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研究:立论基础、体系转型与接续发展

作者:郭庆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


摘 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主题所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内容、进步过程及规律的表达体系,有着民族话语体系、团结进步话语体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涵,包括理论政策、价值观念、情感体验、行为习惯等内容,发挥宣传、培育、凝聚、斗争的功能。新时代语境下,话语表述的转换、话语价值的延伸、话语实践力的开拓赋予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新的表达形式,推动了话语体系转型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话语体系实现接续发展,需把握话语体系在人民维度、社会实践维度和人类文明维度的逻辑阐释,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要义,紧跟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立论基础;话语转型;接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的形成,不仅仅是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的结果,更是中华人民共同奋斗、一致前进的成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途径,在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和思想基础的巩固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更是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诉求[2]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立论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体系是民族教育工作实施的决定性条件,不断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向导,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内涵

首先,具有民族话语体系的意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作用对象主要在于中华各族人民,是一种具有全民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在地成为一项各民族共同参与的社会性共同事业,民族性是其重要特征。民族既是话语的对象,又构成话语体系的重心,话语体系围绕着民族构建展开。各民族历史渊源、语言文化、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是话语体系的重要源泉,民族区域实际和特点构成话语体系落地实施的现实条件,各族人民构成话语体系的对象。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集中反映的是民族性的认知,建构了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情感。

其次,具有团结进步话语体系的意义。团结与进步指明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共同进步是民族团结的方向。团结与进步从根本性上规定了话语体系的性质,为话语体系的建构划定了方向。围绕着团结进步而展开的理论供给、情感建设、价值导向、观念树立成为话语体系的重要部分。通过深刻、明晰的话语,承载团结进步的价值内涵,谋划未来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体系是紧紧围绕着团结进步的目标任务而展开的话语体系,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关于团结性、进步性的认知,构成了话语体系在实践过程中的方向性内涵。

再次,具有教育话语体系的意义。教育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各民族人民进行民族理论政策、实践经验、价值观念、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教育,达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目标,实现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就话语性质而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是教育性话语,富有教育的特色,体现着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品行,塑造人的精神,解放人的思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熔铸在日常生活话语、政策宣传话语、行为教导话语当中,从知行合一中达到对人的培养和塑造。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

首先,就理论政策话语而言,其内容涵盖国情知识、民族知识、国家发展政策等内容,是对国家与民族政策的深入阐释和解答。“中国共产党是在洞察中国各民族百年发展的历程,审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整个国家发展关联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中华大地上的百年变迁与发展出发,进行理论积淀、建设与创新发展的”[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的民族发展实际是理论政策话语的源泉,依据科学的民族理论制定和执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进入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民族理论建设和政策制定成为重点。

其次,就价值观念话语而言,其内容涵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作为一种话语载体传达和培育着民族团结、互利共赢的意识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方向和行动指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大家庭”“大团结”“石榴籽”“共同体”等话语承载中华民族认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民族团结价值导向,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共有的话语空间,加深各族人民对民族团结进步在全民族共同利益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的认知与思考。

再次,就情感体验话语而言,其内容涵盖情怀、情感、情绪等方面,是各族人民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心理情感的话语表达。认同是积极情感体验的基础,认同度越高,情感体验越深刻。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巩固和加强需要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而这“五个认同”的构建,从根本上构成了各族人民对国家、民族、文化、政党和制度的情感,这决定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要用话语将认同深化为人们的情感表达,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对民族团结进步具有真挚情感。

最后,就行为实践话语而言,其内容涵盖民族工作和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话语表达,是民族团结进步在实践过程中的话语呈现。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交往、交流、交融是根本途径。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体系中,互相尊重、相互包容是话语表达中的基础性原则,落实到工作话语和日常话语同样如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要通过具有包容性、民族性和体现相互尊重的话语实现各族人民在行为实践当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推动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功能

首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具有宣传功能。宣传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涵盖对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发展理念的宣传。运用生动的话语讲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故事,用简洁、深刻、亲和的话语助力宣传教育的渗透性,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具有培育功能。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培育功能是教育性话语的基本功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话语承载民族理论知识、民族政策,通过话语表达与交流培育对象的民族情怀、民族精神、民族认同、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话语引导自觉维护民族统一与发展的行为,培育思想、理念、情感、价值与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同行的人。

再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具有凝聚功能。“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5]。“多元一体”指向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相互交融中渐渐生成的命运与共的统一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由此,话语从而演化为一种汇聚民族团结力量的重要载体,其传达的民族团结进步的价值观念、家国情怀深入人心,逐步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最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具有斗争功能。强有力的话语体系是应对争论的理论武器。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面对狭隘民族主义思想观点,面对危害民族团结进步的危险行为,话语体系应给予彻底、严厉的批判,加紧对错误理论、观念、行为的批判,以批判推动正确民族观的“在批判中建构,在建构中批判”[6],以强有力的话语斗争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

二、新时代语境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转型

话语表达的内容、形式以及传播手段等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更新[7]。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因其涵盖时代性、民族性、教育性等多重概念,以其话语表述的转换、话语价值的延伸、话语实践力的开拓赋予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全新的表达形式,推动了话语体系的转型发展。

(一)话语表述的转换是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突出内容

话语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而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的根本属性。正是因为如此,话语表述的演变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需求和时代的背景。有学者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话语的演进和升华,归纳为“‘大家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久的民族团结话语;‘大花园’是民族团结话语的传唱符号;‘石榴籽’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话语的创新。”[8]

“大家庭”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一种血脉相亲的历史文化归属感。是基于国家长期统一、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以“家”的理念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中央一直关心少数民族的政治和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我国各民族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大花园”所呈现的是花园内每枝鲜花既独立绽放又相互映照,体现的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景象。从“大家庭”到“大花园”是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话语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阐释,是基于政治和经济的视角。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用“石榴籽”强调民族团结。相比“大家庭”和“大花园”,“石榴籽”具有更为深层的文化意蕴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理念。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而石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石榴籽同质同源、向心聚拢,就像56个民族一样共同凝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要如“石榴籽”一般抱得紧、抱得实、抱得巧,而要在政治一体、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建构一种文化共性,就要坚持认同伟大的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

(二)话语价值的延伸是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独特标志

教育功能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语言和话语作为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话语也就具有了价值的意义。一般来说,话语价值主要体现其教育价值、德育价值和认同价值,其中认同教育价值是最高层级价值。具体到民族教育,它的首要功能是要建构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并使其逐步发展成一种极具凝聚力的政治文化力量,巩固和完善着民族及国家的持续发展。关于民族教育的政治功能,国内外学者基本持有一致的观点。例如英国学者安迪·格林认为“国家形成”是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11]。我国学者认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需要通过民族国家教育体系得以推动和促进,同时,民族国家教育体系又是各国国家构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12]。应该说,民族教育在国家形成和民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实现了从政治价值到社会团结建构价值的功能。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变,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异质化。全球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全球经济关系复杂多变、全球文化资源交流互融,都使得民族国家既高度融合又呈现互相分化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如要实现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最根本的、最首先的是实现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在文化和价值上的自我意识、自我辩护、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13]

因此,作为民族交融场域中中华文化认同的话语设计,必须对中华各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精华加以提炼和整合,使其文化智慧能够满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诉求和价值追求。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功能必然延伸至其文化价值层面,通过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洋溢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来涵养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信仰,与此同时以独有的民族文化品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精神。

(三)话语实践的开拓是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内涵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实践就是将理论基础与现实实际相互融合,着重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向整合性共识的过渡和深化,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新时代语境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现的实践愈加重视民族话语的保护与传承,愈加凸显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愈加重视话语的生活化、大众化,开拓了话语实践的新领域,赋予话语体系重要内涵。

首先,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重视民族话语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以民族语言文字为例,其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更需采取相应措施对此加以重视和保护。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尔》的说唱表演后就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14]。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仅要通过立法和制度等措施对静态的文化遗产实现保护、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保护民族语言或方言的传承人,着重体现对活态语言的保护。要通过日常的各种活动,让普通民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亲密接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感受其历史内涵,夯实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

其次,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凸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标志和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凝结了各民族的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共同记忆、共同认可的,由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15]。这种基于“共同经历”和“共同创造”,并从“中华民族”的高度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概念,就是为了实现从民族内部共识到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性共识。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所凝结成的精神力量也必然会不断丰富、深化我国的文化建设,彰显整个民族文化的强大魅力,构建文化融合下特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体系。

最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话语体系实现话语的生活化、普及化。民族团结进步话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民族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旨归,在接地气中走进大众生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是由日常生活的大众化所决定的[16]。只有把话语扎根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才能深入人心,才能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水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也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接续发展

鉴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发展是以一定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观念为指导核心[17],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体系发展的根本原因便指向于要“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高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旗帜”这一基本要求。由此决定了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体系必然是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承载个人、社会及国家普遍价值取向的共同诉求。

(一)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要义

人民群众立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18]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立场的具体化和民族化。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要义,想民之所想,办民之所需,这不仅从情感上固化着人们对所在的社会共同体即民族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认同,使这些社会共同体能够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0]。因此,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坚持“党的立场”,本质上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纵观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演进,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还是新时代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诉求以及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理念,并在我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中都有明确的写照。只有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才能有更为广泛和牢固的群众基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创新必须反映人民的心声,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激发人民“创造力”,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发挥主体作用。这一主体作用体现于各族人民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的使用和创造过程中。一方面,人民是话语使用的主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所承载的民族理论、政策、价值观念被教育对象所接受、认同,即成为共识性理念。此时教育对象便具有主体性的内涵,自觉使用被内化的话语体系,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成为话语传播的主体。另一方面,人民是话语创造的主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来源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与人民息息相关的话语表达。而生产生活的发展会持续推进话语体系的创新,相应的话语表达方式、传播形式、内容载体等均会同步发展。

(二)紧跟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需要回答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是什么”“从哪里来”,还应该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下,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才能实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发展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的过程,既强调于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准则、思维模式及价值理念的传承,又要将其与当今的社会实践进行融合[21]。伴随社会认识深化和实践发展,话语也是动态发展、不断生成和完善,在新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扬弃”和“沉淀”,构筑全新的话语体系。

一方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22]因而,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接续发展,首先要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文化认同来构筑共同精神家园。因为传统文化里渗透着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精神血脉,也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根本要素,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数千年仍能够不断延续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连绵不绝[23]。其次,要以民族文化认同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活动。通过民族节日,以庄重仪式和贴合群众实际生活的方式,在宣传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使得人们自觉主动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各类文化因素作出有益探索。

另一方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只有同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才能落地生根,才能回应人民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少数民族民生实践的历程和经验,持续论证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的真理性、科学性,深刻揭示了在新时代中国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从伟大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吸收合理的话语内容,才能不断创新发展话语体系的内核与外延,不断增强自身的话语魅力,才能落地生根并焕发盎然生机,准确地指导并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三)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21世纪的今天,人类面临着诸多挑战,各种安全问题持续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这个时代问题,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4]这也表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站在历史的、时代的、人类的高度思考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建构性方案”,在凝聚全球共识、实现维护共同利益的目标上具有重要意义[25]。因此,这就要求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体系必须敞开胸襟,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一方面,基于教育文化属性,从世界各国民族文化教育合理之处,积极汲取学术精华,置于我国的民族教育理论发展之中。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情怀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玫玫以求的精神追求。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资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在各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产生较好效果,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体系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个“一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所以,我们必须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根本出发认识中国的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我们既要积极吸收西方教育的合理成分,吸纳西方话语的优点,结合中国实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发展,又要认清其不足和缺陷,绝不能不加甄别地全盘拿来。

另一方面,要面向教育现代化、加强学术话语交流,贡献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智慧。民族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不仅要深刻揭示本土教育实践变革,还要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未来教育蓝图的筹划,并富有成效地跨越文化鸿沟,贡献饱含思想价值的中国教育方案,传播具有思想深度的话语体系[26]。在国际化的民族教育交流进程中,通过对他们展示我国悠久、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伟大成就,引导并加强外来人员对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伟大成就的认识,提高其对我国教育理念话语的认同感。有了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接点,再凭借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让民族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话语日益成为国际话语场域中的核心问题,逐步展现出中国话语的巨大引领力,由此推动中国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结语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一定要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维度去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方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多民族统一体。新时代,各族人民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应该从西方文明发展中进行反思,深刻把握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理论新形态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加强文明交流,让文明发展的魅力在世界民族教育变革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褚远辉,辉进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01).

[3]严庆.探索与创新: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百年发展管窥[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1(01).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詹小美,李征.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

[7]郝苏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本土化”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0(02).

[8]王军,刘毅.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话语的演进及其理论源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1).

[9]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J].今日民族,2014(10).

[10]张丽.从“大花园”到“石榴籽”:中华民族概念的新时代阐释[J].宁夏社会科学,2019(05).

[11]欧以克,刘妍.多民族国家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功能的内涵与途径——基于广西的实践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9(03).

[12]朱旭东,乐先莲.试论比较教育研究与民族国家构建、发展与转型[J].比较教育研究,2018(07).

[13]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EB/OL].(2019-07-16)[2023-01-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7/16/c_1124758520.htm.

[15]曾明,龚婷,戴登云,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划定原则及类型特点[J],民族学刊,2021(07).

[16]金志远,郑亚力.生活世界理论视域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21(09).

[17]李斌.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03).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郭斌.卡西尔符号功能论思想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

[20]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07-01)[2023-01-12].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1/c405440-28515997.html.

[21]李根芹,白新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22).

[22]施芝鸿.党的二十大报告精髓要义的数字化表达[EB/OL].(2022-10-27)[2023-01-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847375905539279&wfr=spider&for=pc.

[23]唐伟.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3).

[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5]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指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2(10).

[26]田养邑.逻辑与格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术话语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9).


Research o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Basis of Argumentation,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GUO Qing


Abstract:The discourse syste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s an expression syste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knowledge content and the process and law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concepts, categories and themes, and has the connotations of 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unity and progress discourse system and education discourse system, including theoretical policies, values, emotional experience, behavior habits and other contents, and plays the functions of propaganda, cultivation, cohesion and strugg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the extension of discourse val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practice have given new expression forms to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system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in the people's dimension, the social practice dimension and the human civilization dimension, take "people-centered" as the core essence, closely follow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earn from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an open mind.

Key words: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Discourse system; Foundation of argumentation;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Continue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任艳)

初审:彭洪莉

复审:王晓燕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