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育人资源。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讲好“故事”,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所需,还是破除西方历史虚无主义话语迷雾的必要之举。要讲好中华民族自在状态下的融合故事、自觉状态下的团结故事、自为状态下的奋进故事,通过“显”与“隐”“雅”与“俗”“学”与“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回答好“为何讲”“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校;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主线任务。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讲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要求,通过充分发挥故事育人的积极作用,进而有形、有感、有效的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并自觉投身于伟大事业的奋斗之中,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前提始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出场逻辑
故事化沟通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好的故事能够影响人们的现实认知,故事化的真理建立了数亿人追随的文明和信仰。[2]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是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具象反映,是各民族日常生活的真实缩影,具有内容丰富性、题材多样性等特点。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深化故事认同建构能力,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也是培养时代新人和应对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必要之举。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个建构共识性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过程。故事作为维系共同情感体验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工具,用“讲故事”的方式建立身份认同已成为各族人民的潜在逻辑。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是一个塑造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过程。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3]由大量个体记忆组成又超越个体的特殊性,彰显着一个社会群体区别于“他者”的身份认同,[4]历史记忆属于集体记忆的范畴,是共同体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选择性建构。[5]讲故事是历史记忆的重要表达方式,讲故事的过程就是通过反复提及、反映和构建各民族历史记忆中共同性的部分,以此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和整合,进而形成共享记忆的“记忆黏结”[6]过程。一个民族需要不断调整集体记忆以适应现实变迁,因此历史,特别是民族史,经常成为诠释过去,来合理化及巩固现实人群利益的手段。[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8]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集体记忆,是建构共同体认同的重要基础。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作为重塑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反映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面向,是56个民族命运与共的鲜活体现。在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过程中,人们以口头或文字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忆述共同的历史与文化,用“故事”为载体,串联起共同体的过去、现在、未来,不断强化历史记忆的连续性,通过历史传说、英雄事迹、思想文化、苦难遭遇、辉煌成就等无形的“场”,来强调彼此间根基性的情感联系,以此整合、强化集体记忆,从而促使各民族之间因分享共同的记忆而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9]
从共时性的角度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是一个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故事内容蕴含叙事者的主观意识,而其意识又受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这也是一个促进个体社会性的过程。故事文本、情节设计、叙事方式、叙事话语的选择,将影响到重塑历史记忆的社会意义。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发展演变、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致使其在国家认同和本民族身份认同之间存在一定张力。团结是凝聚共同体向心力的重要力量,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为内核的高尚品格。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华夏文明持续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实现既定目标,创造新的辉煌成就,需要“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10]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所在。作为凝聚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建构民族形象的核心要素,要赋予“故事”及其构成要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要挖掘、整理历史长河中的经典“故事”,深入分析、阐释其中的内涵意蕴和价值影响,在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共进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内容的设计与呈现,将蕴含共同体形象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元素并联起来,建构、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进而强化各族人民的身份认同。
(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所需
伴随着“属人”德育范式的转变,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课题的召唤,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成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育人资源。具体来看,一方面,当前复杂多变的世情、学情要求新时代高校教育必须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而历史教育是民族国家制度化传递集体记忆、凝聚精神力量的常见方式,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讲故事是情感交互、意识沟通的有效载体,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媒介。当前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的学习场域、认知特点发生了较大变化,不断增强故事育人的能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1]
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同时也赋予了其新的实践要求。2020年,他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挖掘、整理、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12]紧接着9月他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概念。[13]2021年,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4]2022年3月又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形、有感、有效”。[15]2023年10月,他提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提出了“四个大力宣传”“三个讲清楚”的具体要求,这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具体思路。此外,近年来学界围绕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价值、存在问题、实践模式等展开了积极探索且成果渐丰。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守望相助、命运相连的共同体,梳理、塑造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讲清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底”,剖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以故事凝聚共识,用史实承载价值,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在故事育人视域下,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基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时间脉络,探寻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价值意蕴、故事框架和实践策略,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破除西方历史虚无主义话语迷雾的必要之举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使权力关系版图重新绘制,而最擅长国际报道的国家可能胜出。[16]美国分析家约翰·阿奎拉也认为,当今世界胜利往往取决于谁的故事动听。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最简单、最有效的话语实践,是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源头之一,[17]是重塑记忆、建构认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西方历史虚无主义以网络媒介为主要载体大肆传播,通过歪曲“四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随意戏说历史事件、重评历史人物、解构经典名著等方式将我国历史真相碎片化、历史真理模糊化,继而用主观化、庸俗化的手段,构建一个被篡改过的历史虚像并引导社会舆论树立错误的价值导向,最终达到消解人们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的目的。站在世界民族之林,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多元一体的民族特征决定了中华民族需要谋求“属己”的民族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18]此后在党的十九大中他更是将其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9]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篇不断发展创新的宏大叙事,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其中的重要转场。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外讲好树立形象的“大国崛起的中国故事”,也要对内讲好凝聚人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产生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实现良好互动的历史见证。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的重要话语表达,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以思政课堂为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深度挖掘、有效整理、广泛传播各族人民“共创中华”的客观事实,深化各族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使其保持不同历史阶段的记忆连续性,是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反对和克服两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断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的有力手段,对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主动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巩固其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故事选择: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文本逻辑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其民族故事资源十分丰富,但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叙事文本的历史素材,共同体产生、发展的历程是其叙事的客观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1]因此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客观历史事实为依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自觉-自为”的发展线索,构建“宏观叙事-中观叙事-微观叙事”的内容层次,形成多元并存的叙事格局。
(一)缔造:讲好自在状态下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故事
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具有浑然一体而不自知的典型特征。[22]相同的具身经历和历史记忆是凝聚共同价值取向的主要来源。“四个共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因此要围绕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底”,着重讲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的宏观故事,运用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人物故事、神话传说,阐释清楚“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问题。
其一,要讲“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的故事。今天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各族先辈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开发的,几千年来中原与边疆交往互动的故事不计其数,不仅有汉民屯边,也有边民内迁,各民族互市戍边、和亲互访、迁移聚居,历经多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已发展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在实体”。这其中瓦氏夫人抗倭、凉州会盟、锡伯族万里戍边、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等故事流传广泛,是凝聚共同记忆的重要素材。
其二,要讲“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的故事。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端,之后不管哪个民族建鼎称尊,皆将实现“大一统”作为政治目标。悠久历史的赓续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参与,中华民族的“家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要利用好胡服骑射、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改革、唐藩会盟等在各民族中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历史观。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的文化观、“大一统”的政治观、“华夷一体”的民族观,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铸造和价值培育,这种团结统一的思想,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不断成为了各民族的精神共识,因此要重点讲中华民族共同思想根源的观念演进故事,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
其三,要讲“各民族共同创造文化”的故事。黄河中下游文化区、长江中下游文化区、燕辽文化区及黄河上游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文化区、北方游牧与渔猎文化区、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西南文化区的分布,说明中华各民族的先辈都是中华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是唐诗宋词元曲等作品的创作者,是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史诗的传承者,是故宫、布达拉宫等工程的建设者,要借助如敦煌文化交融互鉴等典型案例,最终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23]的道理。
其四,要讲“各民族共育民族精神”的故事。中国古代神话、各民族发明科技成果等故事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补给。要以故事为纽带,聚焦当下,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通过讲盘古开天辟地、四大发明等故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讲愚公移山、各民族共筑万里长城等故事,彰显出伟大的奋斗精神;讲对炎黄始祖的共同认同、龙图腾、文成公主进藏等故事,彰显出伟大的团结精神;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彰显伟大的梦想精神。鉴古观今,不断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其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二)发展:讲好自觉状态下中华民族“共御外敌,生死与共”的团结故事
近代以来,外敌入侵导致民族危机爆发,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共同奋斗中,完成了由王朝国家统治的“自在”实体向民族国家建设的“自觉”实体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意识表现为对“他者”有了明确的族际认知。围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儿女为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站起来”的宏观故事,以真实人物和重大事件为支点,讲述各民族团结抗敌的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奋斗故事,阐释清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具有强大认同感、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过程。
其一,要讲“民族忧患”背景下华夏儿女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奋斗故事,阐释好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激起学生的情感记忆,增强其情感共鸣。自在的中华民族,在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时,“他者”意识逐渐凸显,无论是藏族同胞为保卫家园勇战英军的隆吐山战役、江孜战役,还是民族英雄左宗棠收复新疆,或是清军老将冯子材镇南关大败法国军队,中华民族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不断增强,血与火的淬炼、衰与兴的经历让各族儿女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与共”的整体,各民族间的情感联系愈发紧密。
其二,要讲少数民族英烈为共产主义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故事。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追求,不仅有“敢为人先”的建党先驱:血沃中华的水族英烈邓恩铭、清华之光的白族英烈施滉等;也有“勇于担当”的工农运动领袖:壮族革命先烈韦拔群、忠心为国的满族英雄关向应、为妇女运动奉献一生的土家族先烈向警予等;还有“敢于斗争”的抗日英雄:满族抗联名将陈翰章、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藏族的红色活佛肋巴佛等;“善于作为”的开国将领:侗族常胜将军粟裕、蒙古族英雄乌兰夫、新疆维吾尔族的革命英雄赛福鼎·艾则孜……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叙事,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道路制度、政治领导的认同,[24]不断凝聚各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其真切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明确远大目标、坚定意志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要讲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各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革命故事。在党的民族革命纲领的感召下,各民族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生死与共”的集体记忆不断强化。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率先抗战的东北抗日联军、内蒙大青山的抗日游击队、英勇善战的回民支队、陕甘宁边区的回民骑兵团、“红旗所在,人心不倒”的琼崖纵队、台湾高山族同胞的抗日斗争等故事,还是红军长征时期“彝海结盟”“半条被子”等历史佳话,各族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用“血肉长城”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各民族在并肩御侮中不断熔铸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通过讲述这些艰难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挽救民族危机的团结故事,阐述清楚中华民族是在血与火的经历中形成的“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共同体,最终搭建起学生共同历史记忆的认同根基。
(三)巩固:讲好自为状态下中华民族“携手同行,命运与共”的奋进故事
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奋斗,实现了“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凝聚力量、培根铸魂的关键时期。要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演变的前进逻辑、时代特征,讲好民族发展新阶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功能为一身的命运共同体发展进步的故事,要着重突出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叙事。
其一,要讲中华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的故事。重点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带领中华各民族创造的诸多伟大成就,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民族八省经济稳步提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叙事。讲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繁荣发展的中观叙事,同时也要围绕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变迁史,收集好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民族干部脱贫攻坚、实现小康、新时代奋斗的小故事,讲好如云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等11个直过民族“一跃千年”等经典案例,最终阐释清楚“各民族的具体利益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密不可分,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利益”的道理。
其二,要讲中华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故事。“中华民族是现代公民以国家主权为核心凝聚而成的政治共同体”,[25]各族人民都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因此要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根据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情,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并制定了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建立了良好的新型民族关系,让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宏观叙事,重点聚焦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要围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发展历程,收集整理相关理论、制度、实践探索的经典素材,讲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佳话、内蒙古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实践故事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实践探索历程,更好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其政治归属感、认同感。
其三,要讲中华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故事。56个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些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最特别的精神标识,是使各民族人心凝聚的情感纽带。因此要广泛收集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讲好如孔繁森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相关故事,以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同时还要通过讲如云冈石窟文化保护、彝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格萨尔史诗仍口口相传等故事,厘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彰显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兼收并蓄的鲜明特点,“以文化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其四,要讲中华民族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故事。地理分布上的交错杂居使得中华各民族在情感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不仅有“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还有新时代“云南大理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广西贵港荷城社区聚力促团结”、群众心中的“活雷锋”——王兰花等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要讲这些各民族交融互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社会发展与社区治理、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典型故事、模范佳话,从而让学生掌握我国多元一体的主要特点以及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的新特点,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大家庭,良好的民族关系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
三、故事刻画: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实践逻辑
“讲故事”实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呈现方式,属于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26]因此要遵循“摆事实-展形象-讲道理-强情感-重实践-见实效”的叙事逻辑,建立“共在-共情-共识”的叙事结构,实现符号记忆、情节记忆、价值记忆相联结,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实践目标相统一,整体协同与精准着力相协同,最终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有形:“显”与“隐”相结合,推进叙事立体化
“形”就是摸得着、听得清、看得到的音形现象,即借助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感官技术获得的物感物觉,如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各种文化符号、各类文化形象等,[27]这些承载着“特殊意义”的“物”是强化符号记忆、形象记忆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各民族共通的文化符号,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精心预设和编排,以具象化、图像化、数字化的叙事方式对“各民族共同在场”进行细致呈现,从而赋予“物”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让学生在特定的空间设计或场景叙事中,形成对中华民族“整体性发展”和“共同性创造”的理性认知和深刻认同。
一要努力探索具象化叙事。于高校而言,要充分利用好校史馆、纪念馆、民族博物馆、艺术展厅等物质形态,基于故事文本,以学生们熟知的民族历史文物、景观、服饰、美食等来进行场景叙事,从而构建起一个有形的“场域”,将过去、现实与未来连接起来,唤起其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不断加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和叙事印象。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内容与校园雕塑、文创作品、舞台艺术作品等结合起来,通过构建物化形态的共同体象征,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化,以有形的载体将无形的认识融入学生心中,不断塑造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要创新推进图像化叙事。图像叙事具有可视化、形象化、直观化等特点,要善于借助电视、电影、纪录片、短视频等媒介来“讲故事”,通过人们熟知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回忆并重现“过去之景”,以此展示各民族“四个与共”的历史事实。要增加图表、图谱叙事的使用频率,运用大数据可视化的解读、论证我国民族领域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况,为学生建立起立体生动的知识谱系,加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关系的现实了解。如根据城市少数民族居住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数等宏观数据,了解当前我国各民族融合现状,利用数据展现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信心。
三要积极尝试数字化叙事。要充分运用VR、AR、MR等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将中华各民族的共同体符号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打造一批利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叙事物料,如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精彩内容以VR技术的方式进行全景式呈现,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造一个“共在”空间,营造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参与、感受各民族在历史过程中团结奋斗的艰难路程,以及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高光时刻等。
(二)有感:“雅”与“俗”相结合,推进叙事大众化
讲故事具有趣味性高、带入性强等优点,通俗易懂的叙述话语能够更好地讲清深奥的学理问题,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中,“讲故事”不是简单的叙述故事情节,也不是以故事曲解或取代理论,而是要将故事和道理、理论结合起来,透过故事,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道理,阐释清楚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因此教师作为高校故事育人的叙述主体,不仅要做好广大学子的“政治翻译”,还要当好教育过程中的“把关人”,用话语表达打破教育主客体间的隔阂感、距离感,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感共鸣,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更好地入心入脑。
一是要“化道为趣”。在“讲故事”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话语习惯,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和叙述方式,进行情感的内里塑造。通过对教材理论的加工处理,强化话语的具象表达,以趣味化演绎和价值式引导结合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准确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用“炎黄”“华夏”“龙”“九州”“大一统”等富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意义的经典意象词汇和共有文化标识,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和民族认同;要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的时代性、感染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榴籽”“眼睛”“生命线”等生动隐喻,把概念化的民族理论、政策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与认可的生活话语,增强对学生的心理劝服,让学生听得懂、能理解、会运用。
二是要“化整为零”。为适应信息碎片化时代新媒体传播“短平快”的叙事特点,必须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本位,结合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性特征,积极建立民族叙事与学生认同之间的情感对接。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引,进行相关的议题设置,通过线上、线下的话题讨论或翻转课堂,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背后的学理性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不断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引发思考。如结合当前“新中式风潮”“非遗+国潮设计”等相关热点话题,设置学生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共享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等相关议题讨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设置中、理性的思维碰撞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共识。
三是要“化繁为简”。在“宏观叙事”的方向引领和整体关照下,发挥“微观叙事”的张力和价值,通过宏微观相结合,厘清叙事的知识脉络,建立故事育人的思维导图。一方面,要以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长镜头”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建设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佳话、并肩御侮赴国难的宏伟诗篇、同心协力谋发展的时代新章进行整体性的分析阐述。另一方面也要用好“微镜头”,充分发挥故事见微知著的优势,运用微视频、微课程等形式进行情感演绎、感性表达,讲好各民族团结友好的“点滴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提升叙事亲和力、可接受性。此外针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变迁、个体变化等不同层面、主题的叙事共情效果,将不同类型的故事恰如其分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而对于核心概念可引用相关故事进行具象化阐释,使其更加贴近生活与实际,以达到学生“共情”的目的。
(三)有效:“学”与“做”相结合,推进叙事生活化
“笃行”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最能体现故事育人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影响效果,只有经过生活化形塑和实践性表征,才能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现实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28]因此要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话本、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发利用好学校的各类资源,积极打造共学、共乐的叙事环境和实践教育模式,不断强化广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行动自觉。
一要丰富叙事渠道。要结合“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地域特点和本地旅游资源,开展如“重走长征路”“民族乡村大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革命先烈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不屈意志,新时代各族人民为脱贫攻坚、现代化建设付出的辛勤努力,认识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重要性。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宣讲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到“讲故事”的行动里来,在切身体会中增强“五个认同”。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元素、文化符号、民族形象嵌入校园理念设计、环境建设之中,营造各民族共融共享的文化场域;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节、戏曲节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展演、重演等形式复述历史,用交流记忆强化文化记忆,[29]在无声教育中凝聚学生关于“团结进步”的价值共识。
二要拓宽叙事载体。要利用信息化媒介“即地即刻”打破时空的特点,拓宽故事讲述的时空范围,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听故事”,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心中。要借助特定的时间符号,如国庆日、民族英雄纪念日等,来讲述共同受难的“伤痛记忆”,凝聚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述共同辉煌的“集体欢腾记忆”,来塑造学生的民族自信。此外,作为传播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特定的纪念仪式“能够强化及维持族群边界”,[30]具有增强民族认同、巩固政治信仰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组织学生参加或观看重要纪念仪式的同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强化国家标志的仪式性象征,从而使学生对共同身份产生情感认同。
三要优化叙事结构。要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依托网络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选取符合当下学生兴趣的故事;系统总结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内涵与特征,以此为原点,探索故事育人的教学规律、有效形式,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教师讲故事的专业能力,通过综合施策来增强故事育人的教学效果,最终不断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总之,讲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其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有力回应,对于凝聚人心、整合力量起着重要作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一,讲故事的形式能切实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但讲故事并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多维性,因此要综合考虑“讲故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整体逻辑性,按照一定的故事线,运用多种技巧手段,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育原则,最终塑造出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民族故事;其二,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以及大学生的现实发展要求,来科学把握“讲故事”的着力点,通过“身体共在、情感共享、价值共通”的互动融通,确保教学落到实处,达到日常有形、自然有感、平凡有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001).
[2]张涛甫.中部农村地区信息传播与农民观念、交往状况变迁——以安徽六安农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8):98-101.
[3]莫里斯·哈尔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4]麻国庆.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西北民族研究,2022(1):5-14.
[5]范映渊.记忆·叙事·认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批判[J].理论导刊,2016(10):95-98.
[6]扬·阿斯曼.宗教与文化记忆[M].黄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3.
[7]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
[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1).
[9]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47-57+124-125.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0.
[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2]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20-08-29(001).
[13]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001).
[14]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1).
[15]习近平.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001).
[16]约瑟夫·奈.权利大未来[M].王吉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0.
[17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现代传播,2020(1):40-46+52.
[18]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01).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2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1).
[22]李贽.“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逻辑结构和历史意义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9):23-30.
[2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73.
[24杨红星.“五个认同”教育的民族叙事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40-45.
[25]孔亭,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6):51-57.
[26]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2-19)[2023-10-08].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
[27]纳日碧力戈.试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联意”[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4):5-9.
[28]孟凡丽.在有形有感有效上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红旗文稿,2021(12):26-29.
[29]李郭倩.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4):192-196.
[30]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
The Narrative Logic of Telling the Story of Unity and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ll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Zhang Yumin Jin Binghao
Abstract: The story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rg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elling the “story” well in the education of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the topic of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the practical need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a necessary move to break the fog of the discourse of Western historical nihilism. It is necessary to tell the stor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 state of reedom, the story of unity in a conscious state, and the story of endeavor in a state of self-determination,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xplicit” and “hidden”, “elegant” and “vulgar”, “learning” and “doing”, so as to tangible,sensible and effective cas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finally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why”, “what” and “how”.
Key words: the story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on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rration
(责任编辑:李晓婧)
初审:高 婵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