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有着深厚的原理之源、历史之源和文化之源。就其战略任务而言,要聚焦分布范围广的民族人口,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性;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民族资源,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均衡性;激活服务国家战略的民族力量,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性;贡献人类文明发展的民族智慧,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性。当前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存在教育终身覆盖的贯通性困境;教育资源配置的技术性困境;教育实践改革的持续性困境;教育特色互鉴的开放性困境。要坚持阶段与长远相结合、质量与效率相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民族与世界相结合,打造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全面赋能、多元主体共建、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提供助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教育治理;现代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走出一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2]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全局,解决好民族地区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普遍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对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学界研究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或“民族地区教育”为视角进行诠释,如胡鞍钢教授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3]。祁进玉教授对于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度剖析[4]。总体来看,学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结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聚焦“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主题进行具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人口全面覆盖的现代化,是教育资源均衡普惠的现代化,是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现代化,是教育特色世界互通的现代化(见图1)。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要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全方位推进,为建设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强国提供助力。
图1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一、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呈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复杂态势,这就要求从理论层面剖析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从哪儿来”这个根本问题,从而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强国铸牢根基。
(一)原理之源: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核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内核,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指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主张:“一切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6],提出全社会覆盖教育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作为“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要始终遵循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底色。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这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要使人回归“质的规定性”。一是从教育主体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5],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要求共产党肩负起对工人阶级进行“无产阶级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强调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的技能素养,最终实现“教育普及”,使一切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从教育方法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是生产力的一种再生过程,指出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5],通过劳动挖掘人的天赋和技能,将人培养为社会的头脑和心脏,进而摆脱资本主义的生产局限性,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生产者,从而“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5]三是从教育蓝图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教育事业作出美好构想,提出要实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最终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明确了教育的主体、方法和蓝图,为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历史之源: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教育的思想演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原则,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教育的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曾首次就少数民族教育发表了《解放苗瑶决议案》,提出“开办苗瑶简易学校”[8]。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9],全面推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教育,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夯实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思想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少数民族进步学生,深入北京蒙藏学校宣传马克思革命理论。在长征途中挑选一部分优良的少数民族给予阶级的与民族的教育,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后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领袖的培养,成立延安民族学院,推广义务教育,制定切实有效的民族教育政策。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10]。党和国家特设民族教育补助费,在招生政策方面给予相应倾斜,根据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大纲,颁布政策文件,指导各级民族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要“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赋予民族地区立足区域实际发展教育事业的权利。党和国家在教育经费、高考招生和中东部教育对口支援等方面给予优惠,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加大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开展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和涉藏区重点省教育行动,实施援疆、援藏、援青项目和国家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领导民族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文化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德济世的教育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养分,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古代重德济世的教育理念。我国在夏代正式出现以教学为主的“校”,随后涌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修齐治平”“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个人成才和社会发展提供关键助力。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要从古代圣贤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让教育立足民族实际和体现民族特色,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内涵式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德济世的教育理念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滋养。一是有教无类的公共教育。孔子提出“六艺”的教育纲要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强调办教育要“有教无类”,消除因政治地位和阶级差异形成的“类”,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使教育群体扩大到平民阶层,指明了教育的公共属性。二是陶冶人格的德性教育。古代圣贤十分注重教育对于人们德行修养的培育,如曾子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3],将修身作为教育的基础性事业。荀子认为要遵循积善成德、培养德操的德育原则,发挥教育“化性起伪”的重要作用,使人具备高尚的人格。三是生产知识的技能教育。如庄子崇尚自然、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提倡发展为人们提供有用谋生技能的“为生活的教育”。墨子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在生产生活、军事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知识等领域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四是服务国政的社会教育。孔子要求“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14],强调君子做官要施行“仁义”,肩负起服务社会、造福国家的责任和道义。墨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实现“贤人政治”,要培养为“仁政德治”而服务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德济世”的教育理念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铸牢了价值根基。
二、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一切教育机构对人民免费开放”,使“人人都能受教育”[15],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事业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要明确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就意味着有必要从党和国家战略布局层面对当前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进行深度剖析,并对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四重内涵,聚焦民族人口、民族资源、民族力量和民族智慧的四个着力点,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性、均衡性、发展性和世界性。
(一)聚焦分布范围广的民族人口,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强调教育对象的全面性,聚焦分布范围广的民族人口是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首要前提。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6]民族地区是我国教育事业必须全面贯通的重要区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的基本思路,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是坚持党的为民初心,保证民族教育政策全面覆盖。党中央要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宏观层面明确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和长远目标,明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向教育强国行列的时间线,对于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经费等方面给出基本导向。民族地区党委要从中观层面分解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任务,准确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并根据民族地方实际确定任务内容,并要求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从微观层面全民、全面、全方位落实,保证分布范围广的民族人口享受到党的教育政策。
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证民族教育成果全面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满足所有民族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民族人口为12546739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89%[17]。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鲜明导向,明确各个地区少数民族对于教育的总体需求,解决好当地人民在教育层面急难愁困的关键问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掉队,保证教育成果全民全面共享。此外,民族地区要明确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在开展基础性教育的同时针对民族地方实际开展特色课程,推动民族教育特色资源惠及全民。
(二)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民族资源,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均衡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强调教育载体的均衡性,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民族资源是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要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资源流通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质”的提升。
一是强化物质资源保障,实现民族教育资金均衡惠普。民族地区要不断挖掘经济特色优势、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增加经济内在动能,推动当地经济迈上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保障。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民族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中央财政要加大民族地区一般转移性支付、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扩大民族教育专项资金规模,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各级民族地方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导向,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使得对口支援地区和社会力量支持的教育资金产生惠民效益。
二是提供科技资源支撑,实现民族教育媒介均衡升级。习近平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8],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发挥现代教育媒介快速传播教育内容、实现多样化手段教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支撑力量。民族地区要全面提升全体师生的信息化素养,积极搭建支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支持各级教师在遵循学生受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媒介开展启发式、参观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交叉适用的多维课堂模式,推动所有民族地区数字教育普遍化、均衡化和常态化发展。
(三)激活服务国家战略的民族力量,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强调教育目的的发展性,激活服务国家战略的民族力量是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民族地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志之才。
一是铸牢为国育才力量根基,确保民族教育目标发展定型。习近平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指明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鲜明特征。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始终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导向,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此外,发展民族地区教育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通过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广大学子为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思想根基。
二是夯实师资人才力量基础,确保民族教育队伍发展壮大。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21],夯实人才资源基础的关键在教育。民族地区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落实好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健全民族地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等制度,鼓励中东部地区师范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优质教师资源,通过职称、职务评定和晋升的倾斜政策激励广大教师服务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补齐民族地区教育人才短板提供关键助力。此外,强化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全员育人导师制,鼓励广大学子回到民族地区贡献力量。
(四)贡献人类文明发展的民族智慧,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强调教育趋向的世界性,贡献人类文明发展的民族智慧是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方向。习近平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16],强调“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22]民族地区有着特色显著的民族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去”,为丰富人类文明添砖加瓦。
一是挖掘民族文化智慧结晶,推动民族教育特色世界共融。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23],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少数民族文化瑰宝融入当地教育环节,传承和发展好民族文化的独特育人价值。此外,借助传统文化节日交流、国内外合作办学等形式,运用世界人民易于接受的话语、逻辑和内容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将民族教育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
二是汲取中华民族共同体智慧经验,推动民族教育价值世界互鉴。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线任务,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此外,要将民族教育共同体理念上升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战略高度,积极倡导各国人民消除文明隔阂,推动文明互鉴,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为推动世界教育现代化共同奋斗!
三、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25],要求必须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为寻求“合乎理性”的解答创造条件。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明确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当前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什么”进行系统阐明,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找准方向。
(一)民族地区教育终身覆盖的贯通性困境
教育终身覆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实践。习近平指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26],要让分布范围广的民族人口享受教育红利。如今民族地区已经基本达到全民教育的总体要求,还需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的贯通落实,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助力。
教育终身覆盖的贯通性困境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客观困境。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党和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推动成人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但由于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处在积极探索阶段,推进教育终身覆盖的整体效果还存在上升空间。一是全地域贯通难度较高。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人口分布范围广且地域跨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民族地区教育终身覆盖的全地域贯通还需解决好机构设置、资金投入和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二是全学段贯通衔接不足。如今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全面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在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坚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但目前学段之间的贯通衔接不够深入,终身教育理念和行动在各个学段虽有所体现,但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还需继续深入。三是全制度贯通尚待优化。民族地区在党和国家推进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教育终身覆盖的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还需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在纵向的各个学段依据受教育群体的现实需求完善制度体系,在横向的组织实施、资源整合、服务保障、科学监管等方面提升制度的运行实效。
(二)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技术性困境
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也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1],要求推动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实现精准性、公平性、普惠性分配。目前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对于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待提升,还需进一步为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流通搭建平台。
教育资源配置的技术性困境是民族地区全面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困境。习近平指出,“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27],这就要求民族地区要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中。民族地区高精尖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目前教育资源的精准化供应、流通和服务还需进一步提升。一是精准化供给技术有待提升。民族地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进程,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风俗习惯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存在优质人才、平台建设、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困境,教育资源的精准化供给技术仍需继续强化。二是精准化服务技术较为薄弱。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精准化服务主要针对的是少数民族群众,要求借助数字化手段采集少数民族群众对于教育的基本需求,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跨时空配置。目前,部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教育资源需求的区域信息采集存在困难,教育资源的精准化对接和服务能力较为有限。三是精准化共享技术亟须更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共享既要充分体现普遍性,与国家各个地区保持实时联动,同时也需要结合民族地区教育的独特性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这就对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精准化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有关推动教育资源深度共享的数字平台建设亟待升级。
(三)民族地区教育实践改革的持续性困境
教育实践改革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现实状态,也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目前民族地区推动教育实践改革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还需全面激发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使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未来。
教育实践改革的持续性困境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改革创新贯穿教育实践的全领域、全环节、全过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育人规律的基本模式,不断激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育人的发展性活力。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环境较为复杂,在推进教育实践改革方面需要考虑的人、财、物等因素较多,在增强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性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困境。一是可持续教育理念尚在起步。民族地区教育实践改革已经将民众意识从“要我受教育”转向“我要受教育”,但目前对于教育、学校和个体发展的“当下”和“未来”规划还需继续细化,对于民族地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还需做出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发展性教育实践探索不足。民族地区在党中央教育改革创新的方针指导下,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域的教育教学模式,但教育实践改革对于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性要素融入尚且不足,对于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需进一步深入。三是协同化教育要素融入不够。民族地区主要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供给教育资源要素,目前对于融入市场化要素协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探索还需进一步推进,社会力量融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内容和形式还需结合地方实际进行积极摸索。
(四)民族地区教育特色互鉴的开放性困境
教育特色互鉴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指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形成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这就要求民族地区也要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性发展注入民族特色。但由于民族地区是集政治、宗教、社会等要素于一体的特殊共同体,导致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面临着较多困境。
教育特色互鉴的开放性困境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困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求“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这意味着需要依托教育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走向世界。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事业逐渐走向世界,但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具体行动中还存在困难。一是开放性合作交流有待深入。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仅要立足本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道路,也要面向国际推动民族教育事业与世界接轨。目前民族地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在教育方面的合作有待继续推进,出国留学服务、留学中国计划、中外合作办学等交流活动还需进一步开展。二是国际性对外援助亟须开展。民族地区是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针对国际性的对外教育援助活动有待立足新问题、新实际和新要求继续优化,对于发展现状和宗教环境相似的亚非拉国家教育事业的援助还需进一步深化。三是世界性教育治理参与不敷。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推动世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枢纽,目前我国对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参与制定还需继续深入,民族教育在推动中国参与世界性教育治理行动方面贡献的力量还有待提升。
四、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向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从“现实的世界”出发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指明“实践”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问题探讨的最终落脚点也应该体现在“实践”层面,对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回答好“现阶段该如何做”的基本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好人。
(一)坚持阶段与长远相结合,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现代化
坚持阶段和长远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科学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的战略部署。面对民族地区教育终身覆盖的贯通性困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既要从现阶段出发,做好全民终身学习的部署安排,也要从长远着手描绘全民终身学习的宏伟蓝图,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注入力量。
一是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做好全民学习的阶段安排。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全民终身学习的战略安排,做好顶层设计。民族地区政府要积极探索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沟通衔接机制,建设融会贯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制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民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学习教育活动。各级基层党组织要根据民族地方政府的部署安排,层层压实责任,保证少数民族所有人口“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创造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条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支撑。
二是聚焦民族复兴伟业,描绘终身学习的长远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民族地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长远蓝图要与党和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保持同步。到2035年民族地区基本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框架,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1世纪中叶民族地区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化体系,推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取得重要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根基。
(二)坚持质量与效率相结合,构建数字全面赋能的教育现代化
坚持质量和效率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全面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面对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技术性困境,既要讲求质量打造区域教育共同体,推动民族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也要讲求效率建设智慧型校园,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赋能。
一是打造区域教育共同体,提升数字资源的共享质量。习近平指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28]。党和国家要继续推进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形成发达地区院校“一对一”帮扶民族地区院校的共建格局,推动发达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县域精准高效流动,在教育资金投入、师资队伍援建、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为民族地区提供实质性帮助。此外,民族地区要加快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数字资源互动,秉持区域联动、产教融合、智慧共享理念搭建教育资源数据库,形成覆盖教师、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数据源,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教育资源跨时空共享质量,带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是普及智慧型校园建设,优化数字平台的整体效率。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搭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抓好智慧型校园的普及和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教育对象高效流动。民族地区要积极完善学校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智慧化建设,部署学科专用教室和教学实验室,依托感知交互、仿真实验等装备,打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新课堂。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通过支持开发网络学习空间的移动应用,依托数字终端开展教育发展动态监测,建立师生数字档案记录成长等形式,全方位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三)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打造多元主体共建的教育现代化
坚持主导和主体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全面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面对民族地区教育实践改革的持续性困境,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也要融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政府统筹的主导原则。习近平指出,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9]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此外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大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力度,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注入力量。
二是构建协同共育格局,发挥家校社育人的主体力量。民族地区全面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育的新格局,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在各个学段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德行培育等基础工作。家庭是开展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要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成长成才规律,注重培养子女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促进其全面发展。社会是协同育人的“补充剂”,要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开放共享,面向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赋予活力。
(四)坚持民族与世界相结合,迈向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
坚持民族与世界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这就必须发挥教育的内核力量。面对民族地区教育特色互鉴的开放性困境,既要立足地域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道路,也要面向世界为其他国家民族推进教育现代化事业提供智慧,共建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
一是彰显民族教育特色,弘扬休戚与共的民族价值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30],这就要求民族地区要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民族地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依托特色校本课程推动民族文化融入校园,形成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为鲜明特色的“名牌”模式,让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双赢”。此外,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全社会凝聚和弘扬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凝聚命运与共的世界共识。民族地区要继续深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活动,扎实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有针对性地为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区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积极搭建更多政府间教育磋商、院校间务实合作、师生间友好往来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此外,民族地区要依托国家间战略合作委派师生前往世界教育大国学习和交流,并有计划地推荐优秀人才赴国际教育组织任职服务,促进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经验与成果的对外传播,主动为解决世界性民族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一个命运与共的世界教育共同体注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20(1).
[3]胡鞍钢,王洪川.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56-72+2.
[4]祁进玉,侯馨茹.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及路径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2(05):102-1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9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8]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史稿(1921—1949):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88.
[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54.
[11]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04.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0.
[13]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20.
[14]孔子.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18:23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
[16]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17]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全国人口情况[EB/OL].(2021-05-11).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2.html.
[18]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N].人民日报,2023-04-14(1).
[19]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0]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1).
[21]习近平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N].人民日报,2016-05-07(1).
[22]习近平复信希腊学者[N].人民日报,2023-02-21(1).
[23]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 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N].人民日报,2022-07-16(1).
[24]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26]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3).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
[28]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强调 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人民日报,2020-09-23(1).
[29]习近平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N].人民日报,2023-04-21(1).
[3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Theoretical Origin, Strategic Task and Practice Pathway
YAN Lian-fu, MAO Li-xia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has profound principles,historical origins,and cultural origins. In terms of its strategic task,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widely distributed ethnic population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consolidate ethnic resource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balance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activate the ethnic strength in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contribute to the national wisdom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education worldwide. At present,there is a dilemma of the lifelong coverage of education i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the technical dilemma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continuous dilemma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reform; and the dilemma in openness towards the mutual learning of education specialties.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short-term with long-term development,quality and efficiency,leadership and the subjectivity,and integration of nation with the worl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build a lifelong learning,digital comprehensive empowerment,co-construction of diverse subjects,and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education modernization,so as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education country of quality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ethnic regions;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an education country of quality; educ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彭亚华)
初审:白虹雨,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