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性课题。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智媒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了新路径,能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环境的泛在化、方式的贴近化和过程的动态化。但算法技术性工具特征带来的信息圈层化、娱乐泛化与迎合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窄化风险、认同消解风险与认同分化风险。对此,需要明确算法技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有效生成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推荐谱系-把关人-议程设置-深度学习场域”,形成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机制。
关键词:智媒时代;算法;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2025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指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路径,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才能以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锻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主人翁。
当下,信息生产、信息流动与信息反馈各个环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算法技术的影响,算法技术重构了当代社会话语的生成机制与传播机制,其动态建构起的信息供给已成为智媒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重要路径。为更好地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化、精准化与智能化发展,需要准确把握算法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探索算法技术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能图景、潜在风险、价值旨归与具体策略,充分发挥算法技术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一、算法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能图景
智媒时代,算法技术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以各族大学生用户为算法架构的落点,实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环境的泛在化、方式的贴近化、过程的动态化,以此推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能化发展。
1.实现教育环境的泛在化。网络空间作为大学生日常交往和娱乐休闲的主要实践活动空间,是大学生塑造价值观念和形成价值共识的重要环境形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体验环境。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去中心化与交互性,大学生不仅获得了信息选择的主动权,而且成为信息内容的发布者与传播者。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放大了其个体能动性。因此,如何通过网络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覆盖和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教育环境的泛在化,对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紧迫。
相对于网络空间传统教育主体的弱化、传统教育话语的边缘化,算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依据个体或群体的网络活动轨迹,通过全面、精准、动态的个性化推荐,以一种新的管理权力形式,对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进行优化选择和控制。一方面,算法技术对于用户信息的精准区分和内容推荐,能够有针对性地为个体提供选择路径与话语空间,满足不同大学生多元化的交流与个性化的诉求,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相对独立空间覆盖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算法技术“量体裁衣”“私人订制”式的教育话语推送与价值嵌入,能够创造教育话语相对于网络空间中其他多元话语的先在优势,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更自然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对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权和占有权,有效实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上网下的有机结合和有机联动。
2.促进教育方式的贴近化。一方面,算法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传播从抽象到具象、从灌输到体验,以直观渗透和微观叙事的生活化逻辑等契合大学生群体认知图式与意义生产。算法通过对大学生的行为、互动进行分析与预判,能够精准掌握大学生的“喜好”与“习惯”,从而通过话语描述和话语表达体系的构建,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方法不断贴近于大学生诉求的最佳状态,更加符合大学生主体的期待,实现抽象理论话语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真正连接,切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算法的用户导向赋予了大学生主体性,为调动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先决条件。当下,作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的参与式文化,推动了大学生以主体性姿态和归属性心态嵌入到社会发展势态。依据算法的用户导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方式,以平等性参与和个体创造的趣味性呈现取代了传统的理论话语灌输,并以分享、协作、共建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投入到富有集体主义价值的角色扮演和体验中。这既丰富了大学生群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与者和成员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又能以“软需要”的满足改变大学生群体“高参与意愿和低参与水平”的现状[2],能够有效形成由“参与意愿”向“使命感”“责任感”的精神价值提升,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植入到大学生的内心、转化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信念”。
3.支持教育过程的动态化。算法通过对于全网大学生网络行动信息的数据抓取和数据分析,能够挖掘“潜在的关系”,获取“多源、多构、多态的动态数据信息”[3],从而深度把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趋势与流变态势,并依据形成的“数据蜂巢”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智能研判,形成风险的精准分级与动态把控。这种依据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动态发展情况并基于风险性质、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等搭建若干“价值标签库”的算法识别技术,有利于全景式地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动态流变性,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适切的应对指向和精准措施。
鉴于大学生思想的动态性与其所呈现数据画像的动态性,算法助推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本身就具有动态性。而要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抵达”大学生群体用户,则需要充分发挥算法的动态监测功能、动态分析功能与动态调整功能。算法的动态监测功能,在于其能够凭借信息收集、储存以及算力优势,通过对大学生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的动态考察与写实性画像,实时监测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阶段性成效与问题,及时发现动态过程中教育效果的“高峰值”和“低谷值”,为下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具体部署提供数据参考。算法的动态分析功能,强调的是其基于相关数据间的关联性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主要表现为通过挖掘大学生认知、情感变化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信息之间的动态关系性,预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导向和问题焦点,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算法自动化决策提供依据。算法的动态调整功能,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用户的兴趣分析和内容需求分析,针对大学生的相关特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使教育着力点与切入点能够契合阶段性需要、凝聚价值共识,从而使教育实践无限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佳方案,实现铸牢成效的最大化。
二、算法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风险挑战
算法技术凭借其对信息的控制功能所显现出的意识形态属性,容易对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产生诸多影响。作为能够控制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权力,算法在提高信息推荐精准化、个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圈层化、信息的娱乐泛化、信息的迎合化等算法风险,造成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窄化风险、认同消解风险和认同分化风险。
1.信息圈层化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窄化风险。算法技术借助个性化推荐技术,基于大学生趣缘、习惯,亦或是相似的价值观、话语模式等,形成了信息的圈层化。在此情形下,大学生群体很容易落入“信息茧房”中,形成特定群体内部情感、价值、理念等有限且反复的传播,强化了圈层内的思想传播、观点传播和文化传播,形成回音室效应,使得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形成“信息茧房”内的认同倾向,从而导致价值偏见由此生成且不断被强化。
由于网络空间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信息的圈层化极易使大学生在封闭性的信息交流空间中获取到误导性信息,更有甚者可能出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左的信息,加剧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风险性,产生了大学生“圈地自困”的发展问题。简言之,“信息茧房”想象性壁垒的建构加剧了大学生观点信息接收的片面性,阻碍了大学生数字社会认知的全面性和社会共识的有效达成。一方面,大学生片面接受被定制的信息内容,极易陷入思维极化、个体独立性弱化、辨别能力缺乏的困境,造成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认知窄化和价值遮蔽。另一方面,由于圈层结构的存在,不同圈层之间的话语交锋、情感交锋与价值交锋经常出现,这种对“他者”的绝对性定义和自我想象容易使大学生圈层群体投射出“非友即敌”的态度,由此破坏和割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共识与价值共识,稀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话语传播力和影响力。
2.信息娱乐泛化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消解风险。分发算法“是对人-内容关系的再建构”,“这个再建构的过程,影响着内容的价值转化”[4]。市场化环境下,娱乐、享受和快感作为诱导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欲望指标和重要切入点,成为吸引大学生注意力的重要要素。算法推荐技术的使用也进一步诱发了信息内容娱乐泛化的膨胀。
从形成动机上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于娱乐化信息的青睐,是为了通过寻求暂时的身体休息和精神刺激,缓解精神压力。但娱乐泛化以“去中心化”“去政治化”的解构主义叙事,使大学生群体滋生出“游戏人生”的消极心理和“万事皆可娱乐”的社交方式[5],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受个体偏好和算法推荐的双重阻隔,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日渐疏离。一方面,信息内容的娱乐泛化,通常以碎片化、娱乐化的语言包装解构一切具有价值意义的话题,娱乐己经变成了目的本身。可以说,娱乐的表征入侵构成了一种“价值侵犯”,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蕴含着的崇高精神严肃性和神圣性的亵渎,掩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政治性语义和本质,由此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淡化了青年群体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泛娱乐化以弥散式的传播方式渗透到各个领域,“比既往的政治意识形态更难以抗拒,其辐射范围更广”[6],且很容易被其他网络思潮所裹挟、利用和耦合形成新的变体,成为不良社会思潮掩盖其自身精神虚无性、错误意识形态指向并且进行传播的隐性载体和工具,由此消解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3.信息迎合化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分化风险。从信息的分发方式来看,算法技术基于对大学生“信息流”的挖掘,以特定内容和话语迎合俘获大学生受众,将大学生受众带入表意活动和情感幻想中。可见,智能算法作为信息“把关人”,使得“把关主体与把关对象的关系从‘训示’转向‘迎合’”[7]。但是这种以受众为本位的内容推荐导向“立足于迎合性技术逻辑,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迎合来实行对人的控制”[8]。通过自动屏蔽具有崇高性、严肃性和学理性的信息内容,忽略信息的公共性价值,削弱了主流媒体内容传播的力度与覆盖程度。
当下,网络思潮的“去中心化”“碎片化”“日常化”“非意识形态化”正以更加隐蔽和不易察觉的姿态逐渐渗透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增加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挑战性。不良网络思潮往往在呈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表达内容上主动迎合大学生所关注或是追求的热点,但是在理论观点、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上与主流价值体系存在根本对立。例如,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利己主义、排他的民族主义等,以舆论制造、煽动情绪,造成民族之间的情感割裂与冲突,推动群体走向狭隘与极端。“普世价值”鼓吹“自由、人权、平等”,脱离了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来谈论人的公共价值追求,稀释了价值观的民族性,造成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偏差。信息的迎合性,不仅加深了个体偏好,强化了人的“单向度”,而且侵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化传播空间,侵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诠释力。信息的良莠不齐、甚至是社会思想的价值失序,解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基础,使正处在建构和完善价值体系、明确价值追求阶段的大学生无所适从,造成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分化的风险与危机。
三、算法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不再是相互独立或对立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技术和制度环境中交织和互构。”[9]针对算法本身存在的风险挑战,要警惕纯粹工具理性的技术操控,明确算法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并以此作为引领算法工具理性的价值定位,促进算法技术与公共理性的功能耦合,让智能算法真正成为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助推器。
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10]以算法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智媒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算法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以技术为翼实现大学生对政治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意识、利益共同体意识、责任共同体意识、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认知、情感、意动到实践的内化与外化。一是增强各族大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意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意识;二是让各族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实现各族大学生对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三是让各族大学生认识到“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利益”[11],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和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亲密利益关系,只有各民族同舟共济、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加快发展经济利益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四是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共同责任,深化大学生责任意识,鼓励各族大学生共担中华民族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形成更强的国家认同感与责任感;五是通过兼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多样性,强化大学生将五十六个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由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思想力量和青年力量。
2.为培养时代新人打好底色。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时代新人的培养应当关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成为我国当前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紧迫要求”[12]。智媒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日常活动由传统的组织化、集中化转向个体化和独立空间化,“躺平”“佛系”等亚文化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某些不良倾向。为此,需要着眼于时代语境,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为算法赋能指明方向,有效发挥算法技术作为信息资源的新型配置范式影响和形塑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软性权力。通过算法设计、算法投放、算法驱动帮助各族大学生立足大视野、大格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个体化与社会化、小家与大家的辩证关系。以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的内容分发、场景建构、互动搭建激发各族大学生潜力,凝聚各族大学生活力,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各族大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并且以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主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提供保障。当前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各种思潮和多元价值不断涌入并激烈碰撞,意识形态领域的威胁更加复杂,包括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信息化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冲击、多元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消解,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要求,以算法技术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渠道,“通过算法推荐技术的个性化应用和社会网络中心度的传播影响,协同凝聚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13],使各族大学生建构从“我”到“我们”的共同体归属认同。以政治共同体成员的意识自觉抵制分裂国家、危害国家安全的一切行为;以中华文化共同体成员的意识自觉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消除各种错误思潮对理想信念的动摇、干扰和对社会积极良好舆论环境的破坏;以利益共同体成员与责任共同体成员的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投身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中;让各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14],实现对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占领与坚守。
四、算法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生成
实现算法技术与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互嵌与契合,在于以主流价值为定位导向,生成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推荐谱系-把关人-议程设置-深度学习场域”,从而推动算法对于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教育举措的技术赋能和应用展望。
1.生成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推荐谱系”。生成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 推荐谱系”策略,就是要以算法驱动带动“内容推荐”。相比极速增长的各类自媒体信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内容素材供给上显得相对不足。因此,有必要借助算法的“内容推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吸纳进算法推荐池中,对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进行塑造,推进大学生群体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加快形成与算法的良性互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思想层面、情感层面的聚合能力,构建网络舆论场域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局面。
基于算法技术“内容推荐”生成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推荐谱系”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深度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的价值内涵与精神内涵,建构具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方面的“推荐谱系”,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其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为指导,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其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以“内容推荐”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其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通过“内容推荐”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为指导,通过深化“五史”教育、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使大学生能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其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通过让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使大学生正确掌握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充分认识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打造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把关人”。随着算法的技术嵌入,信息的传播路径已经由传播者主导的“传播者-受众”线性模式转变为“媒介-算法-用户”的互动循环模式,信息的选择权与支配权也由传统的新闻把关人转向“算法-用户”的双主体,甚者可以说,算法在这一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已经显露出其在信息分发中的隐形“把关人”角色。特别是智媒时代平台媒体的普及,将信息把关权力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算法技术。当算法充当具有中介权力的“把关人”时,其执行的功能主要为“需求预测期”和“内容创造者”[15]。鉴于此,实际上算法把关并不是对公共讨论镜像式的“呈现”与“反映”,它往往发挥着“引导”和“形塑”的作用[16]。因此,如何将算法所具有的“守门功能”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协同,不仅是未来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起点,也是塑造大学生人格的重要研究课题[17]。
算法把关过程不仅决定信息的取舍选择,更是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在为用户打造个性化信息接收通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信息接受范围。通过算法打造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把关人”策略,是以主流价值为导向的算法机制建构,需要破除算法“过滤气泡”带来的负面影响。算法把关过程可以概括为以智能媒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因子、社会反馈等相关指标纳入到算法模型中,从技术源头纠正算法带来的“认知窄化”,或以“挖掘反向个性化推荐的实践与应用”,实现“个性化信息推送与多元化信息推送的动态平衡”[18]。另一方面,需要设置人工“防火墙”,促进“人机协同”信息过滤模式与算法过滤“前置把关”的结合,既发挥智能算法的技术功能,又能保证主流价值对算法权力的约束与管控。如通过增强政府对算法资本的监管控制、强化传统新闻把关人对智能平台的监督等,推动信息推送效率与社会公共责任的动态平衡,以此提高信息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的耦合度,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3.优化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议程设置”。智媒时代,信息知识呈现出网状的立体结构。算法技术能够在大规模数据中寻找关系的分析技术,它能够通过关联信息的挖掘,以需求为导向智能化推送相关信息。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算法技术,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指标纳入到算法推荐程序中,在打破算法流量指向和资本指向的同时,以隐性信息推荐的形式,有效增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既有议程。即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议题内容的显著性安排,引导大学生在议题内容的讨论和参与中,树立和根植“四个与共”“五个认同”。
一方面,需要从网络服务终端将碎片化的数据信息整合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档案,以此智能演算出符合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互动情境和教育对话方式,以大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话语体系建构“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议程设置。另一方面,需要以网络热点、舆论热点为中心,通过网络热点具象化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以舆论引导有效聚焦大学生群体关注与群体互动的议程设置,不仅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参与,回应大学生群体的情感需求,而且能够唤醒大学生群体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红色记忆,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形成以算法技术支撑的议题设置模式,以此丰富议程内容和强化议程传播,有效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关联化挖掘。
4.建构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深度学习场域”。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交互平台、信息接收途径,不仅是大数据收集、分析的有效中介,而且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和教育场域。当前,算法推荐多依赖于用户“单向度的外在表征”,统一的算法模式难以真正从用户的长远知识需要、发展知识需要和内部知识需要出发,内容推荐呈现出表层化、同质化、碎片化的特征,阻碍了大学生接触多元知识的机会[19]。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必要通过“人-机”协作,基于算法技术的推荐规则,生成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新型“深度学习场域”,其必要性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软知识”泛滥的网络平台,以“知识推荐”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硬知识”。这就需要“建构良性知识变现体系”[20],实现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下“知识网红”的生成。借助“知识网红”的学科专业性与网络辐射范围的广泛性,使师生互动由线下走向线上,开创智媒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场域。二是通过对算法推荐的加工、整理与再造,推动理论知识内容传递的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当前,智媒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使原本具有逻辑性、有序性和多层次的理论知识变得表面化。这也使得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许多时候停留于浅层,无法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深层次学习与研究。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就是要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深刻的体认。因此,亟需通过高质量知识提升智媒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性,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说理性、深刻性与教育性。三是促进主流媒体与算法技术的互嵌,以此实现主流媒体的传播升级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好传播。通过建构党媒算法,打造以主流价值为引领的知识信息生产与分发,促进平台的优质化建设和内容的优质化生产,形成主流媒介对于网络舆论交锋制高点的占领,以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学习场域”的智能建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01-20(6).
[2]黄永亮.中国“90后”青年的社会参与研究[J].青年研究,2021(4):11-23+94.
[3]王贤卿,吴倩倩.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智能化治理: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2):163-170.
[4]彭兰.传播活动中作为转义者的智能技术及其作用机制[J].宁夏社会科学,2024(2):181-190.
[5]张恂,吕立志.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J].思想教育研究,2021(8):95-99.
[6]薛睿.技术封建主义的文化逻辑——兼论数字技术的意识形态风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5(1):161-169.
[7]罗昕,肖恬.范式转型:算法时代把关理论的结构性考察[J].新闻界,2019(3):10-19.
[8]王岩,高天赐.算法推荐与精准思政的辩证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4(12):28-35.
[9]米加宁.生成式治理:大模型时代的治理新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24(10):119-139;207.
[10]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27.
[11]骆郁廷,王巧.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27;182.
[12]刘琼豪,吕嘉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时代新人培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7.
[13]张劲松,陆豪.“互联网+民族团结” 的实践现状和路径优化——兼谈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8):18-27;181-182.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15]黄升民,刘珊.重新定义智能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1):126-135.
[16]王茜.批判算法研究视角下微博“热搜”的把关标准考察[J].国际新闻界,2020(7):26-48.
[17]喻国明.传播学的未来学科建设:核心逻辑与范式再造[J].新闻与写作,2021(9):5-11.
[18]张林.智能算法推荐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治理[J].探索,2021(1):176-188.
[19]罗琴,么加利.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知识观的异化与重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1):30-37.
[20]邓国峰,高安安.技术逻辑与价值定位:算法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22(2):30-34.
An Analysis of the Approach of Algorithm Enabling College Students to Consolidat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ZHOU Xuanchen
Abstract: Consolid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core content of deepening education on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but also a key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al power.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algorithm technology has expanded a new path for consolid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which can promote the ubiquity, closeness of the way and dynamic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owever,the information silos,entertainment generalization and catering brought about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cal tools of algorithms are easy to lead to the risk of narrowing,eliminat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is regard,it is first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algorithm technology to consolid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effectively generate a “recommendation system - gatekeeper - agenda setting - deep learning field” to consolid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form a new mechanism to consolid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Media Era; algorithm; consolid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马旭)
初审:王雨苇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