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实践意义的重要任务。“两个结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指明正确方向,提供内在依据,明确路径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在伟大社会实践中总结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特征;必须坚持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从闪耀真理光芒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吸纳理论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脉精粹,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彰显出哲理、学理、道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现实任务和时代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需要运用好“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是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点: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其所形成的实践逻辑回应了时代主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方法依托,在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中不断赋予民族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有高度的契合和融通,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基本出发点。
一、“两个结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2]。对“两个结合”的精准理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继续领导人民续写伟大社会主义新篇章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两个结合”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内在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方法遵循。
(一)“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逻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受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3]话语是思想的载体,话语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础环节,话语体系建设需要鲜明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指引和科学合理的辩证逻辑的支撑。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逻辑,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民族社会影响力的基础。以“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逻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能够使这一话语体系的建设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首先,“两个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之魂,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精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中起着为理论奠基筑底的重要作用。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一经出场便永恒在场”的僵化理论学说,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4]。“两个结合”对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打开了理论创新的空间,拓宽了理论创新的路径,激发了理论创新的活力,彰显了理论创新的主体性。要借助“两个结合”的理论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学理支撑,不断增强这一话语体系的阐释力、影响力。
其次,“两个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方法之基。“两个结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提供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为做好我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让中华民族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5],充分发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功能[6]。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中,“两个结合”提供的方法论原则,开辟了这一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境界。
最后,“两个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重大创新性理论观点,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运用“两个结合”对民族工作的深入分析和研判。“两个结合”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魂脉和根脉。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必然要立足于“两个结合”去构建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概念、语言、符号、命题、方法和理论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中国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自主的话语体系。
(二)“第一个结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内涵
“第一个结合”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马克思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探讨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和现存条件加以阐发的观点。“第一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已经说明“第一个结合”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解决时代面临的问题,才能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7]历史经验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在百余年发展中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前提与基础。具体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8]。尽管在此过程中我们有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但中国革命实践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把“第一个结合”作为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方略。另一方面,“第一个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现了对现实的创新改造,明确了时代的主题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的珍贵实践经验,本质上是“第一个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中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三)“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深厚文化底蕴
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是“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彼此结合的结果,两者高度契合、相互成就。“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时代的新课题进行了科学解答,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指南和文化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历不同时代的淘洗之后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志,它作为中国、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特征和最鲜明的个性是区别于他国、他民族的最根本标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力。因此,要建设现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激活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以“第二个结合”打开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指导。
二、“两个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依据
“两个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为我们提供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文化历史融为一体,为我们探索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制胜法宝。“两个结合”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空间、拓宽了路径、激发了活力,不仅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新高度,而且提升了党在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上的新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应遵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依据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话语创新规律,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实践和社会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所在。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把握这一话语体系的意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这一话语体系的内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提供改变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10]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要根据中国国情的实际需要把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成为“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11]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学理支撑。我们要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研究,创造出能够回答中国民族问题、助推中华民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中华各民族关系的原创话语,逐渐形成既富有深度和广度,又具有实践力度的理论话语。比如,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原创性民族理论;又如,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魂脉和根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等原创性民族理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系统学习、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1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解释力,才能真正实现话语的创新[13]。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告诉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发展。我们要拓宽视野,以全球化眼光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自然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影响。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容源泉在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凝聚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容源泉关键在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内涵,借助其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创造新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以新的面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和价值引导,这些资源可以被借鉴和应用于当前这一话语体系的建设。“把优秀历史文化基因注入时代精神发展之中,既是主体文化精神建构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文化强国的必由路径。”[15]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要深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话语形态,为这一话语体系的建设提供稳定的思想基础。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同时,鼓励各民族在文艺创新中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汲取[16],以此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通过创造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符号涵盖政治符号、民族符号、语言符号、文字符号、风俗符号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标准和政治立场,代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丰富性。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内容,可以塑造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共同的话语共识和价值共鸣。要借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创新话语体系,形成独特的中华民族新形象,在历史、文化、地理、风俗、宗教、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有新的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多彩的文化特点,在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文艺风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作用,这构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联系起来,通过话语创新传达文化符号的价值和意义,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两个结合”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是与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相辅相成并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的工作,也是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工作,因而是一项紧迫性和挑战性并存的工作,需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特别是以“两个结合”为引领,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进行精准分析和创新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实质上是把不同类型的话语整合成一套能够相互支撑、逻辑自洽的体系,而“两个结合”既提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又提供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两者科学的有机整合。
(一)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叙事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两个结合”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分析的观点,科学地把握解决事物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本质。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挟其先进发展优势强行向世界推行所谓的现代文明,对许多国家产生强烈的文化冲击,这致使一些国家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面临严重的文化撕裂,在坚持本土文化还是照搬西方文化方面产生迷茫,两种文化在思想中产生冲突。
“两个结合”的提出,深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科学论证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路,对于打破长期以来西方的话语垄断具有重要的方法指导意义。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几乎垄断了各种话语解释权。受“西强我弱”态势的影响,中国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相对较弱,或采用一种“以外释中”的话语表述方式照搬西方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或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作历史“遗产”,片面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概念,在套用西方话语体系时遮蔽了中国话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削弱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此形势下,中国需要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叙事方式,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中国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重新思考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建构中的本土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才能从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状况中摆脱出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念。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加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加紧实施“西化”战略。因此,加快构建一个自主且科学系统,又开放、国际化的话语体系,对内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有利于掌握正面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话语权。
(二)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理论内容
坚持“两个结合”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经验的深刻把握。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只有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才能清醒地认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创新,打造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7]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的彻底性会触及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话语作为理论的载体所进行的创新也正是理论创新的重要环节。中国的话语建设需要理论的支撑,而理论又源于实践,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的体系,因此,实践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依据。如果在这一话语建设中不理解“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一味地罗列概念或对理念进行注解,那么对这一话语体系的建设就无疑会背离现实和文化根基,很难实现真正的创新。因此,只有通过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夯实这一话语体系建设的创新基础,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8]基础上,认清这一话语体系建设的认知框架,寻找更加合理的表达途径,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内容。创新话语体系的理论内容需要融合多学科视角,以历史、文化、艺术、民族、宗教等众多领域为基础,通过“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9]。以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研究助力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通过对标志性话语的提炼和对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三)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思想路径,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学理形态
“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华文化的价值立场,打开了掌握思想和文化创新的空间,既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打开新的境界,又确保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提出一条不同于西方逻辑的思想路径,从根本上满足了符合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学理内容。
在“两个结合”的思想路径影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充满原创性、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范式可以套用,更不能陷入西方研究范式和话语方式的误区。只有厘清重大基本话语形态的学理性阐释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学理根基。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是以“两个结合”的创新路径构建完善的话语体系,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系统性、人民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就是以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文化理念为世界提供富有时代性的中国智慧,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话语形态以彰显其时代特点;系统性就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套科学、严密、系统的相关话语表达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人民性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创造和创新人民共有的话语表述;创新性就是以历史视野和世界视野,以古今中外文化元素的融通,构建一套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性话语表述体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思想路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做实、做强、做细的前提与基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厘清这一话语体系的学理形态,弄清楚“两个结合”的学理形态,为这一话语体系的建设提供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学理支撑,包括概念、观念、价值理念、表达方式等一系列用于解释、描述和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理形态。其次,认清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观,高度把握中华民族历史的叙述权和话语权,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建立正确的认识和解释,用科学的学理、道理和哲理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以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需要融合多维视角,为这一话语体系的建设带来突破和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涉及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多个领域的考察和多学科知识的运用。通过交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可以获得多维的研究视角,形成优势互补、互为整合的学科优势,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建设提供清晰的学理思路。
(四)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
“两个结合”始终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中华文明史,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中国的现实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现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逐渐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出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历史进入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变革和调整期,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作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努力参与国际秩序的建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相当有限,尚未摆脱西方话语形态的影响,依然处于“有理讲不清”的境地。只有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从党的百余年历史经验中汲取成功经验,以宏阔的视野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准把握中国现实并赋予时代新的内涵,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10]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是不断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的过程,只有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才能提炼出科学的概念,构建出科学的理论,并打造出融通中外的新表达、新概念、新范畴,从而摆脱西方的话语桎梏,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在国内特别是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3]张国祚.中国话语体系应如何打造[N].人民日报,2012-07-11(7).
[4]苏培君,任平.论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性引领原则[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2).
[5]曹劲松.文化自信: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
[6]颜晓峰.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宝贵成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6).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2]白清平,任晓伟.毛泽东是怎样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的[J].党的文献,2018(1).
[13]乌小花,郝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多维论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4(1).
[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15]陈乙华,曹劲松.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的机理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
[16]王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民族民间文艺视角[J].西北民族研究,2021(1).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wo Integrations”
JIN Binghao GAI Shouli
Abstract:I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new era,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a self-developed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discours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ask with far-reaching and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wo Integrations” points out the right direction,provides the internal basis and clarifies the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summed up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great social practice of more than 100 years,and deeply grasp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y’s “ Two Integrations” to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past 100 years. We must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 Two Integrations”,absorb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from the Marxist scientific theory that shines with the light of truth,and draw the essence of the context from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o tha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an display philosophicality,theoretical rationality,and authenticity.
Key words:Marxist Ethnic Theory;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wo Integrations”;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王国军)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