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帮扶视角下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林笑夷 崔延强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摘 要:中国特色教育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一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二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协同性仍需提高,三是教育资源的充足性和稳定性亟须保障。教育帮扶不仅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困难群体的幸福感和认同感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还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教育基本面貌,有助于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面向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涉及改善硬件条件和丰富软件资源的帮扶政策先后出台和贯彻执行,为破解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重要思路。教育帮扶视角下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完善与优化,应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根本,完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补充教育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抓实做细,做到有形、有感和有效。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西部地区;教育帮扶


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具体内涵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和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受教育者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1]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作为教育主线和基本前提始终贯穿其中[2],包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及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和确立的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加强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群众而言具有社会和个体的双重价值。总结我国教育脱贫攻坚历程可以发现,教育帮扶对夯实和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为破解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了重要路径。

一、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诸多问题。通过深入⻄部地区开展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方面还面临若干现实困境。

一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编排层次性和逻辑性有待提升,不同学段之间教育内容的衔接性有待加强。以义务教育学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出现不同年级教材内容衔接不畅的问题,七年级教材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较少。高中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分布差异较大,选修教材中相关内容涉及较少,而这种教育内容方面的不足在大学思政课中才得到一定弥补。当前学校课程相关教育内容中对时代楷模、身边典型事迹和榜样先锋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足。在教育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研究成果应用到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尚需一段时间,尚未有效实现学理化阐释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渗透和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学校层面对稳定的教研团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通过定期教学研讨来提升教师队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理解以及将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自觉意识。

二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协同性仍需提高。当前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主要依托课堂讲授式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实际教育活动,但存在教学课时不足、活动形式不够丰富、活动效果评估模糊等问题。调研发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方面,约六成教师采用讲授法,同时结合播放视频等形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活动方面,超过半数活动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其次是举办相关讲座。相对而言,有助于直接丰富受教育者认知和体验的参观活动鲜有开展,这与⻄部地区开展形式多样教育活动的场域建设和资源开发不尽完备相关。以云南省为例,省内共有乡村学校少年宫70余所,仅占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总数的4.6%。大多数学校缺少开展形式多样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力量明显不足,尚未有效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尤其是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层面,明显缺乏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有效路径。在家庭层面,部分学生家长的一些思想观念与子女在学校受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相匹配甚至产生矛盾,导致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对薄弱。在社区层面,笔者考察西部地区教育实践时发现,政府部门通常采用张贴标语和海报等形式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少数地区采取入户调查和口头讲解的形式,集中性、规模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场宣传活动比较缺乏。

三是教育资源的充足性和稳定性亟须保障。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因素以及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制约,西部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结构性紧缺问题突出。因此,拥有政治可靠、业务精通、民族文化功底扎实、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过硬、全方位发展的师资团队成为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此外,西部地区教育经费不足既是制约西部地区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例,由于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在工艺制作方面的难度较大,在建设一批专门师资队伍和购置教学用具时对资金方面的依赖性较高,但县级财政自给性不高且负担较重,亟须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或设立专项资助基金加以保障。

二、西部地区教育帮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拥有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优质均衡教育和更高水平医疗,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现阶段,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其中教育帮扶制度充分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教育帮扶道路,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一)教育帮扶有利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满足共同体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和民生需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教育帮扶以促进困难群体的经济和能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致力于缩小各地区的物质水平和教育质量发展差距。通过依靠教育帮扶,夯实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满足基本物质生活和民生需求,方可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5]在教育帮扶过程中,党和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切实行动,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总体上实现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改善西部地区教育基本硬件设施和条件方面,由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设立专项资金并承担工程经费,开展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项目,提升办学条件,满足学校校舍、运动场、宿舍、⻝堂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截至2019年底,我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占比95.32%,全国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98.4%,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惠及深度贫困地区400多万名儿童。同时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学生资助体系,设立“两免一补”制度,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范围,持续开展职业教育“雨露计划”。通过面向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订单式培养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引导毕业后回到生源地就业创业,为西部地区家庭经济情况薄弱的学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此外,由教育部牵头的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也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定点帮扶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增强造血功能和长效发展能力。

(二)教育帮扶有利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回顾我国教育反贫困的历程,党和政府助力西部地区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发展,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一系列教育帮扶政策的先后出台和贯彻执行,创造了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是在师资保障方面,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全面提高⻄部地区教师待遇,我国政府面向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特岗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校长国培计划等项目,着力提升西部地区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通过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教育均衡水平,将教育的本体价值以及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统整,为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新时代一系列的教育帮扶行动还搭建起了西部地区各民族沟通交往的桥梁,建设和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数据库,助推各民族都能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此外,通过在教育系统中开展东西协作计划、对口支援计划和定点帮扶计划,搭建各民族以教育为主、以社会民生福祉各方面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合作共同体,强化了各民族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成果共创、共享大格局的形成。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以“十二五”期间为例,已经实施援疆教育项目528个,援藏项目148个,援⻘项目86个,累计投入资金117亿元,开创了沪滇模式、闽宁模式、两广模式等成功范例。通过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施对西部地区高校的对口支援工作,使受援高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中心和人才中心。在定点帮扶工作方面,教育部直属高校精锐出战,与定点帮扶地区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深化了各民族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在教育帮扶大格局下,西部地区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医疗卫生、生态文明等社会民生福祉各方面均得到改善,提升了困难群体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进而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建立了各民族社会关系互嵌格局,为各民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教育帮扶有利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增强“五个认同”,推动各民族在心理层面紧密联系。[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精神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准扶贫的实施是不断强化各民族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过程,其取得的全面脱贫阶段性成果也是脱贫攻坚精神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依靠教育帮扶困难群众⻓效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不仅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还推进了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使“三个离不开”关系紧密程度加深,促进各民族之间形成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和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为各民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扶志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亦是教育扶贫举措的价值引领,帮助西部地区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通过开展教育帮扶行动,使得国家资源、执政能力和中华民族精神符号整体性下沉至各级各类帮扶主体和受助主体。各族群众在摆脱贫困和不利处境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党和政府为人民谋发展的决心和能力,并将这种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信任转化为对国家认同的深刻思想。

三、教育帮扶视⻆下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化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政治、文化、教育途径铸牢中华民族每个成员自觉的共同体意识,使受教育对象能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自觉的行动取向和话语意识[7],并能够为了维护共同体的安全与稳定而持续采取积极行动。[8]面向西部地区的教育帮扶工作兼具助力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依靠教育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逻辑。教育帮扶视角下,优化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以发挥教育本体功能和经济功能为目标导向,以提升西部地区教育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主要任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明确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的主体责任,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是在教育帮扶过程中完善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要注重顶层设计和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促进跨学科交流研究。[9]发挥国家级相关领域研究基地的优势,与对口支援高校和定点帮扶高校联合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结合⻄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研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土化课程,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体系。遵循课程教学规律以及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编排各学段及面向不同受教育主体的教材内容,突出整体性、层次性和各内容之间的逻辑性,以期使受教育者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验。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国内外形势、基本国情与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等内容以及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增强受教育者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其深刻理解和认同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面向西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培训计划,鼓励开展校本教学研讨,在提升教育者理论基础和思想境界的基础上,保证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依靠教育帮扶系统丰富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通过寻找共识、增强体验等方式,产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信任与认同[10],既需要漫灌式的直观感受,又需要滴灌式的浸润,坚持多渠道、多形式有效开展具体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层面,既要依托校园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也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了解、认识国情,还应注意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作用。继续依靠教育帮扶加强⻄部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形式,提升学校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从塑造学校温暖包容的人际空间出发,鼓励教师以包容差异的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同时也鼓励各族学生之间进行友好交往,让校园人际空间中形成和谐对话、彼此包容的心理空间。[11]持续推进教育系统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工作,尤其是加强与帮扶地区社区的紧密联系,优化社区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对街道、社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作出具体安排,并采取措施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营造氛围,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2]注重把日常生活空间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因为日常生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涉及社会成员赖以维系自身生存、发展的各个维度,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联系互动的关键性纽带,使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深层次联结。[13]依托教育系统防返贫监测工作,加强与已脱贫家庭和重点监测家庭的紧密联系,助力家庭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通过教育帮扶系统丰富学习和生活中以共同体为单元的育人实体和交往体验,基于人文化、实体化和生活化的教育生态构建多维共育空间,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家—校—社联动的协同育人模式。

三是通过教育帮扶过程及时补充⻄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依靠教育帮扶提升⻄部地区教育经费支出水平,[14]同时争取转移支付和专项帮扶资金,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基础上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供给。在补充教师资源方面,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与不竭动力,应在盘活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面向⻄部地区和相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师资队伍后备力量。在教育资源整合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好有利于各方教育主体力量汇聚、教育资源同向发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场域,推进各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实践型第二课堂建设。在文化教育资源方面,注重挖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15]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深化拓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自觉汲取现代先进文化成果,在各种文化的体验和互动中达成理解、尊重和创新,形成积极的跨文化情感和适应能力,共同维护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从而激发各族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教育帮扶夯实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强化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深化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通过加强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凝聚各民族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和磅礴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服务于⻄部地区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在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加强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帮扶困难群众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抓实做细,做到有形、有感、有效。要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奋斗目标,致力于改善民生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新时代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立鹏,张珏.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0(06):143-149.

[2]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7):1-8.

[3]焦立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遵循与实施路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80-87.

[4]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与战略意义[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03):5-21,169.

[5]梅军,李宁阳.精准扶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力抓手[J].广西社会科学,2020(09):33-38.

[6]谢清松,李祯妮.扶贫脱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06):18-23.

[7]王鉴,刘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14-22.

[8]张利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理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8):36-44.

[9]张碧菱,陈帅.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征、本质规律与实践进路[J].⻘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9-14.

[10]海路,谢唯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涵及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1(05):.61-67

[11]胡平,徐莹,徐迩嘉.从心理空间生产看学校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民族教育研究,2020(04):19-24.

[12]王易,陈玲. 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J]. 民族教育研究,2019(04):48-53.

[13]⻘觉,吴鹏.使命、困境与超越: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的理论分析[J].黑⻰江民族丛刊,2019(05):1-7.

[14]高永久,秦玉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境牧区可持续发展[J].⻘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1-6.

[15]乌小花,李安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03):59-69,171.


Value and Path of Education on Solidifying Community Sense ofthe Chinese Nation in Wester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Educational Assistance

LIN Xiao-yin, CUI Yan-qiang


Abstract:Educational assist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played a basic, guiding and overall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laying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social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solidifying the community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practical dilemmas of the education on solidifying the community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western China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content of edu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second, the diversity and synergy of education forms need to be improved; thirdly, the adequacy and stabili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urgently need to be guaranteed. Educational assistance has not only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enhancing the happiness and sense of identity of people in poverty stricken areas,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basic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 series of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involving improvement of hardware conditions and enrichment of software resourc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implemented successively, which provided ideas and space for solv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the education on solidifying the community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ssistance, the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 in western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modernization level,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content, enrichment of education forms, and sup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so as to make education on solidifying community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be concrete, detailed, tangible, sensible and effective.

Keywords: solidifying community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sense education; western China; educational assistance


(责任编辑:海路)

初审:白虹雨,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