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索——以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例

作者:李安辉 杨国庆来源:《民族论坛》2023年第1期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是高校引导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Z校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按照案例编制—案例呈现和分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流程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发建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Z校的实践为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提供了参考样本和重要价值启示:一是立足课程实际,完善课程体系;二是以教学案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的教材体系;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案例教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的关键路径。高等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充分发挥民族教育功能的理想实践场所”[2]。目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主要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价值、理论构建、实践路径、思政课程建设等[3],缺乏教学方法视角的审视与探讨。

案例教学是关涉教学组织、授课方式和教育学习理论的一种方法。目前,学界对案例教学的定义大致有四种看法。其一,从学习者的认知建构入手,理解案例教学。小劳伦斯·E.林恩认为,案例教学是运用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帮助学生培养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并且有助于一个组织的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4]其二,从教学方法变革与情境化角度进行审视与解读。郑金洲指出,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区别,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5]。其三,以情境化、学习者认知建构、教学案例等多维度要素,定义案例教学。唐世纲认为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6]。其四,在上述多维度要素的基础上,强调教学结构的转变以及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杨慧民认为,“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信息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要教学结构理念,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首要目标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7]。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堂模式的发展与改革,主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通过对典型经验的分析,进而完成自身认知体系或知识结构的建构。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以现实性、经验性的教学案例为知识载体和师生互动媒介,鼓励学生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开展案例的收集、分析等工作,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建构能力。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对当代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也可成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进路之一。本文从案例教学的视角出发,以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法学、汉语言文学、经济学、数学、音乐舞蹈、软件工程等专业6219名学生的考察及对664名学生的深入分析,探讨案例教学对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为进一步加强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课程实践样本。

二、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案例教学实践

自2020年以来,各大院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纷纷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教学实践。本文以Z校为个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研究内容,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建设概况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侧重于各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相关教学活动的基本取向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要点融入日常教学,以实际教学活动加强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了解与认同。

1.“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教学机构与教师团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或相关研究院的成立是院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教学的前提性举措。Z校于2020年9月成立具备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资政服务等多重功能且有独立建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并下设承担“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任务的教研室。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是该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教师团队由19名教师组成,其中有6名教师是原“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专职讲授教师。19名教师中,32%有正高级职称,37%为副高级职称;79%的教师有民族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博士学位,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

2.“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教学对象及培养目标

Z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设置为面向2020级全体本科生的通识必修课程。该课程于2021年春季学期正式开课,教学对象涉及法学、汉语言文学、经济学、数学、音乐舞蹈、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共计6219名。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在新时代为了增强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对全体国民进行的宣传和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的教育活动”[8]。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总目标的基础上,设立具体的培养目标: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在青年大学生头脑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完整思想体系,增强学生“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青年的人生追求。

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设置情况及其关涉内容

Z校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开课学生人数、教师数量等情况,设置了42个教学班级,平均每班148人左右。该课程以“课堂教学+实践”的方式开设,每班每周教学时长为3学时,课堂教学8周24学时,加上社会实践8学时,共计32学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具有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三重内涵,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社会意识。[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涉及政治内容和经济内容,也包含文化内容及社会内容,还涵括历史与现实。基于此,Z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分为8讲,即8个专题或8个部分。第一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性理论的提出,主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介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提出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第二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主要涉及中华民族传统“大一统”思想、爱国主义传统、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等内容;第三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据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共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国各民族的历史选择。其余五部分分别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一统、利益相连、文化互融、社会一体和命运与共等属性。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的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思政类课堂上“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10],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巩固教学成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可以按照编制教学案例—案例呈现与分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流程进行。本文选取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4个教学大班,包括教育学、经济学、语言学、环境科学等专业664名学生的教学实践,分析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教学案例编制

教学案例编制是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效。按照案例教学的内涵要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特质,Z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案例编制过程中,注重真实性、针对性与双主体性。

其一,真实性是编制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其内涵是教学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真实历史事件。Z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案例的编制过程中,注重对真实事件题材的选取,其中既包括诸如“文成公主入藏”“参天可汗道”“唐朝民族关系之和同为一家”“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土尔扈特部东归”等真实历史事件,也包括“长征时期彝族英雄与红军歃血为盟”“东北各民族抗日救国”“草原乌兰牧骑”等近现代民族团结事例。

其二,针对性是指在编制教学案例时,应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是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教育的总体目标。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各民族大学生深刻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与发展、相关思想基础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属性。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案例编制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从现实中提取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例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为基础,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观;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中提取理论型的案例;以“大一统”思想、“华夷一统”理念和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为基础,找寻思想型的案例;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中发掘政治一统、经济互补、文化共生、社会互结、命运相连的具体型或综合型案例。

其三,双主体性是指教学案例编制的主体不仅仅包括教师,也包含学生。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教学案例包括师生双主体性案例编制。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案例编制,教师以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基础编制教学案例进行课堂讲授;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案例编制,学生结合教育目标和教师指导,通过文献查找、实际调研等方式收集案例素材,或结合家乡发展历程以及自身生活经历编制教学案例进行课内分享。

2.情境化:案例呈现与分析

案例呈现与分析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特征是情境化,即通过教学案例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能力。据统计,4个教学班级在课堂上呈现了众多具有情境化特征的教学案例,关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化介绍、民族地区发展、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事例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民族“三交”方面,教学案例侧重于发掘各民族交往交流,增进共同性的案例,例如菏泽市回汉和谐相处、宁夏回汉交流、贵州苗汉融合、江西畲族和客家人和谐相处等。在民族文化介绍方面,教学案例侧重于展示多元民族文化,达到发现各民族共有特征的目的。例如对西藏、新疆、广西、宁夏、贵州等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呈现。在民族地区发展方面,主要是呈现民族地区的发展历程。例如一些来自民族地区或西部地区的学生,他们大多呈现“西部大开发”“摆脱贫困”“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我家乡的脱贫”“我家乡的发展”等案例。在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事例方面,主要涉及“锡伯族万里戍边与家国情怀”、西藏玉麦乡桑杰曲巴老乡长一家和武警官兵驻守边疆的故事、拉奇尼·巴依卡爱国戍边的英雄事迹、三千孤儿入内蒙古、“最美妈妈”阿尼帕·阿力马洪大爱无疆事迹的展示。

在对教学案例进行呈现之后,围绕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对相关教学案例的分析结果主要体现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例如,在对菏泽市回汉民族和谐相处案例、宁夏回汉民族交流融合等案例进行呈现之后,有学生提出“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关系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客观实际,进一步巩固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要求”。还有学生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任何民族都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中生存和发展的,民族之间长期的交往交流中必然出现融合现象。因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分析三千孤儿入内蒙古、“最美妈妈”阿尼帕·阿力马洪事迹以及茶马古道等教学案例之后,学生深刻认知“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客观现实情况,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3.认知建构: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学习主体基于自身经验建构知识是案例教学的内涵。在案例教学的视野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受教育者主动树立、增强自身认同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关知识讲解之后,受教育者应通过联系自身经验的方式,主动建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及认同。

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将课程结构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系统性讲授和教学案例的呈现与分析,增加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理解。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与要求下利用寒暑假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案例分析报告,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认识。

据统计,本文所选取的4个班级的学生共提交660份案例分析报告,主要涉及5个主题。(1)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该主题共有150份案例分析报告,占全部报告的22.73%,关涉全国性、地区性、历史性、现实性等方面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例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考察、河南南阳维吾尔族与汉族交往交流调研、湖南桃源民族交往调查、当今民族交往交流互鉴实例分析等。(2)民族团结。该主题案例分析报告共计86份,占总数的13.03%,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民族团结进步实例分析,例如对宁夏、贵州松桃县、广西来宾市、湖南湘西等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实际案例的分析;二是学校民族团结情况调查,例如对郑州某中学的民族团结现状调查;三是自身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四是新媒体、新技术与民族团结宣传,例如新媒体时代民族团结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分析。(3)民族地区发展或民族文化弘扬。该主题共涉及230份案例分析报告,占比34.85%,主要聚焦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内容,如对湖北恩施、湖南麻阳、甘肃临夏、海南保亭等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的调查,或对仡佬族春节习俗现代化、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白族文化传承等问题的分析。(4)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此主题的案例分析报告共有139份,占比21.06%。学生从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经济利益共同体、历史积淀、现实状况、多元一体格局、时代责任、国家认同、中华精神等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论述。(5)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该主题共有34份案例分析报告,占比5.15%。其中,部分学生以Z校为参考对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效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分析高等院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路径。此外,还有部分案例分析报告从民族政策、红色文化、民族文学等角度阐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的成效

Z校的实践证明,新时代高等院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领域的践行与深化。同时也表明,案例教学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有着多重价值与功能。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引导型的教育,提升其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处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且该功能的发生机制主要基于教学案例的丰富性、现实性。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教学案例涉及饮食、服饰、运动、歌舞、绘画、节日、民间故事等众多方面,有利于触及学生的关注点,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出勤到课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统计,本研究所选取的四个班级,学生出勤到课率分别为99.23%、97.81%、97.78%、99.68%,平均到课率为98.63%。

2.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前者运用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理论,后者倡导学生使用理论分析现实情境。经过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后,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明确的认知,例如有学生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同时,学生提升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比如有学生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件,阐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理解。

3.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发生在一定时空域下,不同民族产生联结的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在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以本民族文化或历史作为案例进行展示,例如土家族摆手舞、蒙古族服饰、回族历史等。其他学生以欣赏的态度对展示内容进行分析,寻找彼此间的共同特征,建构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知。各民族学生通过案例呈现与分析,实现了课堂范围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4.有利于构建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1]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构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整体呈现,是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中华文化认同是指在认同各民族文化基础上建构的整体性认同。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案例,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进行呈现,加深了各民族大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构建整体性的中华文化认同。

三、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的启示

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等院校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创新,是将党的民族工作与高校教育任务相结合,更细更扎实稳妥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范例,为其他院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在当今“三全育人”的背景下,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只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的开端,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精进与完善。

(一)立足课程实际,完善课程体系

其一,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来说,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对提升教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Z校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其二,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习者的认知建构能力。在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探索,极大地提升了自我认知建构能力,进而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度、理解力与归属感。因此,在下一步的推广与应用中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延长教学时长、扩展实践主题、创新实践方法,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的内涵。其三,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联系,扩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外延。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具有丰富的外延,涉及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专项课程教学,而是要以课程思政为路径,沟通关联其他课程,做到“全过程”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二)以教学案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的教材体系

完善的教材体系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案例教学的必由之路。首先,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源流与现实实际,丰富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学案例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效。对于侧重于意识形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来说,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更为准确、便捷地了解其内涵、主旨等关涉内容。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特质和案例教学的要求,应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挖掘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现实案例,增加教学案例的丰富性。其次,以类相从,建设教学案例库。教学案例库是指包含多种教学案例的集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主题,也涉及历史、现实等维度,还关涉理论、实践等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多主题性决定了其教学案例的多样性。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教学案例库时,应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对教学案例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于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教材编写工程。对于初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来说,教材的缺乏无疑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为相关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积极的思路。在编写教材时,应以教学案例库为基础,提升教材的现实性、准确性与多面性,推进教材编写工程。

(三)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一方面,明确学科属性与定位,建立负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体机构。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政教育或专业教育,是新时代下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新型教育,目的在于树立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应具备明确的学科属性、定位以及专门的实体机构。另一方面,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完善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具有多面性,因此需要多学科的教师资源。在进一步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统筹校内教师资源,吸纳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教师资源,建立一支专业化、具有多面性的教师队伍。

高等院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在空间、时间以及对象上的进一步细化。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高等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开展、受教育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以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其中4名学生由于特殊情况,未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8-29.

[2]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5).

[3]赵刚,蒲俊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04);万明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陈立鹏,张珏.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0(06);吴月刚,张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04).

[4][美]小劳伦斯·E.林恩著,郄少健等译.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7-38.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6]唐世纲.案例教学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2.

[7]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

[8]赵刚,蒲俊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04).

[9]董慧,王晓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4).

[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1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3-6.


(责任编辑:李宁)

初审:白虹雨,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