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通用语言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8年开始设立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是我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有力举措之一。历年推普周主题鲜明、意义深刻,推广主题可以分为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国家发展战略等,这些主题折射出文化及社会的变迁,反映出国家通用语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中的意义和价值。国家通用语言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更能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推普周的主题是多种功能的概括性表达,通过对推普周主题开展类别化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促进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普周
国家通用语言是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传递共同历史记忆的纽带,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凝聚人心的桥梁。国家通用语言在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便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提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会议提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台,自此语言文字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度看,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不仅是为了语言文字使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更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一、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
从先秦的雅言到汉代的通语,从唐音到明清官话,中央政权都努力实现治辖疆域内的语言交流畅通,“语同音”是千年历史问题,并不仅是近现代的突发之想。[1]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沟通媒介,也是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的传导载体。1966年,周恩来总理向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时指出,“提倡普通话,这很重要,收效最大,对国家统一和团结有好处”[2]。2022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强调,“全力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突出了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功能。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国家通用语言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在增强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方面的意义尤为显著。
(一)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
语言产生于交往的需要,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沟通交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73种语言,30个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种。[4]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流动人口迅猛增长,2021年流动人口达3758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6.6%,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加15439万人,增长69.7%[5]。各民族群众更加广泛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有助于不同民族和地域群体之间的沟通。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交融性特点也体现在语言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历史,是以共同语言为纽带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解决“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雅言到通语、国语,再到今天的普通话,通用语言的使用、推广一脉相承,其担当的“桥梁”功能一直凸显。比较而言,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方言区的语言单一,分众性较强。当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打破原有空间,为了寻求新的发展资源聚集在新的地域,国家通用语言便成为人们适应新的环境、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沟通工具,减少了交流障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国家通用语言可以打破文化区隔,突破地域和民族界限,在流入人口之间、在流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形成新的更大的团结网络;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国家通用语言能帮助流动人口争取社会资源,促进其追加自身社会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7]人们普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加速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
(二)国家认同的塑造要素
语言是人们认知自然、社会的重要思维工具,是人们组织社会化生产、生活的重要沟通媒介,更是人类文化创造与传习的重要方式、文明积淀和表达的重要形式。[8]语言具有标记性、符号性,和身份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部分地通过语言和语言行为来定义现实[9]。我们通过选择语言向他人展示自己,语言选择和语言本身都是身份构建(Identity Construction)(个人和集体)的一部分。[10]语言与个人思维紧密互动,共同语言创造彼此团结。普通话作为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语言,与国家认同存在互构的动态关系。当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用同一种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文化、表达情感时,大家会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超越原有群体认同或区域认同,从而会强化共有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而以文化认同为前提的自我身份认知和界定因素中最突出的就是语言。语言系统是一座智慧博物馆,呈现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社会的记忆,收藏了丰厚的知识[11],许多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已被公认为是国民身份的重要文化符号[12]。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仪式艺术等通过共同语言得以传递、普及、传承。概而言之,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华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识。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归属感。
(三)国民身份的重要标识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国家通用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国家身份的重要标识。国家通用语言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还是国家软实力、国民身份的间接体现。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国际组织和会议的工作语言之一,截至202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13]。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在国际社会上广泛地使用,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使国家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能更加自信、清晰地表达我国的政策、理念和态度。
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在全球的影响不断扩大,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用普通话的中华民族的人口规模,是使用世界其他语言的群体无可比拟的,这也使中华民族成为推动世界发展进步、推动人类迈向文明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我们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国民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发展的产物,也是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要素,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的象征标志和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14]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被写入了宪法,推广普及普通话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国家重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设立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推普周作为全国性活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大力推广普通话,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说普通话的风气,推动普通话推广工作向纵深发展。[15]
二、历届普通话宣传周的主题分类及导向
普通话宣传周的设立从1998年开始到2023年已有26届,每届选定不同的主题,这些意涵深刻、导向鲜明的主题,在扩大普通话的社会影响,促使公民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法治意识、推广普通话参与意识,转变落后语言观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了解历届推普周的主题(见表1),探究不同主题的导向,有助于全社会理解国家的语言战略,增进民众对普通话及其推广工作的认知,发挥推广普通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
表1 历届普通话宣传周的主题一览
根据主题设置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导向,我们可以对既有的26届推普周的主题进行简要分类。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每届主题的导向都具有一定的复合性,根据主题和主要导向进行类别化分析,并不意味着某一主题只表达某一种意涵。
基于此,可以将既有主题分为三类:
其一,促进共同语言文字规范化,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和谐语言生活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建立的交流顺畅、表意清楚的整体性语言生活。没有表达的规范,就难以保障交流顺畅、表意清楚。
2000年,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国家根据宪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而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回顾26届推普周的主题,可以得出“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是一个重要导向。如:“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第1、4、5、13、15、18、19、20、22、24届的主题,尽管表述不完全相同,但“语言文字规范化”是主旨。其中,如2010年(第13届)恰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10周年,推普周主题为“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2015年(第18届)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实施15周年,推普周主题为“依法推广普通话,提升国家软实力”。这两届的主题除了凸显“规范化”之外,还引申出“语言文字规范化”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无疑最能保障“语言文字规范化”,法治理路不但能够持久地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而且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具体要求。语言文字规范化除了体现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上,还体现在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16],这样的“规范性”表达表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各民族语言文字是相辅相成、共存共生的关系,明确了推广普通话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群众利益的选择,同时指出尊重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应有之义。
其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负载、建构、阐释和传播要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普周的主旨之一,在第10、13、14、20届的主题中均有体现。如:第10届的主题“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第14届的主题“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第20届的主题“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滋养。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不断增强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7]2017年(第20届)推普周的主题突出强调“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了年初《意见》的要求,同时再次表达了我国政府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重视。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本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集中表达。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相辅相成,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促进各民族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历史,从而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可以说,推普周主题的一个重要的导向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三,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一种资源,一种工具,它能降低社会成员获得发展机会与资源的成本。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说:“我去内地做生意,比如温州的鞋便宜、安徽的药便宜,我就进货到新疆卖。我会国家通用语言,出去沟通也没问题,在内地和很多人一天就能打成一片。”[18]从这样的角度看,推广普通话在服务人们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营造和维护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交流和团结,共享和谐社会。如2004年(第7届)推普周要求人们充分认识推广普通话在消除语言隔阂、增进人际沟通、促进社会交往、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主题确定为“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19];2007年(第10届)推普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语言生活为目标,全面、深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语言观”。这样的主题突出了普通话作为跨地域、跨民族交流的媒介作用,倡导通过语言交流感悟语言承载的文化,倡导各民族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观念,让各民族成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彼此尊重、相互团结,共享和谐社会。
二是,助力脱贫攻坚,共享小康成果。我国大多边疆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语言能力较弱的问题,为此国家实施了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简称“推普脱贫”)的扶贫政策,旨在通过提高相关群体的普通话水平赋能其获取市场信息、实现经济发展等。2003年(第6届)推普周的主题为“大力推广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2016年(第19届)推普周的主题为“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第23届)推普周的主题为“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这些主题均凸显了推广普通话在扶贫、致富方面的作用。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出台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可以说,语言扶贫是一种内生性的扶贫,提高语言能力不仅可以改善贫困人口的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相关群体致富的能力和潜力。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内含促进信息传递、实现教育普及、提升个人自我价值、增加就业机会的机遇。
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享新时代文明。历史表明,缺乏通用语言往往会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语言的统一、通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推广普通话工作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语言相通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具备足够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也是人们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推普周主题中,1999年(第2届)的“推广普通话,迎接新世纪”、2000年(第3届)的“推广普通话,迈向新世纪”、2013年(第16届)的“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2014年(第17届)的“说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2018年(第21届)的“说好普通话,迈向新时代”、2021年(第24届)的“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2023年(第26届)的“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均体现了一个共识:国家通用语言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共享新时代发展成果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是团结各方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此外,一些推普周的主题聚焦于宣传当年的国家重大时事。如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推普周(第3届)主题是“推广普通话,迈向新世纪”;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当年推普周(第19届)的主题是“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要求,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推普周(第16届)的主题是“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推普周(第23届)主题是“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当年推普周(第24届)的主题为“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推普周(第25届)的主题是“推广普通话,喜迎二十大”。这表明,党和国家希望依托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推广,让全社会、全体人民知晓国家大事。
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其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点,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21]这样的表述再次明确了国家通用语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也反映出历届推普周主题和这些功能的高度契合。
三、普通话宣传周主题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全民性的特点,事关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1]已举办的26届推普周主题涉及语言文字规范、语言生活和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强调了普通话在培养国家认同、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功能。这些主题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从推普周的主题和国家通用语言的功能可以看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
(一)主题化宣传能够提升公众的共同语言认知
推普周的主题化集中宣传,与民族团结进步、兴边富民、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这样的宣传构建了全社会普遍性的语言认知框架,提升了公众对共同语言的认知,公众对普通话作为共同语言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普周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层面的普通话推广普及实践,其鲜明的主题性,为推普周活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角色明确,责任清晰,增进了活动的有序性。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为宣传主体,通过有序协作形成了有效的宣传网络,体现了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首届推普周要求宣传部门和广播影视部门把宣传周列入计划;教育部门主要在校内组织并在周假日参与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播影视部门除做好宣传报道外,还要播出各种推广普通话专题节目[15]。此外,交通运输部、民航总局、铁路总公司在全国交通枢纽加大推普宣传。各地党委和政府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借助推普周主题宣传和相关活动,自觉将语言文字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发挥语言文字的浸润、助力作用,突出重点工作,服务国家需求。[22]从第1届到第6届,主办推普周活动的部委增加到8家,活动从最初在省会、各大城市,逐步向中小城市铺开,并逐步向乡镇和农村延伸。近20年来,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心不断向推普基础薄弱的地区倾斜,推普工作不断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攻坚。[23]
基层群众是重点宣传对象。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社会大众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价值的认识。2016年第19届推普周期间,围绕“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组织者发放、张贴宣传画190余万张,举办广场宣传活动3700余场,举办培训活动和书法展览活动各5000余次,举办朗诵等文艺演出1.1万余次,电视台播出公益广告1.7万条次,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推普宣传氛围。[23]2020年推普周期间,各地围绕“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的主题发放、张贴宣传海报、宣传标语400万张,广播电视台播出相关新闻报道2万条,举办广场宣传、“送经典下基层”等活动6万场,直接参与群众上千万。还分别在新疆、西藏举行开幕式、闭幕式,示范引领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做好推普工作。[22]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在悠久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国家语言政策,是“书同文”“语同音”的当代体现,是促进社会沟通无障碍的基础工程,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促进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生活的进步及社会各领域事业的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24]
(二)主题式文化节庆活动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经国务院第134次总理办公会议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在全国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体现了国家对于构建稳定的“语言共同体”的重视,意味着长期坚持推普工作。在各地语言文字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主题鲜明的推普周逐渐成了一种“文化节庆”,持续强化着普通话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
主题式的文化活动是人们形成社会共识的催化剂,推普周作为一种持续性的文化实践,不间断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共有记忆和共同目标。多年来,这一文化活动生机盎然,影响越来越大,每年一度的推普周成为各族儿女共同的“年度期待”,而提纲挈领的推普主题则成了重要的文化符号,形成了“品牌效应”,在扩大活动影响的同时构建起跨越代际的稳定记忆。推普周活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有助于普通话的普及推广,更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们在活动中形成凝聚力和认同感,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主题活动激发公众共有感参与
随着主题活动的持续举办,推普周成为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年度盛会、各族人民展示共同语言的舞台、社会公益活动与商业活动聚集的空间。社会企业、广播电视机构、出版行业等积极参与,为大型推普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积极参与推普宣传品的设计、公益广告的制作,这种跨行业的合作展示了社会各界对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视和共有感参与。每年推普周围绕主题开展征文、朗诵、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在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推普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不断创新活动形式适应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增强了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吸引力。例如,西藏自治区形成了“坚持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坚持全社会广泛参与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相结合、坚持城乡协同推进和重点聚焦基层农牧区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推普相结合”的工作经验。[22]可见,推普工作的形势越来越好、知晓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和行业参与进来,人们的观念逐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实践证明,开展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中心的经常性宣传教育,对于顺利开展推普工作具有特殊作用[25]。推普周主题概括了年度推普工作的重点和意义,借助广泛的宣传教育,通过集中宣传和常态化活动开展,提高了人们对推广普通话的认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让推普周活动具有更高定位,保障了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发挥出综合功能。总体而言,推普周活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主题性,这些主题赋予后续相关活动以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论
推广普通话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涵盖全体国民、影响整个社会、要求全面深入持久。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国家层面的民族实体,其完整意义上的建构自然也离不开通用语言的推广。[26]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事关政令传达、文化传承、教育昌明,有效推广、普及普通话才能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互助创造基本条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27]。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成为加强全国人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媒介,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普周是一项重要的全国性普通话推广普及实践活动,国家通用语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通过推普周的主题集中反映出来,借助主题化的集中宣传、主题式的文化节庆、主题感突出的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参与,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汤洪,张以品.从“书同文”到“语同音”:语言文字规范统一与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研究,2022,(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203/t20220311_606524.html.
[4]王晨.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0-11-11.
[5]国家统计局.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八[EB/OL].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10/t20221010_1889061.html.
[6]张世平,洒强.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的指路航标[N].光明日报,2020-08-22.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8]黄龙光,杨晖.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语言战略研究,2023(05).
[9]Triandafyllidou A,Wodak R.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in the study of collective identities:An introduction[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2003,2(02):205-223.
[10]Grad H,Martin-Rojo L.Identities in discourse[J].Analysing identities in discourse,2008(28):3-28.
[11]纳日碧力戈.多民族语言生态:互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
[12]党宝宝,高承海.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整合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9).
[13]“语”“文”教育: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光明日报(海外版),2022-08-08.
[14]常安.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从权利保障到国家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1).
[15]教育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情况综述[EB/OL].http://www.moe.gov.cn/s78/A18/s8357/moe_808/tnull_17133.html.
[16]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17]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开展第20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s3135/201706/t20170622_307685.html.
[18]环球时报编.关于新疆的谣言与真相(英文版)[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20.
[19]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开展第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s3135/200405/t20040511_78531.html.
[20]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2/t20180226_327822.html?from=singlemesage&isappinstaled=0.
[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30/content_5654985.htm.
[2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21)[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2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4]李宇明.论普通话的推广方略[J].中国语文,2022(04).
[25]于根元主编.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6]杨显东,李乐.以“推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维度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02).
[27]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N].人民日报,2022-07-05.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in Forg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Taking the Theme of the National Putonghua Promotion Week as an Example
YAN Qing, TAN Ye
Abstract: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and in shap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itizens. The National Putonghua Promotion Week established since 1998(referred to as Putonghua Week in the text)is one of China's effective measures to popularize and promote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The themes of the Putonghua Week over years have been distinct and profound, and the themes can be classified as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language and writing system, passing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ocusing o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tc., and these classifications reflect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change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in the action of forg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not only promotes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enhances citizen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theme of Putonghua Week is a general expression of the multiple functions. By carrying out a categorized analysis of the themes of Putonghua Week, it helps us to better perceive and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to better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forg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Putonghua Week
(责任编辑:岳天明)
初审:刘羽田;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