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连接高校与企业的新兴组织,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培养适应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但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仍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足等现实困境。对此,应从顶层设计产业学院建设体制机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以期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民族地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综合效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各民族提供交往交流交融机会。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产业学院;育人体系
一、问题缘起与文献述评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共识的重要阵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已成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产业升级对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新时代产教融合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2],契合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整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首批50所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型产业学院建设,着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围绕教育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学界进行了探索。支仕泽分析了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话语困境,提出从话语体系构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破[3]。卞成林强调高校教育的价值意蕴,主张通过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融合使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田琳提出通过创设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洪雷认为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要解决师资与课程标准化问题[6]。孟凡丽等探讨智慧教育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升教育效率,以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8][9]。廖伊凡发现,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整合的多民族平台、多元校园活动、包容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李亚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了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11]。此外,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张亚群从通识教育变革的角度,探讨了民族院校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路径[12]。刘勇等认为网络视听说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提高中华民族自豪感起着促进作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3]。现有研究多聚焦课程体系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不断重视思政课程建设,但是教学方式仍以主客二元的说教方式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欠缺。
高校产业学院肩负着破解传统教育模式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14]、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以高校产业学院为依托,丰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机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从最初的产业学院建设框架及价值[15],逐步过渡到绩效考核体系[16]等核心问题,进而深化至产业学院内涵式建设与高质量发展[17][18][19]。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产业学院是高校新型教学组织,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产业学院建设,有利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产业学院能够有效协调多方主体利益,整合多种资源,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场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承担着重要角色。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内涵式发展等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产业学院发展深度融合研究不足。本文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结合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探究高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的机制,深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研究。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教育实践路径
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鲜明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20],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高校必须深化育人机制改革,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教育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产业学院在汇聚资源、协同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充分依托企业为各族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平台,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符合区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各族学生提供沟通交流平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1]。现代产业学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效促进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22]。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培养适应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
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培养区域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措施。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出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模式紧密结合,实现民族教育理论与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结合。因此,要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牵引,基于产教融合理念开展实践创新。现代产业学院应在学科专业结构设置、课程内容更新迭代、“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2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培养爱党爱国、敬业奉献、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民族地区现代产业学院育人体系的现实需求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特色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近年来,随着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与现代产业的深度结合,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与现代产业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1]。与发达地区相比,技术水平落后、科教资源短缺、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等多重不利因素,阻碍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同时,理工科人才严重缺乏一直是困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4]。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产教融合虽然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融合不够深入、融合机制不畅、融合动力不足等问题[25]。民族地区高校普遍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难以体现、对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
民族地区高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发掘专业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民族区域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添加“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6],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这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民族地区文体旅融合发展丰富了多民族团结协作交流场景,文旅融合需要文旅企业、游客、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参与,有利于激活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27]。在推进文旅融合过程中需要上下协调,搭建文旅融合发展平台,由此促进产业融合,进而促进民族团结。例如,广西马山县“体育+文旅+扶贫”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既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又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
四、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1.搭建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平台。实训平台不仅能够更新实践设备和技术,还能通过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增强实践技能[28]。在此过程中,实训平台还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创新实践项目。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实践任务,学生在掌握前沿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可以设计传统手工艺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
2.建立“双导师”制度。通过“校内学术导师+企业实践导师”的互补机制,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术导师侧重理论教学与科研指导,负责制定培养方案、传授专业理论;企业导师来自合作单位技术骨干,承担实践课程设计、项目实训指导及职业素养培育。校企共建双师工作站,并通过联合开展横向课题攻关、定期联合教研、共建课程体系、开发实训项目等方式深度协作,形成“理论—实践—创新”的闭环培养链。
3.动态调整专业布局。现代产业学院应根据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先行先试优化专业设置,开设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兴领域专业。在此过程中,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优先发展响应国家战略需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开设与民族文化交流相关的课程,给各民族学生提供交往交流交融机会。此外,在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时,可以通过课程内容优化设计,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提升包容性和协作能力。
(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重构课程体系
1.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学科交叉融合是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产业学院通过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领域的人才培养新范式,重构课程体系,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整合文、理、工、商等多学科资源,形成跨学科课程模块,将前沿技术与传统学科理论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协同的师资团队,引入企业技术专家与校内学术导师联合授课,推动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
2.项目驱动与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专业技能,还能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核。此外,案例教学中可以选取展现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精神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3.专业教育与思政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内容[29],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例如,在工程类课程中融合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讲述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故事;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此外,可以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做中学”培养模式
1.虚实结合的实践场景。虚实结合的实践场景是“做中学”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真实实验设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设备操作培训,同时在实训平台进行实际操作,掌握前沿技术的运用方法。设计“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操作现代设备的同时,学习传统工艺的精髓,感悟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传承,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创新课内外一体化训练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通过构建“线上深度学习—线下创新实践”的双轨育人机制,有效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壁垒。依托翻转课堂的逆向教学设计,形成“文化解码—技术赋能—价值内化”的螺旋式提升路径。该模式以技术创新重构各民族文化传承场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沉浸式育人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华民族智慧结晶。
3.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双驱动。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实践平台,能够有效构建“以赛促学、以创育人”的实践育人体系。一方面,引导青年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的智能文创产品,在技术迭代中加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联合创新团队,在协同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促进文化互鉴,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将专业技能培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有机融合的育人模式,既强化了创新实践的时代价值,也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辟了具象化实施路径。
(四)优化治理体系,保障多方协同
1.多元主体共治。多元主体共治是优化治理体系的核心理念,强调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形成教育发展的合力。通过这种共治模式,能够整合各方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2.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是多元主体共治的重要保障,通过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风险共担。在高校产业学院建设中,企业通过提供实习实践机会,高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3.多元评价与反馈机制。产业学院评价体系应涵盖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突出其在紧缺人才培养、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贡献。通过量化指标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院在服务产业、促进创新和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效益。此外,评价机制应引导现代产业学院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的评价维度;在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中,考察团队合作项目、各族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评估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提升效果。
五、民族地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典型案例分析
2021年,新疆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围绕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带动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推进。2024年,北方民族大学获批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现代产业学院,面向宁夏回族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区域电商产业、六特产业、新兴互联网产业,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两所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了现代产业学院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双重作用,为其他民族地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参考。
新疆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以新疆八大产业集群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制造产业转型和智能制造人才与技术的迫切需求,以强化学生服务自治区制造产业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以专业认证构建质量保障新体系,稳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调动各方资源、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专业建设方面,围绕国家和新疆地区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依托学校特色专业及工程技术中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变更原教学模式,由学生和学业导师共同选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组,针对企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开设课程,具体设置根据学生在企业工作分配情况灵活调整。在实践活动方面,提升创新创业活动学分比例,以赛代教、以赛促学,创业成果突出或大赛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申请额外学分。在合作育人方面,建立由校内专业教师及企业外聘教师组成的课程小组,负责通识课程、必修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计划撰写及实施工作,定期集体备课、案例讨论和授课效果交流,持续改进教学机制和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及育人成效显著,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学生科研能力、对外沟通交流能力、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均迅速提升,完全符合企业预期,企业满意度提高,为区域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一定程度解决了区域企业创新型人才不足的问题。
北方民族大学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推进与宁夏特色农业优势企业合作,聘任企业家为产业学院校外导师,校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学院持续开展“自治区农特优企业行”系列活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对接需求,识别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发挥师生专业优势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通过项目制实践促进各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使学生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方式不断丰富,交融程度不断加深[30],促进了各族学生的团结,使广大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为家乡代言”乡村振兴直播助农活动为各族学生提供交流沟通平台,提升学生电商运营能力。各族学生结合民族地区情况,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包装和宣传内容,增强产品品牌传播力。学院开展的助农系列活动是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通过与区域企业合作,推动农村电商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推进”转变,形成“产业兴、人才聚”的良性循环。学院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积极对接区域农特优企业,整合多方资源。教学改革及育人成效显著,依托电商产业学院及所在创新创业学院,全校100%的学生接受了广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100%的学生参与了实践项目体验、50%的学生参与团队训练、20%的学生进入创业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提升显著,同时增强了各族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增进了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1]。
六、结论及建议
民族地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肩负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双重使命。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表明,“产教融合”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客观需要。要在区域重点行业领域、前沿技术领域、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领域加强产教融合,要从民族团结高度认识到产业学院建设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突出作用。在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民族地区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第一,创新课程体系,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元素。在现代产业学院的课程建设中,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创新与优化,将民族团结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程、设计多民族交互实践活动、组织民族地区调研与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五个认同”。同时,结合民族地区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第二,强化校企合作,推动真实项目育人。现代产业学院应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企业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综合性实践教学比例。将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选题来源,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实践场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相关实践活动,促进不同民族、不同背景学生的交流和成长。
第三,以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为依托,培养复合型人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将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要结合独特的资源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注重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弘扬,结合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培育符合地区产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刘宝臣,秦福利.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探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5(2).
[3]支仕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困境与破局策略[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4]卞成林,罗利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
[5]田琳,王浩.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内涵、困境及建设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3(1).
[6]洪雷.学校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
[7]孟凡丽,高霞霞.智慧教育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理阐释、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向[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3(6).
[8]董辉,马鑫一.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24(3).
[9]赵聪.数字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4(4).
[10]廖伊凡.民族高等教育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基于G大学的田野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22(5).
[11]李亚,汪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24(1).
[12]张亚群,向亚雯.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变革的价值导向、实施路径与发展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23(2).
[13]刘勇,张欣.网络视听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挑战与路径[J].民族学刊,2024(12).
[14]陈立斌,赵莉莎,王小华.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1).
[15]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16]吴新燕,席海涛,顾正刚.高职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3).
[17]蒋惠凤,张兵,刘益平.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12).
[18]刘奉越,王冰璇.我国产业学院政策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3(7).
[19]黄守峰.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类型特征、实践误区与未来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5(2).
[20]马小婷,王瑜.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分层与优化策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
[21]习近平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J].青海党的生活,2016(4).
[22]刘金林,张帆,何子涵,等.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的成功经验及启示——以京族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23]马宏伟.瞄准新型工业化本质加快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4(5).
[24]梁芳.高校理工科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4(6).
[25]张泰哿,沈明泓.从交叉互融到共生发展:民族地区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样态[J].贵州民族研究,2024(5).
[26]王学凯.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概念对比的视角[J].东南学术,2025(1).
[27]王艳琼,张亚文,谭燕玲,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价值、模式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5(2).
[28]胡铭,钱方兵,张金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境、对策与展望——宁波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2).
[29]施晓秋.产出导向的工程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1).
[30]李俊杰.深刻把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N].光明日报,2024-12-06(6).
[31]李俊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02-26(A01).
Exploration on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System of M odern I ndustrial Colleges in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WANG Jinyun WEI Haicheng
Abstract: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is the main line of the party’s ethnic work and various work in ethnic areas in the new era. As an emerging organization connecting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the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of ethnic areas college cultivates compound talents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promot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and consolidate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However,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such a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lack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regard,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olleges from the top level,integrat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nd serve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eth- nic areas,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forge the sense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to enable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n ethnic areas,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 ethnic areas,and provide rich opportunities for ethnic interaction,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Key words: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Educational System
(责任编辑:马明德)
初审:王雨苇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