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整体受教育水平与我国倡导的教育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畲族女童在义务教育阶段长期面临不平等困境。鉴于此,分析闽南地区畲族女童的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教育不平等问题。同时,以bell hooks的批判课程理论视角提出消除闽南地区畲族女童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建议,即加大教育宣传以促进个体观念转变;重构校园课程以适应畲族发展需求;加强师资建设以增强批判教学意识。
关键词:闽南;畲族女童;义务教育不平等问题;bell hooks;批判课程理论
性别平等一直是社会公平的主要问题之一,实现教育公平也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联合国最新可持续发展目标第四项和第五项(SDGs4、SDGs5)中明确指出:要提供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要实现性别平等,为所有妇女、女童赋权。教育平等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步,作为过程目标,教育系统应当为消除歧视和偏见不断做出改进。然而,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多边缘性群体比其他相对有利的群体获得的教育水平更低、质量更差、资源更少。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民族的女童教育在现阶段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龄女童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女童总体水平不具备汉族学生的优势等等,这样的教育系统不仅没有促进共同发展,反而加深了不平等。
我国畲族有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闽浙地区,其中福建省的畲族常居人口中有一半分布在闽南地区。本文的研究对象位于闽南地区,即福建省漳州市茶铺畲族村的女童教育生态①,茶铺畲族村的畲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畲族特色明显。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一般认为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较内陆更发达,因此对其教育领域的问题研究也较少。但闽南地区的畲族人口多集中居住在山区,在民生方面上仍然存在些许困境和问题,尤其当地的女童教育发展与我国政策倡导的方向仍有差距。本文旨在研究茶铺村畲族女童②在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的困境和造成困境的成因,运用bell hooks女性主义视角的批判课程理论来探析如何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以期为畲族女童提供公平的优质教育,为我国全民族的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闽南地区畲族女童的义务教育现状
我国闽南地区的畲族人口多集中居住在较封闭的山区,当地在教育层面的发展与我国政策倡导的目标仍有差距。历史上,茶铺畲族村的教育很不发达,主要表现为学校数量少、教师数量少、畲族群众接受教育的意愿低、畲族群众对教育的认同低、畲族学生数量少与学历低等。
(一)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女童教育投入存在性别偏见
茶铺畲族村是芗城区的三个少数民族村之一,在2015年被评为市级贫困村。居于丘陵山区的茶铺畲族村平原面积小、可耕种土地少,导致当地人口依赖于人工劳动力需求高且机械化水平低的初级劳动种植。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制,畲族家庭在生存过程中以解决温饱和赚取收入为主要目标,教育投入则被置于家庭发展计划的末端。茶铺村的畲族群众面临的最紧要问题之一就是经济负担,较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在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时,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对于另外一部分低收入家庭,他们的收入难以满足孩子的教育需要,因此导致了许多学童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此外,这些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年长的女儿通常还需要承担额外的家务和劳动任务,无法专心学习,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学习困难。
茶铺畲族村民对物质经济条件的重视大于女童教育,因此他们非常关心教育的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比,并且深受“男孩读书比女孩读书有用”的旧观念影响,常常将有限的资源倾向性地分配给男孩子。很多村民认为女孩子能出去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很不错,不仅可以省去上学的诸多繁杂手续,还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为她们以后的出嫁做好准备,因此也支持女孩辍学的决定。
(二)独立小学取消后,学童新环境适应困难
以茶铺村当地仅有的一个教育场所——茶铺村村立小学为例,这所小学创建于2001年,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地促进了茶铺村的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但在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政策的前期阶段,限于政府财力和社会发展经济的需求,接受义务教育也需个人投入教育资金,这对居住在山区且普遍经济贫困的茶铺畲族村来说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铺村当地的学龄儿童特别是女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所唯一的村立小学在几年前并入镇级公立中心小学,目前茶铺村已经不存在任何独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场所。
学籍转换意味着资源的流动,没有稳定教育资源的保障,畲族女童的学业很难得到系统性的保障。茶铺村的畲族女童学习进度与同阶段的汉族学生不一样,其特点表现为难度系数较低、教学节奏较慢。进入新的学校之后,学生除了功课之外还需要面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寻求新的社会支持等等一系列问题和困境,这对茶铺畲族村学龄女童的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女童义务教育完成率低,性别偏见明显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很多人在思想上还存在“男孩可以传宗接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旧思想,认为即使供女孩上学受教育,将来也只是为别人家作贡献[1]。茶铺畲族村便是如此,据调查,近十年来茶铺村内接受完整义务教育并顺利毕业的学生总数中男生占比为85%,女生占比为15%;女孩的初中入学率仅为21%,男孩的初中入学率为79%,且女孩的休学率和辍学率居高不下。当地女生的初中按时毕业率远低于男生,明显体现出教育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
茶铺畲族村的文化环境与风气较为传统和陈旧,对女性的价值期待有所保留,性别意识并未纳入主流,群众对女性以及女性教育的地位没有给予认同和尊重,性别歧视的观念根深蒂固。对男性的价值期待则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表现为“男子的学历越高才越有面子”“女子读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旧风陋习。过去十年中,茶铺畲族村初中毕业生的性别差异比为男:女=6:1。从大体来看,完成义务教育并顺利毕业的学生数量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总体数量与其毗邻的后巷村、山美村等汉族聚居村相比仍较少。
二、闽南地区畲族女童的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原因分析
闽南地区的畲族群众对女童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了人们对教育价值和女性价值的双重判断[2],而形成这种认识的影响因素必然包含主观个体思想和客观社会环境。因此,要分析闽南地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畲族女童的教育问题的成因,需从个体观念、课程体系、师资建设这三个层面加以解构。
(一)性别观念陈旧,自主性不强
一方面,传统地域文化影响女孩们能否继续留在学校里接受教育,而男孩们却不需要承担这份风险。关于传统地域文化,则是归因于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正是因为受到了这种陈旧观念的影响,茶铺畲族村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男主女次”的生存图景,当家庭经济出现危机时,风险往往会倾斜性地压向女孩,因为父母会让年龄大一点的长女干农活、做家务、照顾弟妹,女孩因此辍学。在此基础上,女童教育受到了限制。
另一方面,因为茶铺村立小学取消之后适龄儿童的学籍转办手续烦琐,加上并入的公立小学地理位置较远,一些子女的上学计划就会被搁置。我国自2006年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3],但学费之外的交通费、生活费、伙食费等等教育投入的需求也加重了学龄儿童家庭的开支。尽管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放扶持的优惠政策,但一些村民的自主能动性意识还不够强,对政策的优惠只保持期待而不实际参与,这无疑是当地畲族女童教育发展的又一重阻力。
(二)课程统一,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不足
首先,由于畲族女童转读进入的公立学校长期以来只对汉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对课程体系的规划缺乏变通性。我国闽南地区的畲族通用语言为“山哈语”,汉人一般称其“畲话”或者“畲民话”,对他们而言,在汉族学校中统一学习非母语的汉语有一定的难度。畲族女童转读的各公立学校均是全汉语教学,未经过渡的畲族女童难以适应陌生的课程体系。目前,茶铺畲族村所在地级市的公立小学实行的依然是单纯的升学型和应试型教育模式,在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设置课程等方面都沿袭全国典型、统一的经验,没有充分考虑到畲族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在接收畲族学生之后,尚未针对他们调整教学活动,例如基础成绩摸排、汉畲双语教学、生理健康公开课、性别意识培养实践、畲族文化体验、贫困生家访等等。现存的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畲族女童独特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得学校教育对女童缺乏现实性和吸引力[4],导致畲族女童产生抵触心理,性格越发内向。
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茶铺畲族村的汉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学校课程的设置只是从大方向上迎合了主流汉族人群,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畲族女童客观存在的独特境况,使得畲族学童的教育既不契合畲族特色民族文化,也较难适应我国闽南地区义务教育的总体要求。
(三)师资薄弱,教师梯队建设不足
民族教育的两大主体中,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不可或缺。茶铺村立小学取消之后,畲族女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能够进入镇上的公立小学继续就读的可能性极大降低,而学校中的教师因为对畲族女童的特殊境况了解不够全面,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给予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畲族女童教育师资的薄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学校会为畲族学生聘用特岗教师,其更具专业化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能够为畲族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保证。但由于学校经费受限,无法聘请固定的特岗教师,特岗教师流动性大,导致畲族学生不能真正、完整地习得系统知识。二是闽南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教师老龄化现象也较为明显,表现在中老年教师的思想观念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等,对畲族女童开展的教育教学形式、方法不灵活。三是虽然近几年闽南地区的很多年轻教师选择回乡就业,但这些教师中同时具备足够的畲族民族文化知识的人才数量依然少之又少。
三、bell hooks的批判课程理论视角
美国著名的作家、教授、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bell hooks的女性主义是本文的理论探究起点,她提出关于“爱的文化”,阐述了女性解放和女童解放不是争取平等权,而是消除压迫,因为哪里有“爱”,哪里就没有压迫。谈及教育时,bell hooks强调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批判能力,也要重视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一)理论渊源:北美多元文化主义
传统经典女性主义批评了教育内容对女性经验存在和价值的忽视,bell hooks在女性主义的基础视角上运用了多元文化主义③的观点,加以自己的实践经历为依据提出了不同学生的文化历史背景与特征也不同,进而也会有不同的经验。bell hooks认为,教育是以消除学生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隔离和偏见为主要目标的,要教育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欣赏和认可来自不同民族种群的多样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和关爱的伦理价值观。
bell hooks解释道,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教育更贴近多元文化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尊重性别差异,也要欣赏来自不同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重视各民族种群学生的主体性和其独特的生活经验。只有多元取向的教育模式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一个开放和充满包容的环境中学习,因为多元取向的教育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并给予他们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世界。从bell hooks的理论轨迹来看,可以说只有使教育与多元文化世界保持一致,教育工作者才能从根本上变革教学方式,满足多元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实践旨归:批判课程理论
bell hooks对传统女性主义的继承集中体现为对教育的重视。bell hooks在她的著作④中提到需要将女性教育作为女性主义运动的一项重要议程,她解释道,鼓励妇女们争取接受教育、发展智力应该是女权运动的一个主要目标,只有我们形成了满足妇女需要的教育方法论,教育对妇女而言作为“自由的实践”⑤才能真正成为现实。bell hooks主张教育是培养和解放妇女作为主体的重要手段,并在强调女性教育中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之外,又结合了其独特的女性主义教育实践,提出了批判课程理论。
所谓批判课程理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能力,bell hooks对其相对应的课程价值、内容、实施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且富有意义的阐述[5]。bell hooks认为学校应当作为一个反对性别霸权和歧视的场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意识和能力,倡导学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贯彻“爱”的思想。从“教育即自由的实践”这个观点来看,bell hooks非常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关系,因为互动既能体现师生关怀,也能促进学生个体在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和批判的意识与能力。
四、消除闽南地区畲族女童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建议
有学者认为,唤醒女童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培养少数民族女童社会性的根本举措[6]。而少数民族女童社会性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全民族的、无性别差异的教育公平。因此,bell hooks本文基于批判课程理论,闽南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畲族女童教育提出消除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倡导男女平等,促进个体观念转变
文化层面,在努力消除我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困境时,不可否认的是女童家长的思想观念与其教育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从女童家长入手,通过科学的教育知识宣传和讲座,以及社区或家校联合举办性别平等主题的亲子活动,让茶铺畲族村的女童家长意识到家庭幸福的基础是性别平等和女童教育。社会和家庭都需要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将家庭中的女孩成员与男孩成员置于平等地位,以切身的体会帮助女孩塑造自信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摒弃“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破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陋习,给予女童享受平等权利的原生空间。
物质层面,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支持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扶持惠及农村女童的基金项目,各部门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例如,福建省就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的助学金发放金额由每年600元提至每年1000元。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还需要茶铺村群众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响应国家对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举措,转变自身角色,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发挥女童教育支持政策的最大效益。
(二)重构校园课程,尊重多元文化,适应民族发展需求
要构建民族平等和性别平等的课程体系,就需将bell hooks的“爱的伦理”转移到教育过程中,把畲族女学生当作完整独立的“人”,重视与畲族女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关注她们独特的经验表达,从而体现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多元化人文关怀。
校本课程作为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载体[7]。最首要的举措是要完善新的多民族校园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接收畲族学生的学校在原有的教育教学基础上发掘新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既要遵从国家课程设置的大体方针,又要兼顾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环境和切身需求[8]。同时,畲族女童就读的各个学校还需注重教材内容的审核和教学语言的选择,关注畲族群体的特殊文化和经验表达。具体可以引进畲语、客家语的绘本和课堂教学,开办畲族文化体验展等等,促进学校教育的各个主体对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的尊重和认同。
(三)加强师资建设,通过师生互动,增强批判教学意识
bell hooks的批判课程理论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力量,她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课堂沟通技巧和自我反思与批判的能力,其次要求教师做到对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体现关怀与照顾[5],这对我国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从宏观层面来说,政府要及时发现少数民族女童的各级各类教育体制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为少数民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基础公共设施、必要资源条件和设立激励奖赏制度,吸引和保留少数民族的专业师资人才。从微观层面来说,少数民族教师要增强性别意识和批判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倾斜性措施来帮助学校中的少数民族女学生拥有自由选择和发展的权利。
一名专业的优秀教师一定是在多元环境中的实践里成长起来的,面对畲族女童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培训和进修研习,还要积极与畲族女同学及其家庭进行互动,根据畲族女童的素质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为教育负责,为民族负责。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女童教育失败问题、女生学业不良问题、课程教材中的性别问题、教师的性别构成、他人和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等一系列问题[9],因此运用女性主义视角为我国解决女童教育问题开辟新的思路,既符合科学研究要求,也适应实际需要。我国的女童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女童的教育发展需要一个理性的女性主义框架来开展研究和实践,本文运用了bell hooks的批判课程理论这个新视角来审视教育如何真正为少数民族女童以及她们的未来赋权,也为未来更多合理的政策倡导和项目推进提出了建议。
bell hooks的批判课程论为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而提供愿景,因为“爱”确实需要成为公平正义的工作的核心。运用女性主义视角来探究我国女童教育发展的路径,不仅为我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视野,而且也为我国女童教育的专业化研究催发了新的理论。
注释:
①美国教育史学家Lawrence A.Cremin于1970年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指出教育不是独立于社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格局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同支持反过来影响他们的社会有联系。
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闽南地区茶铺村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畲族女童,文中所指女童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范围,义务教育阶段等同于中小学教育阶段。
③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于北美兴起,是随着20世纪中后期的全球化蓬勃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潮。
④bell hooks的著作“Feminist theory:From margin to center”于1984年正式出版。
⑤“教育即自由的实践”是Paulo Freire在巴西从事成人扫盲项目时提出来的,hooks接纳了这一观点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
参考文献:
[1]苗琦.农村教育贫困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1(04):118.
[2]丁月牙.民族村寨家长的女童教育观分析:基于凉山彝族L乡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4(05):69.
[3]刘帅,雷鹏飞.免费义务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3(02):31.
[4]商万里,彭谦.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障碍及其解决思路:基于云南省梁河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调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2):162.
[5]李宝庆,李春霞.贝尔·胡克斯的批判课程理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3):66-73.
[6]宋凤宁,张琼.论少数民族地区女童的社会性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5(02):53.
[7]卫月函,薛巧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大学,2021(09):115.
[8]谢英.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适切性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8):236.
[9]胡莉芳.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教育探索,2005(04):44.
Issue of Educational Equity of She Girls in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Southern Fuj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ll Hooks’Critical Curriculum
YANG Huang-lin, ZHOU Min
Abstract: As on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in China,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overall education level of She and the educational goal advocated by China.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is that She girls have long faced the unequal dilemma in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In view of this,this pa 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She girls in southern Fujian and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curriculum theory of Bell Hook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 lowing suggestions to eliminate the educational inequality of She girls in southern Fujian,that is,increasing educational publicity 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individual concepts; reconstructing the campus curriculum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h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criticalteaching.
Key words: southern Fujian; She girl; issue of educational equ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ell Hooks; criti cal curriculum theory
(责任编辑:侯秀梅)
初审:李柯瑶;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