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二百零六期)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价值与路径

作者:周婷,李嫣然
阅读数:24

来源:《教育学术月刊》2024年第12期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核心价值理念对于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探讨其与青少年德育的逻辑关联,以期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为提升青少年道德认知和文化认同提供新的视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具体实施可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校园文化构建以及家校共育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冲击。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核心价值理念对于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机地融入青少年的德育实践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启蒙精神信仰

1.“精忠报国”的爱国信仰。“精忠报国”最早出自《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原意是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信仰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在历史故事中,岳飞、杨家将等古代爱国忠臣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忠诚于国家的爱国信仰。南宋时期的抗金将领岳飞,为了捍卫国家安宁与人民福祉而英勇奋战。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陆游的《示儿》中所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忧虑。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所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信念。此外,在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中,《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以爱国英雄为主题的剧目,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英雄们的爱国信仰。

2.“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太平。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受到重视并获得发展。商末周初的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将民众的意见视为天意;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体系初步形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均对民本思想提出了重要主张。其中,孟子将民众置于首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汉代、宋代时期,民本思想进入发展期。在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体现了民众在治国安邦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明清时期,民本思想进入了蓬勃发展期。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将人民视为天下,认为民众是国家的主人,只有重民、爱民,才能得民心。

3.“业精于勤”的劳动精神。“业精于勤”出自《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赞美勤劳、讴歌劳动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典籍中,《朱子家训》所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强调需坚持劳动,且牢记所食所用都来之不易,要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墨子的《非命上》所云:“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以劳动为尺度斥责懒惰行为,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在历史故事中,“闻鸡起舞”“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等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人的勤奋精神。此外,在传统节日和手工艺中,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剪纸、刺绣、泥塑等传统手工艺,蕴含了丰富的劳动元素,体现了劳动精神的价值。

4.“格物致知”的科学文化。从“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中可以看出,我国科学认识论同西方有很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属于文化论的科学认识论,后者属于知识论的科学认识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意为“探究”,“致”意为“求得”。“格物致知”意为:“探究事物原理,从而求得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的科学文化思想,强调科学教育不仅要关注科学的“技”,更要关注科学的“道”,有助于纠正狭隘的知识论科学观,培养文化论的科学观。

5.“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社会公正、公平的追求,强调社会的公共性与整体性,认为社会的财富和权力应为公众所共有,而非少数人所垄断。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秉持“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能人志士以“平天下”为己任,他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义而忘利。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范仲淹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战争和欺诈、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二)培养政治意识

1.“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核心在于强调道德在政治要求中的重要性,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人崇高的政治追求。西周时期,周公明确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纲领。春秋时期,《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这“三事”强调只有“正德”才能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从而使得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左传》中也有关于“为政以德”的记载,“德,国家之基也”,将良好的德性视为立国的根基。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元代的《庙堂忠告》、明代的《从政录》等,都提倡从政者需要注重任贤、爱民、纳谏等从政品德。

2.“匹夫有责”的公民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出自《日知录·正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强调个体对于国家兴衰的责任在名言警句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到“平天下”层层递进,强调的是个人修养与家庭、国家、天下之间的责任关系,能够启迪青少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勇于承担个人责任、承担家庭责任,最终过渡到勇于承担社会、国家责任。在经典故事中,如《大禹治水》中所述:大禹为了早日治理好洪水,三次经过家门未归,可将此类故事引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激发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培养道德品质

1.“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明辨是非”出自《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国古代经典教材《三字经》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简练而明确地阐述了传统教育、历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历史人物的善恶事迹,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培养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增广贤文》则包含孝顺、友爱、诚实等内容,教导青少年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2.“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出自《管子·枢言》的这句话,意思是恪守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中国古人追求诚信之道,宣扬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例如《千字文》所述“信可使覆,器欲难量”,强调诚信需要经得起考验;《弟子规》所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要求青少年在言语中要讲信用,不可有欺诈和谎言;《论语》所述“言忠信,行笃敬”,强调说话要忠诚守信。此外,中国古代流传着诸多诚信故事,例如“一诺千金”“立木为信”“曾子杀猪”等。

(四)培养心理素质

1.“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自强不息”最早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然万物因为天体的刚健运行而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君子应当体认、践行天体之刚健,强健身心、刚健坚毅、不懈努力。在古代经典教材中,《三字经》所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强调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青少年不断进取并提升自己。在古代寓言故事中,“囊萤映雪”讲述了车胤和孙康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读书的故事,描述了故事主人公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并实现目标的进取之心。此外,中国古代“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中也展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

2.“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革故鼎新”最早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从《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教材中可以找到一些古人培育青少年创造精神的端倪。虽然这些经典教材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育,但其中所强调的勤学好问、不断探索的精神,实际上是对青少年创造精神的一种隐性培养。例如,《三字经》所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鼓励青少年通过学习和努力来塑造自己,包含了创新自我、超越自我的创造精神教育。在经典古籍中;《周易》所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学》所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经典名句强调了创新和变化的重要性,有利于鼓励青少年在面对困境时寻求变革,以实现持续发展。

(五)促进社会性发展

1.“和而不同”的社会认知。“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对“和”与“同”做了区分,“和”是多样性的统一,而“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结党营私。孔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应追求前者而摒弃后者。首先,在“人和”方面,中国古代的各大学派都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以宽和的态度处世,致力于协调各方关系,追求一个以和谐人际关系为核心的“人和”社会。例如,《孟子·公孙丑下》中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次,在“和而不同”方面,如《论语·卫灵公篇》中所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认为君子应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善于团结他人而不搞小团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教育资源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教育价值。

2.“仁者爱人”的社会情感。“仁者爱人”出自《孟子》,“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的人爱人,礼义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在人际关系中应当具备仁爱之心,以爱心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认为“仁”和“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道”,“仁道”强调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朱熹有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依循情感互动、换位思考的社交模式。

3.“与人为善”的社会行为。“与人为善”最早出自《孟子》,“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孔子的弟子颜回,是与人为善的典范,他乐于助人,对待他人总是友善和尊重。孟子提出“性善论”,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发扬人的“善”。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编写的《小学》,其中强调了社会行为规范的训练,包括与人为善、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等内容。中国古代经典教材《增广贤文》集结了丰富的民间谚语和格言,其中不乏与人为善的教诲。如“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则是劝人就善避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的逻辑关联

(一)教育目的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青少年德育在育人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均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备高尚品德与卓越才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将“圣人”“君子”等视为教育目的的不同层次。《孔子家语·五仪》中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识才取士,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其中,“庸人”似“小人”,“心不存慎终之规”;“君子”则为“言必忠信而心不怨”;“贤人”似“仁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圣人”则为“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君子”是孔子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圣人”是终极目标。只有达到“君子”状态,才能攀登“圣”的高境。该教育目的的不同层次,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个体品德和才能的期望。第二,在青少年德育中,青少年德育教育旨在为青少年打下坚实的道德、政治和思想品质等基础,以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同样注重对品德和能力的培养,该教育目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圣人”“君子”等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教育内容相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与青少年德育的内容具有较高融通性。第一,信仰启蒙。青少年信仰启蒙教育以“五爱”教育为主要内容。“五爱”包含: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精忠报国”的爱国信仰、“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业精于勤”的劳动精神、“格物致知”的科学文化、“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内容为主体的教育资源,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信仰启蒙方面所具有的深厚价值。第二,政治意识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强调了道德在政治要求中的重要性。该思想有助于为青少年政治思想的培养打好“重德”底色,培养其坚定的政治立场。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匹夫有责”的公民意识,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能够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祖国中的角色和责任,为其公民意识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第三,道德品质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以“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等内容为主体的道德品质教育资源。通过学习、践行这些道德品质,青少年能够逐步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其未来的成长道路奠定坚实的道德品质基础。第四,促进社会性发展。中国传统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强调“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等思想。这些教育资源有助于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促进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第五,积极向上、勇于创造的心理素质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强调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进取的心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强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育方法相补充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借鉴与补充。第一,是“自我教育”,鼓励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引导、自我约束,实现道德提升与心灵净化。“灌输式”教育忽视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导致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缺乏自动性与创造性。而“自我教育”则旨在激发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发展道德品质。第二,是“盈科而进”,强调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顺序性,使教育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基于课程整合与深化

第一,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深化。在课程设置上,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有的学科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如将“精忠报国”的爱国信仰融入历史、地理和政治课程,将“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融入社会学和公民教育课程,将“业精于勤”的劳动精神融入劳动与技术课程等。通过设置专题课程或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等,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第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提升。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如将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法: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一,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历史场景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模拟古代朝廷的决策过程、古代商业贸易的谈判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诚实守信”“明辨是非”等。第二,案例分析与批判性思维。引入经典案例和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力。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基于氛围营造与活动设计

第一,校园文化的营造。通过校园环境的布置和装饰,如设置传统文化墙、文化长廊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第二,校园活动的设计。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通过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茶道体验、汉服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深化家校合作:基于资源共享与协同教育

第一,资源共享与利用。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的资源,如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或授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共同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社团等。第二,协同教育的实施。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传统文化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定期分享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和活动信息,促进家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教育。


(本文参考文献略)


Integrating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Value and Path

Zhouting Liyanran


Abstract: As the essence of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haping teenagers’ well-rounded personalities. Based on 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logical connection with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aiming t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improving teenagers’ moral cogni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ing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adolescent moral education can be initiated from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 reform,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Key words: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初审:胡天扬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