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实施现状及优化

作者:杨再峰 潘燕婷来源:《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


摘 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实施是国家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扶持,旨在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少数民族人才。调查发现:降分录取与经济补助是报考的主要动机;对政策总体评价不高,但对高校执行较为满意;普遍反映政策存在缺陷,期待今后得以改进。应从开展诚信教育,增强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识;创新进退模式,确保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效果;适时调整政策,促使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政策发挥应有价值等策略来改进优化政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教育;骨干计划;政策效果


一、研究缘起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同时也需要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和质量,以及同等的就业机会。[1]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多种原因,我国民族教育水平相对滞后,这也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为解决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我国已将培养民族地区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2005年,教育部等五部委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骨干计划》),它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2015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又出台文件,明确指出“要向所有少数民族研究生足额发放国家助学金。”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的通知》等后续系列政策,表明党和国家对《骨干计划》政策实施的重视。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助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骨干计划》政策自制定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微观操作层面,聚焦于个案地区或学校,并未全面反映出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段对政策的认同变化情况。作者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曾考研、考博两次受惠于《骨干计划》,因此一直关注政策的动态和受惠学生的现状发展,反思该政策的价值效果及完善之处。为了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研究生对该政策的看法,本文试图综合运用调查和质性分析方法,以期从他们的认识中获得对《骨干计划》政策实施的思想与行为变化,追踪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为该政策的后续完善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从政策内容满意度、政策执行满意度、学习工作满意度及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等四个维度自编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骨干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调查时间为2022年4月至10月,共有来自广西、贵州、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市区的386名少干研究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189名为硕士生,70名为硕士,80名为博士生,47名为博士。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政策对少数民族骨干高层次人才的影响,我们还对其中24位进行了深度访谈。这些受访者的民族和职业背景不同,包括女生4名、男生20名;8名硕士,16名博士;壮族7人、侗族1人、土家族2人、哈萨克族2人、回族1人、蒙古族1人、满族1人、藏族1人、东乡族1人、水族4人、布依族3人。这些被访谈者职业有教师、律师、政府公职人员等,并对这些被访者进行了编码。通过不同方式了解政策受益者群体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看法、体会及期望,我们希望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政策的实际影响,为政策的后续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不仅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而且对于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结果统计

1.基本信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首先,报考少数民族研究生的生源多数来自农村户籍,占所调查对象的38.71%。其次,是来自省会城市的生源,占20.97%。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生源比例分别为19.35%和16.13%,而来自乡镇地区的生源比例最低,仅占4.84%。这些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对该政策的需求更为迫切,也反映出该政策对农村少数民族群体教育普惠的重要性。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研究生都具有工作经验,比例高达75.81%,而仅有24.19%的人是直接从学士学位升入硕士或博士学位。这表明许多少数民族研究生先工作后再通过该政策继续求学,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2.政策内容满意度。《骨干计划》政策内容涉及培养任务、招生录取、毕业就业、教学等系列问题。该部分调查内容包括报考动机、认为政策不足之处、认为对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少干就业政策合理性及对政策内容的总体评价等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少数民族研究生对政策内容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占46.77%。感觉一般的比例为32.26%,而对政策内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比例为16.13%。少部分人对政策内容表示不满意。调查还发现,少数民族研究生认为该政策存在不足之处,如政策宣传不足、政策实施不够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等。研究生们普遍认为该政策对于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就业政策方面,大部分少数民族研究生认为政策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政策需要进一步改进。

3.政策执行满意度。美国学者艾利森就曾指出,“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政策)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2]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研究生在求学过程中普遍对学校所提供的生活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导师的指导效果、自己在校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比较满意。特别是对导师的指导效果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总和比例高达66.13%。相对来说,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视程度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总和相对低一些,但也达到了45.17%。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研究生在求学过程中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导师的指导效果比较满意,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和特殊情况,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表1 少干研究生对政策执行满意情况

4.婚姻工作方面。该部分主要是对有工作经验的少数民族研究生进行调查。根据表2的数据,有93.55%的少数民族研究生认为自己找工作的情况与正常统招生相比同样难或者更难。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研究生采取了积极的策略,包括参加高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生源地组织的招聘会、其他招聘会以及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等方式。其中,有35.48%的毕业生是通过自己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而找到工作的。相对来说,通过生源地组织的招聘会所获得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有6.45%。调查还发现,“婚姻家庭”是少数民族研究生工作后最担心的问题,其比例达到40.15%。在高校中,少数民族研究生作为特色群体,有“同病相怜”的情怀,在几年的朝夕相处中,部分学生之间会产生恋爱关系。然而,《骨干计划》规定研究生毕业后,在职人员需要回到定向单位工作,非在职人员需要按定向协议回到定向地区就业。硕士服务期为5年,博士服务期为8年。这也成为困扰少数民族研究生工作的一大顾虑。如一对少数民族骨干高层次恋人因为工作协议的限制而不得不分开就业的故事。他们在本科时在内蒙古的一所二本高校相识,之后一起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但由于协议规定,Y3同学必须回到内蒙古就业,而他的女友也必须回到自己的原籍就业。尽管他们恋爱七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分开。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些研究生毕业后的担忧,包括子女教育等问题,该问题的比例约为25.18%。

表2 少干研究生婚姻和工作情况

5.政策目标实现度。《骨干计划》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它也改变了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命运。根据表3的数据显示,许多少干研究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其中学习工作比较热情以上的占67.74%。在调查中,72.5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已经融入了当前的学习工作中。在学习工作中,有79.03%的少干研究生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当前的学习工作,只有6.45%的人认为自己不太胜任当前的学习工作,见表3。

表3 少干研究生对政策目标实践情况

国家出台《骨干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公平,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该政策实施15年以来,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涌现在民族地区。如Z少干研究生本科是地方院校,通过该计划考取研究生,实现了他进入重点大学的梦想。他认为该计划提高了他的竞争力,使他在就业时拥有更多机会,对他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帮助作用。Y1少干研究生于2013年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了他的家乡某高中工作。在此期间,他担任了两年的班主任,其班级管理成效远远超过了同类班级。2015年,他通过该政策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每天早上七点钟准时到自习室学习,每天学习时间保持在十个小时以上。在2017年,他获得了博士国家奖学金,用了三年半时间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某高校工作,致力于为民族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Z1是市里的扶贫干部,于2016—2017年被派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成为当地电视新闻宣传的“领头羊”,带领村民致富。这些案例表明,自《骨干计划》实施以来,该政策在实现初步目标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虽然《骨干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少干研究生没有做好扎根西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准备。当被问及服务期内是否会违约时,仅有32.26%的被调查者认为肯定不会。实际上,少干违约并非个案,比如Y2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就读研究生后,习惯北漂,毕业后未按协议回到原籍服务。L在广西某二本院校工作三年后通过政策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少干在职硕士,即将毕业时未回到原单位工作,而是继续通过政策考取导师的少干博士,毕业后选择对原单位赔偿违约金,去了邻省贵州大学工作。W通过选调生方式进入家乡县城组织宣传部工作五年后,通过政策报考陕西师范大学在职少干硕士、博士,九年后博士毕业,但单位不放他档案,并将其安排到乡镇基层扶贫工作。H2在家乡甘肃某高中工作三年后,通过政策考取陕西师范大学非在职少干硕士,毕业后未按照协议回到甘肃那边工作,而是随其妻子到广东去。S在贵州某高中工作后,通过该政策在职考取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未回原单位,但单位不放人,S最终选择继续读少干博士。这些表明,一些少干研究生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骨干计划》的初衷,缺乏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也缺乏对自己承诺和责任的认识。这些情况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少干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约束力度,确保他们能够真正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分析讨论

(一)降分录取与经济补助是报考主要动机

《骨干计划》的实施对少数民族学生是一项积极的政策,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该政策规定了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同时政府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核拨经费,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给予适当的学习和生活费补助。据调查显示,降分录取和经济补助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报考具有显著的影响,选择降分录取和经济补助的比例分别为56.45%和25.81%,这表明政策的实施对学生的报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调查还显示有38.71%的少干研究生来自农村,政策实施最初几年国家免收少干研究生的学费,并且每个月提供生活费的补贴,如陕西师范大学目前对于少干学生每月的生活补助为:非在职少干硕士800元、在职少干硕士600元、非在职少干博士2300元、在职少干博士1200元,每年发放10个月。这些措施对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骨干计划》的实施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策的实施对学生的报考、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

Y1的经历充分说明了,《骨干计划》政策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来自国家偏远贫困壮族农村地区的Y1在父母艰难熬过哥哥的硕士教育后,通过该政策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尽管政策规定的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已经取消,但政策仍然保留了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等特殊政策,为提高自己升学成功概率,Y1毅然辞职报考陕西师范大学少干博士,并最终成功。这表明,政策的实施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策的特殊措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Y1的故事说明了,作为一项政策,骨干计划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教育资源,还在于帮助其克服家庭和地域背景所带来的困难,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对政策总体评价不高,但对高校执行较为满意

高校作为政策主要执行者,对于少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提供的课程、教学水平、指导教师等都是影响少干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虽然大部分少干研究生对学校提供的各项服务资源普遍认同,但政策本身的一些改变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其总体评价。尤其是自2013年起相关政策文件规定少干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含基础培训)自理住宿费、生活费,这增加了学生的个人成本,可能降低了学生对政策的满意度。从调查数据来看,有25.8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本高于效益,56.45%的学生认为个人成本和效益相当,17.7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本低于效益。这表明,对于少干研究生而言,政策的个人成本已经超过了其所获得的效益,这可能是其对政策总体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此外,少干研究生在就业时还存在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这可能是其对政策总体评价不高的另一个原因。虽然政策已经取消了免收学费的优惠,但少干研究生仍然面临就业时的限制,这可能会降低学生对政策的满意度。

高校作为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对于少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政策的实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政策的一些改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满意度。因此,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反馈,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高少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满意度。

(三)普遍反映政策存在缺陷,期待今后得以改进

自颁布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五年,然而政策未做过重大调修,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查表明,该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包括容易造成报考志愿的功利性、服务期限太长、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毕业后不能跨省就业、签署协议造成心理压力、政策宣传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该政策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调查还表明,该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利好工程。该政策免除学费和缩短服务年限是少数民族研究生较为关心的问题,而扩大就业范围则是少数民族骨干呼吁的最大期望。因此,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反馈,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提高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度。一些调查者也提出了政策的改进建议,包括缩短服务年限、扩大就业范围、提高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政策的监管和执行力度等。这些建议对于政策的优化和改进具有积极的意义。该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反馈,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提高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度;同时,也需要对政策进行优化和改进,缩短服务年限、扩大就业范围、提高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政策的监管和执行力度等,以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四、反思与建议

自《骨干计划》实施以来,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许多高层次人才,政策积极效果显著。为了提高政策的价值和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开展诚信教育,增强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识

《骨干计划》政策实施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研究发现部分政策受益者并不自觉遵守履行相关责任,这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政策的监管和执行,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少干毕业生个人违约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取向的变化,反映在就业选择的意愿博弈上。[3]在价值取向下少干培养导致了“伪”协议、“委”协议、“违”协议等诸多非理性情状的发生。[4]要实现落实该目标,所培养的少干研究生应具备西部情怀且乐意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识是前提。

近年来,有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存在诚信问题,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对签约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后存在违约行为。[5]这一情况对于高校教育和学生培养的质量和社会责任感构成了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推进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首先,需要加强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诚信教育。高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和管理,严格执行学校纪律和规定,保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其次,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评价。社会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的监督和评价,揭露和曝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学生诚信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通过制度的约束和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学生诚信教育的深入开展。加强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诚信教育,加强社会监督和评价,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是推进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通过少数民族骨干系列获得升学机会时,他们应该牢记自己在报考时与学校、教育厅所签署三方协议上的承诺,拥有“人在曹营心在汉”的诚信和责任感,为祖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构建诚信社会体系中,对于少干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尤为重要。这些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政策的制定宗旨和根本目标,意识到自己获得政策优惠的同时,应当肩负起服务西部、服务家乡的责任。特别是在自愿填报情况下签署的协议,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相关规定,并勇于担当自己的选择,兑现自己的承诺。为了确保政策的实施,需要对少干研究生加强诚信教育和就业信息监管。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和管理机制,对违约者应该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将失信者纳入不良信用记录。这样才能确保更多的少干研究生愿意为祖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奉献,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二)创新进退模式,确保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效果

截止2017年,全国已招生57600名少干学生(其中博士11500名,硕士46100名),并为民族地区培养了3.7万余名少干研究生。[6]许多高水平人才注入有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实际培养中,一些培养单位对骨干计划考生网开一面,降低了毕业要求,把一些尚未达到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学生送出了校门,定向回到民族地区工作。[7]这种重量不重质,重表不重里的做法,降低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脱离了《骨干计划》对培养人才质量要求“能使其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目标。M作为一名少干博士生,其认为“招生前最好申请考核制,将真正科研能力强的招到!培养和统招生一样即可,就业不宜有太多限制就好。”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发现身边部分少干同学,少干研究生质量确实令人有所担忧,尤其是博士作为国家较高层次人才,招生及培养过程都应重视把关。问及在学校学习培养过程,有24.2%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求学过程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曾听到有博导直言,少数民族骨干学生基础差,担忧他们毕业问题。

从目前《骨干计划》政策进退机制来看,只进不退,说明政策进退机制亟须改进。为了保证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能够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本领过硬,信得过、用得上,最为可行的是培养院校建立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严格的考核制度,能进能退。尤其是少干博士的招生与培养,许多少数民族骨干学生底子弱,少干博士必须是全日制,避免有些学生终日纠缠于工作、家庭、学习之中。当前许多高校博士培养最长年限为六年,有些少干博士三四年都未开题,少干博士名额极度紧张,有些少干研究生虽获得博士入学机会,但最终以肆业结束,造成有限名额的浪费,即便能够混毕业,水平也有待担忧。从部分高校规定报考博士必须是全日制政策来看,少干博士培养过程应建立能进能退的淘汰机制,给少干博士生压力感,方能切实培养出能够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

(三)适时调整政策,促使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计划政策发挥应有价值

从政策学的角度来看,科学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包括前期调研、专业制定、政府出台、民间执行、效果反馈、政策适调等几大关键环节。政策的出台应该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社会背景的变化,同时政策的适时调整也是政策价值可持续推进的关键。从骨干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政策的适时调整是有必要的。例如,教民厅(2017)5号的新政策,将骨干计划新生直接安排到招生学校进行基础强化学习,不再单独安排强化基础培训,反映出政策的进步性。然而,研究发现骨干计划的一些政策内容还可以做出更好的完善,如对不愿遵守协议义务的极少部分学生,应设置少干研究生退出机制,避免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对于少数民族骨干人员的就业政策,也需要进行适时调整。例如,大多数少数民族骨干人员对“五年或八年服务期”和“就业必须得回生源地区定向地区就业”并不满意。有些骨干人员已经到了四十多甚至超过五十岁,服务期限过长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调查数据,适时调整政策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

在新时期,对于服务年限及就业范围选择的政策,需要更合理、更科学地修订。政策的调整需要考虑到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才能达到最好的实施效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政府、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代表、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家长、高校以及为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提供服务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人士都应该参与进来,共同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政策。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了解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需求,包括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家长对于子女就业的期望、高校对于骨干人才的培养目标等。在了解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可以对政策内容进行“改变、补充、删除、保留”,从而使政策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如对于服务年限的政策,可以考虑将服务年限缩短,以便骨干人才更好地适应职场变化和职业发展需求。对于就业范围选择的政策,可以适当扩大就业范围,以便更多的骨干人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就业地点。总之,政策的调整需要考虑到各方面人士的利益和需求,才能达到最好的实施效果。各方人士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制定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9.

[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92.

[3]朱志勇,向思.凤凰为何不还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毕业生违约个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1):110-117.

[4]国建文,傅淳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人本性价值反思—基于理性化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2):24-28.

[5]王萌亚.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8):18-20.

[6]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调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的通知[EB/OL].(2017-05-25)[2023-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moe_763/201706/t20170605_306453.html.

[7]安华,陈瑞娟.教育福利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政策优化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7(03):147-153.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gh-level Backbone Talent Plan for Ethnic Minorities

YANG Zai-feng, PAN Yan-ting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minority backbone plan is the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highereducation,aiming at training more high-level minority talents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motivation is to reduce the score of admission and financial aid,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policy is not high,b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satisfactory,and thegeneral reflection of the policy defects,looking forward to future improvement. We should carry out honesty andcredit education,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serv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areas,innovate the mode of advance and retreat,ensure the quality effect of high-level talents training of ethnicminorities,and adjust the policies in time,make the minority backbone plan policy give play to the strategy suchas due value to improve and optimize the policy.

Keyword:Ethnic minorities;Ethnic education;Backbone plan;Policy effect


(责任编辑:荷 叶)

初审:李柯瑶,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