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之维
作者:董杰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


要: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大思政课”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相接相通、“有形之课”与“无形之课”的相融相谐、“历史之课”与“现实之课”的相照相映,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了大视野、融通了大资源、创造了大实践,成为新发展格局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的场域。“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面临“大思政课”自身建设不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思政课”缺乏系统性设计以及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等现实阻却因素。应当从把握内在规律、善用“隐性主体”、形塑社会资源、畅通运行机制等方面系统优化“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表征;现实阻却;优化策略


“大思政课”是理论大课、历史大课、时代大课、实践大课,呈现着“大时空”,蕴涵着“大智慧”,彰显着“大作用”,是促进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进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的重要载体。作为国民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大思政课”建设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目标指向与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当前,“大思政课”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应有地位还未得到足够重视,作用发挥不突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应主动作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资源,用好社会大课堂、搭好大资源平台、建好大师资体系,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这是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内在要求和光荣使命。

一、“大思政课”的内涵与特质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了思政课堂主渠道模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互动模式、“大思政课”模式并行发展的阶段。关于“大思政课”的概念内涵或核心要义,专家学者从“大思政课”的“大”“思政”“课”即特点、性质、形态等层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但还未形成共识。“大思政课”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语境下提出的,本质上还是思政课。因此,面对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我们理解“大思政课”的丰富内涵时,要“看到宏大的时代,看到鲜活的实践,看到生动的现实”[1]。概言之,“大思政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由多元主体共同组织参与,在课堂、网络、实践教育教学中,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时代、历史、文化、实践等资源中的各种丰富育人元素,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种新形态、新状态,既具有传统思政课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内在特质。第一,“大思政课”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相接相通。传统思政课活动场域主要是校园内的理论课堂,“大思政课”则通过实践教学这个纽带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连接起来,不仅呈现为学校课堂教育教学,更拓展到家庭、社会、网络等时空场域中,通过整合、应用社会空间中如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抗震救灾等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素材,充分调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共进,形成大时空育人格局,有序打通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阻隔,让教育教学有理有据、有血有肉,而不是简单的文件宣读、机械式的照本宣科。第二,“大思政课”是“有形之课”与“无形之课”的相融相谐。“大思政课”是有着特定物理时空规制的课,其“有形”在于看得见的大场景、大平台、大师资,具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的实践与生动的现实;“大思政课”是有格调的课,其“无形”在于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是推进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课,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的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课,集家国责任、历史使命与世界担当于一体,在“有形”中藏“无形”,“无形”中见“有形”,是“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有机统一。第三,“大思政课”是“历史之课”与“现实之课”的相照相映。“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述“历史之理”“时代之理”与“发展之理”,需要在古往今来的映照中讲深、讲透、讲活,理直气壮地讲好国家、民族的历史故事,底气十足地讲好新时代的发展故事。将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讲清“世界变局”与“中国全局”的关系,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比较中去答学生之疑、解时代之惑,引导学生在危与机、乱与治、变局与新局的对比中客观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相照相映。

二、“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表征

“大思政课”新形态新理念的出现,突破了思政小课堂的时空局限,将思政课的触角伸向理论、历史、时代、实践、生活与人生相互交织的立体空间,对促进各族学生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大思政课”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了大视野。“大思政课”构建起了一个十分丰富的课程体系、资源体系和实践体系,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了理论视野、历史视野与现实视野。其一,“大思政课”是理论大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一个不断经过理论抽象、理论概括与理论创新的过程,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也是一个不断认知认同的过程,需要从理论上去阐释何为、为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基本问题。“大思政课”基于“理论形态”之理、“现实形态”之理、“实践形态”之理,立体多维讲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理学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方面更具理论综合优势。概言之,“大思政课”融通东西,贯穿古今,以深邃的理论视野讲清哲理、讲透学理、讲活道理,坚定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信。其二,“大思政课”是历史大课。“大思政课”有机联贯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七十余年的新中国建设史、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史,其时空之宏大、场景之壮阔、内容之丰富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大历史观。尤其是“大思政课”通过生动勾勒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其三,“大思政课”是现实大课。“大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推动理论走进现实,切实关注乡村振兴、城市治理、抗击疫情、抗洪救灾等社会生活,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的比较,阐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者联系、“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让火热的现实生活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源泉,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同时,引导学生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信念,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2.“大思政课”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通了大资源。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空间、师资、文化等各种资源的供给及其整合。“大思政课”打通“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间的阻隔,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通了丰富的空间场域、师资力量和精神文化等资源。一是“大思政课”融通了“社会大课堂”的空间资源。马克思曾表明,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社会关系的重构受限于空间,空间同时也调节着社会关系[2],无论是社会空间,还是自然空间,抑或是网络空间,特定的空间蕴含着特定的情境及其意义。“社会大课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通鲜活的课程资源素材,建构新型的课堂活动空间,传递特定的空间文化信息,赋予特定空间以教育的意义。二是“大思政课”融通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师资资源。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思政课”建设,优秀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家、各行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大国工匠以及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等都是“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师资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各级专门人才,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三是“大思政课”融通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被“活化”,以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是“大思政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文化资源。尤其是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谱系,“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3],是“大思政课”的本质灵魂,融注于“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始终,给予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大的精神支撑。

3.“大思政课”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大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有序的观念体系,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倾向或态度、信念、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抽象,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动反映,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在要求,必然要进一步具象化为与社会主体相对应的、可以认知和传承的观念体系与行为惯习。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具象化呈现,就必须用历史和现实的素材支撑抽象的理论阐释,在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同时,用生动鲜活的事实说服学生。“大思政课”立身于大时空、大场景,具有生动、深刻的实践性,可以说实践性是“大思政课”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同样具备课堂主体、介体和环境要素,但它突破了“思政小课堂”的狭隘空间,打造“行走的”“移动的”思政课堂,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讲、结合着实践去讲,强调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清、讲深、讲透、讲活。因此,“大思政课”的实践特质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场域更宏大、更多样、更亲和,问题呈现更鲜活、更现实、更聚焦,学生体验更生动、更积极、更深刻,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大思政课”根植于社会现实,在面向现实场景的教学活动中生动展示世情、国情、党情,在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榜样人物、优秀事迹、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交流交融中实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力量,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深刻内涵与价值意蕴,更坚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真正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共进、与学生共振。

三、“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却因素

以“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当下,“大思政课”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尚存在自身建设不足、缺乏系统性设计、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等问题,以“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

1.“大思政课”自身建设存在诸多不足。自“大思政课”命题提出以来,地方与学校积极谋划,相互配合,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诸多困难。一是主体尚未形成合力。“大思政课”涉及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不同教育教学主体,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共进是建好“大思政课”的根本前提。从目前实践效果来看,学校各主体之间、社会各主体之间以及学校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虽已形成“大思政课”育人的共识,但尚未形成合力。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生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如何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能动自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二是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大思政课”的资源主要涵盖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包括校园文化、校史、课程和人才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和科技资源等。从学校资源整合来看,各资源之间在协同育人方面缺乏有机融通,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也缺乏深度互通;从社会资源整合来看,地方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就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而言,因涉及面广,两者之间尚未真正打通,更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贯通机制。三是场域尚未有机衔接。“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思政小课堂连接好社会大课堂。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依赖于实践教学衔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但无论是实践教学的场地、经费、师资投入,还是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社会化、常态化等都存在亟需破解的瓶颈。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思政课”缺乏系统性设计。目前,“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政小课堂”来看,主要是基于各门思政课程中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和灌输;从“社会大课堂”来看,主要是依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志愿服务、理论宣讲和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以及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实践教学基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来讲,“大思政课”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属两个不同的工作系统,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大思政课”整体建设的同时,要通盘考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系统性融入“大思政课”。但就当下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思政课”还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抓手。其一,在融入“思政小课堂”方面,在教学目标定位、教材体系设计、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还不精准、不连续、不系统,呈现浅显化、随意化、碎片化,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缺乏协调共进。其二,在融入“社会大课堂”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融入“社会大课堂”的过程环节,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融入逻辑,以及如何让学生从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中体味中华民族共同体、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还缺少系统性设计,也远未形成长效化机制。其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涵括的内容方面,学界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尚未形成清晰而统一的共识,必然导致在“融入什么”的问题上存在不一致,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思政课”缺乏系统性设计的关键因素。

3.“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会面临国内外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一方面,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全球鼓吹所谓的新经济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功利主义、“宪政”、“普世价值”等,这些西方社会思潮“以价值观表现、文化消费、生活方式等隐蔽的方式”[4]进行贩卖,力图把西方价值观念普遍化和全球化。西方国家通过把持国际话语权,利用网络空间,加紧与我争夺大学生青年一代,不断对中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兜售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否定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鼓吹“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泛娱乐主义等错误思潮轮番出场,且呈现出日益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发展势态,“冲击着中华民族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的认知,消减中国梦实现的主体动力和价值指向”[5]。表征了一定社会关系中特定群体价值取向的各种社会思潮交织激荡,必然会深刻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带来诸如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危机为表现形式的价值认同危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在于共有价值的认同,必须“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6]。在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7],有效消解各种错误思潮对“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环境的侵蚀,促进各族大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四、“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化策略

“大思政课”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这就需要牢牢掌握“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主动,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本质规律,积极优化“大思政课”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1.把握“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规律。“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着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可从“大思政课”建设的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及其“大思政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关系等层面探究“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体系。“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体系,从系统外部来看,表现为“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能动作用于外部环境的双向互动的规律;从系统内部来看,表现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受“大思政课”制约又受学生主体自我思想意识发展水平制约的规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与“大思政课”建设在适应和不适应中迂回发展的规律等。揭示和把握规律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规律,对“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的价值性运用,要把握好“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上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水平上的适应与超越的关系、手段上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当然,对“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律的揭示及其价值性运用,必须把握其面临的内外部矛盾,即“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厘清这些矛盾是准确把握“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规律的根本前提。

2.善用“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性主体”。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大思政课”队伍,“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造就‘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8]。以“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传统“思政小课堂”建设的显性主体,同时也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建设的隐性主体。“社会大课堂”既是高校师生强本领长才干的实践场域,也是借助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协同育人的有力平台。一方面,将“社会大课堂”的隐性主体请进“思政小课堂”,增进与“社会大课堂”隐性主体的对话。“社会大课堂”波澜壮阔,各行各业社会主体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书写者,通过平等、自由的对话,把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生动的实践和鲜活的现实搬进“思政小课堂”,打破校园与社会的藩篱,有助于师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伟力,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另一方面,“思政小课堂”要主动融入“社会大课堂”,加强与“社会大课堂”隐性主体的交往。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表征了交往不仅是人们相互作用的手段,而且也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样式和发展方式。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是基于现实交往并在交往现实中得到确证与展现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与实践正是在与“大思政课”交往中获得“合法性的边缘参与”后不断接近“最近发展区”。概言之,借力“社会大课堂”隐性主体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充分激发社会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优秀人物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主体性,发挥其理论特色与实践优势,推动显性主体与隐性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

3.形塑“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资源。“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9]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植根于校园生活,更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思政课注入更多鲜活的、生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大思政课”空间场域广博,容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实践资源及其各种社会素材,具有思政小课堂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要充分挖掘、转化和整合。其一,用讲故事的方式,挖掘“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资源。主要是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这些历史事实的过程中,充分认知中华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然”、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必然”,坚定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气与自信。其二,创新“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模式,创造性转化“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资源。“大思政课”的社会资源总体来讲,包含理论与实践两种形态。从“大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模式来看,应通过专题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方式,将思政小课堂的“学理”资源与社会大课堂的“事理”资源有机融合贯穿起来,形成“理”的贯通性;从“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来看,要以嵌入式、渗入式、融入式的方式,将各种社会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践资源互接互通,相互支撑。其三,以“互补-综合”模式整合“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资源。基于“大思政课”资源整合的“互补-综合”模式,就是要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力的基础上,促进各种资源系统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效果增强,实现“大思政课”资源系统内外部关系的协调,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资源场”。

4.畅通“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久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应搭建组织领导、价值引领、话语创新、主体协同、制度保障“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确保“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畅通有序。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做好“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顶层设计,把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大思政课”建设总体发展规划,从资源、经费、队伍与条件等方面积极推进落实。二是价值引领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思政课”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整合功能,讲好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夯实“大思政课”文化共同体,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三是话语创新机制。遵循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行为发展逻辑,有机糅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形态、象征形态和抽象形态的话语表达范式,创新“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推进课程思政话语、思政课程话语、社会大课堂话语融合发展。四是主体协同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通过“一体化领导、精准化实施、协同化推进”的“大思政课”格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无缝对接,思政课建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共进,积极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元教育主体有机协同。五是制度保障机制。坚持操作性与针对性、连续性与衔接性、整体性与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馈调节、考核评估、奖惩激励等制度,从而为“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26-30.

[2]潘可礼.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20.

[3]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2).

[4]侯惠勤.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第1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7.

[5]斯琴格日乐.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时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 2019(4):111-11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0.

[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5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Dimensions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nsolid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Dong Jie

Abstract: Consolid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presen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and the “social classroom”, embodying the harmony be- tween the “tangible course” and the “intangible course”, as well as the interplay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providing a broader perspective, facilit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resources, and creating substanti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However, there are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using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consolidate this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the insufficient devel- opment of the course itself, the inadequat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 nese nation into the course, and the impact of diverse social trend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optimize the practical approach by grasping inherent laws, effectively utilizing “hidden subjects”, sha- ping social resources, and ensuring smooth opera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olid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value representation; realistic challenges; optimization strategy


(责任编辑:吴海伦)

初审:王雨苇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