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嬗变与话语特点
作者:冯建军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年第3期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探索和规律性认识,它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基础,经历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话语,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和权威性;反映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群众本位、实践本位和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历史演变;话语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滥觞:毛泽东教育思想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教育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经验作了理论概括,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3]毛泽东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主要在宏观政策层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论述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要义。

第一,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就及时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新中国建设之初社会主义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主义尚没有达到共产主义,这一阶段的全面发展必须结合时代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转变,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劳动者”,这是对培养什么人的定位。“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是对“劳动者”的限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为什么要培养劳动者?新中国成立之后,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有不同的提法,如“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有政治觉悟、有文化教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等,这些提法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二是祖国的保卫者。“祖国的保卫者”的提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强调的“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有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内部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者”这一提法既反映了人民民主专政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本质要求,也是对旧教育的改造。因为旧教育培养的是剥削人的统治者,社会主义新教育应该改造旧教育,培养劳动者。劳动者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有社会主义觉悟,二是有文化,区别于以往的劳动者。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时代运用,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5]。列宁也指出,“工农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6]。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是为了把劳动者训练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7]。社会主义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8]1953年,毛泽东对青年又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也由此成为“三好学生”的标准。德智体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是对德育和智育的强化。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9]。列宁进一步论述到,“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11]前者是对社会生产而言的,后者是对教育而言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生产劳动,不仅把生产劳动作为开展生产自救的办法,而且作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提出的“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做了创造性发挥和运用。第一,加强生产技术教育。马克思指出,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对工人阶级子女加强工艺教育和生产操作的教育,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按照这一思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加强了普通学校的生产劳动教育。195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提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仅培养学生具有普通文化知识,还要具有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实行半工(农)半读、开展勤工俭学。1958年,教育部印发有关文件指出,“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这是根据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原则,革新我国教育制度,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措施之一”。[12]1964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问题的批示》正式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半工(农)半读学校得以大规模的发展。第三,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毛泽东把知识分子能否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作为判断真假知识分子的标志。社会主义国家知识分子应该为劳动人民服务,也应该成为劳动人民的一员。第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13]正因为如此,“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14]对学生来说,主要学习间接知识,缺少感性认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社会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教育反过来作用于政治、经济,为政治、经济服务。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为根据地政权建设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服务于政治,通常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直接的方式就是教育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但这不意味着教育就是政治,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间接的方式是教育通过培养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我们党提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重要方式。

第四,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教育应该由谁来领导,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是由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保证人民利益的根本。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决定的,也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选择。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5]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多方面的,表现在管理体制上,高等学校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改造,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师生,提高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

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领导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宗旨。所以,党的领导也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就转化为教育工作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16]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邓小平教育理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17],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继承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目的、方向等根本性问题,既反映了教育规律,又是根据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做出的正确选择和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奠定了思想根基。

第一,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1964年年底到1965年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不仅可以生产新的科学技术,而且通过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所以,“抓科技必须抓教育”。邓小平这一思想成为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指导思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技几个根本环节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后不久,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在三个战略重点中,“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19]正是这一认识,党的十三大提出“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从“科技和教育”共同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到教育作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再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具有基础性,教育在根本上就是要提高民族素质。“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20]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使我们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第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四个现代化”如何实现?“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1]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22]所以,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人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23]“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被污蔑为走“白专道路”,被贬为“臭老九”。邓小平为知识分子“平反昭雪”,明确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把知识分子从精神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在根本上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地位问题。

当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只是解决“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的不公正待遇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决策,而且反映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4]所以,在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中,邓小平最关心的都是人才,注重大力培养人才,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三,教育“三个面向”。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5],给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面向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既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也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在一般意义上,现代化既有物质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更有人的现代化。根据英格尔斯的观点,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所以,教育面向现代化,必须促进人的现代化,培养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的人。在中国特殊意义上,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核心是培养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面向现代化的根本。

“教育要面向世界”。改革开放是针对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而做出的伟大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指出,“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26]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没有问题,但“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27]“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8]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这有利于避免走西方发展的弯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教育面向世界,有计划地、合理地引导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中西文化教育的交流,合理吸收人类文明的教育成果。

“教育要面向未来”。社会是发展的,从历史中走来,生活在现在,又要走向未来,未来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所以,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29]面向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培养创造未来社会的人,这样的教育必须具有超前性、前瞻性,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发展眼光。

第四,培育“四有”新人。

“四有”新人是邓小平多次提出的教育目标。1980年5月,邓小平为《中国青年报》《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30]同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重申,“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31]这两次使用的“四有”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是对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是德育,有知识是智育,有体力是体育,“四有”与毛泽东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相呼应。

1982年7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四有”的新表述:“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32]这一“四有”的提法,“有知识”变成了“有文化”,“有体力”替换为“守纪律”,“四有”的对象也从青少年转变为“各族人民”。1983年,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3]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4]理想、道德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范畴,文化属于科学文化范畴,纪律泛指公共生活的准则。这一“四有”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这四项规定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35]

在“四有”中,邓小平突出强调“有理想”和“有纪律”。1985年,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即席讲话中指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36]为什么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因为一个国家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37]1986年,针对当时国内的形势,邓小平特别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38]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重视“有理想、有纪律”,是从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其教育对象是全国人民,不是专门对青少年而言的。正因为这样,在国家重要的教育文件中,把“四有”新人与其他并列使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0]在这一教育方针中,既有邓小平提出的“四有”,也有毛泽东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发展”,还有江泽民提出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和“美育”等创新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理论在继承基础上做了有力的推进和创造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4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42],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第二,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教劳结合的思想。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推进与创新主要有:第一,增加了美育,使全面发展扩展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丰富了全面发展的内涵。第二,加强德育。江泽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43]第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江泽民提出,教育要以提高国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定位使素质教育超越了“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成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实形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创造性运用。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中小学生发展的缺失,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四,提出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江泽民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44]1998年,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提出“四个统一”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江泽民认为,学生既要参加生产劳动,也要参加社会实践,他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列起来,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基本方法,丰富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第三,提倡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江泽民非常重视创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5]。尤其是在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46]“教育创新”是江泽民提出的重要概念。2002年,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他对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进行了详细论述: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关键是通过改革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三个面向”,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程度。[47]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富有特殊的责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创新品格,“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48]

第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强化协同育人。

2000年,针对两起发生在中学生中的不良事件,江泽民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提出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49]。青少年的发展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关心和支持,相互配合。针对现实中家庭教育不得法,社会教育弱化,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力量矛盾和相互抵消等问题,强调学校要引导家庭教育的方向,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50]只有多管齐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体化,才能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51]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既与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又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德育为先”“教育公平”等新理念。

第一,强化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重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邓小平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教育战略地位,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52]人才不只是少数卓越人才,对于实现小康社会来说,关键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事业,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胡锦涛提出,“要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53]可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

第二,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与西方资产阶级的“以人为本”不同。西方资产阶级的以人为本是以个人为本,最终走向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本,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4]

党的十六大把“教育为人民服务”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共同写入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55]。实现教育公平要首先保证每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然后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区域、城乡和校际发展不均衡问题,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新时代,教育公平也从“有学上”发展到“上好学”,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集中表现为“育人为本”。育人是教育的本质,但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教育的阶级属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忽视了育人的根本。教育为政治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但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通过培养人来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使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人的发展中,德是根本,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就必须以德育为先。2006年,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会议时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56],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思想。2007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再次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57]。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58]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9]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德育为先”抓住了育人为本的根本。实施什么样的德育,胡锦涛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的特点

话语是思想和理论的外化,是思想和理论的外在表达,思想和理论是话语的内核。话语是有意义的表达。所以,话语的要素不只是谁来表达,怎么表达,还包括表达什么,表达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话语表达,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思想内容,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表达方式。思想内容已如上所述,就表达方式而言,其特点主要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政策和实践的表达。

从表达主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不是一般的教育理论。一般教育理论的表达主体是教育研究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表达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领导集体,表达的内容也不是教育学的理论或教育研究成果,而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的政治立场、发展定位,并通过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反映出来[60],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和权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思想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的系统表达,包括教育理论话语、教育政策话语和教育实践话语,思想转化为政策,政策落实为实践,实现思想话语、政策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61]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同根同源,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创造性应用,建立不同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一脉相承,具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共同思想之魂,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育的地位、教育目的和教劳结合等方面,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守正创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理论话语是总体上是政治话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2]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立教育在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优先发展教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教育强国战略。从“科教兴国”到“教育强国”,拓展了新时代教育的服务功能,使之从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具有“人民本位”“实践本位”和“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

陈桂生教授在总结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特点时指出,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邓小平教育理论都具有“群众本位”“实践本位”“伦理本位”价值取向。[64]这三种取向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发展的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的重要特点。

“群众本位”是区别于西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群众本位”价值取向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又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写照。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提出的为工农服务,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调的“教育为人民服务”,都是立足于全体人民,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思想,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践本位”区别于西方“知识本位”与“实用主义”教育取向。知识本位把知识生产作为价值追求,研究遵照学科逻辑,促进学科的发展。“实用主义”把教育理论视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工具,拿来就用。实践本位超越了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它直面教育实践,研究实践中的问题,构建实践的理论。换言之,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也不是教育实践经验汇编,而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教育事业的理论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伦理本位”区别于西方“主知主义”和“美德主义”的教育取向。主知主义强调教育传授知识,发展人的理性,从而成为知识人和理性人。道德主义把道德视为人的本性,激发人的道德本性。伦理本位不同于知识本位,重视伦理,但这种伦理不是内心的道德本性,而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伦理。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伦理观,区别于西方唯心主义的道德观。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的理性文化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发挥伦理对人的教化作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德修身,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52][54][55]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1123-124624642.

[2][17][39][5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3]陈桂生.毛泽东教育思想初探[J].上海高教研究丛刊(第三辑)1982(04)9-28.

[4][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399.

[5][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742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6.

[7]夏瑞庆.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4)355-360.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1.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12][1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99895.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14][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81012.

[18][21][22][23][26][27][31][3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402214123291369408.

[19][20][24][25][28][33][36][37][38][62][6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1201203537328110111196-197373372.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6.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1.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1.

[35][64]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0273-274.

[40][42][43][45][46][48][49][5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337332132132335588590.

[41][4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8372-373.

[4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0-501.

[53][58]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19420.

[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17.

[57]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02).

[59]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04-25(02).

[60]冯建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8-16.

[61]冯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3(05)235-248.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Education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ENG Jianjun

Abstract: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theoretical system formed by the CPC's understanding and positioning of educ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lt originated from Mao Zedong's educational thought, formed from Deng Xiaoping'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developed from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educational theory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discourse of socialist education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educational discourse of the CPC, which is political, authoritative, and authoritative. lt reflects the socialist essential reguirements for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 with an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of mass-oriented, practical-oriented, and ethical-oriented.

Key words: Socialist Education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Historical Evolution ; Discourse System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