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基本遵循与实践理路

作者:许锋华 刘晓菲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摘 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语言共同体以其在价值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内涵,彰显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培植身份认同载体、系牢共同利益纽带、融入文化传承根脉、构筑情感联通基石的价值意蕴,形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美好生活、多元一体认同、增进生活意义的内在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辩证看待语言共同体现代性与民族性、暂时性与长期性、理性价值与文化价值、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张力等基本遵循。处理好语言共同体的规划的协调性,助推其共同利益依存、历史文化代际传承与社会情感交往的实现,有助于以各族群众的共识、共行、共情、共鸣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共同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一、问题的提出与语言共同体之何为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1]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2]。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明要“以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点,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1]。推进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事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事业要与“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格局更为契合,还需更加重视“语言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价值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超循环互动是探寻事物的哲学思维”[3],在此概念框架下,把语言文字置于“共同体”视角进行研究,既是语言文字的共同体彰显,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语言文字领域的延伸。首先,在价值论引领方面,语言共同体的言语属性建构了基于语言的社会性互动,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坚实情感关系,既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身份和共同利益的确认,也串联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其次,在本体论定位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语言共同体的主体,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共同体揭示了隐藏在语句语法等外部结构和秩序的表面之下的民族间深层的共同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构成了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精神通约性的根本来源。再次,在认识论核心方面,语言共同体是对民族语言文字单一化视角的超越和对通用共同语言文字之普遍性视角的关照,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共同体信念的赓续,讲明了语言文字应用共通下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身份的正确认知。最后,在方法论生成方面,语言共同体遵循中华各民族语言文字“统一性和多样性、共同性与差异性有机结合”[4]的原则,从语言资源和语言的经济学价值的视角,为民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低的结构性不均衡问题扫除语言障碍,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各族群众的语言能力提升融入国家发展全局之中,直指各民族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实现。

“在民族统一体的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过问的就是语言。”[5]语言共同体以其内在的深层结构构筑了共同体身份认知的基本格局,以“语言、人(语言共同体)和世界”的三元关系[6]将各族群众的认知、意向和行为统一到对中华民族这个集体身份的语言认同之中。中华民族语言共同体作为语言与意义的人与人之社会性互动的构造物,以其超越时空的情感认同与对话理解功能护存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记忆和情感之场,直接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所有的民族都会认为,能够统一思想的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语言共同体。”[7]中华民族语言共同体的本体论指向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构成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方法论指向语言经济利益的相互依存,意味着各族群众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的提升成为共创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认识论的内核即语言共同体构造的文化共同记忆,有助于承载各族群众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格局;价值论引领着各民族间的情感联通,构成了中华民族共为一家的和谐共处的生活意义。中华民族语言共同体凝聚了互尊互信、互信互敬的共同体意识,内含着身份认同载体、共同利益纽带、文化传承根脉、情感联通基石四种层次的价值指向(如图1),形成了各民族政治认同、经济繁荣、文化传承与社会交往的内在合力,共同发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1 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一)语言共同体培植身份认同载体,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语言共同体是维系多民族语言关系与族际交往关系的联合象征,为形塑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语言身份提供了重要的建构性基础。共同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仅是一定社会共同体实践的产物,而且承载着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是民族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天然组成部分,是构成“民族”的重要要素。

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重要的知识、信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工具,能够促使少数民族群众以现代化商品、资源、资本的交往与联系实现多民族间的经济整合,同时,我国法律保障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体现了对各族群众语言权利的充分尊重。因此,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传承好、发展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动形成各族群众基于语言习得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格局,能够构建超越民族边界的语言共同体身份认同,在各族群众语言文化交流的同时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话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二)语言共同体系牢共同利益纽带,支撑各民族共创与实现美好生活

语言交际和经济行为被认为是同根同宗。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和谐的语言共同体意味着以一种信息平等和无障碍沟通的视角,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迈向精神与物质“双富裕”的能力,为助力各族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语言共同体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所内含的经济价值的“天花板效应”[8],更加强调推广和使用普通话与规范字在实现民族地区均衡发展方面的精准性地位,让各族群众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如果只一味强调国家通用语言的机械推广和语言的工具性和经济价值,其所带来的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民族间的密切交往并不一定指向民族关系的和谐。因此,必须以共同体的视角从各族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着眼,让普通话和汉字的推广成为各族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如开展语言培训、形成语言产业链,促进少数民族剧种文化和古籍的产业化经营等举措[9],能够让各族群众因共通语言扩大交流交往交融圈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

(三)语言共同体融入文化传承根脉,承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格局

语言与文化发展互为表里,语言是关键的文化基因。一方面,汉语言文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同频共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及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交融,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向有机文化性共同体发展。另一方面,各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神话、传说、童谣、谚语、史诗以及艺术、工艺、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建构和传承的重要承载[10],借由语言共同体,我们能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思维习惯、道德规范,也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共通、开放的文化交流场。

语言共同体究其核心而言,是语言习得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体,遵循了“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11]的要求。语言共同体承载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以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追求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性体认,不断贴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立意,让“中国语言文字多元化、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民族生态文化格局将长期存在下去”[12]

(四)语言共同体构筑情感联通基石,增进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生活意义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民族语言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品格。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境化、生活化运用,实现各族群众间的情感对话、情感接纳与情感联通,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价值的公共性表达。以“四个与共”的话语符号为例,充分彰显了汉语言文字“物象、传通、寓意”[13]三重指号价值。“休戚、荣辱、生死、命运”以进阶的言词语义表征了各民族群众间最真实的情感关系的切片,“与共”则指示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和大家在一起”的具象化关系,将各民族间守望相助的密切联系一步步进阶为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之高度,由此描绘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集体意向与共同期待,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生活意义所在。

语言相通才能人心相通,语言共同体能够破除民族间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语言共同体要求各族群众积极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认识到其所担负的民族团结使命,在对中华民族从自在、自觉到自信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历史的深刻体悟中,自觉践行并不断更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信念、民族精神与道德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使用能够凝聚民族间情感,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活场域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通心”“达意”的情感功能,引导各族群众共同承担起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认同。

三、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遵循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主线的新时代背景下,语言共同体的发展意义重大,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应当辩证遵循现代性与民族性、暂时性与长期性、理性价值与文化价值、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张力等原则,深刻把握语言共同体赋能民族间双向的对话理解的逻辑遵循。

(一)消融现代性危机与民族身份认同的冲突,把握语言共同体中语言文字的应用共通

在现代社会的政治话语体系中,西方现代性以垄断性和排他性的权利扩张逻辑和社会达尔文式资本垄断逻辑成为人类现代史的“代名词”[14],强有力地介入中国的民族及文化传统,滋生了国家身份感的迷失。[15]现代性社会高度称颂“理性”的价值,而语言共同体对共同体情感回归的主张却有着较多的“非理性”和“历史性”因素。如果一味强调现代性中抽象的工具理性与制度化规则的绝对统治力量,可能会遮蔽语言文字中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心理特征,不利于充分展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同体”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

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直面西方现代性下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必须首先讲明中华民族共同体范畴下的“言语属性”,形塑语言文字应用共通而带来的民族身份的正确认知。推广与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体身份认知的基石,培育中华民族语言共同体要着力强调构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导的多民族语言生态,破除现代性对民族共同体认知的解构。与此同时,也应积极回应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多元性,支持少数民族对本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肯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引导各族群众在语言文字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二)正视民族间语言发展客观差距的暂时性和休戚与共的长期性,把握语言共同体赋能共同富裕的经济功能

在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中,规范汉字与普通话推广普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中西部地区的普通话推广普及相对滞后,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缩小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客观差距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语言共同体指向一种“接纳”与“融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语言资源和语言的经济学价值的视角,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各族群众的语言能力提升融入国家发展全局之中。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随着一系列扶助、开发民族地区的规划落地实施,系牢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纽带,实现各族群众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未来发展的根本价值指向。

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推普红利转向服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缩小城乡、民族地区间差异扫除语言障碍。同时,要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注重语言教育、语言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不断发挥语言文字巩固夯实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满足各族群众正当利益诉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弥合语言工具价值与文化价值的鸿沟,把握语言共同体中语言文化意义的更新

语言的交际性工具功能可分为“日常互动交流”功能和“现代化知识学习”功能两大类,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汉语综合能力,对提升其就业、择业、创业竞争力,提升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和社会权利认同有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应侧重其交际功能认同,民族语言的认同应侧重其族群身份和文化功能的认同”[16]。这种观点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汉字文化融合发展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价值重视不足,同时,倘若单纯依靠民族语言文化赓续的外化诉求和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的文化保护意识支撑现代市场经济中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无疑也很艰难。

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的文化价值内核,弥合语言工具价值与共同体文化价值的矛盾。如“天下一家”(《后汉书·孝桓帝纪》)、“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等反映家国一体等伦理追求的文学典籍,又如歌颂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侗族琵琶歌《各族人民亲又亲》[17],讲述团结统一、百折不挠民族共同价值追求的《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少数民族史诗,加之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学、舞蹈、曲艺、美术、书法等各民族共创共有共享的优秀传统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既能深刻地将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嵌入共同体的整体性发展之中,又能发挥特有的语言文化资源创造经济利益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强大力量。[18]

(四)明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张力,把握语言共同体中民族双向的对话理解

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存在着多样复杂性,我国的《宪法》、法律及相关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政策均从不同角度规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的重要性,也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我国边疆地区及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闭合性和保守性,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本较高,原有民族语言的语言惯性较强,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需要语言共同体“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2],切忌因为语言文字使用频率的多寡而产生地位上的主次之别,也不能因为语言文字功能和结构的差异而产生歧视性的差别化态度。

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统一性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纳入“共同体”框架之中。一方面,语言共同体让各族群众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价值,使之成为族际间文化交流沟通的平台与媒介。另一方面,语言共同体将科学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纳入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框架,意在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综合平衡,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坚实基础。

四、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

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接指向中华民族整体性共识、自觉性共行、延续性共情与联通性共鸣的实现,需要加强语言共同体规划的协调性,实现语言经济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双赢共荣,并以多种手段促进语言文化资源的代际传承与延续,着力推动语言共同体在社会交往中的情感归属实现,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语言基础。

(一)锚定语言共同体规划的协调性,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识

客观来看,各民族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语言文字类别多样,语言共同体更需要重视国家语言战略和语言政策的衔接与配合,提升语言制度的法治性和规范性,以语言共同体建设的一体推进和效应叠加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共识。

首先,注重语言共同体地位规划中的法治协调性。语言共同体的地位规划主要关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确认,以及各民族语言文字间的平等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正式颁行确认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出台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巩固了各族群众的语言法治意识。新时代,语言共同体应继续加强法治化建设,针对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趋向、新问题及时制订更加细化的实施条例和指导意见。

其次,注重语言共同体本体规划中的政策协调性。语言共同体的本体规划主要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推广及其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是打造语言共同体的重要举措。[19]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基础阵地作用,针对少数民族教师和农村教师开展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应用能力提升示范培训。鼓励高校针对网络空间中语言使用的新现象、社会领域语言应用的新需求展开学术研究,实现学术研究向决策咨询、政策实施的转化。同时,将语言共同体融入全面乡村振兴、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等政策大局中,使其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最后,注重语言共同体习得规划中的教育协调性。语言共同体的习得规划又称语言教育规划,是通过系统的教育举措和教育目标,促使各族群众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一是筑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校阵地,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各级各类教材、课堂教育教学、师资管理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全过程全要素;二是营造家庭学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书香家庭、诵读展示、家对家结对帮扶等学用活动,推动语言学习家庭化、日常化、生活化;三是在社会宣传教育中全面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专项培训,有效提升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群体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应用能力,以此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统一的语言文字教育机制,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教育的整体性与规范性。

(二)助推语言共同体利益依存的价值实现,引领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自觉性共行

共同利益与共通语言是形成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的基底,但我国在语言资源开发、语言资源保护、语言产业化发展方面意识较弱,语言的经济价值转化能力不强。[20]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普遍愿望在语言共同体层面的融合,调动共促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自觉行动。

语言文字共同体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凝聚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实现的内生动力。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想成为能使用普通话自如交际的“多语多言人”的愿望十分强烈[21]。因此,要着眼“扶智”与“扶志”相结合,鼓励各族人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语言技能和语言意识转化为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开展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内驱力,为民族间和区域间的信息共享、经贸往来、语言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工具性载体。

语言共同体还要兼顾少数民族语言特色优势的发挥,合理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民族语言产业化发展。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文艺产业、教育产业有机结合,开发融合民族语言文化及其特有的审美特质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精神产品,实现少数民族语言的经济价值转化。同时,还要注重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文化载体的“走出去”,即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不能只满足于有所改良的现状和“作为别人的审美对象”,还要更加关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大格局的打造。[8]以此,切实增强语言共同体的国家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动各族群众促进语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内生动力。

(三)加强语言共同体历史文化认同的代际传承,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延续性共情

从历史发展经验来看,“一国有一国之语言文字,其语文亡者,则其国亡;其语文存者,则其国存”[22],语言文字的整体性与延续性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语言共同体在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安全中至关重要。

发挥语言共同体文化教育功能,促进优秀语言文化的选择、传递与创造。以教育教学为阵地夯实语言共同体,可以尝试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学前—小学—中学—高校”一体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着眼于语言文字技能的阶段性、发展性、渐进性,在不同学段安排不同的语言文化学习内容,围绕提升语言核心素养组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语言文化等一系列教学内容。同时,建设“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协同”参与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机制,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助于明确“家校社”共育的定位与职责分工,促进语言文字习得与民族文化传承延续的统一。

加强语言共同体中的文化保护,确保语言文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共享。培育语言共同体要坚持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工作原则,构建“一体多元”的语言共同体格局。从外部机制角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语言文字推广、保护、应用政策,积极开展濒危语言文字的抢救、翻译、保护和标准化工作,从内部动力角度,要培育各族群众正确的语言观念和积极的语言态度,积极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与信息化建设,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和谐状态,为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延续性共鸣创造良好的语言基础。

(四)形塑语言共同体社会交往的情感联结,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通式共鸣

语言共同体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理解的语言实践基础,在自主意志与理性话语的双向沟通中,在社会交往、情感凝聚中达成民族共识,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通式共鸣。

推动语言共同体社会交往的价值实现,提升各族群众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是加强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培育语言共同体需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唤醒全体公民使用并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鼓励各族群众在语言能力提升基础上扩展交际范围、提高交际效率和质量。同时,积极关注各民族语言在日常生产生活、通信联系、广播电视出版、国家司法及行政活动等现代化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让各族群众共享语言共同体所带来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红利”,消除民族间的交流障碍与情感隔阂。

推动语言共同体情感联通的价值实现,促进语言文化繁荣发展。语言共同体要超越工具性实践观念,促使各族群众自觉主动开展经典诗文、书法、篆刻、曲艺学习的实践活动,大力开展节庆日诵读、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用民族共通的语言符号勾勒特殊的文化图景、表达内心深层次的情感,在对各类文化性、传承性事物的叙述中唤起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并不断构建与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情感,使之持久地保存与传递。在日益频繁的相互对话和日常交流中,引导各民族间有意识地迁就和习得对方的语言习惯,互相学习一些常用词或常用语,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受教育权利和文化权利,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五、结语

中华民族的语言共同体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密切相连的文化纽带、利益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语言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共同体”视角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事业注入了更高阶的内在共同性的整体主义关怀,直指以共通语言使用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特质的生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语言共同体的主体,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语言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语言共同体能够深化各族群众对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利益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打造各民族语言和谐共生的语言生态。各族群众在民族语言共同体之中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和谐包容关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最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30/content_5654985.htm.

[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主持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 汪洋讲话[N].人民日报,2021-8-29(01).

[3]吴晓英.概念、框架、范式:中国职业教育学科逻辑的缺失与走向[J].贵州社会科学,2021(02).

[4]巴特尔.学习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的共同责任[J].中国民族报2020-9-11(01).

[5]费尔南迪·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12.

[6]陈波.语言和意义的社会建构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

[7]伯克.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M].李雪翔,李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4.

[8]黄少安,王麓淙.民族地区语言扶贫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20(04).

[9]苏剑.语言扶贫的理论逻辑、经验支持与实现路径[J].学术月刊,2020(09).

[10]周奉真,莫超.论非遗视域下语言与方言的地位及其保护传承[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02).

[1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12]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9.

[13]纳日碧力戈,陶染春.汉字三翼:物象·传通·寓意[J].贵州民族研究,2022(06).

[14]万俊人.现代性的多元镜鉴[J].中国社会科学,2022(07).

[15]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16]黄行.论中国民族语言认同[J].语言战略研究,2016(01).

[17]陈旭楠,唐闻晓.中华民族“石榴籽”论[J].贵州民族研究,2023(03).

[18]屈永仙.从日月神话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傣族日月神话的思考[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

[19]王士元,陈保亚,孔江平等.“民族语言学的新视野”笔谈[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

[20]付慧敏,洪爱英.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语言竞争与语言规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21]姚欣,杜敏.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的语言能力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

[22]邓实.鸡鸣风雨楼独立书·语言文字独立;罗志田.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J].历史研究,2001(06).


Enhanc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a Linguistic Community:Value Implications,Fundamental Guidelines and Justifiable Practice Paths

XU Feng-hua, LIU Xiao-fei


Abstract: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nationally - used language and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enhanc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erms of value,ontology,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a common linguistic community is able to highlight its value implications in cultivating a vehicle of identity endorsement,strengthening the common interest link,integrating the roo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wards and building a corner- stone for emotional ties in the process of enhanc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us forming an internal cohesivenes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contact,communication and convergence,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of a well-offliving,the acknowledgement of pluralistic unity,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motivation. While enhanc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e should dialectically view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linguistic community’s modernity and ethnicity,transience and permanence,and rational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as well as that between the nationally - used language and writing and the minority people’s languages and writings. The proper handling of coordination for linguistic community plann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interdependence of common interests,intergeneration inheritance of history and culture,and communication of social emotions are conducive to enhanc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the shared understandings,actions,emotions,and responses of various Chinese ethnic groups.

Key words:enhance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linguistic community; nationally-used language and writing; minority people’s languages and writings


(责任编辑:张莹)

初审:白虹雨,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