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这一重要部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理论层面,“四个纳入”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南,有利于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效果性和价值性。在实践层面,“四个纳入”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提供了行动方案,有助于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和全覆盖。概而言之,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政策部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方向性,以此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离不开宣传教育的思想培育作用。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1];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则是进一步细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原则性理念和现实性进路,其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一政策指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推进,具有更详尽的指导原则、更精准的受众对象和更具体化的实践场域。在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这一总的指导原则,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
领导干部是落实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主体,是党治国理政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增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纽带;其领导力作为党的领导力的有机组成,关乎党的事业、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2]。领导干部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凝聚力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是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引导干部树立“两个大局观”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四个特别”能力的时代要求。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有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两个大局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两个大局”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内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两个大局观”是领导干部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所需要坚持的时空坐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主线紧密相关。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方位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价值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有助于党的领导干部做好民族工作、回应两个大局的现实挑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建设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领导力。另一方面,国外大局关联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国家安全,关键靠干部”[4]。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有助于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国家安全意识。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是提升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5]。从以往民族工作实践来看,党的干部在国家治理和民族工作中始终发挥着关键性和战略性的作用。一方面,政策落地,关键靠党员、靠干部[6]。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6]。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最直观的感受来自身边的党员、干部,来自常打交道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7]。无论是做好民族理论政策的基层落地,还是做好团结各族群众的交心工作,都决定了基层民族干部的关键性。在此过程中,需要领导干部坚持在各项工作中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项改革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在做好民族工作和国家治理中起到战略性的作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做好民族工作,提升业务水平能力方面,其更关联着做好民族政策相关的顶层设计工作,关联着保障国家安全的工作根本。就此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体现在各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有助于干部队伍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以此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也要特别关注民族地区干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让少数民族干部当主官、挑大梁,是我们党开展民族干部工作的一贯方针[8]。坚持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民族工作原则一方面存在于我国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中,例如党章中便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9]。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评价标准又集中体现在党的民族相关政策中。例如,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10]。同时,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以往民族地区好干部“三个特别”丰富发展为“四个特别”,即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11]。从“三个特别”到“四个特别”标准的转变,注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不仅为提升新时代民族干部的业务能力、加强政治素养指明了实践方向,也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思想动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就是要通过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引作用,坚定民族干部的理想信念、强化民族干部的使命担当、落实民族干部的政治责任,发挥好民族干部在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学习制度。其一,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方向等内容融入培训工作条例中。为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效运转,要始终重视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继续坚持“好干部标准”,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四个特别”能力提升。其二,建立健全干部教育的培训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干部队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的制度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理论培训、实践培训中,同时补充和完善对干部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考核和评估。其三,要研究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干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将其融入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组织编辑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读本,确保各级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弄通做实[6]。概而言之,要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过程中,不断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升领导干部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力。
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12]。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有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员队伍自身能力素质,以及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6]。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10]。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做好民族工作、解决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治保证。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到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指出的关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工作成功经验的“九个坚持”,再到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结的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都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重要的民族工作原则。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更为清晰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14]。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自身的内在要求。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党员教育,有助于提升党员队伍的自身能力素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5]。无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基本性质来看,还是从伟大建党精神来看,都鲜明彰显着党的高尚品格和使命担当。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具有高度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党在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与历史发展规律后,对我国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重大理念内含着政策延续性、现实回应性和理论创新性三大基本特征[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彰显的就是各民族同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历史共同体等多元共同体的本质关系,代表的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导向,体现的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以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有助于党员队伍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意识形态建设,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有助于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治理水平和治理的现代化[1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其中包含着以政治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法治来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开放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融入民族工作的各领域,其有力地增进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1]。可以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项全局性的民族工作指导方略,更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内在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从根本上指明了未来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以及从根本上作出了未来民族工作的全方位部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有助于提升党的领导力和创造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要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其一,建立和完善党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加强党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安排;保障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等地党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学习。通过定期开展党课、加强理论学习、观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影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常态化的学习生活。其二,建立健全党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机制。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使其成为指导党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习融入到党员的群众路线中去,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理念传递给群众。其三,拓宽党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宣传机制。要通过组织研讨会、广泛宣传宣讲、举办专题培训等形式及时组织学习传达党中央精神,推动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6]。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体现在党的民族工作中,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的重大价值落实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
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9]。国民是由在“国”与“民”关系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所塑造的社会政治身份[20]。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有助于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增进“五个认同”,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从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基本特性出发,其是主权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对本国所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的体系[21]。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成人员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关涉国家发展和民族建设大局的战略工程,其参与主体也是全体国民,换言之是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国民教育体系的全民共享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的全民主体性相契合。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可以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人群,广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教育。通过学校的空间场域,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师生在日常学科教育中感受并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体认,不断铸牢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有助于铸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防线。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敌对势力瓦解、分化、阻挠、破坏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阴谋从未放弃[22]。学校教育作为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是全面且系统的,并还兼具引导和塑造功能[23]。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引导各族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共同体理念来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国家认同导向、民族关系指导、文化发展原则与历史使命依据[24]。因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有助于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与此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关联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有助于引导各族学生增强自身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要坚持发挥国民教育体系的公共性、多元性和国民性的特征优势[21]。其一,通过不同层级的学校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正确认知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增进我国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对中国公民身份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的心理认同。其二,在教育过程中,要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在各族学生心中植下爱我中华的种子,培育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知和认同,加强各族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在坚定各族学生“五个认同”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加强学科融入、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和长效机制[6](P85)。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加强多学科建设,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话语构建和宣传。其四,开展多种类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组织多种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展开。其五,总结并宣传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经验。在以往民族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例如,原西藏民族学院通过“校地互嵌”“学生互嵌”“师生互嵌”以此凝结共同历史记忆、增进民族感情和传承民族精神[25]。还有帮扶少数民族教育设立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政策。在未来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过程中,应积极总结并发扬上述实践的宝贵经验,同时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民族教育的科学性,以此发挥好学校场域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重要推动作用。
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宣传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宣传教育中,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扎实的社会结构基础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宣传教育中,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认同意识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产生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并且内在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宣传教育中,就是要发挥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推动力。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属性都是来源于并强化于社会场域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宣传教育中,不仅可以在社会场域中显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多种价值属性,还可以凸显社会路径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作用,在社会宣传教育中发挥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各族人民的纽带联结和团结凝聚作用。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宣传教育中,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具有现实需要性。在当前社会时代背景下,是满足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构建良好的社会结构基础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伴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的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更加紧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如何正确处理各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事关民族关系和谐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民族差异性”给出了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的重要原则;同时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说是从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表明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宣传教育,就是要使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关系,就是要使各民族正确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共享价值、共同利益、共有情感、共同命运。可以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于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其符合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的客观需要,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宣传教育,有助于各族群众正确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政策安排,并自觉参与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进程中。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宣传教育中,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面宣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机制[6]。一方面,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多种载体和方式。例如,充分结合“互联网+”方式,通过利用主流媒体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过程、未来发展目标的日常宣传。再如,要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题材文学创作、影视创作、词曲创作的支持力度,组织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6]。另一方面,不断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场域。例如,充分利用社区、公园、商场、旅游景点等公共空间的社会意义建构功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与此同时,要充分重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要加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体认。
五、结语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社会宣传教育,有利于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价值性。在实践层面,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提供了行动方案,有助于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和全覆盖。
首先,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及社会宣传教育的主体范域看,对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可以说是聚焦于关键个体性;对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社会宣传教育则是关注到了广泛主体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与社会宣传教育过程,内在蕴含着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体现了“滴灌式”宣传教育的工作理念。
其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显性教育注重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来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隐性教育则注重通过在制度规范、思想观念、生活氛围中来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显性教育,还是隐性教育,都蕴含着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关系、巩固民族团结大局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加强社会宣传教育这一路径,通过不断完善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氛围,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民族工作理念。
概而言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社会宣传教育,可以对不同参与主体、在不同实践场域、用不同教育方式使各族人民自觉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性,增进“五个认同”,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社会宣传教育,有助于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与全覆盖,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8.
[2]陶好飞,黄戈林,高超,等.领导干部领导力的内涵、实践与历史经验[J].管理世界,2022,(09):16-3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7.
[4]《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编委会.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6.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4.
[6]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84.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307.
[8]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44.
[9]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10]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1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12]于化民.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21,(07):21-43.
[13]郝亚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贵州日报,2021-10-13(08).
[14]郝亚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与主线思维[J].西北民族研究,2022,(05).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16]郝亚明.从政治定位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8):9-14.
[17]俞可平.中共的干部教育与国家治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03):5-11.
[18]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EB/OL].(2022-08-17)[2022-09-27].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208/1158406.shtml.
[1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1,(04).
[20]周平.中国国民身份问题的再审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42-52.
[21]吴遵民.关于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43-46.
[22]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01):1-8.
[23]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01):13-21.
[24]秦玉莹,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构成要素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21,(04):2-8.
[25]西藏民族学院“三个互嵌”力促民族交融[EB/OL].(2015-01-13)[2022=09-27].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1501/13/46121.html.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 Routin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LIU Xiao-ling
Abstract: In 2021, the construction of a routine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i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proposed on the central conference on ethinc affairs. The mechanism must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s for cadres, party members, and the national populace, as well as enhancing public awareness. This significant deployment serves as the fundamental guideline for the educational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oretically, the “four integrations” provides a scientific guide for constructing publicizing education system in forging the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en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value of publicizing and education. Practically, the “four integrations” offers an action plan for constructing a publicizing and education system in forging the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outine and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publicizing and education. In summary, it is crucial for us to be ful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necessity, and directionality of this policy during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routin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by, we can lay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forging the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Education;Routine Mechanism
(责任编辑:卢丽娟)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