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特征分析——基于2014-2022年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据

作者:蓝 洁 罗 霞来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摘 要: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到了从规模扩张提升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区域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成效,据此提出的建议也期望能促进民族八省区成果奖的培育工作。文章通过分析民族八省区2014-2022年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时空分异特征,发现:从规模速度来看,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分化为“稳健发展”“稳步跟进”“蓄力跟进”3种类型;从结构方面来看,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生性要素受重视、现代化主题覆盖不均、贡献度主题占比较低;从质量方面来看,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的匹配度、协调度不足。据此,文章提出需要精准供给职业教育倾斜政策,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大区域协作的力度和频度,优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内涵结构;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深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关键词: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内涵式发展;时空分异;优化对策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关键阶段[1]。尤其是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更对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设立的国内职业教育领域最高级别奖项,也是推动内涵式建设,展示发展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2]。由于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奖项是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经教育部组织评审而形成的,因此各省级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的数量、选题内容、对接产业领域的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各省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样态。受到地理位置、历史原因、人文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体现为育人模式的类型模糊[3]、产教融合文化认同价值缺失[4]、学生“外输”形成贫富倒置的教育经费补偿误区[5]等现实困境。由此,本文基于2014-2022年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据,研究和分析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特征,了解其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概况

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八省区是指广西、贵州、云南、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青海8个省(区)。民族八省区是多民族聚居地,职业教育结构较为完整,涵盖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3个层次,教育规模存在区域非均衡分布的现象。表1数据显示,2022年这8个省(区)的中职、高职专科院校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宁夏、西藏、青海3个省(区)的中职学校数量少100所,西藏、青海2个省(区)的高职院校数量少于10所。

表1 2022年民族八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注:数据来源于各省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统计方法与指标

本研究对2014年、2018年、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的民族八省区获奖情况进行了统计。(1)数据的收集。本研究首先在教育部官网收集历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授奖公示文件,进行数据选择,筛选出2014年、2018年、2022年这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民族八省区的获奖数据样本;然后对数据细化加工,提取项目样本中的成果名称、成果推荐单位、获奖等级等信息,统计授奖项目的省区获奖规模分布、中高职专业类分布、主题要素分布等信息,分析占比情况。(2)分析方法。一是采用比较研究法,对不同省区、不同届次的授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异同、演进趋势;二是采用文本分析法,运用Excel软件对筛选出的三届成果奖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以获得对应的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现状、重点、热点等关键信息。

本研究基于民族八省区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数量、主题、专业大类信息,构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三维指标结构,据此对比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具体来说:(1)在内涵式发展的规模维度上,选择各省区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数量和变化趋势指标进行对比分析。(2)在内涵式发展的结构维度上,从内生性、现代化、贡献度3个要素对获奖成果进行归类,分析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特征。内生性要素的主题包括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实训、教师发展,是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遴选的主要内容,这些要素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具有内生的推动作用;现代化要素的主题包括信息化、质量与评价、创新创业、国际交流;贡献度要素包括综合改革、社会服务及其他。(3)在内涵式发展的质量维度上,主要对比获奖项目所属专业大类与省域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以分析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成效。

本研究从民族八省区的省域层面着手,分析民族八省区2014年、2018年和2022年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的规模、主题、产业关联度三维度的差异与时空分异情况,探究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在规模、结构、质量上的空间布局特征。

二、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规模维度

根据图1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趋势,可将民族八省区省域层面的内涵式发展速度划分为“稳健发展”“稳步跟进”和“蓄力跟进”3类。(1)“稳健发展”型以广西为代表。在近三届教学成果奖授奖项目中,广西获奖总数最高,占比达民族八省区总数的55%;从奖项分布等级来看,广西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55项,并且在每届教学成果获奖总数均为其他7个省份的2倍以上。(2)“稳步跟进”型以贵州、云南两个省为代表。贵州省2014年获奖数仅为1项,到2018年增加到8项,2022年为7项;云南省则在三届教学成果奖中获奖占比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态势。(3)“蓄力跟进”型包括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青海5个省区。青海职业教育由于资源禀赋薄弱等综合原因,在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没有获得奖项。

图 1 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数分布柱状图

民族八省区整体获奖数据如下:(1)从三届成果奖获奖总数来看,获奖最多的首先是“稳健发展”的广西,共获奖61项;其次是“稳步跟进”的贵州、云南两省,共获奖27项;最后是“蓄力跟进”的新疆、宁夏等5省区,共获奖22项。(2)从三届成果奖获奖等级来看,“稳健发展”的广西连续3年斩获一等奖奖项,且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二等奖获奖共55项;“稳步跟进”的贵州、云南共获二等奖27项;“蓄力跟进”的5省区共获二等奖20项,其中内蒙古与宁夏分别在2014年、2022年各获一等奖1项。(3)从获奖年份来看,这三届获奖总数呈上升态势,其中2022年是获奖的“丰收年”,获奖数占民族八省区三届成果奖获奖总数的41.1%。

究其原因,受经济发展、历史因素、地理环境、职业教育教改情况等条件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职业教育成果奖授奖规模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同样地,民族八省区在区域内部也存在规模发展失衡的现象。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学成果的获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6]。正如表1所示,根据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云南、贵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均位于民族八省区中的前列。另一方面,跨界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省域内部合作、跨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受限于地缘条件、自然环境、道路交通等因素,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在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客观上形成了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规模差距。

三、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结构维度

获奖项目的主题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依据统计指标,表2、表3将近三届民族八省区获得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名单进行统计分析,从内生性要素、现代化要素、贡献度要素分析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演进特征。

表2 民族八省区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热点分布

注:“/”表示无此项。

表3民族八省区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题分布

注:“占比”统计的是每一届成果奖中民族八省区各主题获奖数与当年全国成果奖授奖总项数的比值。

(一)内生性要素得到重视

首先,从省域获奖主题分布占比情况来看,内生性要素的获奖总数最多、占比最高。在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名单中,内生性要素占比均超过1/2。其中,“人才培养”主题占比较高,又是研究的热点与核心,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课程”与“教学”主题充当辅助角色,作为人才培养的补充与强化部分。

其次,从变化趋势来看,民族八省区三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主体要素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内职业教育改革是当前主要关切的领域。(1)人才培养主题。“人才培养”相关的项目成果数量和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状态,表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各省区普遍关注的研究主题,且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逐渐明晰。如2014年获奖的“人才培养”主题要素中,有4项包含“校企共育”元素,此时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改革手段;相较于2014 年,在2018年的获奖项目中,“民族元素”“特色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亮点,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区域性的特色与创新;2022年获奖项目明显体现出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紧跟国家战略发展、融通育人等要求,此时推进普职融通、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成为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2)课程、教学、实训、教师发展主题。成果主题内容集中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在占比上虽略有优势,但在发展态势上,“实训”“教师发展”主题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民族八省区在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等重大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但是微观层面的教师培养、实训项目建设等主题没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八省区的职业院校未较好地找到影响学校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根本症结[7],其发展的针对性仍需加强。

(二)现代化要素主题覆盖不均

现代化要素主要包含信息化、质量与评价、创新创业与国际交流4个主题。由表3可知,民族八省区现代化要素的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国际交流”主题,且重视度是逐年提升的,但是其他主题占比较低,存在一定的内部结构失衡。

首先,从占比结构来看,现代化要素占比较低,其中“国际交流”主题是获奖的主要类型,其他主题几乎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需要进一步挖潜和激发。还需注意的是,现代化要素在三届成果奖中的占比数是逐届翻倍的,反映了现代化要素在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受到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

其次,从变化趋势来看,“信息化”主题在2014年取得的成果奖项较多,“国际交流”主题在2018年和2022年两届教学成果中获奖项数较多。(1)信息化主题。“信息化”主题显示逐年下滑的走势。2014年民族八省区有2项信息化建设的项目成果获二等奖,分别是宁夏《数字化奶牛场岗位技能培训系统的开发、示范与应用》项目(其将奶牛场管理的专业技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开发应用)和云南《基于工作过程的桥梁施工虚拟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项目(也是运用虚拟化的手段将桥梁施工模拟“搬”到实体课堂中),但在2018年、2022年两届成果奖中均无“信息化”主题项目获奖。(2)国际交流主题。“国际交流”主题在2018年开始得到关注,在2022年得到积极发展,获奖项目从2018年的1项攀升到2022年的8项,并且在项目内容上呈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趋势特点。例如,2018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对接国际先进标准培养技术骨干,“四方协同”服务企业全球化战略》项目获二等奖,项目内容主要聚焦于引进国际人才培养标准,汲取了国外先进办学经验;2022年广西、云南、内蒙古3省区基于地方特色,推出“一带一路”“国际协同育人”等项目,体现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向国际输出、推广中国经验。(3)质量与评价、创新创业主题。“质量与评价”主题关注度亟待提高,仅在2018年有1项成果获二等奖,从侧面说明民族八省区探索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体系、内在属性的建设策略及方法不够突出。“创新创业”主题从2018年开始出现获奖项目,2022年仅获奖1项,表明职业院校逐渐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关注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最后,从省域获奖情况来看,广西、云南、内蒙古是“国际交流”主题获奖的主要省份,且主要集中在2022年。广西以毗邻东盟的地理优势与省外、境外职业院校共同推进国际职业人才培养,2022年4项获奖成果中有3项与东盟国际合作交流相关;2022年云南共获奖3项,其中有2项是利用湄澜沿岸6国的水上交通资源优势,推出国际船员培养、国际培训体系构建等相关项目;内蒙古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中国-肯尼亚合作项目”,共同研讨国际专业合作方案,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三)贡献度要素占比较低

贡献度要素主要包含综合改革、社会服务与其他3个主题。表3显示在民族八省区获奖项目中,贡献度要素占比较小,其授奖主题主要集中在“综合改革”与“社会服务”。

首先,从占比结构来看,贡献度要素主题的获奖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走势,其中“综合改革”“社会服务”是主要的获奖主题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届成果奖中,贡献度要素占比连续呈现小幅度的递增,表明贡献度要素在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

其次,从变化趋势来看,贡献度要素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综合改革主题。“综合改革”领域中获奖项目逐年减少,“综合改革”维度对接的是职业教育宏观层面的外部改革视角,表明民族八省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已从外部宏观需求转向微观内涵建设。(2)社会服务主题。“社会服务”领域在这三届成果奖获奖数量上呈逐年增加的态势,2018年授奖项目为3项,主要关注脱贫攻坚、民族传统文化问题;2022年职业教育关注的社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获奖项目也增加至6项,获奖类型延伸到乡村振兴、非遗人才培养模式、民族特色学徒制等主题。(3)其他主题。主要包括上述要素中未提及的项目,如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区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宁夏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中的“学分银行建设”。

最后,从省域获奖情况来看,广西是“社会服务”主题获奖的“主力军”,其2018年有3项成果获奖,主题分布在非遗传承、农民培训、脱贫攻坚;2022年获奖5项,主题集中在乡村振兴、民族技艺传承等。

四、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维度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载体,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建设的主要任务[8]。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诉求,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需要大量与产业相匹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照教育部2021年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可将获奖成果按专业类划分为:“面向所有专业”“面向专业大类”“其他”。“面向所有专业”是指成果项目适用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如2022年辽宁省《基于数字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面向专业大类”是指成果项目适用于某一特定专业,如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适用于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其他”则指学分银行建设、农民培训等未呈现在专业目录中的项目。图2反映的是民族八省区在近三届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获奖成果的专业类分布情况;由图2可知,面向专业大类的授奖项目占据半壁江山,面向所有专业开展的教学改革次之,其他类型如面向公共基础课、非遗课程等的项目成果则最少。在近三届成果奖中,面向专业大类的项目总体呈递增的趋势,2022年有26项获奖,这从侧面说明各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视度在提高。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是职业教育建设路径之一,成果奖的授奖项目也反映了区域职业教育的建设动态。例如,2022年云南省共获成果奖3项,其中2项与交通运输业相关,契合2022年《云南省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要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交通运输保障”[9]要求。

图 2 民族八省区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专业类分布柱状图

图3、图4分别将民族八省区近三届的中职、高职专业大类进行分类,分析专业对接产业的匹配度,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效益。民族八省区的内涵发展体现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特征,但产业辐射力度不强、协调度不足。如2014年农林牧渔大类获奖4项,分别来自广西、宁夏、新疆3个农业发达地区,典型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运用院校优势与企业跨界联合开展实践项目《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双主体、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切实做到精准对接、因地制宜。从2022年授奖项目来看,民族八省区高职类交通运输大类获奖 6 项,广西获奖3项、云南2项、贵州1项,与近年广西、贵州、云南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业的政策相关,也与产业需求形成对接。其中,广西基于地缘优势,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企业联合推出的《西南喀斯特地区交通土建专业“集团化、集群化、多样化”现代学徒制创新实践》项目获一等奖;云南依托边境区位优势,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聚焦国际交流,与省外单位联合推出的《基于澜湄跨境江河运输共同体的国际船员育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二等奖。这些获奖项目都体现了民族八省区对接属地优势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相比较而言,这些突出的内涵建设覆盖面相对较小。从图3、图4的数据来看,民族八省区的获奖的项目未能覆盖所有的专业大类,很多专业大类缺乏内涵式发展的支撑。

图3 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在中职专业大类的分布柱状图

图4 民族八省区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在高职专业大类的分布柱状图

五、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精准供给职业教育倾斜政策,推动民族地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有研究将民族八省区与东部、中部等区域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获奖数远超其他地区,存在地区性差异[10]。尤其是江苏、山东等职业教育发达省份与青海、西藏等省(区)之间出现马太效应,即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规模不仅存在区域内部的失衡现象,而且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民族八省区地方政府亟待采取行动计划,推动地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从政府角色转换的层面实施多元治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改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前进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自主权与管理权。一要进行放权。将各省域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下放到地方政府,让“管的该管”“放的该放”,加大各省域政策制定颁布的权力。二要进行分权。将政府的职业教育管理职能角色适当转移到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主体上,形成多元共商共治的局面。

第二,政策保障要落实落细。政策工具是地方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根据施耐德和英格拉姆的理论[11],可将政策工具分为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象征和劝告工具、学习工具。政府对于政策工具的使用需要关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利用好政策激励工具,对民族地区进行职业教育补偿与奖励支持。教育补偿,可以是在实践中指导,给予援助,如设置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奖励基金、补助项目等,也可以是技术帮扶、技能培训等;奖励支持,可以是物质性的,亦可以是精神性的,如在职业教育建设中,对表现优异的单位、个人可给予资金奖励,也可以用媒体宣传、授予荣誉称号的方式表彰。二是要巧用政策劝告工具[12][13]。劝告工具是利用价值倡导、理念认同的方式进行引导性的劝告,增加政策中的引导、宣传条目,激发主体的积极性,以解决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三,民族八省区地方政府要关注和引进先进职教理念。应以发展为主线目标,跳出区域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限制,勇于自我革新。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制定利于区域发展的教育政策,针对性地创新改进,以促均衡、提水平为动力,将迎挑战、寻机遇作为发展目标。

(二)加大区域协作的力度与频度,优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内涵结构

本研究从成果奖的内生性要素、现代化要素、贡献度要素来分析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结构演进特征,数据显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题出现内部结构失衡的现象、职业教育贡献度的主题占比较低。由此得知,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在纵向改革上挖掘还不够深、在横向跨区域上合作广度不足。为此民族八省区职业院校需要加大区域合作的频度与力度,以推进教育结构纵向、横向发展。

首先,民族八省区要积极与东部地区进行纵向深化合作。一要优化发展环境。民族八省区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要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将东部地区先进的教育手段、教育工具引入校园中,接受教育发达发展地区的“辐射”,实现教育接轨。如《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成立“产教融合东西部协作联盟”,院校要携手企业构建多种协同发展模式[14]。二要加大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的教育合作力度。如2017年教育部发文《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要搭建东部四省、东部10个职教集团与滇西10个州市的合作平台,完善滇西职业教育东西协作[15]。当前,民族八省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仍需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期能为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输送“新鲜血液”。

其次,民族八省区与东部地区强化横向互补合作。一是民族八省区从东部发达地区引进优异人才。利用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资源与环境的互异,发挥东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集中东部地区的人力、物力,为民族八省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东部发达地区向民族八省区输出优质师资。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东西部地区可以制定教师交流互派计划,号召东部地区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授课,成为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三是在充分挖掘民族八省区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东部发达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利用民族八省区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特色文化鲜明的优势,投入相应的经费与人力,发挥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

(三)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深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从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维度来看,当前民族八省区面向专业大类的成果项目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从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特征来看,仍存在产业辐射力度不大、协调不足的问题。因此,提升地方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切入点。

第一,民族八省区应进行审思。经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八省区,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画地为牢”的思维,因此端正自身认知发展理念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民族八省区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定位意识”,即明确产业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的办学模式,针对人才、岗位需求进行深度调研,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锁定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避免“追热门”办学[16]。二是民族八省区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受到“城市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更倾向于为东部沿海城市输送劳动力的办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为本地培养实用人才[17][18],加剧了地区技能人才的流失,降低了省域内企业投资的热情,也忽视了职业教育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属性。

第二,民族八省区应进行技术锁定。民族八省区作为人才资源的“蓄水池”,要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升级优化,强化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为民族地区合理培养能力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一,摒弃学历主义。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追求高学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怪象”,但是在鼓励升学的同时也往往存在盲目性,一些学校跟风追求升学热潮,甚至将升学作为招生的噱头,没有切实考虑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比例,还会造成学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导致教育投入与教育回报不成正比。因此,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既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也要供给大量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二,保持职业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19],但部分职业院校也被卷入了升学热潮,职业性式微,转而重视学术性,造成学术与技能比例失衡,轻视学生的技能学习需求,忽略学生的校企合作实训环节,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职业性”。

第三,民族八省区应助力产业发展。教育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协同创新是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需要做到“扎根地方,服务产业”以推进区域经济变革。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民族八省区人才供给与职业教育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专业分布较为散乱,未形成稳定的发展模式,且当前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仍存在同质化现象。因此,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调整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的对口专业布局。二是强化专业群建设。以民族八省区产业链与岗位层次为组群逻辑,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技能人才进行层次衔接,将不同职业、工种、岗位的技能人才进行培养衔接,构成多层次的专业群发展空间。

六、结论

本研究提取2014-2022年近三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数据,分析对民族八省区的获奖项数、主题要素与专业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观地反映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成效与不足。因此,推进民族八省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既要看到不足之处,又要探究应对之策。民族八省区一方面需要具备“见贤思齐焉”的理念,使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缩小内涵建设差距,同时也要向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东部地区学习、看齐;另一方面还要具有“纵深挖掘”的意识,聚焦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发展、专业建设形成区域产业联动,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琦,陈桃珍.内涵式发展语境下职业教育评价的新思考[J].江苏高教,2019(05):49-53.

[2]蓝洁,徐婧文,刘雪妮.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效度分析:基于两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8(27):16-22.

[3]薛寒,李奕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的持守与转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5):215-223.

[4]高岳涵,刘向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2(02):153-159.

[5]刘晓巍,朱克岚.西部民族地区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7(04):141-144.

[6]郑永进,黄海燕.近两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67-72.

[7]张新婷,顾永安,魏署光.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反思:基于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的实证分析[J].江苏高教,2023(05):82-88.

[8]吴庆国,姚本先.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现状与展望——基于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08):54-57.

[9]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17)[2023-08-16].http://jtyst.yn.gov.cn/html/2022/guihuajihua_0117/124448.html.

[10]马林才,王婷婷,阎晗,等.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理性思考与培育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23(15):7-15.

[11]曹燕.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回顾与前瞻——基于1979-2016年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文本分析[J].教育科学,2017(04):24-31.

[12]孔庆聪,童峰.政策工具视角下《职业教育法》文本内容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5):38-43.

[13]刘钰珊.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政策文本分析[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2.

[14]贵州省人民政府.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21-12-14)[2023-08-16].https://www.guizhou.gov.cn/zwgk/zcfg/szfwj/qff/202112/t20211214_72026401.html.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EB/OL].(2017-09-08)[2023-08-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1709/t20170919_314758.html.

[16]方泽强,梁伟莹,黎旋.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3(02):20-26.

[17]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64-69.

[18]张俊强.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乡村发展的理路探析: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1):1-5.

[19]张瑜,谈慧,谢永华等.黄炎培职业教育观视角下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研究[J].高教学刊,2021(12):156-159.


(责任编辑:韦慧梅,谢雪莲)

初审:李柯瑶,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