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设定为一项长效、整体工程系统推进,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方面汇聚起不同学段“铸牢”教育的工作合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建设;教材编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论教育》中强调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强调“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表明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军”,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为抓手,实现各学段“铸牢”教育的纵向衔接,能够更好地发挥培根固本、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意识铸牢作用,具有突出的教育长效促进功能。
一、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教育实践,建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一)在“大中小一体化”德育教育框架下把握“铸牢”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
以“一体化”思维改进和提高我国的德育工作,是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积极实践,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再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以及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和国家逐步明确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思路。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大中小一体化”指的是在统筹思维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教育主题置于学校体系内,对学校内部所有育人要素和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以确保不同学段间教育内容的合理衔接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性工程,理应作为重大教育主题贯穿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因此,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构建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体系成为凝聚教育纵向合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治理念落地为育人实践的具象化操作。这一教育体系旨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置于学校教育领域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以达到“化社会导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学段学生个体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必须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和方式,从课程设置一体化、教材编写一体化等方面强化铸牢教育的层次性、递进性与整体性,探索构建完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体系。
(二)构建“铸牢”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其一,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应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新方向。受历史与现实的制约,我国的民族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西方民族理论和苏联民族理论所影响,一些地方民族领域的教学科研也出现了强调差异性、忽视共同性的倾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化和“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增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性的需要,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要求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的要求,为我们廓清了民族工作领域的诸多思想迷雾。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诉求于发挥“一体化”的整体育人功能,从大中小学各个阶段改变民族团结教育认知中曾经的“识异”倾向,以疏代治地引导学生基于国民身份的共同性“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不断强化共同体成员的国家认同与政治归属。
其二,建构独立自主的中国民族理论和知识体系,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显然,无论是西方还是苏联的民族理论都无法有效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中国民族理论界亟需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出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构中国自主的民族理论和知识体系。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一体化和教材编写一体化的过程中,直面当前“铸牢”教育实践中“不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什么”,以及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重复赘余、课程设计缺乏衔接等结构性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需求,统筹推动学界以及大中小学各阶段学校尽快构建不同学段铸牢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正确内容,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指导新时代民族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设置一体化变革
根据《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的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为此,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维度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为大中小学“铸牢”教育课程建设一体化探索变革路径。
(一)结合学段特点,合理定位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方向和准则,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置是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鉴于不同学段学生在年龄、见识、认知及其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上的不同,在对其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目标。《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三种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他律道德)、习俗水平(他律转向自律)和后习俗水平(以自律道德为主,并受到社会公德的制约)。如果以大中小学各学段为划分尺度,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前习俗水平发展阶段。据此,我们认为“铸牢”教育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他们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以及行为的表现需要依靠学校老师和家庭家长的约束。教师在这一时期想要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启迪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来培养小学生对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的感性认识,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阶段的教育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提供情感准备。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习俗水平(即中学阶段个体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受到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育方法应以引导式教育为主。落实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要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出发点和教育目标,通过讲述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人、事、物、魂”,归纳、传导各民族的“共同性”,以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书写”“共同创造”“共同培育”“共同捍卫”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为高中时期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分布等知识构成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以知识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打牢认知基础。
后习俗水平即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已超越了简单的规则遵守,形成了以“观察、分析、理解、想象”为线索的辩证逻辑思维。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开始对国家、民族、共同体等概念有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甚至“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为适应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高校教师应以高度逻辑化的方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从理论层面引导学生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高度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中华民族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等命题进行学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以此达成从“情感认同”到“知识储备”再到“行为实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预期。
(二)优化课程内容,科学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大中小一体化内容体系
学界当前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从稳固“五个共同”的历史根基、深化“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加强“五个认同”、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几个方面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做出了整体性的研究与回答。然而,“铸牢”是一种涉及学校教育全过程的长程教育,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不能一以贯之,而是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教育层次实行有针对性的内容选择,在此基础上结合2021年出台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各学段铸牢教育内容的具体规定,合理设计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课程内容。
具体来讲,小学阶段的启蒙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上,这一时期的内容选择主要以常识性内容为主。包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基本理解、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性、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文化符号等。在初高中阶段,铸牢教育应当体现出鲜明的指向性,通过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并促使其理解民族团结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防范民族分裂上的重要意义。在大学阶段,铸牢教育要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会实践、多样活动、虚拟体验等教育形式,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民族节庆活动日等载体或契机植入铸牢教育,坚定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立场,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三)加强主题融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思政与思政日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涉及全学段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工程,既是思政课内容之一,但又超出思政学科本身,与“大思政课”长期性、全局性的特点相契合。《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与《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均对依托相关课程或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作出了规定。因此,将“铸牢”这一重大教育主题有机融入到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当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首先,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思政体系。以课程思政为核心将“铸牢”与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传统思政课程到各个学科课程的外向辐射的重点。如在地理课堂上,带领学生认识中国版图、明晰中国全貌,将“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的史实讲深讲透,引导学生从祖国的壮美山河中感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在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堂中利用好文艺作品的叙事能力,通过展示彰显各民族同根同源的文艺作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如此,找到不同学科课程的“铸牢”适切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育人功能,就成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第二,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思政环境。除学科融入之外,开展专题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也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中“铸牢”专题教育的实施路径。根据指导纲要,突破传统课堂场域的空间限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虚拟体验等形式整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民族节庆活动日等载体或契机植入教育内容,使共同体理念变得具体可感,完成日常思政场域的一体化覆盖,实现“铸牢”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四)重视课程评估,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能评价指标
建立健全基于诊断、干预、激励等功用的学校铸牢教育评价指标,有助于“反哺”教育实践效能,是提升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信度和效度的重要工作。本文遵循教育心理学中从认知生成到行为巩固的基本教育逻辑,探索设计以“理论认知、情感归属、信念坚守、行为导向”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各学段开展铸牢教育时有据可依,科学提升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的育人成效。
在“知、情、信、行”的铸牢教育评价框架中,理论认知是基础,行为导向是关键,在二者的转化过程中,情感归属和信念坚守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四个环节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的认同逻辑,构成了铸牢教育的效能指标。首先,理论认知是指受教育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形成的成熟的、具有可信意义的理性观念,是学生生成共同体情感和维护共同体行为的认知先导。对于学校而言,这一指标的观测点主要在于学生的理论储备(包括其对共同体知识、民族文化常识和相关理论政策的了解情况),考察方式可通过学科测验、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第二,情感归属指的是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的情感依附,体现为各族人民在心理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忠诚。这一指标可以从学生的家国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评估。第三,信念坚守是受教育者在理论引导和情感归属的双重加持下,自觉生成的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所应该具备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第四,行为导向就是指学生从行动上践行共同体理念、国家认同等教育内容,是理论、情感、信念升华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具体表现为各民族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友好共居、互助共学,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场坚定、精诚团结。至此,“知、情、信、行”共同构建起以实现教育目标为导向的铸牢教育评价指标。(见表1)(表1略)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
教材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展开,是课程内容的基本参照,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载体,关注相关教育教材体系的一体化编制情况,不仅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推进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建设现状
进入新时代后,顺应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大势,跟进民族工作与民族事务治理时代变化,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民族事务治理的指导思想不断出台,最终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求“铸牢”教育及时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基于此,2021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与2022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铸牢”教育做出了整体规划,教材一体化建设成为了其中的重点。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所分析的“铸牢教育教材体系”是指当前已有的小学、初中、高校三个阶段所有的“铸牢”专题教育教材,以及按照课程标准将“铸牢”教育作为重大教育主题融入各学段国家统编教材建设中的广义上的教材体系。
第一,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教材一体化建设,做好不同学段教材间的有效衔接,是落实“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要求的具体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时强调:“要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教材作出了重要指示。当前,我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小学教材《中华民族大家庭》(拟出版)、初中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高校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部分高校使用)为主体的大中小“铸牢”教育专题教材,迈出了我国“铸牢”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步。经过近10年的编写、修订,全国统编初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小学教材《中华民族大家庭》于2020年底定稿。2022年1月,供中学“铸牢”教育使用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率先通过国家教材委审核,同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22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教材局函[2022]2号)》中要求各地要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的选用使用工作。就此,《中华民族大团结》成为新时代首部投入使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与此同时,在实务部门的领导以及包括民族学、历史学等多位专家学者的潜心努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于2023年12月由高教出版社、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教育部将其列为“十四五”高校规划教材。至此,从中学版《中华民族大团结》到大学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系列教材为构建完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教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教育主题融入各学段国家统编教材,是大中小学“铸牢”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彰显国家事权,其内容选择深刻体现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化和“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增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性的需要,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深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进程作出了指引。翻开三科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通过加强学生对中华大地的版图认知,在少年儿童心中埋下“疆域不分裂,则国运不断”的信仰,引导其树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意识。《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通过对各族群众入场、升国旗、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等一系列场景的生动描绘,引导学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时刻为锚点,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从夏商周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到封建王朝时期“超大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建构起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永续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说,国家统编教材的权威性、统一性和教育性特征使其成为承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具象化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统编教材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大部署,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国家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认知,强化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
(二)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一体化建设的依据
其一,课程标准是整个专题教材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2021年《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对大中小学“铸牢”教育教材建设做出了“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的指导要求。与此同时,“铸牢”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主要嵌入于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的思政课教学当中。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新课标》)的规定,小学阶段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进行一体化设计。因此,《2022新课标》中关于小学和初中学段的相关规定,也应成为这两个学段“铸牢”教育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除义务教育阶段外,高中和大学阶段则应从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和特点出发,以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结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的学段教育目标开展“铸牢”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
其二,布局多学科“铸牢”教育教材体系,要以“有没有、准不准、够不够”为尺度处理好当前大中小学统编教材与“铸牢”内容的适切性问题。第一,在明晰“铸牢”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照巡查现行统编教材中是否具有相关内容。要确保各科教材在编写逻辑上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点,在内容设计上将国家建设、民族建设与“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相结合,保证各科教材负载起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内核。第二,准确把握“铸牢”内容融入各科教材的方向和主旨。以增加“共同性”为导向,聚焦挖掘各科教材里“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共同性特征,在教材内容的把控上做到“既不失位,也不越位”,准确传导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问题,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全性认识。第三,构建立体化的“铸牢”教育课程思政教材体系要在内容输出上注重“限量”原则。考虑到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轻量化教学”目标,“铸牢”教育内容融入统编教材要做到横向上不同学科之间要避免知识重复,做到侧重点明晰;纵向上增加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同一学科教材融入的互动性、渐进性和差异性,既要避免知识重复,又要避免知识断层。如此才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的教育要求,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进入课堂、嵌入学科、融入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坚定立场,代表着新时代国家民族理论发展的前进方向,不仅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国家建设工程,同时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2021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2022年)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铸牢”教育工作做出了整体规划。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他律道德转化为学生自律道德的重要路径;更是锚定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方向,推动构建独立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坚定决心。
(本文参考文献略)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xtbook Research for Education o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cross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CuiShuyi YanQing
Abstract: Building an integrated education system for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positive exploration of consolidating educational forces,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o educational practice. Specific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pla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is set as a comprehensive project system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aws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joint effort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xtbook writing are gathered to promote a more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for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onsolida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