命教育的“温暖底色”。


(本文参考文献略)


The Value Orientations and Individual Life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Style Life Education

LiChaomin LiuYihao


Abstract: As a vital component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life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value of life and has a unique moral educational function in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of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style life education is crucial for cultivating an understanding life’s value, promoting psychosomatic harmony, inspiring subjective responsibility, and nurturing individuals capable of undertaking the great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style life education inherits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life, expands the practical connotations of life, and exerts its moral education value in advancing China’ modernization. It converges commitment toward social harmon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th its value dimensions encompassing: the conceptual value of clarifying life philosophy and constructing life awareness; the moral value of cultivating life virtues and nurturing social morality; and the guiding value of explaining life choices and shaping life goals.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tilitarian educational objectives, life education faces challenges including weakened guiding force,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with moral education,and in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ts functions due to inadequate teaching practices. To strengthen contemporary Chinese-style life education,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a humanistic core to enhance life awareness; intensifying emotional encouragement to foster multi-dimensional affective education; and leveraging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o improve evaluation and expression mechanisms, thereby promoting individual lif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hinese-style life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s; individual life growth


初审:王悦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