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建设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价值与路径

作者:罗妍 马丽琳来源:《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年第3期


摘 要: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教材建设是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抓手。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的使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举措,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推行统编教材,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民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具有突出的现代化价值,是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有力举措,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先进理念落地,推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统编教材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要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增强教材建设的时代性,科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整体性与多元性的关系,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处理好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以统编教材为抓手,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变革转型;处理好内生性与外在性的关系,用好外部资源,立足本土人才培养。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安全;意识形态;民族教育;统编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四大任务,首要任务是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1]。民族地区现代化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跟时代步伐,融入全国发展新格局。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从工业、经济发展拓展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现代化等各方面,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在党的领导下朝着现代化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这体现在“两个优先”上:“把民族教育事业作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优先发展”“把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重点,优先发展”[2]。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了民族地区教育方针:尊重少数民族的办学形式和特点、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升学优待和经费资助、设置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等,不断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198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扶持和发展民族教育的具体措施。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1992年,《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3。20世纪80至90年代建立了完善民族学生考试招生优惠政策,利用内地优质资源举办西藏班、新疆班。200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为主,与国家扶持及发达地区、有关高等学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相结合,共同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4这一时期,民族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整体教育水平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进入新时代,2015年召开了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同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为导向,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5。党的十九大之后,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国家着力破解民族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民族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稳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稳步推进,教育信息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作为“后发型现代化”教育范式,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仍面临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教育质量不高、内涵式发展不够。有学者指出,在实际工作中过分关注指标数据,局限在规模、数量等物质层面的增长,忽视了教育质量和教育内涵的提升,仍普遍存在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的问题6]。二是追求现代性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矛盾。面对强势的现代文化,民族地区教育面临传统教育模式式微、民族文化传承师资不足以及照搬发达地区教学方式的问题6],民族传统文化可能面临传承危机。三是教育不均衡问题制约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基础和起点不同,在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发展质量等方面,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7]。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不足,成为他们学习现代知识技能的制约因素,影响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正如有学者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形成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群体认同感的共同纽带,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是学生作为个体得以社会流动的桥梁。”8]

课程教材建设是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抓手。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的使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视域中,聚焦统编教材建设和使用,对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问题进行探析。

二、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推行统编教材的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民族地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其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构成了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区别9]。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同样必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民族地区统编教材的推行使用也必须贯彻这些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政治前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全方位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和最大特点,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10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样表明,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体制与国家健全的民族教育管理机构,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教材领域作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沿阵地,必须站稳立场、把好方向。统编教材建设集结各领域高水平专家,以高要求创新“五个审查”机制、以快速度开展大规模试教试用,体现出高效的组织领导力、动员力和执行力11,生动证明了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民族地区整体推进统编教材,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突出价值引领,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优势。

(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9]民族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必须关注民族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宏观背景下的特殊性,适应民族地区的特点。精神文明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民族教育在育人方面更要注重精神层面,推进各族人民群众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精神品位的现代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顺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赋予各族群众获得适应现代化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随着现代化进程,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价值诉求更为多元,文化自觉更加强烈,对优质教育、精品教材的需求更为迫切。统编教材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果,是适应人民需求的优质精品教材,其在推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意愿、回应人民需求。

(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创新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国相匹配的具有高质量教育供给、高效率教育衔接、高水平教育公平为特征的新时代教育发展体系的总和”12。对于民族地区而言,需要加快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大力缩小各民族、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随着帮扶政策的实施和财政资金的倾斜投入,民族地区在办学条件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教育质量方面仍有差距。以统编教材推行使用为抓手,及时将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传达到少数民族学校和学生,推进民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少数民族学生从“能上学”到“上好学”。

三、统编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和意义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13]统编教材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主流,将培养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及文化有高度认同感的人作为铸魂育人的首要目标。民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关系到民族团结、文化认同,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性举措。

(一)民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的政策背景

其一,民族地区实施民汉双语教育的政策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地区逐步建立了采用国家通用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双语教育体系,形成了民汉双语教学课程和相应的教材体系。双语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模式以民族语教学为主,同时加授《汉语》课;二类模式以国家通用语教学为主,加授《民语文》课。其中一类模式学生《汉语》课使用的是专门为民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二类模式学生语文课的开设和教材使用与汉族学校基本相同,一般使用全国通行的国家通用语教材。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教材体系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课程教材体系。随着统编语文教材使用,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族地区使用统编三科教材是一项重大政策举措,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相对独立的教材体系,意味着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开始与全国并轨。“三科统编教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民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不仅是教育教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方向问题,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教育和教材建设的重大决策。”[14]

其二,民族地区使用统编三科教材的政策实施。2012年,教育部开始启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写,2016年经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批准,从2016年秋季学期进入试点使用,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小学、初中起始年级投入使用,部分民族地区如新疆也开始使用统编教材。2017年教育部启动高中三科统编教材编写,2019年逐步投入使用。自此,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建设全面完成,有力推动立德树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2019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实施方案》,全力做好教材使用工作。同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出台《全国大中小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要求民族地区逐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使用,并对民族地区使用三科统编教材的时间提出了要求,相关民族地区也据此出台了推行统编教材的政策和方案。2019年秋季学期,全国12个省、自治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民族地区均投入使用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2022年秋季学期,民族地区高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高中三科统编教材,计划至2025年实现统编教材全覆盖。统编教材推行过程中,国家高度重视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扶,组织开展“统编教材西部巡讲”活动,重点面向“三区三州”的相关地区开展现场培训,全力推动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使用落地。

(二)统编教材对于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

其一,民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是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有力举措。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教材建设这一国家事权。在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思想指导下,国家教材制度体制也发生重大变化。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教材局成立,国家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管理办法》,第一次将民族地区教材审核管理的权责提升到国家层面,大力加强民族地区教材管理。这一系列举措是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集中体现,而民族地区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正是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应有之举。

其二,民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主线。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统编教材对于增进“五个认同”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研究统计,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含有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高达52.39%”[16,涉及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地理认同等方面,充分贯彻了立德树人要求。统编语文教材全面、系统、有机地体现了“五个认同”教育内容,编入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选文;以培养国土意识为着力点带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针对性地选取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选文,旨在增强学生的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统编历史教材“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实为依托,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17]。统编三科教材是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集中体现,也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依托。

其三,统编教材使用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未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前,民族地区民语授课学校主要使用《汉语》教材。《汉语》教材的编写依据为《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13年发布)等文件。该教材定位为第二语言教材,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要求较低。与统编语文教材相比,该汉语教材的字词量、古诗词量较少,课文篇幅短,几乎没有文言文,语言理解、运用和写作的要求明显低于统编语文教材。相关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汉语文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教材文化多样性和内涵性不够突出。”18]《汉语》教材的定位及其建设水平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导致学习《汉语》课程的一类模式学生语文学业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发展。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群体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发展、更好地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统编教材作为一项教育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缩小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推动民族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学生都能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

其四,统编教材使用促进教育改革先进理念落地。教育现代化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五育并举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从传统的基础知识向能力的提升,从全面发展向个性发展的提升,从认知教育向非认知教育的提升,构成了人才培养理念的迭代升级”[12]。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相对滞后,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应试教育导向相对严重,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教材科学性时代性不足,种种不足制约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统编教材是落实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先进理念的优质载体,有利于增强民族教育育人实效。以统编语文教材为例,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统编语文教材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有机融入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素养。2018年,教育部组织对统编语文教材使用进行回访调研,发现“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读新教材,教师对新教材的总体满意度达90%,对教材的思想立意、内容选材、呈现方式等给予较高评价”[19]。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研究”课题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县域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统编语文教材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2020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对相关民族省区使用统编教材情况监测发现,虽然民族地区教师使用统编教材存在一定困难,但统编教材有效倒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逐步调整、改变固有认知结构和教学定势思维,以适应统编教材要求。

其五,统编教材有助于推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国家建设、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信息交换的重要语言工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民族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国家统编教材的全面推行使用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施。民汉双语教育经过几十年发展,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环境显著改善,教育水平普遍提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条件逐渐成熟。相应的语言政策、双语教学政策不断调整,以适应民族地区的语言环境变化。民族地区语言教育政策逐步转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主的发展趋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有利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有助于民族教育融入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之中。统编教材使用开启了民族地区大范围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的序幕。随着统编三科教材使用,民族中小学其他学科也将逐步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民族地区将逐步实现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教材并轨。这意味着民族地区课程教材建设将逐步纳入国家课程教材建设总体规划,加速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

四、统编教材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70多年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的教育仍存在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与我国发达地区仍存在差距。“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在过程基础上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即在时间、空间和要素‘三维度’上现代性——人性、公平性、个性、民主性、生产性、终身性、创造性、法治性和专业性等的相对增长,以此促进现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8民族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育质量不高、内涵式发展不够,民族文化传承存在危机,以及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公平有待提高。充分发挥统编教材功能价值,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

(一)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增强教材体系的时代性,科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是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在课程教材领域的直观体现就是教材的现代性或时代性。统编教材在处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问题上具有典范性,较好地体现了教材在时代性与经典性之间的平衡,对于民族地区教材建设是有益借鉴。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为例,我国古代作品占总篇目比例为41%,今文所占比例为42.5%,古今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作品归为古文,以后的作品归为今文)比例匀称20。又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科幻探险”单元选用了航空英雄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和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两篇时文,体现培育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导向。相比之下,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的时代性有待提高,以2020年在用的彝语文教材(由四川省教育厅、凉山州教育局编译)为例,较多选文源自民间传说,或者反映旧社会的悲惨生活,最近的“时文”也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语文教材普遍存在时代性不够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修订周期长,党的最新理论政策进入教材比较滞后,反映时代精神变化、新的教育理念不够及时,知识内容陈旧;另一方面是没有处理好现代性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往往把重心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

民族地区课程教材建设,必须处理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进行持续的现代化改造。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管理办法》对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编写做出规定:“教材内容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坚持与时俱进,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生动展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实践、新业绩、新作为,及时反映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新变化新成果新趋势,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总结提炼,增强筛选辨别意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应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重选择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与现代文化精神契合的内容,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促进学生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和生活方式上的现代化。二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字教材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面对文化传承面临的困难,应高度重视保护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和保存语言文化资源,需要以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开放性的态度去筛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生动展示各族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实践、新业绩、新作为,使教材贴近教学实际,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性。

(二)处理好整体性与多元性的关系: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正确对待多元文化

统编三科教材中系统有机融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重要载体。“践行‘多元一体’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统编教材的首要原则,‘多元一体’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前提。”21]“多元一体”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整体性与多元性的关系。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都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统编教材体现的就是这种强化一体、尊重多元的文化意识。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系统融入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和理念,以爱国教育为价值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情感依托,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统编语文教材具有“以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22的特点;统编历史教材围绕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创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选取各个时期的典型事例和史实来呈现中国古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相比之下,民族地区教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仍显不足。一些自编民文教材(以民语文教材为主)在文化开放性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相对局限于本民族文化,而忽略其他民族的文化要素,没有充分体现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

民族地区教材(以民语文教材为主)要以统编教材为典范,并与统编教材形成育人合力。一是内容思想要与课程标准及统编教材对标。民文教材的编修要以中央精神和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在内容上与普通中小学相对应的学科教材进行对标,确保将政治标准落实到思想倾向、中心内容、教材选材、知识点、历史人物事件、专有术语等各方面。二是正确处理涉民族关系内容。对于教材中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要着重阐明中华民族的共性,恰当表现民族个性,多讲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历史上各民族间曾发生的矛盾冲突。三是正确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展示,要避免简单、片面、封闭的倾向,如把文化单纯地理解为民俗传统、服饰节日等,而要深刻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涉及宗教的民族传统文化,要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避免在教育领域宣扬宗教。对于民间风俗习惯,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甄别和去除其中不符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内容。

(三)处理好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以统编教材为抓手,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变革转型

课程教材建设是系统性工程,统编教材使用是一个突破口。应把握好统编教材使用的机遇,推动民族地区整个课程教材建设的变革,从而促进整个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整体上解决课程教材领域机制体制中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以民族文字教材为例,过去民文教材管理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文教材实行审定制度,建立了省内和跨省区的教材审核机构及相关制度。在这种机制保障下,民文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历史成就。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文教材建设水平已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新时代国家教材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高度重视对民族地区教材的管理,并做出了新的制度设计。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的使用,是国家对民族地区教材建设整体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举措。这不仅会引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原有的双语教育模式、考试评价制度、师资保障等都会为适应统编教材而进行调整。如,为了保障统编教材使用,相关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对教师队伍进行调整,配齐配强三科教师,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帮扶,推动非专业教师实现转型。又如,民族地区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使用,教育部门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泛配备使用“班班通”“智慧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民族地区应以统编教材使用为抓手,推动整个课程教材领域的迭代升级,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四)处理好内生性与外在性的关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立足本土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和帮扶力度,努力补齐全国教育现代化短板,努力实现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教育优质公平。但是,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无法仅靠外力帮扶实现,没有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坚持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理念,即“以培育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为切入点的现代化发展理念”23]。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激发民族地区内生潜力”,涉及依靠民族地区自身教育发展能力提升的内生路径。一方面,统编教材政策是外在力量帮扶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快速推广先进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示范性经验。伴随着统编教材使用,教育部在相关民族地区实施了配套保障措施,包括长期跟踪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开发配套教学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和巡讲等。这一系列措施都有助于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通过共建将政策等外在力量最终内化为内生动力,改变教育发展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力求满足民族群众现代化的教育诉求,立足培养本土人才,着力培养“民汉兼通”人才,将优质教育转化为少数民族发展的经济红利和个人的成长红利,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宗旨,以人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根本动力,以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为实践路径。国家统编教材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要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来擘画和定位民族地区教材建设,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需求,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体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需求,充分发挥教育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功能。二是要坚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持科学系统思维,树立大教育观,聚焦教育体系内部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教师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不断改革不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具体机制。三是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推动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视发挥课程教材体系在政治导向、价值观塑造、文化传承方面的育人功能,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李克强主持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汪洋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29(01).

[2]李怡霖,陈恩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6):21-24.

[3]陈立鹏,闫芸.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策建设百年历程[J].中国民族教育,2021(06):11-14.

[4]刘孙渊,车双龙,王路路.民族地区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特征、现实挑战与变革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05):42-49.

[5]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2015-08-17)[2020-03-17]http://www.gov.cn/xinwen/2015-08/17/content_2914300.htm.

[6]田娟,孙振东.后发型现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9(04):210-214.

[7]陈·巴特尔.加快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J].中国民族教育,2020(01):15.

[8]汤书波.教育现代化2035:民族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路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4):56-67.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1).

[10]潘希武.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逻辑[J].教育学术月刊,2022(11):3-10+77.

[11]马丽琳.新时代统编教材建设:实践特色与价值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22(01):32-39.

[12]刘训华,代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概念、意蕴与战略基点[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02):19-26.

[1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新华时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B/OL].(2021-03-17)[2023-05-05].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7/content_5593580.htm.

[14]罗妍,仇森,潘信林.国家统编教材助力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基于相关民族省(自治区)的调研[J].中国民族教育,2022(06):31-33.

[15]郑富芝.尺寸教材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J].人民教育,2020(Z1):6-9.

[16]高维,颜蒙蒙.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教育学报,2020(03):34-43.

[17]孙妍.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J].课程·教材·教法,2022(03):45-52.

[18]李亚楠.藏汉语文教材开发与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X县中学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19]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19)[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34.

[20]陆丽程.《初中语文教材(2016统编本)》选文系统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21]刘学智.坚定不移用好统编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课程·教材·教法,2021(06):62-64.

[22]王陆正,赵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呈现与教学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02):34-43.

[23]李祥.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及推进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20-22.


(责任编辑:林华山)

初审:伍鹏辉

复审:王晓燕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