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星期一10:57:19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5年 > 第1期目录(总第二百零七期) > 正文

试论“教育面向”的当代进路

作者:董云川,冯媛媛
阅读数:2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4年第4期


摘 要:“三个面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几十年来一直有效引领并强力推动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演进,教育的“面向”呈现出与传统迥异的行动样态,既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亦少不了矛盾和纠结。教育必须积极迎取新科技而不能成为技术的奴婢;教育理当自立于世界而不能对立于世界;教育不得不应对现实,但不能急功近利、囿于眼前。在微观层面上,“教育面向”要尊重个体,循序渐进;要固本强基,自下而上;要修炼品格,由内而外。在中观层面上,“教育面向”要尊重生命性准则,遵守包容性原则,遵循发展性法则。在宏观层面上,“教育面向”要高瞻远瞩,循至简之真道,求无为之善治。从今往后,教育尤需因应时局适时校准“面向”的方针,更多关注个体的差异,更加关心基层的活力,更密切地关怀多元的生命。教育品格向上孜孜以求,教育情怀向下雨露滋润。我们应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勇于接纳未知的智识与技术。惟其如此,方能够为中国教育开新篇,为世界教育添智慧。

关键词:教育面向;教育目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论断高屋建瓴,在我国社会改革全方位展开的战略背景下,精准把握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及20世纪下半叶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据此锚定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标。现如今,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语境之中,“教育面向”的内涵亦需与时俱进,同步校准,如此,方能够更好地与时政相携共振,精准服务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1世纪的教育世界风云际会,高等教育系统充满了无穷的变数与不确定性,教育旨归一旦依稀模糊,教育行动即难免偏离正常的轨道,教育强国的进程亦会因之而阻滞。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居于“先进与落后”“人工与智能”“技术与人文”“过去与未来”“自我与他者”的中轴之上,“教育面向”实际面临的实然症结与应然理路,以及教育发展的外在规则与内隐逻辑等多重关系仍有待于辩驳厘清。

一、“三个面向”的现实纠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三个面向”的导引下蓬勃发展,取得了骄人业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关于“教育面向”的提法层出不穷,“面向终身学习”“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面向21世纪”“面向可持续发展”“面向服务”“面向人人”“面向大数据”“面向MOOC”“面向核心素养”“面向‘新工业革命’”“面向创客教育”“面向STEM教育”“面向数字素养”“面向数字人文”“面向2030”“面向乡村振兴”“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和谐社会”“面向区域发展”“面向国际战略”“面向智慧教育”“面向学科建设”“面向教育4.0”“面向全球”“面向高质量发展”等相继成为炙手可热的议题。如此情形之下,高等教育何去何从?

(一)教育自当迎取新科技但不能成为技术的奴婢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世界人口骤增,经济迅速复苏,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急剧扩增相继对教育机会、教育规模、教育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挑战。以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首次超过蓝领工人以及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标志,工业社会转向了信息社会,各国先后面临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不得不借助教育变革,努力走向教育现代化。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方针应运而生。“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要积极投身于现代社会,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一方面传承优秀传统,另一方面结合先进的科技、创新的知识、卓越的人才及开放的制度等共同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

当下,“现代化”的复杂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被简单化为现代技术的隐忧,在主动迎取高科技、善借新技术的同时,教育不得不时刻警惕被技术挟持的风险。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从师生系到教育质量,再从教育治理到管理决策,现代技术无处不在。智能技术托举起智能化教育,并引导着智慧教育的发展走向,便捷、高效、势不可挡。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教育场景、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彻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学习,并相应地改变着教师数字素养和育人角色的定位,全方位推动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然而,一旦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从主动变为被动,传统教育转而成为现代技术的追随者,人们所关心的教育变革仅仅只是为了避免技术手段的落后,不断以“更新、更高、更快、更强”的技术诉求来创新教育面貌的话,那么,就难免因为倚重“术”或“数”的进阶面造成人文伦理或数字标的异化,进而会在科技应用的二律背反中模糊了本质意义上的教育之“道”。也就是说,当“道”与“器”的关系失衡,教育过度地依赖于技术,那么,智能技术发展所联动的教育既有可能导向教育的新生,亦有可能远离教育的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由普遍认识产生,不从个别认识得来……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在后现代潮流之中,由“现代化”复合性内涵所建构起来的意义世界正面临着被现代科技逐渐融解的命运,原本支撑人们生命活动的价值诉求同步稀释。“我们不再只是为了寻找最适合我们的目的的手段而发展技术。相反,我们让可用的技术手段来决定我们的目标……我们成了奴隶。”长此以往,技术进步极有可能导致人的主体性衰落,“致虚极,守静笃”的教育精神世界亦将随之隐退。

(二)教育理当自立于世界而不能孤立于世界

教育自立于世界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先决条件。“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万物无不处于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中,通过相互作用、转化、协调、融合,形成具有同一性的统一整体,由此构成复杂多样且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因为选择了“面向世界”,内在地契合了教育之“道”,因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然成为“跨越式”生长的典范。而今,当我们以绝对第一的发展规模屹立于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则更需要敞开胸怀,继续面向并拥抱世界而非独步于世界之林。唯有秉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国际视野,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去承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责任,笃定“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实践风格,才能顺理成章地促进高等教育的自洽、自立和自强。相应地,一个公平、和谐、包容、美好的教育世界就会在中国智慧的根基上得以生成。“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把我们与世界及彼此联系起来,让我们超越自己的居住空间,接触到新的可能。它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它为我们提供应对共同挑战时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创新。”当务之急在于,“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通过教育以文化人,保证知识共享,积极参与对话实践并通力合作,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增进人类的共同福祉。犹如美国哲学家罗伊斯在《世界与个人》中提到的“在大我中,小我(个别的目的与意志)与大我(小我所追求的共同目的与意志)得到统一,成为一个大意志”。

话说回来,“国际教育合作正在一个日益不稳定的世界秩序中运作,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全球社会概念已受到严重的侵蚀”。中外教育在技术创新、国际证据、数据使用、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依然面临着知识生成与共享之诸多矛盾,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遭遇的各种藩篱亦会导致知识的封闭以及一体化进程的阻滞。独步天下的一厢情愿,往往会带来教育中文化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疏离。“虽然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有世界主义特征的情境中,但我们还没有开始发展世界主义的心态。”教育被作为“共同利益”的“内在共同性”——相互尊重、紧密联合、共同努力、共同参与的社会群体之善意始终面临着彼此误解的可能及被忽视的危险。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的一腔执念难免使其“疏立于世界”。往前看,理想中的教育全球化进程以及愿景中的教育一体化格前途漫漫,教育必须直面与发展进程同步衍生的一系列困难、矛盾以及不确定性。“当一个人与更敞亮、丰盈的世界结合时,他便能更坚定地成为自己。”

(三)教育不得不应对现实,但不能囿于眼前

未来与眼下常常可以在理论上达成和解,而在现实中则始终充满矛盾。教育的现实是如此鲜明和严酷,以至于成为横亘于教育理想之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因之而耗费了学府中人大部分的心力,而高远的教育梦则被同步消磨,只得依稀存续于标榜的口号和羸弱的念想之中。当今高等教育中目之所及的尽是一系列使其成为谋生手段的明示和攫取功名的“技巧”。“现代教育机构的意图只能是按照每一个人天性能够变成‘courant'(通用)的程度来对其加以促进,如此来培养每一个人,使他依据其知识量拥有尽可能大的幸福量和收入量。”在有功有用、急速生长、便捷成功等教育竞技氛围及生长游戏规则的影响下,形而下的功利取向迅速吞噬着形而上的教育价值,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卷其中,只专注眼前,焦躁地为满足各种指标而耗精费神,争先恐后地加入对资源的争夺及轮番的阵地攻坚战之中。无意之间,“教育体系向人们灌输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即短期的特权和舒适比长期的可持续性更重要”。

“未来”表示尚未发生的一切事件的时间。现实会影响未来,但不能决定未来;忽视眼前会错过今天,而漠视未来就会失去明天。有人说过,要知道明天的世界怎样,看今天的学生就知道。眼前的莘莘学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真正的教育不肯让利欲熏心的个体玷污自己,它善于机智地从那种想把它用作实现利己目的之手段的人身边溜走。”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立足于、着眼于并面向未来的国之大计。2022年,“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以教育公共目的作为出发点,勾勒出“团结合作的教学法、课程与知识共享、教师与教学职业、保卫并改造学校、跨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之共同愿景。

显然,唯有具备创造性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教育,才能服务于人类充满不确定性的明天。高等教育是社会永续进步的内核要素,它不仅要传承人类历史的优秀文化、传承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创造新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整体的和谐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理当成为理想和现实和谐一致的社会典范,既敬畏过往的智识,尊重历史,传承精华,又孜孜不倦于知识的创新及智能的改进。“其他任何一种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反而只会将学生引向对世俗实用的追求。”高等教育当然要立足于今天,同时兼顾昨天与明天,不偏不倚,承接以往,迎接时尚,继而“合乎时势”。为此,必须权衡轻重,义利兼及,尤需注重内涵的滋养及灵魂的孕育,据此激发持久的动力,导向“万物霜天竞自由”的教育未来。

二、“教育面向”的理性辨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面”作为动词,表示“向着”;“向”作为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一般意义上,“面向”的定义是“面对;站着或坐着朝向。适应的需要;注重”。《大辞海·哲学卷》中与“面向”类似的哲学概念有“意向性”,“意为意识活动总是朝向某个对象,即意识总是对某种东西的意识”。不同释义共同强调了某一目标或对象在内在理路方面的指向性与目的性,相应的事物由此获取重构的意义和价值。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面向”是师生感知世界的晴雨表,是院校展开行动的参照系,是宏观战略运筹的指南针。为了准确地把握教育强国的真实逻辑,有必要适时地对“教育面向”的内在理路和时代脉搏进行检视。

(一)格式高清:“教育面向”的逻辑

首先,要尊重个体,循序渐进。世界由个体构成,自然先有个体,然后合群,再汇聚成组织。而“组织”则是通过内部系统严密的结构,来满足某种社会目的或者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的社会团体或集体性实体回。由传承和创新知识的群体综合而成,具有“松散耦合”特征的高等教育系统,其整体的运行状况无不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聚合而成。如若漠视了个体及个体间的差异,教育及学校就只余空壳,关注并时刻面向“小、特、弱”的个体生命,反而容易成就教育整体的蓬勃发展。当然,“个人的许多自由不可能离开集体而获得,集体的价值只有在保障个人自由中显现,集体更离不开个人而获得价值”。有鉴于此,教育不能简单粗暴地以整体的名义对个体施加划一的影响,也不能指望将某一个体的成功经验简单移植至另一个受体之上,而是要致力于“兼顾不同院校及师生和谐共生的发展诉求,努力创设不同学科和学问相得益彰的教育天地,褒奖公平,均衡资源,让天才不被羁绊,弱者不被轻视,普通人被泽关爱,人人各适其性”。进一步说,教育的个体正是精、气、神之所,情之所至,事业即可生发。教育秉持大慈悲的面向,方可唤起不同的个体及相互间的积极情态,使得教育过程充盈着良性的变数,促使不同的受教育者收获自信,并能够自主书写出异彩纷呈的生命篇章。换言之,不同的教育个体凭借各自不同的内在动机,在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寻找并调适自我,由此及彼,由小及大,循序渐进,方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的目标,创设相得益彰、和谐共生、百花齐放的教育景观。

其次,要固本强基,自下而上。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室是教育活动的第一场所,课堂刻板僵硬,教学就不可能产生活力,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必要前提,个体间缺乏理解、关爱、认同及互动,高等学府内良好的人际生态就难以生成,学理的质疑辩驳及实验的真伪探究是高深学术得以演进的基础环节,要是缺乏批判的精神与超越的勇气,所谓的“创新”将似水中花、镜中月而难以兑现,高等学府本是探究的场所,如若在校园符号及其文化的场域中感受不到陈寅恪先生所指的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气息,大学将有悖于“高深学府”的雅号继而与“高质量发展”无缘。换言之,教材、教室、教学与教研,学科、学术、学者与学问,正是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要素维系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基础不扎实,基层欠灵活,师生少个性,教育就是无源之水,创新就如无本之木。大学的生长逻辑完全不同于行政指令自上而下的运行逻辑。尽管学校的体量不一,发展状况各异,所能够获取的资源更是大相径庭,但其真实的运行效率和发展品质却无不与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活动状况息息相关。高等教育的重心理应落实在教学科研的基层单位及其活动之中,包括院系所、教研组、学科团队、学术共同体及所关联到的课堂、实验室及交流场域。始终以学术为中轴,以师生为主体,以探究为鹄的,才能够发挥出伯顿・克拉克所称的“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之功用。进而言之,教育之面向应能够保护院校中“基于‘科研自由’‘教学自由’以及强调对最初的学术活动进行自我选择和自由结合的,学习自由,之统一的信念”。唯有基层强盛,基底厚实,方能活跃学术,创新思想,促进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发展。

再者,要修炼品格,由内而外。教育的健康发展经由内求与外求两个维度融合而成。内求的“教育面向”体现于生命本身,潛心育人,谦逊、沉淀、内省、雕琢打磨、循环修正,在矛盾丛生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生长,润物无声,静待花开,无限地趋向真、善、美的理想境地。外求的教育则化身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被国际的潮流、制度的规训、市场的需求、社会的期望及技术的更新迭代所牵动,需要吸纳新资源、持续增强竞技势头或及时根据利益转向调整方向,努力博取外界认可及青睐。内外兼修、和谐联动无疑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状况。但两权相较,教育最深层次的发展动机当然还是源自生命体内生的需求。如此,学校、学科、学者、学生才能够维持最踏实的、稳固的、可持续的发展动机,因为“当发展由理想产生时,动机由内里生发达至外物,发展的动力积蓄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连续性。整个发展过程较为平稳和有序,能坚守初心,不为外物所左右,时机恰当且方向可测”的。教育的理想及高远动机绝对离不开教育主体纯粹的“求知旨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求知旨趣是人作为认识的主体,维持和不断扩大自身存在和再生产的最深刻的决定因素。”这种旨趣维护着生命或学术前行的深层次动力,使教育过程充满乐趣及相应的成就感。

(二)格调高雅:“教育面向”的守则

第一,“教育面向”要尊重生命性准则。活生生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为了人,而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就是希望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寻找和彰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自由是人生命的标志,人获得自由的状况即他的生命存在状况,人对自由的把握力即他的生命力。”但是,办教育必得具备资质,优质教育需要优质的办学条件支撑,这些条件又往往以指标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这难免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达到了某种办学条件或标准,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就会随之而成。办学必须面对指标的考核,但真实的教育质量却维系于指标背后的灵性生成和创造活力,重点还在于教育情景中人之生命的存续状态,要充满对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促使师生觉察并体悟生命及学术智慧,方能造就有温度的教育。正如康德所言:“人,……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作目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第二,“教育面向”要遵守包容性原则。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这种“精妙调整”的本质在于对诸多变量的领会和兼容,不拘泥于刻板的标准,而是源于对标准内涵及精神内核的把握。首先,从主体上看,教育必须包容那些具有不同成长背景、智力、兴趣等特征的个人,并因材施教。其次,从内容上看,教育必须始终以变动的知识世界为核心,有机地结合“传统与现代”“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应用”等看似矛盾对立的主题中错综复杂的内容,努力兼收并蓄,达成取长补短的功效。再者,从政策上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必须具备包容性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因此,教育要以开放的心胸去理解接纳不同国家对教育品质的差异性诉求,积极增进平等且多元的互动,才能达至大同格局。

第三,“教育面向”要遵循发展性法则。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这种可发展性体现为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所能达到的认知深度、涉猎范围以及成长境界在本质上和时间上都是不可规划的。一方面,教育始终以“人的可发展性”为检验标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社会功用,并据此促进个体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并开发自我,止于至善。另一方面,“或许在任何领域是否可以不断得到可选择的其他方法都没有像在教育领域那么重要,在教育领域任务是使年轻人为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今天的教育尤其要注重维护后现代语境中人的善良意志以及接纳未知世界的高度不确定性。“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必须在不知道它是什么的情况下,为某个东西负责。我们不能算计它在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承担责任,就算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承担责任。”换言之,“良好的教育正是世界上一切从善中产生的东西。孩子们受教育不应当是为了适应人类当前的状态,而应当是为了适应人类未来更好的状态,也即适应人性的理念及其整个使命”。教育永远处于不确定的变局之中,但教育能够改变并促进人的发展却是确凿无疑的。

(三)格局高远:“教育面向”的韬略

教育方略,大道至简。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教育至简的根性体现在“要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教育的面向始终不能脱离教育之根性。教育作为一种纯粹人道的事业,不仅要维持个体生命并赋予其意义,而且要促进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合作精神,共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于一国教育而言,教育无不以未知世界为标,以理想社稷为本展开育人活动,以主体间平等、自由、和谐的教育交往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向上、向善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由此联动身、心、灵之全面发展。于大同世界而言,世界教育格局风云变幻,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情形之下,中国教育的面向更应该笃定守静制动、韬光养晦的强盛方略,以“厚德载物”的大国风范,秉持“见小日明,守柔曰强”的策略,去践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智慧,继而顺理成章地成就“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强国梦想。

教育运筹,法无定法。“事物的有序之共相本源于无序之殊相。”教育要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本质其实在于人的个性发展,而世界上又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当然也就找不出一种绝对有效的教育模式。“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理想照耀着我们发展着走向全面,发展着的人把全面发展变为有各自特点的发展的全面,每个人不同的全面,由片面表现出来的全面。”唯有师生的个性得以释放,教育整体的发展才成为可能,教育强国的建设也才拥有了坚实可靠的塔基。因此,教育在理论上的面向以及行动上的取舍都理当因应时空变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教育改革不能求全责备,培养模式不能固化,竞争策略难以周全,高质量发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少不了开放、多元、立体、灵活的机锋应对,唯有随机应变的作为,方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革故鼎新。“当教育在恰当地加以限定的意义上缓慢地推进,并根据外部事件和偶然情况进行调整时,它会拥有一切为深刻地影响人的心灵所必需的途径。”

教育治理,无为而治。当下,过分主观、盲目乐观且“大有作为”的建构意愿充斥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人们误以为,只要选取一个高远的教育目标,辅之以充足的教育资源,然后对教育活动实施强有力的推动,继而再对教育过程进行严密的控制,长此以往,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即可自动现于眼前。殊不知,教育是一种充满着无穷变数的社会化活动,其外部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天时地利(政策及环境的保障),但其内部的生长动因(价值认同与精神索求)才是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真实动カ源泉。作为具有高度自组织机能的高等学校,其自身的演进发展机缘往往源自于内外部动机的平衡与取舍,一国、一省、一地、一校的生长基因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其创新策略也会大相径庭。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教育治理的内部要素需要充分激活,而外部干预要十分谨慎,总的原则是要釆取弹性灵活的教育治理策略,尊重、维护并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的自组织特性。《道德经》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无为”的“教育面向”绝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任其简单自为,而是要遵循教育规律顺势而为,旨在教育之“大为”。教育善治,必须“善为”。教育之道在于“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努力促进教育从自在到自为,然后方可达成自主、自强的善治理想。

三、“教育面向”的理想进路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面向”的理想进路异曲同工。教育强国,就认知而论,离不开横向格物的体悟与纵贯古今的觉察,就行动而言,还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众所周知,置身于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体量日益强大,高等学府的场域日渐喧嚣,教育技术的手段日新月异,教育表征的面貌苟日新又日新;但与此同时,教育质量问题却有增无减,教育机制冲突此起彼伏,教育发展矛盾层出不穷。结合历史的教训,从中国教育的根性上再度审视,“三个面向”的方针仍然具有理性上的光辉及应用上的生命力。我们一方面需要笃定方向,踏实践行,长期坚守;另一方面需要随机应变,积极调适,与时俱进。拥抱新技术,才能更好地面向现代化;兼容并包,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脚踏实地,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一)校准“教育面向”的价值系统

第一,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向生命。“生命并不是一种凝固的实体,而是活力,生命的意志、渴求、期待、冲动更能表征这种活力。”在高等学府之中,师生作为维系学科学术运转的生命主体,是教育生生不息的源泉,既是起点,也是归属。高质量发展的教育需要指向并时刻关注教育实景中的师生情态。一方面,无论是教育行为,还是学术探究,都要努力地通过经验的联动和智慧的碰撞来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和外显的精气神,据此促进教育主体对有力的思想、未知的科学、妙曼的艺术和缜密的逻辑之深刻感应,从而在教育过程中释放出学生、学者、学科或学校各自的创造天性。另一方面,学校组织要不停地关注师生个体的生命状态,并给予周密的呵护,以此为教育及科研输入源源不断的、积极的、乐观的、开放的精神营养。一般而言,形而下的刺激会明显诱使人们关注眼下,而形而上的引领才能持续为教育的高品质追求提供不竭的动能。认知学识、认可同道、认同情义决定了师生对高深知识的渴求及探究未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教育活力的重要内核。亚里士多德认为:“情感对良好生活是本质性的,因为良好生活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有适当的情感。这就是说,情感并非与自我或灵魂相分离,而是其本质要素。”教育的生命カ一旦得以滋养,必然会相应绽放出生命的光泽,继而造就生动的课堂,衍生出创新的动力。学人、学科、学校亦将因此而生机勃勃。

第二,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向基层。“科学的田野工作远远高出即使是最上乘的业余作业”,教育的兴旺及学术的繁盛既无坦途更无捷径,“不能指望不经努力和挫折就发现某种神奇的捷径”。屠呦呦、蔡希陶、费孝通、邓稼先等人的不同抉择、不懈坚持和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印证了这个简单道理。对于当今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只顾朝向“高大上”,而越来越少的人甘于关注“小特弱”。教育的确是一项特殊的事业,与其他行当相比较,朝向“小特弱”才真正是功德无量。教育者要关心个体的生命存在,尊重差异,托举弱小,自下而上,立地方能齐天。此为正途。人文社会的田野广阔无边,自然科技的实验深不可测。此二者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塔基,唯有固本强基,凭借慈悲胸怀深入田野,秉持探究精神投身实验,格物致知,向下向内深耕不怠,方能把学术的种子播撒进祖国大地,并植入教育者的心田。面向基层往往需要摒弃狭隘的近利,务以探求真理为终极旨趣,因为“那些划时代的理论成果出自那些不太问‘有什么用’的地方,而不断地急切地问‘有什么用’的地方没有生长出划时代成果”。既扎根,又铸魂,教育强国的塔基即得以铸牢。

第三,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向多元。教育世界瞬息万变,“系统的多样性有赖于个体的差异化,只有具备不同特征的个体的集合才能够实现系统的多样”。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教育,根源于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及运行特征。一国高等教育无法抽身于多元的世界教育体系之外,更不能以“想当然”的态度去简单武断地揣度他国教育的文化价值。理性的策略是开放胸怀,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同时理智权衡,巧取经验。就“己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教育自带优秀传统基因,其间不乏“执牛耳”的文明成就,但亦有落后的灰暗时刻。就“他文化”而论,同样也是良莠并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样态。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提出:“文化相对论断定,一种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行为是‘低劣’还是‘优越’。”荷兰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则认为“价值观构成了文化的核心”。所以,理想的高等教育务必高瞻远瞩,破除门户之见,以同理心去解构不同文化源流中的深层价值,通过了解并把握真实的文化语义,从而博采众家之长。理解他者,坚信自我,取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第四,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向未知。面向“未知”并不仅仅是面向“新知”,更不是新词迭出、新概念满天飞、新瓶装老酒,因为“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其实在‘我们’之前就昭然若揭了,甚至已被揭示出来,或者,不管是否已被‘揭示’,它都已是事实性的存在”。因此,“教育面向”未知的重点还在于不断刷新对世界的认识,质疑既有,探寻盲区,挑战权威,直面风险,这样方能使得教育过程随时随地充满发现的惊喜和探究的魅力。涂尔干说过:“尽管各门科学的学习以外部的世界为取向,但它之所以将我们拉出我们自身,也只是为了把我们带回自身,不过在带我们回来的时候,已经用弥足珍贵的深刻见解武装了我们,丰富了我们,使我们对自己的本性有了新的认识。”当然,高等教育亦不能窄化,更不能神化科学技术和知识实践之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毕竟“我们一旦深信科学的知识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时,就已经将科学,以及科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变为意识形态及社会规范”。因此,高等教育始终要将理性的科学态度和慈悲的人文精神合为一体,通过科学与人类的积极交互作用促进文明的进步。

(二)笃定“教育面向”的行动逻辑

笃定“教育面向”,首要之务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索求。观念先行,精神前卫,审时度势,言行一致,内引外联,才能使教育“载营魄抱一”而形神兼备。一方面,品格的探求必须朝向于上方。无论是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还是“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求喜,不缘道”的庄子,抑或是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古往今来,高洁的学品和高尚的教育,抑或文人风骨和学府精神,莫不如此:登高望远,刚毅坚卓,天天向上。另一方面,情怀的表达则需要面向于下方。“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教育总体上是一项公平、公正、公益的事业,现代的教育理应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包括大众的启蒙、弱者的机会及社会基础的稳固。举凡提及教育的情怀,一般不会体现于优胜劣汰、利益均沾的竞赛中,更多地需要聚焦于“小特弱”的实际行动,一心向下,努力帮助“小不点儿”,关怀特殊人群,托举弱势群体。情怀所致,功德所系。托克维尔指出,只有了解到一个人“躺在摇篮的襁褓之时”以及“显示他顽强性的最初奋斗”,才能深刻体会“支配他一生的偏见、习惯和激情的来源”。

笃定“教育面向”,一以贯之的,是灵活自主的行动选择。教育的面向表达于心念而落实于行动,而行动的效能则取决于教育主体的灵活与自主。教育发展的内外情境复杂多变,需要因应时局,自由变通。其一,要坚持开放。高等学校是具有复杂社会特性的自组织机构,其运行发展无不处于有序与混沌之间,有学者称之为“有组织的无政府形态”。教育大系统内保持开放格局,能有效促使学校内外各种人才、信息、资源的交互作用,在非线性的作用机制下,教育往往会产生持久的深层动カ并因之面带动事业走向繁荣。其二,要承认差异。教育只有承认差异才能产生同理心,办学唯有包容多元才能相互汲取营养,从而共筑起风格多样、和而不同、多姿多彩且相互不可替代的大同局面。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理当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理应秉持自身与众不同的发展特质和样态,务必尊重学科的自治特性与教师的教学自由,全面接纳并鼓励受教育个体的多样性诉求。怀特海说:“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经过自己审核后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在校教师开发出来。如果我们不能确保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从一种形式主义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走向另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

笃定“教育面向”,随机应变的,是便捷高效的技术运用。近年来,技术的变革正在成为驱动教育转型的关键。面对新兴技术的挑战,教育不得不相向而行,不盲从,不落伍。教育进步需要正视社会转型的事实,积极正向地看待智能技术进步,并坦承教育体系和内容的短板。首先,要承认未知,接纳不确定性。尽管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规避了大自然带来的不确定性,可是“还有许多事物未能被科学所发现,甚至可以说,还有无数事物仍然是不为人所知的”,人们一旦执意否定未知,拒绝不确定性,则容易陷入因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与追求而导致的麻烦中,毕竟“极端的不确定性会给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焦虑……它们的根基是非理性的”。因此,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未来,不仅要以稳定的心态秩序化解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非理性,也要“通过关注科技不能做什么,实施培养我们人类独特性的防御机器人教育”,从而以人类有别于“技术手段”的人文精神、教育情怀、科学态度、育人的逻辑等为基准智识,探寻并守住教育在不确定的未来尚得以延续的确定性空间。其次,要求同存异,革故鼎新。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得·L.伯格指出:“只要‘陌生的东西’突破了界限,本来偏常的世界也成了自己人的一种彼岸时,麻烦就会出现了。到了这个时候,传统的专家就很可能要召唤‘火与剑’了。”然面,“反者道之动”,“创新的根本源于‘求异’而非‘求同’”。“异见”往往无关对与错,时正时误皆有可能。我们需要的是接纳与包容,对立的观点和事物往往会成为心灯的光泽和火苗,继而推动人类的创新和进步。有学者在理智地辨析了技术变革与教育转型的关系后明确地指出:“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强大,我们仍然需要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这是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教育不需要与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的赢家(在技术层面上,教育不可能超过技术),但只要我们还有‘成人’的需要,教育就不会消失。”


(本文参考文献略)


The Contemporary Approach of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DongYunchuan FengYuanyuan


Abstract: “Three Orientations” have been the direction indicator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since the 1980s, and have effectively led and strong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for decades.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shows a different action pattern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which is attached with new era connotations, and full of contradictions and entanglements. Education must actively embrace new technologies and cannot become a slave to technology; education should be independent in the world and cannot be opposed to the world; education has to deal with reality, but it cannot be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 At the micro-level,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should respect individuals and proceed step by step. It shoul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bottom up, and cultivate character from the inside out. At the micro-level,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should respect the vitality principle, abide by the inclusiveness principle, and follow the developmental law. At the macro-level,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should be far-sighted, follow the simple truth, and seek good governance. From now on, education needs to calibrate its “orientation” policy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care more about the vitality of the grassroots, and care more closely for diverse lives. The character of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striving for progress, and the feelings of education are nourishing. We should always keep an open mind and be brave enough to accept unknown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open a new chapter for Chinese education and add wisdom to world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educational purpos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ower country


初审:王悦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