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现状与价值研究——基于贵州苗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

作者:罗虞欢 林华勇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


摘 要: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及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贵州苗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发现整体上苗族对苗语持正向积极的态度,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出现不会苗语的情况,若不加以重视,将会造成代际传承断裂。基于此提出了创建和谐双语环境、发展民族语言产业、保护传承民族语言,实现民族语言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助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少数民族语言;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语言保护与传承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1]。“推普脱贫”“语言扶贫”等政策曾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语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语言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社会、经济属性,决定了乡村的“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都离不开语言助力[2]

近年来,学界普遍关注“推普”工作对民族地区脱贫与振兴的积极作用,例如从微观角度基于具体地区的语言调查,探讨推广普通话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或从宏观角度说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性质和做法。谈论少数民族语言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时,多是在整体论述语言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时,顺带提及民族语言的作用,较少从实际案例出发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民族地区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语言文化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去走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因此,探讨少数民族语言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约占全国苗族人口总数的41%,同时,贵州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3]和多民族省份,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结合贵州苗族语言情况调查数据,能够从实际出发,以点带面地说明民族语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二、贵州苗语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分析

2022年2月,笔者通过访谈法、问卷法等方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贵阳花溪区高坡苗族乡、遵义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毕节大方县理化苗族彝族乡等地展开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共收到答卷705份,确认有效答卷686份)。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涉及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三级行政区,数据样本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能够客观反映贵州苗族的语言情况。

(一)语言使用情况

我们分5个等级,对苗语、当地汉语方言(地方通用语言)和普通话(全国通用语言)的熟练程度展开调查。

表1 语言熟练程度表


流利 可以和别人沟通 沟通有点困难 听得懂不会说 完全不会
苗语 561人(81.8%) 61人(8.9%) 20人(2.9%) 18人(2.6%) 26人(3.8%)
汉方言 579人(84.4%) 81人(11.8%) 17人(2.5%) 6人(0.9%) 3人(0.4%)
普通话 409人(59.6%) 203人(29.6%) 31人(4.5%) 25人(3.6%) 18人(2.6%)

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90.7%的被调查者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苗语,大部分被调查者都不止掌握一种语言。有80人只熟练掌握一种语言,其中苗语32人(4.7%),年龄基本为60岁以上;汉语方言38人(5.5%);普通话10人(1.5%),年龄均为35岁以下。说明除了少数年龄大的苗族只会苗语外,大部分人都能同时掌握苗语和通用语言,双语或多语现象已是大势所趋。选择苗语“听得懂不会说”“完全不会说”的共44人,37人为35岁以下,职业基本为学生。可见,少数青少年出现不会说苗语的情况。

为了解苗语的苗族在各场合使用苗语的情况,筛选出苗语程度为“流利”和“可以和别人沟通”的被调查者(共622人),进一步统计了他们在家庭中与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表2 苗语在家庭里的使用频率 (单位%)

语言 使用频率 家庭成员
与祖父母 与父母 与配偶 与兄弟姐妹 与子女
苗语 经常 93 92 78.8 80.2 75
偶尔 2 3.5 9.6 10.6 15
很少/从不 5 4.5 11.6 9.2 10
汉语方言 经常 6.3 7 17.3 14.8 22
偶尔 93 91.6 79.8 82.4 75
很少/从不 0.7 1.4 2.9 2.8 3
普通话 经常 1.4 0.7 3.8 2.8 7
偶尔 12 11.3 13.5 13.4 10
很少/从不 86.6 88 83.7 83.8 83

由表2得知,家庭用语中苗语的使用频率最高,汉语方言次之,普通话最少。从家庭成员来看,与祖父母、父母用苗语交谈的频率高于兄弟姐妹、配偶和子女。这是因为:(1)祖辈年龄大,语言态度保守,更愿意或只能用苗语交流,其他人也会自觉选择用苗语与之交流;(2)随着交通便利、民族融合,苗族与非苗族通婚的情况增多,在家庭交流中更倾向于选择地方通用的汉语方言;(3)学校教育对普通话普及越来越重视,部分学生回家后也继续和家人使用普通话,亦有部分年轻家长为了子女更早地掌握普通话,从小就和孩子说普通话,这三个原因导致苗语的使用频率随辈分降低。

通过对工作、学校、商场、菜市场四个公共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工作和工间休息最常使用的普通话和汉语方言频率都在65%以上,二者的使用频率均高于苗语。普通话在学校场合占据了绝对优势,即使是课后,学生也更倾向于选择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较少使用苗语。在菜市场和商场,汉语方言的使用频率最高(85.5%),苗语在菜市场的使用频率(59.8%)略高于商场(49.4%)。整体来看,在公共场合,被调查者多选择当地方言和普通话进行交流,苗语的使用频率远低于家庭场合。这是因为:(1)民族大杂居,在公共场合与非本族人交流时,需要选择通用语言沟通;(2)学校及部分单位要求在校内或工作中使用普通话。

(二)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4]。语言态度往往对交际用语的选择、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有着较大影响,一种语言的传承和消亡都与其密切相关。因此,对某一族群的语言态度进行调查,有助于了解该族群未来的语言使用和传承状况。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调查苗族语言态度,结果如下:

表3语言态度

1.你认为最好听的话
苗语 515人 75.1%
汉语方言 51人 7.4%
普通话 120人 17.5%
2.你认为最亲切的话
苗语 614人 89.5%
汉语方言 72人 10.5%
3.你认为会说苗语重要吗?
重要 546人 79.6%
无意见 132人 19.2%
不重要 8人 1.2%
4.你是否愿意学习苗语?
非常愿意 531人 77.4%
愿意 129人 18.8%
无意见 18人 2.6%
不愿意 8人 1.2%

表3显示,75%以上的苗族对苗语呈现出积极正向的态度。认为苗语好听的比例远高于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对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苗语和汉语方言,89.5%的人都认为苗语最亲切;79.6%的人认为会说苗语重要;非常愿意和愿意学习苗语的人数高达96.2%。认为苗语重要的被调查者给出的理由主要包括“可以和本族人交流”“苗语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多掌握一种语言多一种技能”。可见,苗族把苗语作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我们进一步对苗族了解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途径进行了调查,占比最高的四项为:家庭(88.9%)、民俗活动(69.5%)、政府宣传(24.8%)、学校宣传(21.1%)。有80%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地政府开展过苗族语言文化宣传保护工作,其中72.6%对政府的宣传工作感到满意。说明家庭和民俗活动在苗族语言文化传承上起到了核心作用,政府和学校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苗语在苗族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使用域存在从社会辖域退回家庭辖域的走向,即使是家庭辖域,使用频率也随辈分降低,部分青少年出现不会苗语的情况。青少年的语言状况往往代表着该民族、该地区语言功能演变的趋势,若不加以重视,将会造成代际传承断裂,影响苗语的健康发展。使用人口较多的苗语尚且存在该问题,人口弱势的少数民族语言会面临比苗语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若不及时遏制该现象蔓延,民族语言将面临传承危机,文化振兴也将失去根基。因此,保护传承民族语言、开发利用民族语言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语言的价值体现及其实现对策

乡村振兴必须首先提振乡村文化,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其中起到塑形和铸魂的作用[2]。少数民族语言的价值体现在乡村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文化层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建构文化认知、进行文化区分的符号。在乡村振兴中,担负着“记住乡愁”和“留住乡音”的使命,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语言知识和语言艺术的重要内容。经济层面,少数民族语言与民族地区特色建筑、风俗、文化共同构成旅游名片,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品牌作用。社会层面,语言是表达情感、沟通信息、建立权威、获得信任和建构认同的基础。少数民族语言是族群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够凝聚价值认同,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乡村经济建设。

(一)创建和谐双语环境,激活民族语言的社会价值

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地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是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调查显示,高达89.5%的被调查者认为苗语最亲切,这部分人对苗语的传承意愿更强烈,说明越持有正向的语言态度,越具有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创建和谐的双语环境,提升少数民族的通用语言和母语的运用能力,能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双语人才,反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区域服务工作。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体熟练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同胞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促使青年专业人才、大学生留在当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核心,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普通话的参与,也需要民族语言的参与,通过向当地群众提供双语服务,能够更好更快地开展相关工作,实现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例如,2018年起,贵州省在全省民族地区实施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的“双培”行动,在推广普通话、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上,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语言+技能”的发展创新之路、乡村振兴之路,不仅推动了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5]

(二)发展民族语言产业,开发民族语言的经济价值

著名语言学家李宇明认为语言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它能以产业的形式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价值;语言产业包括多种业态,例如语言教育和语言测试、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艺术、语言创意等[6]。民族语言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本身可作为少数民族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工具,也能通过教育、出版、创作、翻译等方式发展语言产业,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1.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制定民族语言测试标准,加强民语翻译队伍建设。例如贵州省民宗委制定了《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测试管理规定》《贵州省翻译系列民语翻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每年组织开展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测试与民语翻译专业职称评审工作。语言能力、语言翻译测定工作的标准化,有利于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和提高民语社会认可度,市场前景广阔。

2.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辞书、民族民间故事、民语文学、诗歌等出版工作,宣传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湖南凤凰县民宗局组织开拍东部苗族文化大型纪录片《苗歌神韵》、编撰《常用苗语小读本》《苗族格言谚语》等,收录了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学。语言出版不仅有助于宣传保护民族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还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

3.少数民族民间神话、歌舞、传说等语言产品,应以艺术表演等形式,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许多民族风景区都会定期举行民族传统歌舞表演、售卖民族语言文化相关文创产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乡村文化旅游。

发展民族语言产业,形成民族语言文化产业链,不仅能为会民族语言文字、懂民族文化的当地百姓提供更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还有利于民族语言相关行业的规范化、系统化,实现民族语言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传承民族语言,长效发挥民族语言社会、经济、文化价值

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工作,能持续发挥民族语言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调查显示,高达88.9%的苗族通过家庭学会本民族语言,体现出家庭在语言传承中的核心地位。政府和学校是苗族了解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占比达45.9%。因此,应以家庭为核心、政府为统领、学校及各社会团体为辅助,保障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工作。

1.家庭起着核心作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年轻家长,认为民族语言只在族群内部使用,实用性不大,不如让孩子尽早掌握普通话,从而放弃民族语言的母语教学。儿童学习母语的主要途径是家庭语言教育,家长应认识到普通话和民族语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齐头并进的关系,本民族语言同样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主动教孩子说民族语言。儿童自然习得民族语言,是民族语言传承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家长也可通过用民语语言讲故事、带孩子参加传统民族节日等方式,让孩子耳濡目染地接受、喜欢、传承民族语言文化。

2.政府起着统领作用。政府应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语言活力评估指标测定少数民族语言状况,及时调整、制定语文政策,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对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政府应及时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一是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数字化建设,搭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二是政府可聘请专业团队图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热门新媒体平台宣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不仅能吸引当地群众主动学习民族语言、参与民俗活动、传承民族文化,还能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感受少数民族风情,促进文化和经济双发展。三是语言文化保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持,政府应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待遇,设立专项资金来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3.学校及社会团体起着辅助作用。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民族语言文化兴趣班,集中培养双语人才和民族传统技艺后备人才。学校、社会团体可开展民族文化节、文化周,通过穿民族服饰、表演民族歌舞、讲民语故事等多种方式,宣传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家庭应共同规划民族地区语言保护传承工作,长效实现少数民族语言赋能,助力于构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赋能政策系统[7],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让民族语言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四、结语

本文基于贵州苗族的社会语言学调查,展示了语言活力、语言态度与语言传承之间的正向关系,阐述了家庭、政府、学校及社会团体在语言传承与价值开发中的不同作用。创建和谐双语环境,可以增强相互交流与自我认同,实现民族语言的社会价值;大力发展民族语言产业,有利于打造语言文化产业链,开发语言的经济价值;保护传承民族语言,确保民族语言的活态使用,能够长效发挥民族语言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核心。确保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才能实现民族语言的可持续发展,方可守护民族地区的文化根脉。只有守住“根脉”,才能树立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5(02).

[2]张卫国,孙凤,达瓦卓玛,等“语言与乡村振兴”多人谈[J].语言战略研究,2022(01).

[3]贵州着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N].人民日报,2022-03-05(12).

[4]戴庆厦.语言国情调查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0.

[5]李永皇.贵州实施“双培”行动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贵州民族研究,2023(02).

[6]李宇明.语言也是“硬实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

[7]张蒙,杨菁,李少鹏.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民族地区语言赋能政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3(01).


Current Situation and Value of Minority Language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 of Miao People in Guizhou

LUO Yu-huan, LIN Hua-yong


Abstract:Language, as a social communication tool, cultural carrier,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uman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fferent fiel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Through a survey of Miao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 in Guizhou, it is found that Miao people have high emotional identity of Miao language, but a small number of teenagers can't speak Miao language. If not taken seriously, it will ruptur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is, it is proposed to create a harmonious bilingual environment, develop the minority language industry, and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minority language, so as to realiz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minority language,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Minority languages;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责任编辑:潘光繁)

初审:伍鹏辉,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