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教育不仅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整个国家发展的持久动力。边疆民族地区是共同富裕战略实现的重要阵地,边疆民族教育承担着为物质富裕提供人力资本、为精神富裕提供文化支撑的重要使命。边疆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和国家认同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边疆民族教育是共同富裕战略的关键抓手,共同富裕是边疆民族教育的价值旨归。教育与共同富裕双线耦合,有利于实现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功能最大化。耦合的关键在于,其从根本上具有结构适恰性、元素契合性和功能匹配性。即边疆民族教育在结构上与共同富裕空间布局耦合,在元素上与共同富裕作用对象耦合,在功能上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耦合。以结构耦合为基底建立内部联动机制,以元素耦合为抓手强化教育辐射力,以功能耦合为目标完善外部治理机制,是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最优路径选择。
关键词:边疆民族教育;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系统耦合理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是共同发展的。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教育不仅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整个国家发展的持久动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1]。这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教育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核心,是使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个体成长过程发挥更大作用;关键是改变边疆民族教育因自然地理位置偏远、社会人文环境复杂而令发展受限的现状。如何使教育在助力共同富裕战略实现的同时得到本质性的提升,是当前边疆民族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分析
边疆民族地区是共同富裕战略实现的重要阵地。以教育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是必然途径;促进边疆民族教育发展,对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和国家认同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从战略高度来看,边疆民族地区位于远离我国中心腹地的边陲地域,在中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有近1.9万公里边界线在民族自治地方,3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2]边疆民族地区不仅承担着与周围各国睦邻友好、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使命,更担负着维护生态安全、边疆安全、能源安全等的重要功能,是国家实施共同富裕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关键载体,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
从现实层面来看,贫困的根本是个体精神文化的贫困,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文化层面的滞后性,加剧了经济发展缓慢现象。地理位置偏远、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多宗教等的影响,更容易造成边疆民族地区物质资源获取和教育发展的困难,经济条件较差的代际传递效应更为显著。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发展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共同富裕战略实现的重要政策工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边疆民族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战略实现的核心理念。
当前,关于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内涵、价值及路径已有大量研究。一是关注教育为何能够推动共同富裕。有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教育对共同富裕的贡献度[3]、耦合协调度[4]等,为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提供数据支撑。也有研究通过复杂性思维[5]、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等,分析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逻辑理路。二是关注教育如何推动共同富裕。有学者研究指出,要加强教育的文化支撑、产业支撑、辐射支撑,[6]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实现[7]。虽然也有研究从共同富裕的视角出发,关注民族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乡村振兴等问题,为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是,专门针对边疆民族教育的研究鲜见,而且现有的研究缺乏对如何系统推进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双线耦合的深刻探讨。
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并非教育的单线输出,而是边疆民族教育内部结构、元素与功能同外部制度性因素、物质性因素及精神性因素共同作用的深度耦合。二者在动态发展中相互耦合与协调共生,有利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探索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路径,亟须从理论层面入手。本研究拟以系统耦合理论为切入点,以“结构、元素、功能”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双线耦合的合理性、必要性,深度挖掘现实困境,为打破二者原有系统界限的外在条件,建立双系统间的自然关联和相互联结提供路径指引。
二、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耦合机理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fy,L.V.)在其1968年出版的《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指出,系统可以被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8]。一切具有特定功能、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多元素构成的整体都可以被看作一个系统。[9]系统是由各种元素以一定形式相互联结形成的有机整体,其各个独立元素的递阶累加形成整体功能提升的更高阶系统。所谓系统耦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在一定的环境和结构支撑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递阶形成更高级别的动态功能体。[10]系统耦合能够使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在相互耦合中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以系统耦合理论的思维逻辑审视边疆民族教育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既可以将二者视为各自独立的子系统,又可以看作功能优化的完整系统。二者在结构、元素、功能的交融中互相作用,系统结构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而系统结构依赖于系统元素的组织形式和作用方式。该理论对边疆民族教育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实现具有重要价值,应依据“结构、元素、功能”三维共生的逻辑推动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双线耦合,以边疆民族教育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实现,以共同富裕战略反哺边疆民族教育水平提升。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战略是互为因果且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边疆民族教育是共同富裕战略的关键抓手,共同富裕是边疆民族教育的价值旨归。二者耦合的关键在于,其从根本上具有结构适恰性、元素契合性和功能匹配性。具体而言,边疆民族教育在结构上与共同富裕空间布局耦合,在元素上与共同富裕作用对象耦合,在功能上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耦合。(见图1)
图1 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的系统耦合模型
(一)共同富裕空间布局与边疆民族教育的结构耦合
马克思(Marx,K.)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空间环境的形成,空间环境重塑人的行为本身。在此基础上,列斐伏尔(Lefebvre,H.)提出“空间三元辩证法”,将空间划分为三个领域:一是物质空间,即以实践与感觉的方式描绘出来的感知的空间(perceived space);二是精神空间,即以逻辑和哲学的方式构造和想象的构思的空间(conceived space);三是社会空间,即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规划设计与展望的体验的空间(lived space)。[12]“贫富分化导致了生活方式和阶层居住空间的差异。”[13]共同富裕的本质在于解决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边疆民族教育则是促进阶层流动、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从而助力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
其一,物质空间的耦合。以经济为基础的物质空间,是边疆民族教育和共同富裕系统耦合的前提。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二者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共同富裕战略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依赖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边疆民族教育与经济环境相辅相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能支撑和人才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边疆民族教育的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资源获取等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撑。
其二,社会空间的耦合。以地域为支撑的社会空间,是边疆民族教育和共同富裕系统耦合的重要条件。共同富裕是全国所有区域的富裕,边疆民族地区是共同富裕的重点聚焦区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14]。许多边疆民族地区恰处于生态脆弱区,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灾害致使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能够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综合素养和知识技能,打破社会空间的地域限制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发展限制,为边疆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赋能共同富裕战略实现提供内生动力。
其三,精神空间的耦合。以文化为基础的精神空间,是边疆民族教育和共同富裕系统耦合的保障。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着大量跨境民族,环境、语言、习俗等的差异性致使边疆民族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务艰巨。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思想教育则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有效途径,边疆民族教育同共同富裕的系统耦合有利于精神空间的稳定。
(二)共同富裕作用对象与边疆民族教育的元素耦合
共同富裕包含富裕和共享两方面内容。富裕是所有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富裕,共享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享。富裕与共享需要边疆民族教育参与共建,这就要求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实现元素上的双线耦合。从共同富裕的“共同性”来看,共同富裕的元素等同于共同富裕的覆盖面问题,即共同富裕需要辐射的范围应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全体人民,二是所有区域。边疆民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以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为核心,在作用对象上同共同富裕战略需求耦合。边疆民族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服务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助力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获得内生发展能力;以教育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经济发展和个体发展;通过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
其一,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对象耦合性。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89%,[15]居住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且大多位于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共同富裕的本质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利于提高全国人民收入水平,边疆民族教育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跨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边疆民族教育人才供给能力,使边疆民族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适应,为跨区域人才流动提供可能。
其二,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内容耦合性。在边疆民族地区,受教育者通常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这些群体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挑战。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面向少数民族的本土化、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共同富裕战略实现进程。在边疆民族教育中,教育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当地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技能和知识,有利于他们在将来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教育内容可以涵盖传统文化、民族语言、职业技能等,使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和土地有更深刻的认知和归属感。
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全区域全面发展。在推动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系统耦合的过程,须着重关注边疆民族地区全体人民的发展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获取机会,推动所有区域的发展,保障边疆民族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边疆民族教育不被边缘化或忽视。
(三)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与边疆民族教育的功能耦合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6]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有两个维度,一是物质层面的经济生活富裕,二是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富足。所谓教育功能,即是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17]边疆民族教育承担着服务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共同作用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在价值功能上具有必然耦合性。共同富裕本身所蕴含的对缩小贫富差距、消除相对贫困、丰富精神生活、提升全民生活质量等的价值选择,决定了边疆民族教育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的关键性战略地位。
其一,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双线耦合,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在育人属性基础上同社会结构相互影响衍生的功能,经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教育水平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原因。[18]边疆民族教育在共同富裕战略实现进程承担着助力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价值。只有当群体性能力差距缩小,获得更高劳动收入者增多,财富积累能力的差距才会缩小。[19]同理,边疆民族教育发挥好教育功能,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可行能力①有效提升,这种由于区域发展限制造成的群体性差异才能有效缩小,从而为共同富裕战略实现积累坚实的人力资本。
其二,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双线耦合,有利于促进个人发展。共同富裕的关键是解决效率和公平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式,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和人的发展层面。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必要条件,是要保障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获得基本能力的机会,这也是边疆民族教育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实现的重要价值落点。边疆民族教育作为劳动力转移与输出的重要推手,承担着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知识、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重要使命,是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催化剂,在共同富裕战略实现进程具有重要价值,更为初次分配差距的缩小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因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欠缺、自然生存环境受限而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众而言,边疆民族教育是快速拥有知识技能、实现能力提升的直接有效途径。
三、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在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发展进程,边疆民族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耦合度较低的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反映在资源供给、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的不平衡上,在边疆民族教育发展进程尤其明显。
(一)边疆民族教育空间结构不均
由于空间限制下的身份固化与资源不均衡,造成边疆民族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
其一,边疆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由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教育资源、家庭条件、个人受教育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相较于其他地区低,享受的公共服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定程度造成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加大了教育结果不公平的可能性,空间的固化加剧了群体性能力差距。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条件存在差距。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西藏普通高中数量仅为40所,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人数为1982人,远多于北京市的在校生人数566人/校。[20]二是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以西藏为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9.91年,但西藏仅为6.75年。虽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5.25年有所提升,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此之外,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内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别,校际教育质量存在差距。
其二,边疆民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一方面,从区域人力资本水平来看,由于师资质量、教育资源等相对落后,边疆民族教育人才培养受困、人才成长受限。有研究表明,受师资质量、国际视野、科研水平等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毕业生在就业表现中同东部沿海地区毕业生相比竞争优势较弱。[21]如内蒙古师范大学的202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初次毕业就业落实率仅为83.33%。[22]这远低于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就业率。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建设虽同非民族地区学校区别不明显,但从质量和水平来看,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局部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且人才瓶颈制约问题突出。[23]边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亟须提升。另一方面,长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致使边疆民族地区对发展极度渴望;而工具理性一定程度地单边膨胀,[24]致使边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到位;统筹协调、操作管理、沟通合作等非认知技能教学缺失,影响边疆民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发展水平影响着人才流动能力。边疆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限制了区域人才的受教育质量和上升机会,阻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质量提高以及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
(二)边疆民族教育元素构成复杂
边疆民族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宗旨,是满足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这也是提升边疆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但受个体发展、区域发展、教育内容和手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呈现复杂性和延缓性。在同共同富裕总体战略协调耦合进程,存在个体发展水平受限、区域发展能力不足、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欠佳等问题。
其一,边疆民族地区多样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形成的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跨国界等问题,延缓了边疆民族教育发展进程,增加了边疆民族教育在价值观树立、知识文化传播等维度的难度。一方面,不同的语言环境致使边疆民族教育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理解能力培养落后于单一语言环境的非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仍在推进,同少数民族语言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语言氛围进行过渡。因此,在知识习得过程,存在一定的语言理解障碍,影响其知识获得感。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环境对边疆民族教育在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安全观等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传播提出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促使边疆各族群众权利意识日益觉醒,边疆社会既有利益格局逐渐被打破,属于不同民族身份特征、不同宗教信仰属性、不同经济阶层成分的边疆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日益显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成为边疆民族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战略实现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抓手。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地缘认同、群体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对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实现至关重要。
其二,边疆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匮乏的教育资源,制约了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从信息化水平来看,由于边疆民族地区位于经济、科技和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弱的地区,导致边疆民族教育现代化步伐较缓。虽然国家层面对边疆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支撑网络、电子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如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但由于地理位置、基础条件等的特殊性,边疆民族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仍存在问题,有的区域覆盖率不到60%。此外,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较弱,虽然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下,边疆民族地区信息化设备配置比例提升,但教师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现有的数字资源与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不匹配,具备信息化素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待加强。
(三)边疆民族教育内生功能不足
边疆民族教育承担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人力资本的重要使命,在区域经济建设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体素质提升的进程担当重任。然而,由于边疆民族教育发展能力的滞后性,导致其人才供给功能弱化。
其一,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人才供给功能弱化。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承担着重要的劳动力供给功能,是边疆民族地区劳动力输出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科技和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边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知识型社会的人才需求脱节。例如,一项针对西部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表明,单一的办学主体、趋同的办学类型及失衡的院校布局,致使高等职业教育远不能满足服务区域发展的需求。[25]
其二,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治理能力欠缺。边疆民族教育人才供给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劳动力需求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治理能力落后所致。在边疆民族地区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沟通互动功能。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范围广阔且地处边缘,经济发展速度和基础设施更新速度相对缓慢,边疆民族教育发展的载体和整合力度不足。在思想、道德、文化、宗教、舆论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人才供给能力亦相对不足,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治理理念革新速度,致使边疆民族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滞后性,落后于共同富裕总体战略进程。边疆民族教育的治理能力直接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质量,区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增加了边疆民族教育治理的难度和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更好地实现同共同富裕战略的系统耦合。
四、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的系统耦合,既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重作用的共同结果,也是新时代边疆民族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应积极促进整体结构、内部元素、价值功能的三维耦合,以增强边疆民族教育辐射力为目标,以内部联动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为保障,共同助力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通过二元机制与辐射力的共同作用,打破边疆民族教育的空间限制和能力制约,提升边疆民族教育内生动力,推动边疆民族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提供动力。一是以东西部协作为基础,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共享共通资源库,构建边疆民族教育内部联动机制。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引领,结合内部思想、语言、知识、技能教育,打造边疆民族教育的示范效应,增强边疆民族教育的辐射力,扩大边疆民族教育的辐射度。三是通过政府的宏观组织调控,辅以同产业行业的动态协调沟通,构建边疆民族教育外部治理机制。(见图2)
(一)以结构耦合为基底,建立内部联动机制
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物质空间是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系统耦合的前提和基础。实现系统结构的耦合需要以打破空间限制为着力点,通过统筹协调边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教育资源,解决边疆民族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共同富裕战略下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供给提供内生动力。
图2 边疆民族教育与共同富裕系统耦合路径
其一,深化东西部对口帮扶的协作机制。在长期反贫困实践中,我国独创性地开展东西部区域结对帮扶行动,对边疆民族教育区域资源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应进一步推动区域统筹协作,扩大对口合作范畴,强化教育合作力度。为满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求,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已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辽宁等地区选取了20所优质学校作为支持学校帮扶民族地区,建立相对稳定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机制。[26]下一步,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强化学校发展共同体机制,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文化制度、优质资源等维度加强省域、市域、县域合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增强边疆民族教育的辐射效应,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人力资本供给的质量,通过教育的资源均衡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二,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通的资源系统。电子设备、虚拟建模、数字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加入,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共通成为可能,为边疆民族教育质量提升、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实现提供新方式。当前,发展边疆民族教育,亟须以数字经济为载体,整合优质高效的教育内容,建立资源共通共享的边疆民族教育网络平台。一是形成“平台+基地+网络+软件”多渠道、全方位的民族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依托现有教育平台资源,以数字化改革更加精准地做好边疆民族教育需求分析;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及各省、市、县教育网等,搭载高等学校科研团队和项目,打造数字化教育综合应用场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对接,在更广范围实现优质共享,以数字赋能推动边疆民族教育政策集成化、全程化和精准化;建立更加完善的边疆民族教育资源平台,形成包括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学科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等的资源群。[27]二是形成边疆民族地区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系统。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拓展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鼓励发达地区共享,收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边疆民族历史、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色教育课程;构建边疆民族教育的教育教学数据库、案例库、资料库,共同探索具有边疆民族教育特色、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以元素耦合为抓手,强化教育的辐射力
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功能,边疆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强化自身辐射范围和辐射力度,从点到面推动全体人民、所有区域的物质和精神双富裕。当前,边疆民族教育发展能力和共同富裕进程之所以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除自然条件限制外,缺乏个体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也是重要原因。长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缺乏,导致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内生发展能力较弱。因此,亟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提升边疆民族教育的知识、技能补给,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育内部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辅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强化边疆民族教育的辐射力。
其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边疆民族教育不仅承担服务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供给,还承担思想、道德、文化传承的使命。因此,发展边疆民族教育,提高边疆民族教育质量,应树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历史教育、法制教育,包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等,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五个认同”,以价值观教育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形成合力,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共同的价值追求。
其二,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基础。边疆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由之路,应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作用。一是加强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工作。边疆民族地区的部分儿童由于没有语言氛围,存在进入小学后难以实现有效衔接的问题。因此,应加快推进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和低年级学生的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二是关注不同教育阶段,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关注重点和难点人群,如为有进城务工需求的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实现。
其三,以“知识+技能”为核心。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在语言、经济、能力等方面处于弱势或有特殊需求的学生。[28]提升边疆民族群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强化边疆民族教育内生发展能力培养,是边疆民族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战略实现的根本路径。一是加强基础文化教育。强化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知识的大纲解读,增加基础文化课程课时比例,并充分认识、准确把握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特色性和灵活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基本素养,强化知识可迁移能力,防止边疆民族地区返贫现象出现。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围绕市场需求及边疆民族地区特征,组织边疆民族地区劳动力人口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培养更高水平职业技能及综合素养,提升内生发展能力。例如,贵州省通过“双培”行动共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76614人,脱贫率达100%,参加“双培”和“推普兴乡”行动培训后,总计实现就业26559人,实现创业2171人。[29]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技能教育对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其四,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助。“缺少信息和技术是致贫的重要原因”[30],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进程较慢的重要因素,提升边疆民族教育数字化能力是发展前提。一是优化教学手段。在教育过程,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助,加大对电子教学、数字媒体的应用,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学生获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如在虚拟建模中进行实操演练,既帮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又能节省厂房建设经费。二是消除数字鸿沟。一方面,着力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学生数字化能力提升进行定向财政扶持,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提高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和共享性。另一方面,打造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本土教师队伍,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开展现代化教学培训。例如,2021年,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举办“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专题研讨班”,旨在以“互联网+教育”为目标,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发展,实现真正的师资力量长效保障。
(三)以功能耦合为目标,完善外部治理机制
边疆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实则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31]推进共同富裕战略实现,应重视边疆民族教育同外部的共享发展。加强同政府、产业行业的联系能够使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教育发展实现成果互通共享,让边疆民族教育的辐射力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过程,须进一步提升边疆民族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通过同政府、产业行业之间的联动,弥补边疆民族教育内生功能不足。
其一,强化政府对边疆民族教育的组织调控机制。一是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人才资源引进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边疆民族教育的政策保障。例如,可以出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对口帮扶实施方案》,细化教育发展质量较高地区对边疆民族教育的帮扶方式、帮扶力度等,以补齐教育短板、坚持因地制宜为突破口,在产业、人才、资源、技术等全领域实现边疆民族教育协调发展,以边疆民族教育水平提升推进共同富裕战略实现。二是针对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出台指导意见与实施方案。例如,浙江省出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争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政策引领带动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的能力,对边疆民族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战略具有参考借鉴价值。三是形成边疆民族教育治理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以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实现为目标,建立边疆民族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努力形成具有推广价值和可操作性的边疆民族教育治理经验,更好地服务共同富裕战略。
其二,完善产业行业与边疆民族教育的动态沟通机制。产业行业是共同富裕的实然载体,是边疆民族教育人力资本输出的主阵地,对接产业行业需求提升边疆民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必然选择。边疆民族教育应强化与产业行业的沟通合作,建立完善动态沟通机制。一是以产业行业需求为引领,及时调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真正服务产业行业需求的边疆民族地区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人力资源。二是建立政府主导、产业行业参与、学校负责的边疆民族教育就业工作合作组织,加速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为边疆民族教育人才培养、人力输出搭建平台。同时,根据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特色,发挥教育的优势,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各级各类人才的合理分配和流动。在提高边疆民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注释:
①可行能力理论,是森(Sen,A.)基于人的生活活动与生活状态的理论分析与评估框架,即个体实现某种生活状态需要进行的所有活动、功能的集合。该理论多用于对经济不平等问题和贫困问题的分析。参见: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2]吕朝辉.边疆治理视野下的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
[3]王奕俊,等.职业教育对于共同富裕贡献度测度分析与提升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3(03).
[4]苏德,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测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06).
[5]任雪园,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思维逻辑与行动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23(04).
[6]江涛,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教育之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4).
[7]刘复兴.教育与共同富裕——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22(08).
[8]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46.
[9]Bertalanffy, L.V.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General Systems Theo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72(04).
[10]Friedel, J. K., et al.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the Effect of Site Characteristics in Humid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s[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2006(0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12]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前言.
[13]孙全胜.论马克思“空间正义”的三重向度[J].社会科学家,2023(01).
[14]王睿,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分析——以四川省藏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20(03).
[15]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EB/OL].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105/t20210511_1817195.html.
[16]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7]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1.
[18]赖德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J].教育研究,2023(06).
[19]刘尚希,等.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中国的逻辑与选择[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52.
[20]中国统计年鉴2023[EB/OL].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3/indexch.htm.
[21]白贝迩.教育现代化视角下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振兴的困境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21(06).
[22]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http://xxgk.imnu.edu.cn/info/1067/5771.htm.
[23]童书玮.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与教育优先的几点思考——以云南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24]何博.边疆多民族背景下的高校“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研究——兼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问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1:32.
[25]马鸿霞,等.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进程、挑战与变革——基于《规划纲要》发展回顾与“双高计划”前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4).
[26]以教育数字化撬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2/2022_zl12/202204/t20220420_619708.html.
[27]苏德,等.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方位与具体路向[J].教育研究,2022(06).
[28]格拉德.教育公平:基于学生视角的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29]“双培”行动助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贵州民族报,2022-04-18.
[30]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等.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M].重庆:重庆出版社,2020:226.
[31]徐巧云,等.乡村振兴背景下边疆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
The Prospects for Ethnic Education on Borderlands to Serve Common Prosperity
Su De, Zhang Miao-yi
Abstract:Unifying material prosperity and spiritual prosperity, common prosperity is an essential need of socialism,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a long-term strategic goa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s an essential undertaking,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mon prosperity, but also a lasting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country. The ethnic areas on borderlands are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trategy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ethnic education on borderlands bea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providing human capital for material prosperity and cultural support for spiritual prosperit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on borderlands is crucial for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trategy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Ethnic education on borderlands is a key lever in the strategy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to ethnic education on borderlands. The coupling of education with common prosperity helps to maximize the function that ethnic education on borderlands serves common prosperity. The key to the coupling of education with common prosperity lies in a suitable structure, compatible elements, and matchable functions. That is to say, ethnic education on borderlands is structurally coupled with the spatial layout of common prosperity, elementally coupled with the objects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functionally coupled with the strategic goal for common prosperity. Therefore, the optimal channels through which ethnic education on borderlands serves common prosperity include establishing an internal linkage mechanism based on structural coupling, 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radiation through elemental coupling, and improving ex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by aiming at functional coupling.
Keywords:ethnic education on borderlands; common prosperity;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theory of coupling of systems
(责任编辑:杨雅文)
初审:白虹雨
复审:王晓燕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