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困境及突破
作者:薛寒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


摘 要:多民族互嵌社区作为各族群众互动的典型场域和治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位。社会交换理论对于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和指导意义,其中,优化社会规则是指导社区教育活动的环境支持,挖掘最小兴趣需求是驱动社区教育活动的关键起点,提供相对资源是社区开展教育活动的行为逻辑。目前,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着内外生境营造缺乏、社区教育活动统筹指引缺位,教育需求识别不足、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动力不强,互惠资源交换失衡、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耦合机制缺乏等现实困境;通过优化社会规则、构筑内外交融互嵌教育生境,挖掘主体需求、调动交换意愿、激发教育动机,提供互惠资源、构建教育治理共同体等路径,就能够推动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走深走实。

关键词: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求;社会交换


一、问题的提出

202310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1]。多民族互嵌社区作为各民族交往的典型场域和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应基于社区的情境氛围和归属环境,使社区民众潜移默化地产生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彼此认同的共同体意识,由社区区域共同体意识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与一般社区相比具有一定共性特征,但由于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的显著性差异,以及人口多样性和发展包容性等特征,其承载着促进各族居民全方位互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多民族互嵌社区中得到生动演绎[3]。无论是从教育属性还是教育内容来看,多民族互嵌社区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典型场域。目前,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主要从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社会交往空间互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等路径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但整体来看,围绕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实践研究主要以描述性分析为主,缺乏理论框架的支撑,难以深入剖析多民族互嵌社区教育背后的运行机制,且现有研究并未走出学校教育的范式,忽略了多民族互嵌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从对象到特征的本质区别,导致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的应用与推广效能并未充分释放。社会交换理论以经济学理论来解释非经济学领域的问题,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本质是一个资源的交换过程,其核心是人的互动关系遵循互惠原则,交换报酬不但有物质的报酬,而且有心理的报酬[4]。人们愿意交换是因为在交换过程中能够获得物质或者精神、隐性或者显性的“好处”,包括内在的心理报酬,如关爱、信任、威望、荣誉、社会地位等隐性事物,外在的物质报酬,如金钱、服务、商品等显性事物[5]。社会交换理论不仅能够阐释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底层逻辑,还对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多民族互嵌社区教育本质的把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开展和走深走实的关键,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无论从理论阐释还是从实践指向都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社会交换理论视域下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底层逻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各种各样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交换的过程[6],社会规则、最小需求和相对资源是三个主要因素,交换发生的社会情境会约束和规范交换的有序开展(社会规则);交换成员之间关系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会影响行动者参与交换的可能性(最小需求);进入交易后利益的特征和提供它们所产生的成本决定着行动者持续交换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倾向(相对资源)。社会交换理论对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底层逻辑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其中,优化社会规则是多民族互嵌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环境支持,挖掘最小需求是多民族互嵌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关键起点,提供相对资源是多民族互嵌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行为逻辑。

(一)优化社会规则: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环境支持

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社会交换,人们的行为固然是受利益的引导,但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结构同样影响交换。环境是由彼此不同的行动者占据着,每一个人都在寻求控制或调节自己所处的那个情境,以便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7]。社会环境引导、规范、约束着参与交换人的交换行为,因此,构架一个信任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完善的社会规则作为支撑。社会规则是指导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交往的依据。社会规则主要包括外在宏观的政策环境和法律制度与内在的民族文化、习俗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双方综合作用促进社会成员在一个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实现社会交换诉求[8]。其一,优化政策环境是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提。外在社会规则主要包括社会宏观的政策环境,以及颁布的各项行政法规条例来明文约束或鼓励社会成员各种行为的规则体系,其具有较为严格的法律效应和规则规范[9]。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外在社会规则是指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指引、约束和规范社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等社会行为的外在规则体系,包括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政策制度、资源供给、法律保障、队伍配置等。完善的外在社会规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社区有序开展的前提。因此,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各个层面系统统筹,加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资源供给、队伍建设、监管评价,构建完善、规范、有序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外在社会环境。其二,构建互嵌互信的社区文化情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内在社会规则不受法律的限制与约束,是一套由文化、习俗、道德等构成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体系。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规则是辅助和规范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社会空间、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道德理念等一系列规则体系。在道德、空间、习俗、文化等影响下,基于熟人的人情社会塑造了一种礼尚往来、互帮互助互嵌的社区文化氛围,在社会交往中构筑一个信任互嵌的隐性情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潜在归属境脉、文化认同养料和精神家园基础。因此,要将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置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社会空间、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之中,构建一个各民族互嵌互帮互信、交往交流交融的隐性社区环境,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心理基础和提供精神给养。

(二)挖掘最小需求: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起点

最小需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相对地位。需求决定着社会交往群体彼此依赖的程度,需求较小的一方处于主导地位,某种程度上可以支配整个社会交换行为。社会交换秉持理性原则,参与交换之前,个体会进行利益的预判和是否参与交换的考量,遵循“行动=价值*可能性”来进行各项决策[10]。多民族互嵌社区的人口多样性、文化多元性和生活方式差异性,决定了社区各族群众需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进而言之,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在多民族互嵌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关键是识别、挖掘、培育社区各族群众的教育需求,促进社区各族群众的交换需求与教育需求联结进而激发教育动机。其一,精准识别、挖掘社区各族群众和教育人员的交换需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秉持理性原则,将社区各族群众和教育者定位为“理性人”,聚焦于社区各族群众和教育者的最小需求,使其对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形成依赖关系,促使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和各族群众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需求相对对等地位,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底层基座。社区各族群众和教育工作人员的交换需求分为显性物质需求和隐性心理需求,显性物质需求主要指社区群众获得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礼品、商品和金钱等。隐性心理需求主要指在社区实践中社区群众获得的关爱、支持、信任、自尊、威望、荣誉、社会地位、安全感、认同、自我实现等。其二,加强交换需求与教育需求的联结激发教育动机。动因是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应将多民族互嵌社区教育活动建立在社区群众和教育者交换需要的逻辑之上,准确识别和定位社区群众和教育人员的交换需要,加强其交换需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的联结,基于交换需要转化、挖掘和培育教育需要,调动其交换意愿,激发社区教育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社区各族群众参与社区组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需求不是内在生发的,而是通过后期培育和社区环境影响的;因此,应基于社会交换的底层逻辑,通过将社区各族群众在交往中的物质报酬或心理报酬转化为教育需求,持续调动社区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积极性。

(三)提供相对资源: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行为逻辑

资源是社会交往的动机所在,社会成员之间所具有的相对资源是社会交往内在的行为逻辑,其本质是遵循互惠原则,通过调节配给情况实现资源互相给予。为了继续获得利益,需要对已获得的利益进行回报,这种需要是社会互动和群体结构的“启动机制”[11]。相对资源决定了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社会交往行为。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生活等各个要素与教育的交融互嵌,实现互相促进、持续开展和走深走实。其一,以物质或心理资源交换为基础开展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相对资源决定了社区各族群众互动关系、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对促成类似交换行为的重复发生具有关键作用。因而,不能将社区各族群众简单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灌输对象,而是遵循互惠原则,考量社区相关教育者能为社区不同民族群众提供何种资源,并评估所提供资源与其真实需求的耦合程度。社会交换不是目的,而是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底层行为逻辑和驱动手段,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则是其表现形式和载体外壳,铸牢社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是最终目的。其二,显性的物质资源向隐性心理资源过渡是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开展的关键因素。适当的物质报酬能够调节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但物质报酬主导会异化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甚至会功利化社区教育,导致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既需要提供显性物质报酬调动社区居民参与行为的持续性,如良好的社区公共服务等;又需要在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长效开展中以隐性心理报酬为基础,推动经济、文化、心理、生活与教育要素的交融互嵌。在社会交换过程中,教育活动主体产生的社区认同、归属、荣誉、尊重、关爱、信任等才是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开展和入心入脑的关键。因而要促进显性物质报酬向隐性心理报酬的过渡:在社区认同感、荣誉、尊重、信任等社会关系尚未建立之前,显性物质资源部分地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启动机制;当构建起社区价值和社区认同后应推动显性物质报酬向隐性心理报酬的过渡,推动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

三、社会交换理论视域下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

多民族互嵌社区具有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空间交融性和社会关系复杂性等特征,社区各族群众的文化背景、认知需求、情感表达、行为偏好、价值取向等异质性显著。社区各族群众作为理性人,或多或少存在教育需求不强但交换目的较强的现象,在参与社区相关实践之前,各族群众会进行利益的预判和是否参与的考量,决定了社区居民参与教育活动与学校为了知识技能之纯粹目的开展教育活动具有本质区别。然而,多民族互嵌社区在组织与推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时,往往遵循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范式,忽略了社区特殊的组织结构特点、互嵌社区各族群众的特殊需求,导致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常浮于表面,教育成效不佳。

(一)内外生境营造缺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统筹指引缺位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为在交换关系中维持交换的公平性和秩序性,“社会群体可以在其成员之间逐渐建立一些公认的公平分配资源的体系”,“并会促使其成员接受和遵守这样的体系”[12]为此,需要通过建立健全交换的规则和正式的法律为交换构建适宜生境。党中央从宏观设计出发极力倡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宏观设计不能取代明确可行的指导规划,后者存在的不足仍是影响该项系统性工程推进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13]。由于内外生境营造的缺乏,多民族互嵌社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中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指引和文化情景浸润,社区各族群众之间并未通过法律、制度、文化、语言、习俗、道德等方式相互碰撞和融通,形成适宜教育实践的新的规则体系和社会秩序,致使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处于相对失序、无趣状态。其一,缺乏完善的外在政策指引和保障,导致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处于相对失序状态。纵向层面看,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顶层设计尚不健全,缺乏主要任务、权责界线、实施要求、队伍建设、资源支持、监管机制、评估考评等统筹规划,从国家、省市到社区纵向上互相衔接和一致性的政策指引和保障机制尚未完善。横向层面看,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缺乏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完善的教育实施体系,严重掣肘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社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方向指引模糊,方法供给缺位。“目前迫切需要专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政策指引,因为我们并不清楚社区教育的界线和范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到多民族社区过程中,我们也充满无力之感,只能‘盲人摸象’,在避免出错和完成要求之间自主摸索”(G市Y社区党委书记)。

其二,内在交融互嵌文化情景营造不足,导致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陷于无趣状态。社区虽然借助各种传统节日开展丰富的活动,但教育的文化空间建设不足,对各族群众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道德理念、在地化资源的教育功能的挖掘有待深入;未能有机融合各族群众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营造互嵌互信、互帮互助的社区隐性教育文化氛围,导致社区各族群众对自身文化身份感到迷茫,尚未形成互帮互助互信的社区文化和社区认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显得枯燥无味,社区各族群众并不能从社区文化氛围中获取充分的文化认同养料。“社区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虽然结合了丰富的活动,但并未将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道德观念有机拧成一股绳,形成社区文化、社区归属和社区价值,社区教育活动显得枯燥无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各族群众之间跨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Z市M社区支部委员)

(二)教育需求识别不足,主体参与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动力不强社会交换理论将个体看成是理性人,在交换之前会对交换报酬进行价值预判,更倾向于在交换中付出最小代价换得尽可能多的回报。正如彼得·M.布劳所言:“人类在选择潜在合伙人或行动步骤时,首先对与他人以往的经历或预期的交往进行估价,按条件优劣排序,然后选择最优者”。[12]社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参与意愿、心理倾向直接影响到社区各族群众的行为选择。然而由于忽略了社区中各族群众人口特征、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对社区各族群众需求的差异性、多元性和复杂性聚焦不够,缺乏对社区各族群众个性化需求的系统调研、挖掘和培育,导致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错位;社区各族群众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内生意愿不足,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并未得到充分激发,导致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反响平平。其一,对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体交换需求的深入挖掘和识别缺乏。一方面,缺乏对社区各族群众交换需求的深入挖掘。社区各族群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应然需求侧,却展现出“需求侧无需求”之窘状。社区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时缺乏对社区各族群众的文化习俗、行为方式、现实需求的深入了解和调研。社区工作人员并未对社区各族群众的服务需求、迫切困难、民意表达等现实状况进行系统聚焦、识别、挖掘,社区教育活动与各族群众的真正需求存在供需错位,导致各族群众并未对社区组织形成交换依赖和情感认同,进而影响社区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系列实践活动的参与意愿。“有时候群众的实际服务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并不了解,在需要帮助时未能获得及时的服务,就会失去对社区组织的信任,当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系列实践活动时,社区各族群众就会觉得跟他们没有关系”(QM社区居委会主任)。另一方面,对社区相关教育人员交换需求的关注度不足。现有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往往站在受教育者的视角,缺乏对社区相关教育者交换需求的关注,对社区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支持不够,尤其是相对忽视社区教育人员的心理需求,致使社区相关教育者并不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产生良好的获得感、体验感和认同感。长此以往,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替代性执行活动,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陷于“形式主义”。其二,社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培育机制缺乏。在开展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不同民族群众交换需求差异性的关注,各族群众交换需求与教育需求之间的耦合机制尚未形成,并未将各族群众的差异性需求培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共同性需求。根据实地调研可知,社区中老人时间充裕,网络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对健康、陪伴、关爱等比较关注,年轻人由于工作羁绊闲暇时间少,但对荣誉、地位、认同比较在意,老人和年轻人在社区实践中对心理回报的期待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必然反映至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不同群众的心理倾向、情感体验和行为选择上,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一步限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嵌入社区并扎根社区。

(三)互惠资源交换失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区治理耦合机制缺乏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均建立在社会交换底层逻辑之上。社会交换受到人际关系性质的影响,人际关系又随着社会交换而发展。当某人首次向另一人提供回报时,就标志着关系的开始,随着受惠—回报的进行,双方渐渐彼此信任,这又促使了进一步的交换[12]社区各族群众作为“理性人”,持续参与交换的关键是秉持互惠原则,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相对价值资源。目前,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未持续扎根至社区治理之中,为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各族群众提供匹配的互惠价值资源。具体而言,社区教育并未与社区文化、经济、民众心理等要素充分融合,实现治理、服务、教育同向同行。其一,社区各族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并未获得匹配的价值资源。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各族群众付出时间、支持、信任、期待等资源成本,但并未获得与自身需求匹配的物质报酬、服务、深层次社区归属和价值认同等显、隐性资源的回报,社区教育者、资源、社区各族群众间“行动者—交换资源—行动者”循环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受阻,进而削弱进一步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行为倾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客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头脑中主动建构起来的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14],价值资源交换缺位严重掣肘社区认同和社区价值的形成与深化。根据实地调研可知,社区各族群众在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题讲座中并不能充分理解其内容,也不能解决群众日常生活的困惑,并获得心理上较强的共鸣、认同、尊重、关爱,社区各族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仅仅是出于配合社区人员的工作,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未真正入心入脑。其二,社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与社区治理缺乏深度互嵌互融。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区治理耦合机制尚不健全,并未与各族群众的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要素充分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宏大主题并未与各族群众的公共服务、日常生活、休闲娱乐、节日活动等社区治理互嵌互融。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与当地政府、周边企业、学校、文化遗产机构、社区群众尚未形成深度互嵌、互利共生关系,各方主体协同互补和资源共享格局也未形成。根据实地调研可知,社区退休党员、退伍老兵和比较有影响力的各族贤达人士等人力资源还需进一步吸收参与到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之中;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边民族企业等嵌入整合不够,导致一方面社区组织无法为各族群众提供所需交换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在地化丰富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开展和持续性推进。

四、社会交换理论视域下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突破路径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进入交换关系所获得的利益为社会互动提供了诱因,并且交换过程也就成了调节社会互动的机制,因此也成了促进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雏形发展的机制[6]。多民族互嵌社区教育的本质是社区相关教育者和社区各族群众之间价值资源的交换,通过建立在社会交换行动逻辑之上的社区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超越”彼此双方利益的一种教育的关系性存在。价值资源交换是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驱动手段和底层逻辑,教育活动则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载体。因此,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社区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社区内外社会规则,挖掘社区各族教育主体交换需要,提供互惠资源构建教育治理共同体,切实提升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

(一)优化社会规则,构筑内外交融互嵌教育生境

社会交换分为人情社会和契约社会,“人情社会主要靠道德的手段去约束交换双方,契约社会主要靠法规手段去约束交换双方。”[15]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亟需优化社会规则,通过完善外在政策法规与优化内在道德规范相结合,二者相互作用构筑一个规范有序、信任和谐、各民族交融互嵌的社区教育环境,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在社会空间、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不断碰撞交融,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法律支撑和文化养料,形成各个民族紧密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格局,营造良好的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境。

其一,加强纵横融通政策法规指引,优化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外部保障机制。纵向上,加强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宏观到微观的政策法规引导,明晰国家、省市、社区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权责界线,建立健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比如,制定《关于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明晰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主体、主要任务、权责界线以及实施要求;健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队伍建设、经费支持、监管运行、考核评价等保障机制。横向上,明晰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实践遵循,比如制定《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规范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范畴、方式方法和评价机制。完善纵横贯通的社区教育实践体系,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才能有章可循。

其二,营造信任包容社区文化氛围,生成超越单一民族属性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文化养料。承载在民族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之上的隐性教育活动更具有阐释力和说服力,也更接近社区各族群众的话语体系。相比于说教、宣传、培训等显性途径,人们更容易被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风俗、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隐性方式承载的教育内容所说服[16],更容易超越民族属性构建社区认同和社区价值。因而,要加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在社会规则的建设,将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道德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和教育全过程。充分挖掘社区在地化资源,如特色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数字技术,与线下标语、专栏、文化墙等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强化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从传承民族艺术和弘扬民俗文化入手,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的热情,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7],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一个各民族互帮互信、和谐共享的隐性文化境脉。

其三,加强内外社会规则贯彻融合,构筑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内外融通良性生境。教育生境的营造不仅体现在静态的内外行为规范和约束,还体现在动态的社区治理和服务之中,只有将静态的政策文本、制度、文化和规范转化为动态的治理与服务实践,适宜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外生境才能得以“涌现”,政策法律规范和文化供给养料才能真正成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给养,切实指导、规范和推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比如,通过加强民族关系的调解和冲突解决机制,及时化解民族矛盾和纠纷,建立起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18],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成潜在的归属情景并奠定认同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推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形成规范有序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外在规则体系,进而构筑内外融通的良性教育生境。

(二)挖掘主体需求,调动交换意愿激发教育动机

行为受动机状态支配,一旦资源量超出(资源饱和)或者低于(需要或缺乏某一资源)最佳限度,人们就有了采取某种行为的动机[12]。因而,充分挖掘社区各族群众的内外需求,激发社区各族群众教育动机是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秉持理性原则,充分考虑各族群众文化、心理、人员构成、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多元性,通过线下需求调研和搭建线上平台识别不同民族群众的交换需求,挖掘社区各族群众礼物、服务、金钱等外在物质需求和信任、尊重、归属感等内在心理需求,厘清社区教育主体的教育需求和交换需求之间的联系,培育社区教育者和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需求,促使社区教育主体在交换中处于需求相对平衡的地位,持续调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一,识别社区各教育主体显隐性交换需求。具体而言,通过扎根于社区群众之中自下而上的需求识别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有机结合,使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下融通,供需匹配。系统调研社区各族群众和教育相关人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显性物质需求和隐性心理需求,将教育锚定至每一个社区群众需求节点上,促进需求识别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充分融合,以便把握社区教育中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迫切困境,了解社区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动力不足的根源。通过设置民意表达、需求识别和信息反馈场所,定期开展居民议事活动,及时获取社区群众和社区教育人员的交换需求,扩大交换需求识别的覆盖面。如通过设置议事亭,定期组织社区各族群众参与议事。通过民意表达、意见建议、互帮互助、需求识别等,既能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交换需求和思想动态,又提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营造互帮互助、互嵌互融、彼此信任的内在环境。

其二,搭建社区各族群众线上需求识别平台。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搭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广泛收集全国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础数据和典型案例,完善平台数据类型,规范接口标准、准入质量等操作标准,促进社区教育数据的整合和流通,为数据效能的释放奠定基础。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评估和监测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状况,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一步的实施提供针对性方案或建议,推动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平台增设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求识别功能模块。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民意表达和需求识别,各族群众通过平台提交交换需求、意见建议,打通社区群众和社区工作者之间信息实时反馈通道,不仅增强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辐射力度和响应速度,还能及时获取、识别、挖掘社区群众的内外交换需求,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基础。

其三,促进交换需求向教育需求的转化与培育。社区各族群众作为理性人,或多或少存在教育需求不强但交换目的较强的现象,亟需对社区群众教育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分类研究,探索社会交换需求与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耦合机制,促进交换需求向教育需求的转化。因此,要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群众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以社区各族群众的交换需求为中心,挖掘和培育教育需求。例如,广泛吸收社区退休干部、教师、军人以及各族群众中有威望的代理人,发挥社区各族贤达的桥梁作用,促进教育需求的转化和培育。这些潜在教育力量不仅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能作为交换的桥梁,获得不同民族群众的信任,促进社区群众的归属感、支持、信任等心理交换需求与教育需求耦合,加强社区各族群众对社区教育依赖程度,促使社区教育者和社区各族群众处于需求相对平等地位,进而提高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黏合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供互惠资源,构建教育治理共同体

Homans指出,就人们的所有行动而言,某人的某一行动越是经常得到回报,此人越是可能采取该行动,人们倾向于重复能获得回报的行动[19]。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将提供资源交换作为起点逻辑,满足社区不同民族群众资源交换的需要,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社会关系,以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交融互嵌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合至社区治理之中,促进社区不同民族群众社会、经济、文化、心理、教育等要素的融合互嵌,形成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格局,构建一个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社区教育治理共同体,以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参与度和纵深度,在交换之中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长效性开展和高质量推进。

其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提供匹配互惠资源,推动显性物质资源向隐性心理资源过渡,强化社区群众参与的行为倾向。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根据社区群众的教育需求,在教育活动中让社区各族群众获得物质资源或者心理资源的回报,强化教育主体进一步参与教育活动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倾向。一方面,以优质社区服务作为物质报酬,建立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初步交换关系。显性物质报酬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服务,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将提高政府公信力,带来居民对社区乃至国家的认同和信任,使居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如通过帮助社区各族群众解决经商矛盾建立起认同和信任的基础,实时融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相关政策法规教育比单独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宣传更有效果。另一方面,推动显性物质报酬向隐性心理报酬过渡,强化持续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行为倾向。人们倾向于进行同类资源的交换,即以爱换爱、以金钱换金钱。这种倾向在特殊性的资源(如爱、地位、服务等)交换中最为突出[12]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本质上是意识的形成与培育,属于特殊心理资源。重视显性物质报酬的同时,更要推动显性物质报酬向心理报酬过渡,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强化进一步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行为倾向。比如,通过设置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掌握的竞赛答题或抢答游戏,为获奖者提供实用小礼品,社区各族群众既能获得小礼品(物质报酬),又能在游戏中获得自信、竞争体验和参与感(心理报酬)。当社区群众对竞赛游戏形成依赖路径之后,则更关注竞赛中的竞争体验和自信状态,由此实现物质报酬向心理报酬的过渡。

其二,依托社区贤达形成人际信任,促进多方主体联动与资源整合。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深层互动、彼此信任与高度认同,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集体认同的深层意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基础[21]。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育而孤立存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要渗透在传统节日、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活动中,也要反映在社区治理的协商合作、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之中。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遵循互惠原则,在满足社区群众显、隐性报酬的底层行为逻辑基础上,将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嵌入社区治理共同体,促进政府、社区组织、周边企业、学校、文化遗产机构和社区群众多方主体联动,充分利用社区贤达等人际资源,尤其是有威望的少数民族干部或贤达,依托社区居民对社区贤达的人际信任,满足社区群众被服务、尊重、关怀、信任等资源交换报酬。当社区群众在交换中获取到资源报酬之后,其持续参与社区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态度、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就会加强,进而强化社区群众进一步参与社区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和行为选择,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多民族互嵌社区走深走实。

其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促进从人际信任过渡到制度信任,构建社区教育治理共同体。“教育无痕”是一种高阶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表现艺术,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在人际信任的基础上建构社区群众的社区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社区价值,引导社区各族群众形成社区制度信任,让社区居民对社区贤达和工作人员的信任和认同上升为对社区、城市的认同,进而升华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交换是个人受到可以从交换另一方那里得到回报的激励而产生的自愿行为,是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做出报答性行为就停止的行为[22]。交换报酬是一个持续满足的过程,制度信任一旦形成,社区群众在交换中的隐性心理报酬就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其对社区管理人员依赖程度高,社区教育和治理相关人员便处于交换中的主导地位,社区教育治理共同体的形成便成为可能。因此,在制度信任的基础上,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原点,辐射至社区治理、日常生活、休闲娱乐、节日活动的整个网络,有机融合至社区治理、运作和服务体系的全过程。社区居民在参与共建共治共享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而然得以培育和铸牢,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从自在过渡到自觉状态,并达到“教育无痕”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应然状态和最高境界。


注释:

①笔者于2023年10月通过线下访谈的方式对某民族地区G市Y民族互嵌社区展开相关调研,引用内容来自访谈材料。

②笔者于2023年10月通过线下访谈的方式对某民族地区Z市M民族互嵌社区展开相关调研,引用内容来自访谈材料。

③笔者于2023年10月通过线下访谈的方式对某民族地区Q市M民族互嵌社区展开相关调研,引用内容来自访谈材料。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2] 高永久,杨龙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

[3] 单菲菲,张东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实践与未来进路——基于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绩效实现的组态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8).

[4] 李金阳.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情报科学,2013(4).

[5] 王剑.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困境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7).

[6] []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2)[M].杨善华,李康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8] 邵晓枫.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以社会交换理论为视角[J].职教论坛,2012(1).

[9] 刘晓梅,刘冰冰.社会交换理论下农村互助养老内在行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9).

[10] 李健,曹文文,陈传明.政治关联层级差异、过度自信与信贷融资——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8(3).

[11] Gouldner A W.The norm of reciprocity:A preliminary statement[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0,(2).

[12] []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3] 李安辉,杨国庆.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理与治理进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

[14] 郭人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

[15] 冯必扬.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J].社会科学,2011(9).

[16] 王莹,孙其昂.论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

[17] 马小军,虎有泽.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再访固原市原州区宋家巷社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6).

[18] 李剑.论新形势下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的解决思路——兼论对“两少一宽”政策的反思[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5).

[19] Homans G C.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8,(6).

[20] 单菲菲,高敏娟,张东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实践与未来进路——基于三个民族互嵌式社区公共服务的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24(1).

[21] 李修远.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的集体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视角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

[22] Blau P 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New York:Wiley,1964.


The Logic , Dilemma and Path of the Multi-ethnic Community's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XUE Han

Abstract: Multi-ethnic community , as a typical interaction field and the basic unit of governance system , i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effective way to forge the sense of com m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ability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education of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 multi-ethnic com m unities. Among them , optimizing social rules is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 to guide community education activities , mining the minimum interest needs is the key starting point to drive community education activities , and providing relative resources is the behavioral logic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ctiv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multi-ethnic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habit at construction , the lack of guidance for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ctivities , the lack of ident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needs , the lack of motivation for subjects to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imbalance of reciprocal resource exchange , and the lack of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By optimiz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rules , building educational habitats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 tapping the needs of subjects , mobilizing exchange willingness to stimulate educational motivation , providing mutually beneficial resources , and building an integrated community of education and governance , etc. , we can promote multi-ethnic communities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 m unity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multi-ethnic community;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social exchange


(责任编辑:王明丽)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