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编教材何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国家认同的结构—过程视角


作者:杨文龙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摘 要 国家统编教材作为优良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家认同赋能价值。国家统编教材属于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国家认同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以国家认同理论作为解释性框架,在结构组成机制层面,国家统编教材既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承载形式,也是国家认同基本观念的内容实体;在过程传导机制层面,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过程是国家事权的彰显,使用过程则体现了国家意志的下沉。当前,要发挥好国家统编教材的认同性结构功能,不断推进其政治社会化过程,在持续增进各族群众国家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统编教材;国家认同;结构—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20231027日,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1]。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国家统编教材,不仅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之举。质言之,国家统编教材不仅具有基本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家统编教材可以成为而且应当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良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赋能价值。

当前,学界对国家统编教材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国家统编教材本身进行全方位剖析,立足教材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2],聚焦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基本经验[3]和理论基础[4],尤其对新时代以来国家统编教材建设的实践特色与价值意蕴[5]、编写方略[6]等议题展开论述。第二类围绕与国家统编教材紧密相关的其他议题,着重探讨国家统编教材的延展性功能,聚焦国家统编教材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7]、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8]等议题,亦有与意识形态安全[9]、中国式现代化[10]等的关联性探讨。第三类是对国家统编教材的民族因素加以关注,对国家统编教材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模式转型[11]、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12]、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3]等进行阐述。此外,也有学者注意到国家统编教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14],并对其价值意蕴和基本遵循等进行探讨[15]。总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学领域和对教材本身的关注,较少从政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出发,探讨国家统编教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性,更未实现国家认同理论的有效融入。

国家统编教材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即教育部统一领导、组织编写或参与组织编写的,适用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科教材,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阶段、高等院校教育阶段等。本文所关切的国家统编教材主要是指与民族问题研究相关的民族学学科类国家统编教材,以及涉民族因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的文科类、思政类国家统编教材,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事权的核心体现[16],其国家认同功能得到了学界的共识。基于此,在结构过程视角下,国家认同理论对国家统编教材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怎样的逻辑支撑,这一赋能逻辑蕴含怎样的国家认同作用机制,如何依托这一作用机制更好发挥国家统编教材的赋能价值?这些问题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成为本文的核心关切所在。

二、国家认同:国家统编教材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国家统编教材属于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国家认同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在这个意义上,国家认同理论成为国家统编教材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

根据学界对国家认同概念的共识性理解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界定,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17]。公民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基础[18],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来说也是如此。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就是依托国民教育体系,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稳定,增进各族群众国家认同的体现。就国家认同要素而言,国家公权力机关、国家疆域主权、国民身份归属,分别构成国家认同的组织要素、地域要素和身份要素。与之相对应,国家统编教材可以分解为国家”“统编教材三个子概念。这三个子概念让国家统编教材具有了权威性、统一性和教育性三大特征,成为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

其一,在国家统编教材的权威性特征层面,国家统编教材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即教育部来领导、组织编写。教育部是我国中央政府的法定组成部门之一,其通过领导、组织、审核、认定、监督等环节,使国家统编教材与一般教材相比具有了较强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本身就包含对国家公权力机关的认可与认同,而国家认同的组织要素即对代表国家行为主体的合法性国家公权力机关的认同。因此,国家概念意味着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本身被赋予较为强烈的国家在场性,国家统编教材成为增进各族群众对国家公权力机关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其二,在国家统编教材的统一性特征层面,统一编写、统一使用和全域覆盖,让国家统编教材适用于国家疆域主权范围内的所有地区。国家认同的地域要素蕴含着对国家疆域主权的认同。与一般单位编写的教材或地方性教材相比,统编概念意味着国家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更具时空扩散性、辐射性和影响力。对处在国家主权疆域的边缘地带[19]和政治格局远端[20]的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国家统编教材这一优良载体能够塑造一种连接中心与四周的共同性、统一性和一体性,凝聚各族群众的政治向心力,成为增进各族群众对国家疆域主权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其三,在国家统编教材的教育性特征层面,国家统编教材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用途是作为教育环节所使用的教材。与党员培训、干部培训、社会培训等所使用的教材相比,国家统编教材的首要使用群体是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涉及对个体身份归属和社会心理的主观感知[21],国家认同的身份要素蕴含对国民身份归属的认同,即不仅要认同国家公权力机关、国家疆域主权,还要认同个体自身的身份归属以及具有共同身份归属的各族同胞。国家统编教材通过教育领域全员覆盖的基础性环节,引导各族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成长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公民。因此可以说,国家统编教材成为增进各族群众对国民身份归属认同的具象化表征。

(二)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认同问题[22],爱国主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基础[23]。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身份认同、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认同等各种纷繁复杂的认同类型中,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这一核心要点表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核心任务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意识分别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核心任务和重要内容[24],而国家认同在其中均居于首要和核心地位。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居于首位,这意味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首位,作为前提和基础[25]。只有首先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才能正确理解和看待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其他社会历史现象。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作为中华民族认同的根脉和基石[26],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即国家认同,同样居于五个认同的首位。这表明,只有形成坚定的国家认同,才能引领其他认同深入化、内在化。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五个认同的实质就是国家认同。后四类认同分别可以理解为国家民族认同、国家文化认同、国家执政党认同、国家政治制度认同,也可以看作是由国家认同细化出来的认同类型。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居于最前列,这表明国家意识是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国家的范畴和框架下,公民才能成为具有国籍身份的权利义务主体,权利才能得以保障,法治秩序才能得以建立。质言之,只有增强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才能规范有序、健康科学。

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还表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亨廷顿曾说:国民身份、国家特性问题上的辩论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常有的特点。几乎每个地方的人们都在询问、重新考虑和重新界定他们自己有何共性以及他们与别人的区别何在: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属于什么?[27]由此可见,身份归属问题是认同的核心议题。现代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如何促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形成和谐[28]统一[29]关系的难题。各民族成员首先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次才是民族成员。公民身份是国家成员的基本属性,民族身份是公民的自我属性。[30]这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通过规范协调各民族层次的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层次的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次序,从而在尊重次群体认同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其与上位认同的嵌套关系[31]

通过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国家民族共同体形态形成高度认同,从而达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状态。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外部环境下,通过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各族群众得以在内聚式团结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促使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打牢意识基础和社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增进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

综上所述,国家统编教材由于其权威性、统一性和教育性特征,成为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国家认同在思想基础、核心任务、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等方面,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依托国家认同理论框架,能够更好地解释国家统编教材何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结构—过程:国家统编教材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

“研究国家认同是如何建构、如何变迁,支撑国家认同建构和变迁的力量是什么,以及构成国家认同的基础性支撑为何物等问题至关重要。”[32]国家认同可以而且应当从结构—过程层面划分为国家认同结构和国家认同过程。国家认同结构机制侧重于静态的国家认同,由国家认同形式与国家认同内容这两大基础性支撑结构组成;国家认同过程机制侧重于动态的国家认同建构演进。由此,有结构有过程、由结构及过程,成为国家统编教材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

(一)国家认同结构机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国家认同基本观念

国家认同结构机制由国家认同形式和国家认同内容构成。对于国家统编教材而言,国家认同形式表现为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承载形式,国家认同内容表现为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认同基本观念的内容实体。

1.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承载形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重要宪法意蕴,关涉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法治统一[33],因而对国家认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34]。这种特殊意义意味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35]。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参与组织编写的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教科书,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科书编写的统一语言文字规范,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承载形式,通过群体性覆盖—多元性渠道—集体性氛围的结构组成机制,促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被习得,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

其一,群体性覆盖层面,通过国家统编教材的承载形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被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青少年学生、教师等群体习得。特别是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覆盖面广,实现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掌握的群体性覆盖。其二,多元性渠道层面,通过国家统编教材的承载形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渠道得以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得不能停留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环节,还需要在更广泛的场景中运用。依托国家统编教材,各族青少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习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在其他学科课堂上、一站式学生社区中持续巩固和吸收强化,从而避免了不同场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割裂脱节现象。各族青少年学生将国家统编教材带入家庭情境,与家人、亲戚、朋友交流讨论,还能贯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连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习得的渠道多元化。其三,集体性氛围层面,通过国家统编教材的承载形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得能够更好地营造集体性学习氛围。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能借助国家统编教材,营造集体学习、共同交流、同频共振的氛围。各族青少年学生在与老师、家人、同学、朋友等关系亲近的熟人群体共同学习交流中,提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总之,作为国家法律规定和全国推行的规范、标准、通用的国家语言文字,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亦是各民族对国家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形成认同的工具性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承载形式的国家统编教材,通过促进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有效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观念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从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赋能。

2.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认同基本观念的内容实体。国家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包含对国家历史、国家文化传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国民道德价值观、国家疆域主权等的认同,这些内容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民族学学科国家统编教材为引领、以三科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以其他国家统编教材为补充的结构组成机制,国家统编教材成为国家认同基本观念的内容实体。

其一,以民族学学科国家统编教材为引领。民族学学科国家统编教材是对国家认同基本观念的专业阐释,主要以高等院校研习民族学学科的各族师生为受众。民族学学科国家统编教材通过对国家与民族内在关系的探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谐统一关系的论证,实现了对国家认同基本观念的阐释。2023年12月出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就是民族学学科的国家统编教材。该教材一共十六讲,以四个共同作为正确的史观指导,对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近现代中国认同[24]等进行了深层次的论述。其二,以三科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虽然没有像民族学学科国家统编教材那样,对国家认同基本观念进行专业阐释,但广泛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记忆、国民意识、意识形态认同等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内容[7],其主要受众群体是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其三,以其他国家统编教材为补充。除以上两类国家统编教材外,其他国家统编教材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国家认同基本观念,例如,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国家统编教材,包含国家疆域版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作品等内容。

总之,无论哪种类型的国家统编教材,都是国家认同基本观念的内容实体,都不同程度承载着国家历史、国家文化传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国民道德价值观、国家疆域主权等国家认同基本价值观。青少年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有助于增进对国家历史、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强化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二)国家认同过程机制:国家事权彰显与国家意志下沉

国家认同过程机制主要强调在结构基础上促使结构运转起来的动态视角,从而让国家认同有结构有过程、由结构及过程。国家统编教材的动态过程涉及规划、编写、审核、出版、发行、使用、监督、完善等规范性环节和周期性流程,特别是编写和使用这两大过程环节,充分体现了国家事权和国家意志,形成了国家认同过程机制。

1.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过程是国家事权的彰显。事权即公共服务职责[36],与各级政府的行政管辖权和职能划分密切相关。国家事权,即由中央政府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责和所拥有的行政管辖权。从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高度,推进包括三科统编教材在内的国家统编教材编写,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37]。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过程彰显着国家事权,包含着各族群众对国家事权的赞同、肯定、认可,是国家认同过程的重要表征。这一国家认同过程,通过法定职责划分—组织领导编写—基本共识达成的过程传导机制得以实现。

其一,法定职责划分层面,组织或参与组织编写国家统编教材是教育部的法定职责。2019年底,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为国家统编教材编写的法定职责划分提供支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制定基本制度规范,组织制定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开展国家课程教材的编写指导和审核,组织编写国家统编教材[38]。《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强调教育部在组织编写、修订国家统编教材方面的职责,《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也明确了教育部在负责组织、参与组织国家统编教材编写、审核和使用方面的职责。由此可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参与组织编写国家统编教材具有明确的部门规章依据。通过法定职责的清晰划分,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厘定了事权主体,以明确的国家公权力机关为组织行为主体,这使国家统编教材编写这一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各族群众对国家公权力机关权威性的认同。其二,组织领导编写层面,教育部教材局内设课程教材规划处、中小学教材编写处、马工程教材编写处、教材审查管理处等具体机构。教材局拟订全国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完善教材建设基本制度规范,指导管理教材建设[39],组织教材编写工作。在教育部政务服务事项目录里,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审定也被明确为行政许可事项,教材局是实施主体。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领导下,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等共同参与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其组成机构组织领导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不仅彰显了国家事权,也体现出明确的国家在场。其三,基本共识达成层面,各方编写人员对涉及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等方面的教材内容,能够实现思想统一,达成理论共识。在编写过程中,当面临争议性问题时,编写人员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讨论,最终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法定权力予以权威裁决和审定。这不仅彰显了实务界、学术界、教育界对国家统编教材中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认同,也使国家统编教材得到了国家的权威认可,为国家统编教材统一各族青少年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的思想共识、强化其对国家公权力和公信力的认同奠定了基础。

总之,国家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法定职责划分—组织领导编写—基本共识达成的次序传导机制,能够彰显国家事权的运转过程和行政效能,增进各族群众对国家公权力的认同,强化国家认同。教材编写者对国家统编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基本观念形成共识性认同,也是国家统编教材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2.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过程是国家意志的下沉。国家意志是国家共同体集体意志的集合,服从于特定的国家目标,体现于国家的政策行为之中[40]。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过程,是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意志下沉的过程,也是各族群众对国家意志吸收、接纳、认可的过程,通过国家意志确定—国家意志实施—国家意志传播的过程传导机制得以实现。

其一,国家意志确定层面,体现国家意志是教材建设的核心要求[41]。决定将国家统编教材进行编写、审核、出版、使用的政策行为,就是国家意志确定的过程。特别是涉民族因素较多的国家统编教材,具有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等特定国家意志目标,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国家意志特征。其二,国家意志实施层面,完成国家统编教材的规划、编写、审核、出版、发行,特别是使用环节,即为国家意志实施过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下达的形式,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贯彻实施国家统编教材相关政策,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采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动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意志全面、系统、精准下沉。其三,国家意志传播层面,国家统编教材促使国家意志更好下沉到各族青少年学生和教师等群体。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并将其贯彻到课堂教学、学习考试、学术研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等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意志在横向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的传播,在纵向上不同年龄的代际传播。

总之,通过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国家意志得以下沉,各族群众对国家意志、目标和政策的认知进一步加深,这是国家统编教材赋能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

四、双重向度:国家统编教材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依循国家认同的结构—过程视角,国家统编教材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需要围绕结构—过程双重向度,发挥国家统编教材的认同性结构功能,推进其政治社会化过程,在持续增进各族群众国家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发挥国家统编教材的认同性结构功能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国家认同结构发挥着相应的国家认同功能。发挥国家统编教材的认同性结构功能,要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增进共同性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主旨性内容脉络。

1.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要以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为对象,聚焦边远地区和未进入数字社会交流的群体[42]。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场景还须拓展,使用频率还须提升。对此,要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不断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特别是一些家庭生活较为困难、偏僻乡村的学生,难以通过互联网等媒介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他们更需要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在学校课堂教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国家统编教材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党和政府、学校、教师、社区等要对重点群体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学习成效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及时关注、追踪和监测,组织结对帮扶,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托国家统编教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可以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43],发挥教材和推普阻断经济低收入状态代际传递的作用。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各族青少年学生、教师要充分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互鉴和社会互助[44]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还要促使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相结合。大手拉小手即首先加强对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的考核和培训,确保教师能够依托国家统编教材授课,帮助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小手拉大手即学生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帮助家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

2.以增进共同性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主旨性内容脉络。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方向。涉民族因素较多的国家统编教材,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扣十二个必须,以增进共同性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现在和未来叙事的主旨性内容脉络。中小学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在修改、完善中也要进一步强化四个共同”“四个与共等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容的融入,要在教材中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以统合记忆为核心的共同历史记忆[45],塑造国家同一性认知[46],增进各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其他国家统编教材也需要进一步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强化五个认同相关内容融入,吸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15]。总之,要以增进共同性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主旨性内容脉络,确保国家统编教材始终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增进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国家统编教材作为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良载体,需要完善其编写开发体系和推广宣传,进一步推进其政治社会化过程。

1.完善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开发体系。要不断提升国家统编教材编写开发体系的系统化、共享化和数字化。其一,在系统化层面,强化国家统编教材编写开发的教材、课程、师资一体化建设。对于涉民族因素较多的国家统编教材,可以邀请民族问题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工作人员等参与其中,确保参与编写、修订的各方人员政治立场正确和坚定。充分挖掘国家统编教材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意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开发设置有关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其二,在共享化层面,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化资源共享与教学互构,增进各族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推动各族学生充分交往交流交融。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抓手,加快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识读本。依据中小学生的受众特征、学习需求和掌握能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之中,实现资源共享。其三,在数字化层面,加快建设国家统编教材数字系统。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国家统编教材资源共享。建立网络数据库和统编教材资源中心,提供统一的课件资源,运用高效便捷、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化方式,提升各族学生对国家统编教材的理解、接纳和喜爱,更好地增进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促进国家统编教材的推广宣传。要不断促进国家统编教材推广宣传的跨地域、跨民族、跨受众。其一,在跨地域层面,国家统编教材宣传推广的范围是全国,要以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作为推广宣传的重点区域,积极借鉴东中部地区的成功经验。同时,强化东中部地区的大中小学和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的对口支援机制,以国家统编教材的采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为着力点,带动各族群众跨地域广泛交往、双向交流、有序交融[47]。其二,在跨民族层面,要充分发挥国家统编教材在凝聚思想共识、统一观念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国家统编教材作为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的重要载体,引导各族青少年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过程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其三,在跨受众层面,除了面向师生,一些国家统编教材还可以面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进行推广宣传。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可以作为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以及社会宣传教育的参考范本,运用到民族工作培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之中。总之,通过跨地域、跨民族、跨受众的推广宣传,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统编教材所蕴含的国家认同形式与内容、所彰显的国家事权与意志的认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协调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次序关系,实现各民族发展与国家建设相得益彰[48]。这一次序关系的协调有赖于各族群众以高度的国家认同为支撑。国家认同不仅有国旗、国歌、国徽、国家庆典仪式等标识性符号表征,更有对国家历史文化、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等的深层次认同。在这个意义上,用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编写的国家统编教材是深层次国家认同的承载实体,彰显国家事权和国家意志,通过对其内容的习得和内化,能够强化使用者的国家认同,有助于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国家统编教材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视角关注教材自身建设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统编教材的重要性被强调,其国家认同功能也逐渐受到关注。一方面,本研究将国家统编教材的国家认同功能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分析国家统编教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性,探讨国家统编教材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另一方面,本研究从微观视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条政治社会化载体路径。在后续研究中,希望结合深入的实证研究,更加清晰地呈现国家统编教材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赋能结构和赋能过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3).

[2]陈淑清.新时代教材治理现代化的十年探索:基本逻辑、实践路径和未来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23(1).

[3]郭戈.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J].课程·教材·教法,2019(5).

[4]姜纪垒.国家统编教材的理论基础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3).

[5]马丽琳.新时代统编教材建设:实践特色与价值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22(1).

[6]刘启迪.新时代我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方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3).

[7]高维,颜蒙蒙.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教育学报,2020(3).

[8]代洁,邓礼.强化国家认同筑牢爱国主义教育根基——统编教材视域下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研究[J].人民教育,2024(1).

[9]张善鑫.教材意识形态:内涵、演进与安全策略——兼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意识形态安全[J].课程·教材·教法,2023(6).

[10]高维,刘红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编教材的历史发展、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3).

[11]罗妍,潘信林,杨玉春.机遇与挑战:统编教材使用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模式转型[J].青海民族研究,2023(1).

[12]罗妍,马丽琳.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建设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价值与路径[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3).

[13]王飞,刘身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教材建设的价值意蕴与推进理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1).

[14]袁硕,周梦圆.以统编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征、机理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2).

[15]许锋华,闫领楠.以统编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基本遵循与实践理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3(5).

[16]罗生全.统编教材:国家事权的核心体现[J].课程·教材·教法,2021(6).

[17]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8]周光辉,李虎.领土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构建一种更完备的国家认同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6(7).

[19]方盛举,刘华林.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党建治边方略[J].云南社会科学,2020(3).

[20]朱碧波.美好生活:边疆社会的愿景想望与行进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1]陈纪.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基于W县居民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20(4).

[22]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2).

[23]格日勒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

[24]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

[25]高永久,邢艺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基于国家认同的研究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

[26]宋才发.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契合的法治基础[J].青海民族研究,2022(4).

[27]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8]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

[29]王江成.国家认同建构:从“五族共和”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学术界,2022(9).

[30]虎有泽,云中.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18(11).

[31]郝亚明.社会认同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0(1).

[32]金太军,姚虎.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6).

[33]常安.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从权利保障到国家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34]青觉,吴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性工程[J].贵州民族研究,2020(9).

[35]王启涛.中国历史上的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经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

[36]刘文华,李妍.也论事权与财权的统一[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7]李化侠.从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高度推进三科统编教材使用[J].课程·教材·教法,2021(6).

[38]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0L]. http /www. moe. 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 414578.html#01.发布日期:2019-12-19.访问日期:2024-04-10.

[39]教材局介绍[EB/OL].http//www. moe.gov.cn/s78/A26/.访问日期:2024-04-10.

[40]袁伟华、韩召颖.权力转移、国家意志与国际秩序变迁——对七月危机的考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2).

[41]郑富芝.尺寸教材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J].人民教育,2020(Z1).

[42]陈丽湘.论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43]赵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23(4).

[44]高永久,杨龙文.论民族互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联[J].西北民族研究,2022(5).

[45]杨亚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的共同历史记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

[46]高承海,周晓彤.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

[47]高永久、杨龙文.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内涵与逻辑依循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48]高永久,杨龙文.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


How Can the National Unified Textbooks Empower the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A Structure-Process Perspective Based on National Identity

YANG Long-wen

Abstract: As an excellent carrier, the national unified textbooks have the value of empower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The national unified textbooks are a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is the core point of it. Taking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at the level of structural composition mechanism, the national unified textbooks are both the carrier form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the content entity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national identity. At the level of proces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unified textbooks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national affairs, and the use process reflects the sinking of national will. 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ntity structure function of the national unified textbooks,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ir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cess, and forg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in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Key words: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National Unified Textbooks; National Identity; Structure-Process

(责任编辑:李小凤)

初审:高婵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