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二百零六期) > 正文

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逻辑架构与推进策略

作者:戴妍,黄佳攀
阅读数:1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


要: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构成和重要基石,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教育高质量发展承载着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步伐、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意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族地区需从教育逻辑、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四个镶嵌共生的维度构建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架构,形成人才质量提升与教育育人属性相融并进、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凝聚民心相辅相成、经济转型牵引与教育赋能科创相得益彰、文化共生追求与教育调谐认同相互依存等发展共识。构建多维复合教育质量观、促进教育质量评价优化、构筑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推动多元主体共意善治,将成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进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高品位规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既要顺应时代趋势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要彰显价值功能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将“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作为重要内容。民族地区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带,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不负时代精彩答卷的必然要求。在学术界,相比于经济学研究而言,教育领域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反应相对滞后,聚焦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滞后性则更为明显。少量研究分散关注教师教育、理科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未来发展路向。但滞后性往往内蕴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和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先导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充分吸收、转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特色,从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等视角对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基本的理论回应,希冀以学理阐释助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民族地区教育要顺应高质量发展时代趋势,充分彰显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意蕴。

(一)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步伐的本质要求

民族地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入快车道的关键阶段,将高质量发展视为未来教育发展的着眼点,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人民教育权利、追求优质公平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本质特征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鲜明体现。建党百余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新性地提出高质量发展理论。民族地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然要准确理解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启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二是保障人民教育权利的必然路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现代化致力于保障全体人民教育权利,扎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入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转变为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与受教育者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矛盾。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发展相对薄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点区域。就此而言,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教育需求,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是追求优质公平教育的题中之义。质量与公平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核心支柱。在追寻“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新时代,合格的教育质量以公平为根本,合理的教育公平以质量为基础。这凸显了我国教育现代化正在经历以质量变革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在这一转型进程中,建设优质公平教育是核心追求,而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质量,补齐民族地区教育短板是这一核心追求的关键所在。

(二)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质上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服务和贡献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民族地区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阵地,其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承担起增强人民致富本领、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水平的责任。

一是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物质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物质生活需要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教育能够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增长,增加创收渠道,助力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富裕。民族地区要着力于教育高质量发展,促使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质量与人民物质生活富裕需要相适应并适度超前。

二是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坚实基础。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高质量的教育理应是既面向物质生活,也走向精神生活的教育,缺乏精神生活内涵的教育只是一种技能培训。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为民族地区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夯实基础。

三是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有利于二者共同上升,物质生活为精神生活提供物质保证,精神生活为物质生活注入精神灵魂。民族地区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意味着要在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富裕中加强人民精神获得,并借以精神生活富裕推进物质生活进步。由于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对教育的依赖,形成这一良性循环必然要求民族地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撑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区域内教育发展。在民族地区,多种原因交织叠加致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滞后境地。要突破这种窘境,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必然要把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任务加以推进,更加重视人才涌现、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是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力。人才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匮乏是阻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石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职责所在。这要求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宏观上要贯彻党和国家的人才战略,中观上要契合区域各行各业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微观上要重视壮大民族人才师资队伍,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

二是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知识创新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知识创新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需要通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并提升教育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知识创新主体形成稳固的协同合作关系,齐心协力为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知识贡献。

三是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成为衡量教育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民族地区高校受制于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顶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多主体协同创新的耦合性不强等不足,亟须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强化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推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各族人民历经千百年时间和实践检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面对教育领域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碎片化”“非生活化”“认同不足”等困境,民族地区必然要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重视弥合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生态链之间的裂缝。

一是可提高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民族地区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全方面涵盖观念文化、器物文化与制度文化等,保持完整性。但教育开展的时空有限性与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往往致使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化与片面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要高质量教育做支撑,要求在传承过程中选择最恰当的文化内容做整体性诠释,避免将大量传统文化纳入传承范围而浅尝辄止。

二是可促进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活化。民族地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各民族独特的生境系统中,蕴含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缺陷使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非生活化”倾向明显,这种无根的文化传承必然难以诠释文化的本质内涵。因此,民族地区必然要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呼吁“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重视生活课堂对传统课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补充作用。

三是可加强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认同感。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也造成了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进而也加大了民族地区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困难。这要求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安排与恰当的文化传承方式,帮助各民族成员形成“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文化”的分层认同,推动文化认同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互利共生。

三、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架构

教育发展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按照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教育既受制又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还要处理好不同层次、方面的教育关系,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面对民族地区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遵循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需要从教育逻辑、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四个镶嵌共生的维度来剖析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所蕴藏的理论内涵。

(一)教育逻辑:人才质量提升与教育育人属性相融并进

育人属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逻辑本质上就是育人逻辑。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遵循教育逻辑实质上是强调,促进人的高质量发展,将教育育人属性同人才质量提升相融合,既推动教育育人属性与时俱进,也促进人才质量提升有效落实。人才质量提升与教育育人属性相融并进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才质量提升,而人才质量提升的实现有赖于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属性。

一方面,促进人才质量提升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教育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三者是循环递进的辩证关系,教育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人才助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为教育发展聚集人才,提供高水平教育资源。由此可见,人才在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教育发展效果转化为社会进步效能的纽带,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新时代民族地区争取高质量发展先进位,必然需要加强高质量人才储备,而民族地区高质量人才需求必然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促进人才质量提升为根本目标。另一方面,发挥教育育人属性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向。发挥教育育人属性意味着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是对当前内卷化社会中教育“育分”短时功利教育观念的正本清源。民族地区所需的高质量人才不是“育分”观念压迫下培养出来的缺乏创造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分低能”的人,而是能扎根民族地区,本领硬、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因此,发挥教育育人属性,摒弃教育“育分”观念,重视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将全面的教育予以每一个人,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应坚持的基本路向。

(二)政治逻辑: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凝聚民心相辅相成

“政治领域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外延边界,政治渗透进一切社会活动中。”教育活动自然处于政治领域之内,因而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政治逻辑。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意识形态建设,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由此,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遵循的政治逻辑包含坚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凝聚民心两方面意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前者是后者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世界不确定性因素趋增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系统面临着境内外敌对势力蛊惑、动摇民心,搅动意识形态斗争,争夺师生的严峻挑战。因此,新时代民族地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坚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既是民族地区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运行健康有序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推动教育凝聚民心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民心是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集合体。凝聚民心意味着“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民心齐聚,意识形态安全便根基稳固,民心疏离,意识形态建设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此意义上,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聚焦于凝聚人心的任务目标,坚持凝心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感,为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注入强大而永续的活力。

(三)经济逻辑:经济转型牵引与教育赋能科创相得益彰

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经济占据中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所有的社会活动都要受经济及其运行逻辑的影响。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遵循此种经济逻辑,坚持以经济转型牵引教育转型,以教育赋能科技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实现二者的耦合作用,不断改善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状态。

一方面,经济转型牵引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呼唤。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掣肘着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仍然存在严重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式微与新兴产业崛起动力不足的“结构困境”,缺乏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回应能力,这客观上阻滞了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困境也突显了民族地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经济转型的迫切性牵引带动着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赋能科技创新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回应。教育发展并非被动地受制于经济发展,也能够主动地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正向贡献作用。当前,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占据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支撑。基于此,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困境的民族地区更要重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创新型经济,民族地区教育也理应确立赋能科技创新新航标,回应民族地区对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强烈渴求,落实经济发展责任。

(四)文化逻辑:文化共生追求与教育调谐认同相互依存

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二者互相砥砺,“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历经五千年历史沉淀,呈现出各民族文化异质共存、相互交流、兼容并包的文化共生形态,诠释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化逻辑。在此文化逻辑支配下,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文化共生为价值选择与主动追求,并承载起文化共生隐含的调谐文化认同的文化使命。

一方面,促成文化共生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追求。文化是民族的内在基因,“共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促进民族地区差异性民族文化共生共栖、相互交融有助于拓宽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道路。在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砥砺共进过程中,差异性民族文化衍生为一种境域化动态知识,在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营养的同时,也需要借助教育来延存创生。在此意义上,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彰显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共生特质,追求差异性民族文化在教育发展中相互促进、共同壮大。另一方面,教育调谐认同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使命。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民族地区文化共生的现实条件,但差异性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共同进步需以中华文化共同性为桥梁与纽带。民族地区促进文化共生既要尊重、包容民族文化差异性,更要发掘、增进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共同性。引导各族人民自觉实现本民族文化认同、民族间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和谐统一。因此,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承担起追求文化共生的伟大使命,重视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等多途径多方式调谐各族人民的多种文化认同。

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其中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指导是基本前提,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是关键支撑,数字技术与教育精准结合激发内生活力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汇聚正向合力是内在要求。立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际,锚定建设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如何夯实基本前提、筑牢关键支撑、落实内在要求将成为民族地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思考明晰的重要问题。

(一)建构多维复合教育质量观,明确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风向标”

教育质量观反映着利益相关者基于价值取向对教育质量的判断性认识。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引导教育发展会走向不同的方向。由于各利益主体价值诉求的差异甚至冲突,民族地区教育质量观并非单向度的,而是呈现多元化的。申言之,民族地区要有教育之于人文关怀、文化引领与社会责任的多维视野,建构基于不同价值诉求优化组合的多维复合教育质量观。

从人文关怀来看,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凸显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义所指。教育是渗透融入人的生命全域的活动,其本真要义在于“为人”价值意蕴。在此意义上,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使命,人才质量提升理应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由此,民族地区教育要给予人高度的人文关怀,摒弃短视的功利行为,不以“数”论“质”,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等显性质量与精神成长、自我实现等隐形质量全面提升,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共同培育,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从文化引领来看,自觉培育质量文化,体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所系。从文化视角来看,文化是教育的根基与灵魂,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是文化的结晶,更多指向文化存在等隐性要素。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应该被框定在“实用”显性层面,更不能以升学率、就业率等量的符号代替甚至行使质的“本能”,而应重点培育包括质量文化在内的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教育竞争力。

从社会责任来看,积极主动服务社会,彰显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义所在。缺失社会责任维度来审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与价值是荒谬的。教育应承担起推动社会变革、服务社会发展的使命。一方面,民族地区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要求教育具备预测和分析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发展要超越单纯的适应阶段,蕴藏批判、引领未来社会走向卓越的责任之思,彰显公共情怀和社会责任关怀。

(二)促进教育质量评价优化,树立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挥棒”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有赖于符合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的评价体系发挥其了解运行情况、监测变化趋势、建设预警机制以及优化推进路径的作用。民族地区教育质量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教育发展规模和现状的简单衡量和判别”,而要通过对评价内容标准、评价组织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等的优化升级,树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打通阻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一,完善评价内容标准,增强对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学生全面发展是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质量评价应以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指标的达成程度来评价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教育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具言之,民族地区教育质量评价要关心学生的民族属性和文化特性,关注对学生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增进民族团结与维护国家统一的评价,展现民族地区学生的自我特色和独特优势,确保教育质量评价的全面性、公平性与科学性。

第二,畅通评价组织实施,提升对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执行力。民族地区应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技术等方面畅通评价组织实施。一要丰富评价主体,推动构筑教育行政人员、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第三方专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评价体系;二要优化评价方法,促进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优势互补;三要提升评价技术,重视信息技术在评价数据采集、整理、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的真实性、全面性、精确性优势,为优化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第三,推动评价结果应用,提高对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教育质量评价绝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只是手段,评价的目的在于应用评价结果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要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发挥评价结果服务改进教学、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决策、佐证顶层设计等功能。另外,民族地区要重视基于评价结果探索构建常态化、标准化、理性化的问责机制并合理发挥其惩罚和改善功能。

(三)构筑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激活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赛道和催化剂,民族地区数字技术发展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信息设备物理接入、师生技术应用、家庭教育意识等方面凸显出“数字鸿沟”。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构筑多元文化环境下注重差异化需求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是助益民族地区师生适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做好数字教育发展规划,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统筹谋划。基于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情境的多元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地缘结构的独特性,为保证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民族地区需要做好数字教育发展规划。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起发展规划主要责任,对标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研判各级各类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引导数字教育建设。

其次,促进数字教育内部变革,激活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动辄斥巨资大规模部署信息技术设施,而不考虑其与教育系统诸要素匹配度的做法并不可取。民族地区推进教育数字化应着眼于教育系统内部,重视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系统内的价值取向、教师、学生、课程等要素达成功能的适切性与目标的一致性关联,实现技术与教育的互促共进,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内生力量。

最后,加强数字教育外部保障,提升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数字技术是联通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民族地区社会数字化转型需要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并对教育进行功能性重塑,这意味着社会系统必须为数字教育建设提供外部保障支持。因此,民族地区需要充分发挥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力量,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供给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一个全面的、稳定的、持续的外部保障支持体系,整体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质量。

(四)推动多元主体共意善治,锻造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聚能环”

教育质量治理视域下的共意善治是指具有共同教育利益的多元主体所形成的治理共同体,在教育场域中自觉主动贡献力量,实现“好治理”与“好教育”互促共进的链接与循环效应。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共意善治有赖于民族地区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等主体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凝聚治理共识、承担治理责任、提升治理能力,共同推动形成教育高质量发展多元善治生态圈。

首先,凝聚多元主体的共治信念,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聚集合力。群体理论认为:“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会自愿地为促进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动”。然而,由于民族地区较长时期依赖外援“输血式”发展教育,致使民族地区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意愿不足。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要关注多元化教育利益诉求,重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与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话语权,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治理的群体信念。

其次,激发多元主体的共治责任,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振精神。共治责任是引领教育质量治理共同体坚定内心初衷、提振精气神、激发担当作为的契约精神。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治理存在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意识不强烈、学校办学自主权受限、社会参与不足和有效性不高等问题。这要求民族地区构建高效协同、权责清晰的教育质量治理机制,增进主体间合作与信任,激励多元主体持续发力,划分责任边界,强化责任担当。

最后,提升多元主体的共治能力,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效能。多元主体的共治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治理效能的基础,也是掣肘民族地区挖掘教育高质量发展潜能的关键。一方面,要注重整体提升民族地区多元治理主体的信息辨别处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族际互动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等普适性能力。另一方面,要分别重视提升党和政府的统筹谋划与制度供给能力,学校的政治鉴别、科学决策、协作沟通与狠抓落实能力,以及社会组织与社会成员的合作共享、建言献策与评估监督等精准化治理能力。

五、结语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引领民族地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坐标,也是规范与制约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教育系统内嵌于社会大系统之中,民族地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发挥教育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也要注重教育系统与民族地区这一独特的、复杂的社会大系统的双向联动、平衡共生,还要具备宏阔高远的视野,切实把教育高质量发展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认识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深刻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立足新时代,民族地区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主动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律,增强对教育危机与风险的规避抵挡能力,不断探索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发展道路,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实现更好、更卓越的跨越式发展,以高质量教育强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充沛而强劲的动力。


(本文参考文献略)


Value Implication, Logical Structure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DaiYan HuangJiapan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mponent and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arries the multiple values of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in ethnic areas for a better life, promot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and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ethnic areas. From of new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ethnic areas should construct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four intertwined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logic, political logic, economic logic and cultural logic, so as to form a development consensus, such as to attain the mutual stimulated improvement of talent quality and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the mutual stimulation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to unite the people, the mutual stimulation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mpetus and education empower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mutual dependence of pursuit of cultural symbiosis and educational harmo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composite education quality view,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the promo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 new era; ethnic areas; high 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