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建伟 余国林 卢辉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


摘 要:当前正值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多重驱动下,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然而其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观念转变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现实问题。西部高校通过实施教学与管理的“五转五化”,加速推动教学革新以重塑育人生态,管理创新以驱动系统变革,战略突破以实现质变跃升,从而在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成效,实现专业转型升级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一、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的背景与意义

(一)国家政策导向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1]。在这一战略推动下,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3]。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学科专业同质化严重、整体发展水平低。因此,西部高校尽快实现转型发展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有的使命担当。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重点,是推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对于西部高校而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更是破解区域产业技术瓶颈的关键路径[4]。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过“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等政策工具,初步形成“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协同机制,为高校与产业协同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5][6]。在这一政策引导下,西部高校纷纷与当地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营造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为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助力西部地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前沿腹地,在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高等学校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共同行动,努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7]。在此背景下,西部高校利用地缘优势,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师生交流互访、学生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等形式,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学校专业教学的国际化水平[8][9]。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下,促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加速优化调整,催生了跨境电商、国际物流、跨国文旅等一系列新兴产业,为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需要大量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又急需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迫使西部高校对自身专业结构做出调整[10]。然而,目前部分西部高校的专业设置仍停留在传统学科的建设上,忽视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更,从而出现人才培养产出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因此,西部高校唯有紧密对接地方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优化专业结构促使专业转型升级,才能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地方政府对西部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西部高校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1],但总体来看,西部高校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东部高校,反映出西部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为此,西部高校要精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通过专业转型升级,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良好局面,为地方企业和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缓解地方人才结构性矛盾,促进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最终提升高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与区域经济同向发展的“双赢”目标。

(三)高校自身发展需要

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是西部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发展模式下,高校专业设置多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就业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发展要求[12][13]。更为严峻的是,西部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缺乏行业专家的论证,未有自身的特色,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的情况,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更使高校在区域竞争中陷入低水平重复陷阱,从而造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在科研创新方面,西部高校也面临着与产业脱节的情况,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无法有效反哺地方经济发展。这些问题都促使西部高校要通过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来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新的跨越。通过转型,西部高校可以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交叉创新,使其更加契合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高校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14]。同时,也能倒逼西部高校开展治理体系改革,有助于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和师资,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声誉,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观念转变困难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群体对于应用型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上,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深度,缺乏主动参与转型的动力和热情,忽视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形成了“重学术、轻应用”的结构性矛盾。同时,高校内部评价机制多以科研论文、纵向课题为核心指标,考核体系中应用型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成果等占比较小,进一步削弱了转型的内生动力[15]。此外,观念固化还体现在资源配置上,部分院校将经费优先投入传统优势学科,而忽视了对新兴交叉学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有效投入,限制了西部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和提升自身实力方面的潜力发挥。

社会普遍认为“应用型教育”就是“低层次教育”,将其等同于职业教育,认为其培养的学生在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上不如“研究型教育”。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倾向于传统的学术型专业,而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缺乏兴趣和信心。部分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的“学历偏好”现象也仍未根除,过度强调名校背景或学术成果而忽视了招聘岗位与专业技能的匹配度,间接强化了学术优先的社会认知,进一步加剧了家长对子女选择应用型专业的抵触情绪。因此,社会认知的偏差和滞后性使得西部高校在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内热外冷”的尴尬局面,引起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制约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导致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遭遇多重困难。一方面,西部高校人才引进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无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难以吸引到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西部高校现有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青年教师占比较大,中年骨干教师断层严重,职称结构分布不合理,学科梯队建设乏力,难以支撑专业转型的持续深化;与此同时,高校与企业间的人事管理制度尚未打通,人才流动渠道不畅,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难以通过兼职或柔性引进等方式进入高校教师队伍。

西部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教师普遍缺乏主持或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的经历,没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的需求[16]。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有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实践锻炼,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在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具备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导致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此外,西部高校现有评价体系对“双师型”教师发展形成制度性抑制,职称评审中企业实践成果权重普遍较低,教师更倾向于学术论文发表而非产业技术积累。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相较于东部高校,西部高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程度明显偏低,且普遍停留在实习实训、短期技术咨询等浅层次阶段,未能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的核心环节[16]。一方面,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企业生产与高校教学内容错位严重,实践教学资源更新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授课内容老旧,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专业转型难以符合“用工需求”导向;另一方面,高校在寻求合作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未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精准对接企业的技术需求,使得合作效果大打折扣。

西部高校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一方面,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制度和规范,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够清晰,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转化收益、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缺乏保障,容易出现合作纠纷和矛盾,导致合作可持续性弱;与此同时,沟通协调和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获取不对称,管理模式不相同,合作推进过程中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协调不力等情况。这些问题使得西部高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时面临诸多障碍,难以建立起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进而影响了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的进程和质量。

西部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的积极性呈现非对称特征。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受自身规模和实力影响,与高校合作的能力和意愿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参与校企合作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收益,致使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持谨慎态度。从高校层面来看,教师评价体系多以科研项目、论文数量为核心考核指标,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果权重较低,无法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合作的动力和热情。这种双向动力不足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西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入开展,致使校企合作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从而影响了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三、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的路径探索

(一)教学革新:以“五维”转轨重塑育人生态

1.理念转舵。在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过程中,西部高校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知识容器观念,将学生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要树立能力熔炉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为此,西部高校要重构育人目标,将批判性思维、技术应用能力和跨学科协作能力作为核心培养指标,强化OBE教育理念,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建立“需求—目标—评价”闭环机制,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能力赋能者”转型。

2.模式转轨。西部高校应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途径,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师资共建,开展“双师”互聘,打造集教学、实训、科研、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从而促进高校精准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内容转芯。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亟须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紧密跟踪行业动态和前沿技术,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引入“微专业”“模块化课程”等形式,灵活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持续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行业适配性的校本课程,丰富教学资源供给,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4.方法转型。西部高校应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智慧教室、智慧教材、虚拟仿真实验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混合式教学,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提升课堂教学的“两性一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构建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

5.考核转标。西部高校应建立多维度的学生评价体系,从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成长,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推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课程学习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学生从以知识学习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的转变,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效利用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外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管理创新:“五位一体”驱动系统变革

1.环境再造。西部高校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生态圈,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的需要。要不断优化校园网络设施,建设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等智能化学习空间,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跨学科、跨时空聚合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为师生营造智能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生态。

2.师资锻造。西部高校应构建“引培并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通过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退休高技能人才进入高校兼职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开展应用型教学改革等方式,增强教师的行业经验,引导教师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者。

3.评价重构。西部高校应将教师承担企业科技开发与服务的横向课题、技术成果转化、毕业生本地就业等指标与绩效分配紧密挂钩,构建以贡献度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大激励比重,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主发展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热情和自主性,从而积极投身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4.治理升级。西部高校应通过优化管理制度、精简管理流程、推进信息化手段等措施,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开展“放管服”改革,下放二级学院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构建“大数据+区块链”的透明化治理平台,实现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的全流程可追溯;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企业等各方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治理模式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从而形成多元共治的良性治理格局。

5.文化铸魂。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西部高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将高校文化精神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使命认同。西部某高校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的工作理念,打造“学为中心、笃教躬行、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立足西部地域特色,将“坚韧、务实、开拓”的骆驼精神融入办学文化,将“扎根西部、服务产业”的价值导向嵌入专业教育,推动校园文化与精神培育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三)战略突破:“五化”并举实现质变跃升

1.专业集群化。西部高校应围绕区域产业链布局专业集群,整合区域重点产业的技术链和人才链,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依托“产业需求图谱”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建立“新增—优化—淘汰”的闭环机制,淘汰与产业需求脱节的专业,增设满足区域产业需求的新兴领域专业,形成覆盖产业全链条的专业集群。要加强专业集群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的区域专业布局,确保专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同频共振。

2.模式特色化。深化产教融合需要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同质化路径,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的特色化协同机制。通过与企业协同研究设置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标准、开发课程教材、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平台、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形成“双主体”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通过探索“两院一体”模式,发挥“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班”等载体的实体化作用,实现“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资源。

3.教学协同化。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核心,重构“跨学科、跨校企、跨虚实”的协同教学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和“活页式教材”,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嵌入教学内容,有效破解“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的结构性矛盾。建设“智慧教学云平台”,整合虚拟仿真实验、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等资源,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率。实施“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内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导师在实践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形成“理论—实践—应用”的教学闭环。

4.双创生态化。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构建“创意—创新—创业”全链条双创生态。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众创空间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意孵化支持;在课程体系中嵌入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模拟等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建立师生共创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学科竞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业机会,推动学生从“普通就业型”向“创新就业型”转变。

5.队伍“双师化”。聚焦“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性短板,实施引企入教与兼职导师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构建校企“双栖”师资队伍。构建校企双向流动机制,鼓励校内教师定期赴企业挂职锻炼,担任“科技副总”,参与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积极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完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激发教师转型动力,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的紧密对接。

四、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的实践成果

(一)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

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需求分析—目标定位—方案设计—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机制,形成“产业需求—能力标准—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通过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设置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综合应用模块,强化课程间的逻辑衔接与能力递进。同时,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及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为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

(二)课程体系动态化

通过实施“课程内容革命”,推动课程体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构建动态更新机制。在课程结构上,开发学科交叉课程群,注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程架构。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工艺和管理理念转化为教学案例,增强学生技能学习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

(三)师资队伍“双师化”

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为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引导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积极参与企业挂职锻炼、企业“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等活动,从而获取行业实践经历,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定期开展师资认定,稳步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校企合作纵深化

校企联合开展实体平台共建、项目合作、师资互通等活动,显著提升企业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促使合作从“浅层对接”转向“深度共生”。邀请企业合开课程、合编教材、共同指导学生,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的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同时,校企合作的深化还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五)实践教学立体化

通过整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资源,构建“校—政—行—企—研”五方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合作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网络。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有机结合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引入“互联网+”技术手段,推动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确保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实施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增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是顺应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转型过程中,通过理念转舵、模式转轨、内容转芯、方法转型以及考核转标重塑高校育人生态;通过环境再造、师资锻造、评价重构、治理升级以及文化铸魂驱动高校系统变革;通过专业集群化、模式特色化、教学协同化、双创生态化以及队伍“双师化”实现高校质变跃升。西部高校通过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精准聚焦,课程体系持续更新,“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更加深入以及实践教学稳步提升,从而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通过转型升级,不仅提高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西部高校将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冯刚,李伟.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的内涵、功能与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5(5).

[4]宋立秋,齐红学.产教融合视阈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育模式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5(S1).

[5]陈伟.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政策—学术”三维审思[J].高教探索,2024(6).

[6]雷迪.湖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与培育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1).

[7]涂端午,董倩.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

[8]刘书青.我国高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就、困境与发展路径[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2(6).

[9]单春艳,杨友露.“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十年:行动逻辑、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24(6).

[10]包玉香,范晓婷,黄桂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与路径——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1(12).

[11]谢芳.地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再认识[J].高教管理,2023(3).

[12]左旭舟,李腊梅,卢玥,章芮.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阻滞因素与推进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5(2).

[13]邱德雄,樊华强.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5).

[14]邬正阳,郭卉.我国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样态、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2014—2024年度高校专业调整行动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5(2).

[15]李风海,林枫,韩国鹏,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策略探析[J].高教学刊,2025(9).

[16]王俊,王晓丹,徐来群,等.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24(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Universities of West Areas

WANG Jianwei  YU Guolin LU Hui

Abstract: Currently, the nation is in a critical phase of exped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 education powerhouse. The government has established more stringent guidelines for advancing categorized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fining the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majors, and enhanc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Under the combined impetus of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institutional self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has become both crucial and urgen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difficulty in changing mindsets, an imbalanced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superficial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esponse, universities have expedited the promotion of teaching innovation by implementing theFive Transformations and Five Modernizationsin both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dimensions. This approach leverag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to drive systematic changes and strategic breakthroughs to achieve qualitative leaps. Consequently, significant accomplishmen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the refine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the restructuring of curriculum systems,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ing staff configuration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deep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hese efforts have provided solid talent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s.

Key words: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West Areas;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ograms;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责任编辑:海晓红)

初审:高 婵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