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二百零六期) > 正文

综合实践、核心素养、表现性任务:建构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

作者:施晓燕
阅读数:4

来源:《新课程研究》2024年第S2期


要: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综合实践、核心素养与表现性任务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与实践方式。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核心框架。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综合实践、核心素养与表现性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通过精心设计表现性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综合实践;表现性任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21世纪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等非认知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洪流中,综合实践、核心素养与表现性任务已成为推动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与实践方式。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核心框架。

一、综合实践、核心素养、表现性任务的内涵理解

(一)综合实践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双轮驱动

综合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将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综合实践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综合实践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学生向全面发展迈进。

(二)表现性任务:综合实践与核心素养的桥梁

表现性任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能够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任务。这些任务需要学生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通过综合实践和表现性任务,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三者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通过综合实践和表现性任务,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综合实践、表现性任务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而表现性任务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平台。同时,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二、综合实践、核心素养、表现性任务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构建真实的学习场景

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任务,其首要特征在于情境性。这类任务往往将学生置于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情境化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核心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设计了一场模拟的新闻发布会,学生在扮演记者、发言人等角色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

(二)综合性:跨学科整合与能力提升

表现性任务的另一显著特征是综合性。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学科的任务,而是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因此,表现性任务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整合。这种综合性的任务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提升综合素养。比如,在环保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可能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环境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借助历史知识探讨环保政策的演变,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开放性:鼓励创新与个性表达

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任务还具有开放性。这类任务通常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探索和表达。这种开放性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布置一个以“未来城市”为主题的创作任务,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法进行创作。这样的任务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还能激发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憧憬。

(四)实践性:强调动手操作与体验学习

实践性是表现性任务的又一重要特征。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因此,表现性任务往往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种实践性的任务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五)评价多元性:促进自我认知与成长

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任务更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这类任务不仅关注学生的成果,还重视他们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这种多元性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任务还强调反思性。这类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思考自己的表现和不足,以及改进方向。这种反思性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持续成长和发展。

三、综合实践、核心素养、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策略

(一)情境化设计

情境是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情境化设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跨学科整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整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任务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实践性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表现性任务的完成者。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这样,学生就能在任务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任务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明确评价标准和指标,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情况等方面。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过程评价与反馈不仅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任务,还能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四、综合实践、核心素养、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实践

(一)明确评价目标

教师通过表现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品格,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习得哪些知识?提升哪些能力?发展哪些品格?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任务设计。在“筷子变变变”主题活动中,教师请学生用三根、六根筷子搭建桥梁,并且通过承重实验测试筷子桥的承重能力,感受科学的神奇。这个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科学素养。

(二)设置评价任务

(1)任务有主题。在活动主题中,教师应设计跨学科的评价任务,促进学生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例如,“我的校园”这个活动主题,学生的研究对象是校园,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场所。学生在研究校园树木时,用到了数学、美术、语文、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在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学习中,学生能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其他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得到了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

(2)任务有问题。问题是一切智慧的开始。教师以一个个递进的问题链驱动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在参与中完成任务,习得知识技能,形成必备品格,发展核心素养。例如,在“神奇的多米诺”这个活动主题中,教师请学生用十块骨牌搭成一排,然后提问:“推动一块能倒吗?”学生尝试摆牌并推倒。经历直线摆放并推倒后,学生也提出问题:“能摆放成曲线并推倒吗?”然后,学生继续尝试,有的小组成功,有的小组失败,全班交流摆放方法和摆放注意点。教师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又结合学科知识提出问题:“能用这些骨牌摆出任意字母并推倒吗?”学生总结经验,继续挑战。这样的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任务有兴趣。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将无效变有效,能将低效变高效。教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表现性任务,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主动学习,发展核心素养。例如,秋天到了,学校的桂花树开满了金黄的桂花,学生对花的香味和散落在地上的花朵产生了兴趣,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兴趣点,便开展了“桂花”主题活动,同学们高兴极了。花那么香,有什么用?风一吹花就掉了,怎样收集桂花?学生查找桂花的相关资料,制作了收花神器,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尝试做桂花油、桂花美食,互相分享。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过以上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设计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表现性任务,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成长,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制订评价标准

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评价标准,是表现性评价“三要素”,所以教师还要制订评价标准,这是学生和教师展开自评、互评的依据,也是学生和教师提升学习的工具。学生根据评价标准不断进步,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接收评价反馈后调整、反思教学和任务设计。教师制订的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综合实践、核心素养与表现性任务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通过精心设计表现性任务,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方式,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体系和机制,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他们能够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参考文献略)


初审:胡天扬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