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然后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最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
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7月在新疆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1]这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在学校开展的中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等教育,具体来说,是学校依托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家校社合作等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其建立文化自信,进而铸牢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方式。
学校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教育场地,也是直接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行为和情感产生重要影响的培育场所。小学生正处于情感认同培养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可以发现,学者们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呈现了多样化的教育成效。在已有研究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是从1994年开始起步的,仅有9篇文献。自2014年起,国家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并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制度保障,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文献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国内有一部分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践层面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例如,广东省大沥镇黄岐中心小学通过建设二十四节气课程体系、传统艺术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课程体系等,实现了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从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师资建设方面,邀请国学专家进行指导,为教师提供国学教育相关培训,进而有助于培养儒雅教师;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采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以儒学堂、节气园、雅学廊、创客馆、井树源为五个节点,将经典、自然、艺术、创新、家国情感五个主题教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打造儒雅校园文化特色,突显环境育人的功能;活动开展方面,开展“儒雅之心”“儒雅之行”“儒雅之美”“儒雅之星”“儒雅之声”等[3]一系列活动,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山东省明湖小学开发与实践“毛泽东诗词教育”校本课程,同时研发了《毛泽东诗词诵读》校本教材,按照年级分为六个主题,实现了毛泽东诗词教学进课堂。此外,学校组织开展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的晨读活动,并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诵诗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创办“听荷茶社”茶文化社团,构建校园茶文化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有剪纸社、陶艺社及围棋课程、民族乐课程等[4],能让学生感受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庆市梁平区实验小学也有其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模式。比如,该校编写了《梁平少儿年画》《梁平新年画》《梁平少儿年画图册》等校本教材,将木版年画引入课堂,通过课程的方式传承梁平年画,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组织开展“柚精灵嘉年华”活动,让学生以柚为媒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感受柚乡文化;组建学生艺术团,下设舞蹈、民乐、泥塑、戏剧、舞龙等社团[5],让学生感受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家冲小学则通过开发与实施“国学”课,教授《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在师资建设方面,该校组建国学教研组,对国学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常规管理。此外,该学校还开展了祭孔大典、“诵读小状元”、礼仪教育、孝心少年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组织“孝心少年”评选活动,弘扬孝文化[6],从而促使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广州市花都区育华小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华教育”,构建“四个初心”“四个素养”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花品德育”特色实践活动。此外,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节日课程及学科教学[7],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昌吉市第一小学开发了“德音育童”“诗香雅韵”“篆刻”“珠绣”“书法”等校本课程,在校长的带领下编写了相应的教材。除此之外,还开设了绘画、围棋、舞蹈、长笛等32个社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活动水乳交融。该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不同主题和形式的“聚焦传统文化,畅想国学盛宴”系列活动[8]。
钢铁路第二小学以经典诵读为途径,把经典诵读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促使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书法进课堂、进社团,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开设了武术课程,以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中国版画教育,在帮助学生锻炼注意力与意志力的同时,使其学会欣赏中国版画的艺术美[9]。
基于以上所述,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小学主要从课程建设或校本课程开发、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活动开展四个方面进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由此可知,任何一所学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充分开发当地资源,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并依据学校师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爱好,探索制定出适合本校情况的教育实践路径。另外,笔者在搜索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研究针对的是省市或城乡接合部小学,而针对农村小学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南疆农村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笔者选取了地处南疆农村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显著成效的依麻木镇国语小学,通过总结分析该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及成功经验,为南疆农村其他小学在如何开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而铸牢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自办校以来,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持学好国语、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在库尔班校长的带领下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着力打造“坚持办国语小学,推广国学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学校。该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虽仅有20年的历史,但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已经成为文化氛围浓厚的学校,堪称南疆地区国学教育的摇篮。由此,笔者结合依麻木镇国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从以下方面探讨南疆农村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全方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建设校本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举措。所谓课程建设,就是将原本是碎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按照其内部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整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发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两种课程育人作用,全方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麻木镇国语小学挖掘地方特色和总结本校特色,设置书法、二胡、古筝、围棋、国学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并创建相应的特色教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具象化地呈现给学生。每个特色教室由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担任负责人并进行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再进入特色教室进行学习。通过建设校本课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接触、体验、了解并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文化自信。
2.合理融入其他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总体要求分解到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基于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融入其他课程势在必行。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除了建设校本课程体系,还通过国家课程渗透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融入“五育”,也就是说,在国家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在语文课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包括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强、好学、礼让的精神品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武术、剪纸、古典音乐鉴赏、戏曲演练、京剧演唱等内容渗透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既能够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并参与其中,有助于达成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概言之,通过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渗透国家课程这两种渠道,能够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满足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之需,同时能引导学生从小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进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组织日常教育活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务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避免采用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手段,以便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成效。依麻木镇国语小学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1.课间操活动。课间操作为学校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依麻木镇国语小学课间操活动较丰富,包括向孔子像行礼,朗诵《论语》《道德经》,跳操等,每天的课间操中融入了中国功夫、戏曲等元素。除此之外,课间操还包括太极功夫扇、安塞腰鼓、秧歌等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得以培养。依麻木镇国语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美德渗透学生日常活动,培养学生“衣食住行学”,即文明穿着、文明就寝、文明就餐、文明行为、日常学习五个基本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文明穿着方面,在校服的设计上融入了中山装、中国结、国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文明就寝方面,培养学生每天坚持叠被、每晚洗脚洗袜、早睡早起等良好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文明友爱、规律生活;文明就餐方面,要求学生每日就餐前有序排队,就餐时保持安静、注意秩序,餐后有序离开等,从这些细微行为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尊重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传统美德;文明行为方面,把礼仪教育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举止文明,学会见面打招呼,做谦谦君子[10];日常学习方面,每年新学期开学时,组织高年级学生引导新入学的学生参观特色教室、观看其他班级晨读活动,以及讲解就餐、就寝等日常文明礼仪,帮助新生初步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日常文明礼仪,确立文明意识和观念。
3.小手拉大手活动。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利用学校旧址修建了中华文化大院,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带动家长在中华文化大院参加书法、剪纸、刺绣等文化活动,共同学习中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带入日常生活,家长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依托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学校带领学生走进村民百姓当中,进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街小巷成为村民的小小翻译官;让学生走进农民夜校,成为小老师等。通过此类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可激发家长、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提高其文化认同,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成效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是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力量。因此,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教师的文化育人观念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成效和育人效果产生影响。从已有研究中可以发现,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还比较浅显,依旧认为它是部分教师自己的个人意愿,并且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作是一种压力[11]。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文化育人观念、教学方式亟待加强和提高。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聘请除了能担负国家课程教学,还具备二胡、快板、围棋等教学技能的教师到校任教,另外,依托社会力量的支持,学校外聘一位古筝教师每周定期到校进行古筝教学。在每位教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教学下,该校学生到了高年级基本上能掌握自己所选的校本课程相应技能。由此可见,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调动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四)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学校通过搭建多维平台,以此作为评价方式,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落实到举措上,具体如下所示。①搭建艺术展示平台。依麻木镇国语小学通常在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和元旦为学生搭建文化艺术展示的舞台,给学生创造观赏或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演出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会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在庆祝一些中国传统节日时,还组织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演讲、表演等一系列比赛,如组织开展生僻字认读、猜字谜、诗词对对子、绕口令等趣味活动。目前,该学校学生代表先后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春晚及各类节假日活动。②构建师生反思与评价平台。依麻木镇国语小学通过开展班级黑板报、手抄报、演讲等系列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③构建家校社合作平台。师生、家长一起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一起包饺子、包粽子、制作月饼等,一起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和人文气氛。随后将上述三个平台的活动量化成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考核评价的具体指标,制成评价量化表,再要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多个主体参与考核评价,从而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如此,为学生搭建艺术展示的平台,既为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展示平台,而且也能够具体评价考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这样才能持续推动南疆农村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概言之,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办学目标,依据本校师生实际情况,通过课程体系建设、课外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式,将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相结合,全方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渗透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第一,思想层面。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办学主线,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教育体系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第二,实践层面。依麻木镇国语小学从课程体系建设、课外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他们了解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具体文化活动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思想与实践层面相结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了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始终秉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要从思想层面教会学生国语,使其体会国学的魅力,还要在实践层面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反思
(一)教师的文化育人观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关键因素
人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同样,文化的呈现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适合通过体验、感受、欣赏等形式开展,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对此,学校层面,积极创造和提供培训机会,例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能的人才,并将这些人才邀请进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为教师提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机会,加强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自身层面,要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多与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的教师进行交流,积极学习他们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二)顶层设计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蓝图
顶层设计是具有策略性,并且较为长远的教育计划。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在顶层设计中应将教育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12]。首先,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课程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为了能够更好、更系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各级各类课程,学校应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总体框架,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思想引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通过教师教学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与创造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并获得相应教育成果。最后,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顺利落实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资源,为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资源保障。概言之,完整的课程体系、明确的教育理念、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够造就一个完整的小学阶段全方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蓝图。
(三)家长的认同、社会的支持,有利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第一,提供资金支持。目前,缺乏经费导致南疆农村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重重困难。因此,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需要取得多方主体支持,增加相应的教育投入。此外,相关部门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部分政策自主权,这样才能保障学校可以通过改革探索的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社会机构提供更多的资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获得一定成效的。因此,需要社会培训机构、社区组织、网络媒体、公共文化机构等提供相应的资源。第三,家长的支持与认同。当前,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依然有部分家长只强调孩子的学科学习,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同。因此,学校做好宣传,弱化家长对于教育的功利性观念,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文化育人的理念,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教育既是文化的因,也是文化的果,是既往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也是塑造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紧密联系。因此,立足新时代,只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充分挖掘、继承创新、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加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将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任务和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EB/OL].(2022-07-15)[2023-11-19].https://www.gov.cn/xinwen/2022-07/15/content_5701239.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23-10-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优秀课题学校教学成果展(一)善养君子慧心 乐做儒雅少年 广东省大沥镇黄岐中心小学国学(儒雅)教育概况[J].少儿国学,2018(03):48-49.
[4]黄明.全景式: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样板——济南市明湖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巡礼[J].山东教育,2015(增刊4):4-9.
[5]吴世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鲜活起来:以重庆市梁平区实验小学“大美教育”实践为例[J].语文建设,2017(35):78-80.
[6]张洪波,赵金华,黄椰蔓.如何真正培养出学生的中国思维:王家冲小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J].人民教育,2017(增刊2):49-51.
[7]钟丽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广州市花都区育华小学实践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11):17-19.
[8]马丹凤.谱写“博雅至善”新乐章:昌吉市第一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纪实[J].教育家,2017(17):84-85.
[9]李明山.十年磨剑为桃李百年树人筑根基:钢铁路第二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思考和探索[J].内蒙古教育,2022(19):30-36.
[10]梁俊杰,李永红,田园.以实施“12345”教学管理模式强语兴教[J].中国民族教育,2023(06):35-37.
[11]董良.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认知及态度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58.
[12]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初审:刘羽田;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