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视角

作者:党宝宝来源:《西北师大学报》2024年第2期


摘 要: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入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依然较弱,理科教师的培养与补充机制还不健全,传统民族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理科教育文化生态失衡等。为此,提出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几项对策:全面提升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理科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建立理科教师培养与补充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国家统编理科教材的使用;改革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高考招生模式,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试为主的高考模式过渡;促进智能教育与理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理科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要求。“十四五”之际,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当前,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类人才,尤其是高质量应用型的理工科人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理科教育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高质量的理工科人才,是亟需突破的瓶颈。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基础薄弱[1],城乡理科教育质量存在一定差距,普遍缺乏高质量的理科教师,传统理科教学模式局限性日益凸显[2]。进入新时代,系统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找出应对策略,科学推进理科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我国民族理科教育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于1990年7月在兰州召开了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民族地区高等理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分流培养的宗旨,总结了我国90年代民族地区高等理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这次会议对我国民族地区理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学者们引入了众多西方少数族群教育理论,如“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文化参照框架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从文化与教育关系的视角反思了我国少数民族理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入21世纪,学者们聚焦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理科教育问题,认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理科学业表现状况整体不容乐观[3],特别是西北高原地区中学生的理科学业质量堪忧[4]。有研究者指出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的文理科专业人数严重失衡[2],高层次理工类专业性人才缺失,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力量的提升[5]。纵观国内民族理科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理科学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二是聚焦民族地区中学生理科学业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

第一方面的研究,核心是要明确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质量的要素与机理。有研究者认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与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深刻影响着学生理科知识的主动建构与生成[6]。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解决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薄弱问题的重点应聚焦在语言教育模式的转变上,揭示语言教学模式影响理科学业发展的机理[7],分析理科教学中语言表征系统的发生机制,从而实施科学的语言教学模式,这是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理科学业发展的关键[8]。也有研究者认为制约少数民族学生理科学业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理科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9]。总之,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语言是影响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如理科课堂教学模式、教材编译、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质量的提升策略。2012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有研究者分析了西藏、新疆等地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主张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构建符合少数民族学生思维特点的数学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培养民族地区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研究者提出采用“仿真模拟实验”的方式,以解决民族地区学校实验设备不足的难题[10]。还有研究者将问题的突破点直接指向了语言教育模式,主张民族地区中小学应把国家通用语言作为理科课程主要的教学语言,改革复杂多样的语言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理科学习兴趣的培养[11]

从世界范围看,英国、美国、芬兰、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极为关注少数族群的理科教育问题。例如,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少数族群理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完善少数族裔的基础教育设施;特别是在少数族裔集中的区域,积极完善信息化教学设施;不断优化少数族群理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扩充少数族群理科师资,逐步提升理科教师的教学素养。[12]并且美国十分重视理科教师入职阶段的实习与培训,实行问责制的实训模式,注重理科教师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与综合教育能力的培养[13]

文化生态理论认为,少数族群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由学校系统内部因素失衡造成的,也受外在的社会性因素影响。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奥格布教授在《人类智力测验: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和《自愿与非自愿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理论对学校表现的隐语》等著作中提出,分析少数族群教育问题时,要全面考察少数族群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语言、社区力量、族群认知特点和生存环境等因素对教育产出的影响[14]。文化生态理论将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系统与学生发展看作是有机融合的完形系统,认为审视少数族群教育问题时要看到文化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作用。主张在动态的多维系统空间中,以“自然发生”的视角分析教育问题,强调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本文尝试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从微观的学校教学实践(如语言教学模式、师资队伍与考试评价方式等)、中观的理科教育体系和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层面,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二、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语言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较弱,理科学业成绩提升缓慢

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保障,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普及和提升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实施了民汉双语教育模式,40多年过去了,多种语言教学模式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沿用[15]。截至2019年初,全国共有342.51万名民汉双语学生,其中,小学阶段共有199.51万名双语学生,占双语学生总人数的58.25%;初中阶段共有74.19万名双语学生,占双语学生总人数的21.66%;高中阶段共有35.60万名双语学生,占双语学生总人数的10.39%[16],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的双语学生占比依然较大。长期的实践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推行的语言教学模式(“一模式”和“二模式”)都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的教学模式仅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高考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试科目难度较低,最终难以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另外,把少数民族语言作为理科教学语言,需要建构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课程体系,但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以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为主并加授民族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难以通过一门语言课程熟练地掌握民族语言,学生毕业、中考和高考与民族语言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理科教师培养与补充机制不健全

教师作为教育诸要素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保证教育平等和公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质量的关键也在于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理科师资队伍。

第一,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着理科教师培养的封闭式循环路径。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学业普遍较弱[9],但受惠于民族高考差别化支持政策而进入民族院校学习,毕业后又回到民族地区任教,久而久之,民族地区理科师资培养就形成了从民族基础教育到民族高等教育,再回归到民族基础教育的“封闭”循环发展模式。第二,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与语言环境等因素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理科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一直存在,教师中的非师范从业人员比重较高。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理科师资基本都来源于民族院校的民语类理科专业毕业生,他们也是目前肩负民族中小学理科教学任务的中坚力量。而我国民族院校的民语类理科专业和培养理科师资的师范专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能力、教学实践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第三,理科课程教学中跨专业任课现象较为普遍。西部高海拔地区及农牧区,常常存在文科类专业教师教授理科课程的状况,这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11],这不仅破坏了“学教一致”的教育生态,也无法从根本上提升理科教育质量。第四,理科教师的补充机制还不健全。西部民族地区的理科教师老龄化及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高海拔地区学校的理科教师严重不足[6],且理科教师的补充形式较为单一。

(三)民语类理科教材已不能适应民族地区学生发展的要求

教材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好的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和媒介。教材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话题[17]。经过70年的探索,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全国约有1万多所学校使用21个民族的29种文字编译出版的各类教材,每年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500种。

然而,随着西部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普遍提升,民语类理科教材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部分民族地区使用的民语类理科教材采用“直译”人教版教材的方式,出现了“文字符号翻译的精准度不高、部分专业名词的翻译缺乏统一的界定与标准”等问题;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表征方式、语法结构、语义特点等都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科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影响学生知识认知的准确度。许思安和郑雪的研究证实了少数民族中学生双语阅读时可共享同一条认知资源,但是在数学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运用与体验、数学思维的速率等方面显现出不同的特征[18]。这表明,不同的语言文字教材及其表征方式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另外,部分地区的民语类理科教材长期没有修订,教师用书等配套资源严重不足,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四)传统民族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西部民族地区理工科人才的匮乏需要审视传统民族教育体系和基础教育阶段的理科教育现象,一方面,以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束缚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民族院校文理科专业分布直接影响少数民族中学生选择文理科专业的比率。

第一,传统民族教育体系对学生理科学业发展的影响。(1)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束缚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长期生活在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未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之前,常常以民族语作为学习语言。接受小学教育时,他们只能进入民语类学校学习,且多数学生选择了以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的学校,直到他们高考,又再次选择民族院校或者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语言类或师范类专业,这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以至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返回民族聚居区就业。(2)传统民族理科教育无法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教育体系。少数民族学生从上民族幼儿园一直到上民族大学,学校体系看起来似乎很完整,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民语类学科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的理科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民语类高层次的理科人才,更需要建立以民族语言为主的理科教育管理、理科师资培养、理科课程教材、理科教育科研等庞大而复杂的理科教育体系,这是很难实现的。(3)相对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减少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长期生活学习于民族聚居地区的学生,跨族群互动交往交流的机会较少,学习的空间场域相对封闭狭窄。

第二,民族院校文理科专业布局的结构性失衡加剧了中学生文理科选择的两极分化现象。笔者通过对我国几所民委直属院校的文理科专业的设置情况分析发现,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中,确实存在“文多理少”的专业分布现象,部分民族院校文理科学生的比例高达7∶3。一方面,由于民族院校中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理工科专业较少,民族聚居区学生倾向选择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相关的文科专业,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文科学生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院校的比例;另一方面,传统民族教育体系中,学生普遍倾向选择文科专业,这都从源头上制约着理工科人才的培养规模与质量。

(五)教育信息化的促进作用未充分发挥

近年来,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助力“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并通过加快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教育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育信息化实践与运用程度依然不高。具体表现为:第一,随着义务均衡化战略的实施,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育信息化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对于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效率仍然较低,没有建立县域内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第二,理科教学中信息化软件资源欠缺。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普及、国家统编教材的推进使用,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资源将迎来更新,信息化的软件资源也随之需要改善。第三,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师还未能充分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虽然教师迫切希望借助智能化的教学设施提升学生的理科学习兴趣和热情,但他们对于智能化设备与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并不熟练。

(六)理科教育文化生态失衡

教育的发展变化受自然与文化社会环境的制约和调节,建立与文化环境相适应的教育生态是客观必然[19]。滕星教授认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14]。长期的田野研究发现,民族聚居区理科学习的文化氛围十分淡薄。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现象,第三产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较大,第二产业的贡献较小,失衡的产业结构制约着区域人才需求规模,即区域内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数量相对较小,使得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的供给侧矛盾加剧。另一方面,在农牧区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常常忽略理工科教育的社会功能,“重文轻理”的社会就业观和择业观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选择理工科专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于建构和谐、平衡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区域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教育要素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发展必须着眼于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不断优化民族教育结构和教育要素组合,促进民族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一)全面提升师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理科学习中的基础作用

公民只有具备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才有助于受教育权利、就业权利、文化权利和经济权利的实现,从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与文化心理基础。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提升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质量的突破点在于建构从幼儿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与国家主流教育体系的融合;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贯通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教学语言的理科教学体系;民族教育持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使民族地区幼儿园、中小学课程方案与普通地区接轨。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后,他们可以顺利进入普通小学、普通中学、乃至普通大学学习,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民族院校或民语类专业。破除因语言教学模式不同造成的教育壁垒,少数民族学生的文理科专业选择也不再受语言教育模式的束缚,可以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学业发展路径。当然,民族地区语言教学改革中要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关系,坚持“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在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同时,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需求。

(二)建立理科教师培养与补充的长效机制

第一,建立多渠道的理科教师培养与引入机制。目前,民族地区理科师资培养最显著的特征是低水平、过程封闭循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限制,使得内地的、普通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无法进入民族地区的学校任教。因此,要继续加强政策倾斜,打破西部民族地区语言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现民族地区理科课程教学向国家普通教育体系并轨。革新教师招聘模式,保障教师分布和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逐渐改革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民语类理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增加普通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理科人才培养的比重;另一方面,规范我国西部综合性大学理科类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即通过国家师范专业的专业认证,不断为西部民族地区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力量。

第二,切实提高理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理科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不断优化理科师资结构,减少跨专业任教现象,并通过“国培”“省培”“校培”以及校本教等方式,运用“互联网+”等多种培育手段,提升理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同时继续落实好“对口支援”帮扶工作,推进理科教师“教—学—研”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提高其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

第三,建立理科教师的长效补充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及其在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加强对高海拔和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建立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理科教师补充机制。一方面,通过大学生顶岗实习、教育实习和支教等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民族地区教育实践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的专业优势,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民族院校民语类理科教师的培养方案,提高普通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理科人才培养的比例,长期为西部民族地区补充优质的理科师资。同时,严格民族地区理科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聘任中突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素养等内容的考核和评价。

(三)全面推广使用国家统编理科教材

教材是社会稳健的重要元素,通过传递规范性信息,塑造和改良个体的行为与思想[20]。目前,我国主要有壮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彝族、景颇族等民族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采用不同的语言教学模式授课,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用于辅助教学。随着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民语类理科教材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民语类理科教材要逐渐向统编教材过渡,这是我国各民族学生有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当然,民族地区的理科教材向统编教材过渡,并非取缔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语言,国家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尊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地区的学校也要保留必要的民族文化课程与教学内容,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有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和机会。推行中还要坚持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原则,规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

(四)改革西部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高考招生模式,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试为主的高考模式转换

随着西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以民族语言考试为主的学生人数比重逐渐下降,势必要改革西部民族地区的高考招生模式。西部民族地区现行的高考招生模式复杂多样,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普通高考招生计划设“普通类”和“单列类”两种类型,“普通类”招生计划面向各民族考生报考,“单列类”招生计划面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11个民族考生报考;选择应试民族语文科目的考生,单独设置招生计划,其中,语文、数学、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试卷和答卷,民族语文科目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试卷和答卷(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四川省有藏、彝文“一类模式”,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9+3”等招生模式。实践中发现,西部民族地区中学理科教育薄弱问题,常常出现在以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的学校。因此,要积极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简化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考试模式和招生办法,理科课程逐步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试,逐渐做到“同科、同文、同卷”,最终完成多种民族语言考试、多样化的招生制度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试为主的高考模式转换,摒除长期以来“民考民”与“民考汉”制度的局限性。但是,民族地区高考招生改革中也要兼顾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意愿与需求,如把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纳入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去,作为相关专业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五)以智能教育促进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能教育与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度融合,是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宏观层面,应建立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智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建构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民族理科教育理论;微观层面,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师专业发展,建构有利于民族地区理科教师终身发展的服务机制。如建立智能化的民族理科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向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理科知识学习平台,推进优质理科教育资源共享,充分满足西部民族地区师生可持续发展学习的需要。同时,建立智能化的基础教育监测指标与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动态监测、评价西部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成就,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借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智慧平台,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六)创新理科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

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经济环境、语言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的理科课堂教学形态复杂多样,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21]新时代,亟需变革传统的理科教学方式,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理科教学质量。第一,不断创新理科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互联网+课程教学”的智能引领作用,开展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教学研活动,激发学生理科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唤醒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让理科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第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加强科创实验室建设。第三,发挥好中小学课后服务作用,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第四,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学生理科学业品质的变化规律,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理科学业自我效能感、理科学习行为倾向性、理科学习动机的特点与规律,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特别是要提升高原农牧区中小学生家校合作的质量,发挥好家庭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规划中的作用。

四、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将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建构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将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地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合,建构包容开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夯实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基础,优化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结构,打造理科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的理科教育质量。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质量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明确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创新理科教育模式;探明少数民族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本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转换的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监测与评价机制;继续深化理科师资队伍能力素养结构及培育路径的研究,推动建设西部民族地区高素质专业化的理科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白亮,万明钢.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教育供给侧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07).

[2]万明钢,蒋玲.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的“理工科问题”[J].教育研究,2016(02).

[3]郑新蓉.专题:少数民族理科教育现状与对策[J].教育学报,2015(01).

[4]贾旭杰,孙晓天,何伟.关于民族地区数学课程难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3(02).

[5]徐永琳,范忠雄.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11(04).

[6]许亚锋,杨小峻,曹玥,姚军.西藏中小学理科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1(02).

[7]万明钢,刘海健.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2(08).

[8]杜亮,王伟剑.通往“科学”之路:维吾尔、哈萨克和藏族学生文理分科选择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报,2015(01).

[9]郑新蓉,王学男.少数民族理科学习困境的因素分析[J].教育学报,2015,(01).

[10]贾旭杰,何伟,赵岩.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育亟待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中国民族教育,2012(11).

[11]党宝宝.藏族中学生理科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甘肃藏区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9(04).

[12]党宝宝,万明钢.美国大学少数族裔STEM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01).

[13]Salto L M,Riggs M L,De Leon D D,et al.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 high school and collegestudentsreport STEM-pipeline sustaining gains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Loma Linda University summer health disparities research program [J].Plos one,2014(09).

[14]滕星.教育人类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33,335.

[15]王鉴.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04).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jytjsj_2019/.

[17]王世忠,王明露.“十四五”时期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发力点[J].中国民族教育,2021(03).

[18]许思安,郑雪.少数民族的认知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12(08).

[19]袁同凯.教育人类学简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5.

[20]高远.民族教育:教材与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09).

[21]郭衎,刘怡轩.民族地区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的问题与对策——基于G省N州的调研[J].民族教育研究,2021(01).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High-Quality Science Education in Western Ethnic Areas from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heory

DANG Bao-bao


Abstract: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Entering the new era,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ethnic areas is still facing many challenges,such as the weak foundation of students’national language and writing skills,the inadequate training and sup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science teachers,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science education.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western ethnic regions i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national language and writing ability,construct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raining and supplementing science teachers in western ethnic regions;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use of national unified science textbooks;Reform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model in ethnic regions and transition to 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based on national language and writing examinations;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Innovate scienc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imulate students’enthusias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Keywords:western ethnic areas;science education;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high-quality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周蓉)

初审:伍鹏辉

复审:王晓燕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