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的多维耦合逻辑探究

作者:董丙鑫 成珊娜来源:《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摘 要: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同时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耦合的逻辑基础在于二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有共同的历史使命,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于此,民族教育参与边疆治理的四重内生逻辑在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边疆治理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四重外生动力在于政治动力、经济动力、文化动力和社会动力。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之间既有耦合的逻辑原点,又有耦合的具体路径,二者间有着内在的多维耦合机制。

关键词:民族教育;边疆治理;耦合逻辑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民族教育”,学界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民族精神教育、民族教育工作、少数民族教育、双语教育教学以及民族教育体系”等多个主题。中国知网收录文献数量多达1.8万余篇。从搜集到文献的发表趋势看,自1983-2012年,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自2013年—至今,相关文献发表趋势呈现波动态势,在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整体上呈现回落状态,说明近几年学界对于民族教育相关问题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经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和民族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双语教育教学、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等予以展开研究并进行论述的,很少有研究成果将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其他事业联系起来考察,更是鲜有直接涉及到边疆治理这一主题的文献。

关于“边疆治理”,虽然其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学术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最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还是较为丰厚的,涉及到“边疆治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陆地边疆治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等主题,中国知网共收录相关文献数量达1200余篇。自2008年以来,相关文献数量逐年递增也说明,在其概念体系相对完整、明确后,边疆治理已经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和新的研究视角,边疆治理研究正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日益成熟,出现了所谓的“边疆热”。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历史研究即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与边疆治理相关的问题和当代研究,即研究当代边疆治理的现实问题和边疆治理现代化两大类,但在相关研究成果中很少有直接涉及到民族教育这一主题的文献。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关于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这两大主题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同时涉及到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这两大主题的研究几乎没有,即学界目前很少将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联系在一起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对于二者之间内在的耦合逻辑探究较为缺乏。笔者认为,民族教育作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民族教育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生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必定离不开并且是要积极参与到边疆治理中的;相反地,在当前不断加强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即通过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其必定是会对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相对应的影响。由此观之,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之间有耦合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拥有共同的历史使命,二者必然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即民族教育积极参与边疆治理、边疆治理推动民族教育发展,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之间有其内在的耦合机制,值得学界深入探究。

二、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耦合的逻辑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已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1]。回首过去的奋斗历程,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与国民受教育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息息相关的。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随着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边疆治理事业的逐步推进,在广大边民的团结奋斗下,边疆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着眼于新征程,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民生等方面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项事业才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这是二者得以实现深层次耦合的逻辑起点。

(一)政治层面: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边缘地带,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突出地位,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对我国整体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深远影响。

民族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途径,要将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变初心。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涉及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指出:“要始终不渝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2]。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日益重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特别是将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开展此项工作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必须重视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载体和方式的创新,注重真正的实效、开阔的视野、远大的立意”[3],注重引导民族教育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发挥出真正功效。

如果说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边疆治理的重要目标,那么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就是达成这一目标所需要做的首要工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民族团结问题,要求“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4],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国家屏障直面周边国家地区形势,必须切实提升边疆治理能力以便更好开展民族工作。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疆独、藏独、台独”等民族分裂势力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公敌,反对一切民族分裂行径、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之所在[5]。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在不断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边疆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抓好民族团结工作,引导各族民众同一切分裂祖国、割裂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切实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不断铸牢边疆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因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在政治层面有着相同的使命即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这是二者耦合的政治基础。

(二)经济层面: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合力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历来是党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6]。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可或缺,这是二者耦合的经济基础。教育是提升个体劳动素质和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石,对于改善民众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进入新时代以来,边疆民族地区各级人民政府愈加重视办好教育事业,边疆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创新,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民族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边疆民众通过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得以掌握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为高质量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边疆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立足于不同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和社会需要,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培养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边疆治理体系和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愈发重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的边疆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经济领域突出表现为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处理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县和穷苦民众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在此基础上,边疆民族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引导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投入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征程中,进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因此,为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边疆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民族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文化层面: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协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

教育是文化得以保存和不断创新的重要手段,民族教育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设置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举办民族文化展示活动等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予以保留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信任、相互欣赏,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进而增进国家认同,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文化之基。

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保护和传承边疆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激发各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增进边疆民族地区各族民众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的文化认同对于正确“五观”的形成以及国家认同感的增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边疆治理而言亦至关重要。随着边疆民族地区各族民众文化认同感的逐步强化,民众将更加自觉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在文化上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通过这种文化上的交往交流凝结起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感纽带,进而形成文化层面的“多元一体”格局,助推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边疆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利条件。

由此观之,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及增进各族人民文化认同感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有协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可能性,这也就成为二者得以耦合的文化基础。

(四)社会层面: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携手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主要经验就在于不论在哪一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7]

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和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民生水平差异有重要促进作用。十八大以来,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民族教育这一民生短板正在不断补齐。同时,民众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极大保障,教育公平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维护教育公平进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民生福祉得到进一步增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边疆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民族职业教育提升了民众个体的劳动素质,增长了专业实践技能,为少数民族民众实现优质高效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增强了边民改善自身民生状况的能力,使边疆民族地区各族民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真正地践行了民族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初心和使命。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百年征程中,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首要指导原则。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愈加关注民生问题,将保障和改善边疆民族地区民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紧密融合,在此基础上推进边疆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改善和保障边疆民族地区民生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基本上体现了其将努力满足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边疆治理的价值旨归和行动逻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贯彻落实,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日益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边疆治理工作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取向。

总之,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不断改革发展的两重推动力,对于不断增进边疆民族地区各族民众的民生福祉具有深远影响,二者携手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其得以耦合的社会基础。

三、民族教育参与边疆治理的内生逻辑

民族教育作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民族教育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必定离不开并且是要积极参与到边疆治理中的。民族教育参与边疆治理的内生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逻辑:民族教育有助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领导

民族教育参与边疆治理的政治逻辑就在于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助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领导,进一步增强边疆治理的政治属性。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然会对我国的政治产生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边疆地区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治理产生一些影响。在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在包括我国边疆地区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可以说已经建立起来一套专门的、有组织的并且不断开拓创新的思政课程体系,对各级各类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证其教育效果;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各类学校逐渐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靠思政课,更要挖掘其他一般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协同育人,这也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体内容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契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或者社会机关团体还通过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向学生或者普通民众来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在全社会倡导形成主流的、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强化国民意识和公民意识,应该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现在应该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各种媒介,强化边疆民族地区居民的国民意识和公民意识”[8]。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一项政治目标,而一定时期的教育就是要为该时期的政治服务的。正如马凤岐先生所言:“‘教育作为政治的工具’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政治影响和控制教育,二是教育为一定的政治目标服务。”[9]由此观之,我国的民族教育也就应该努力扮演好政治社会化的媒介角色,大力宣传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通过民族教育的发展来不断强化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国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更好地服务于既定的政治目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立足我国边疆地区实际,从民族政治学的视角来看,就是要在发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普通民众参与相关政治活动的意识、热情和能力,使得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的政治素养有所提升,并通过民族教育为边疆民族地区造就一批高质量的政治人才。

(二)经济逻辑:民族教育有助于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多民族地区的考察中也曾多次指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多民族地区,要实现全面脱贫需要重点关注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0]民族教育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通劳动者来说,通过发展民族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增强个体的劳动能力,进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就业,改善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的经济生活状况,这可以视为是在源头上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同时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接受一定程度的民族教育对于防止民族地区已脱贫人员再次返贫致贫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民族教育通过为劳动者提供一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帮助普通劳动者合理操作使用最新、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机器,不断提高他们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通过发展民族教育,不仅仅可以为生产部门直接提供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力,还可以培养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从而为边疆民族地区培育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更好地助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最后,要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生产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不仅表现在科研成果上的直接联系,而且表现在三方面机构在成员、目标与管理方面的联系,这就使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为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11]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同样如此,随着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民族教育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职业教育正逐渐探索新的更加适合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以此推动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提升、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民族教育通过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来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是其参与边疆治理的经济逻辑。

(三)文化逻辑:民族教育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

教育对于文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表现在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交流和整合。同样的,民族教育对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也具有如上的一些作用。

首先,就民族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承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要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在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大多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创造了条件。其二,一些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也尽可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营造了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环境和氛围。其三,民族地区高校还利用独特的学科和科研优势,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熟悉本民族文化资源现状的少数民族文化专门人才,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其次,就民族教育对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来说,主要表现在:我国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异彩纷呈。“民族院校是保护、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播和交流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12]。民族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交融,进而增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此外,民族院校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总之,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这是民族教育参与边疆治理的文化逻辑。

(四)社会逻辑:民族教育有利于增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切己体察,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他多次深入到人民群众之间开展调研走访活动,对于民众关心的有关民生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目前,相关学者已经对习近平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及其民生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如于慧颖的《习近平关于民生论述的本质特征及其现实意义》[13]、张永红的《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探析》[14]以及尹琳娜的《习近平民生思想探析》[15]等文献中,在此不一一进行赘述。

民族教育的发展对于增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此仅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首先,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民生。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自身利益得到实现的必然要求。民族教育通过引导全社会形成主流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价值观、提高普通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有利于切实保证民族地区人民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依法有效行使相关权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和满意度。其次,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民生。上文曾经论及民族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选择度,进而促进民众实现更好的就业,而就业作为民生的基础工程始终与边疆各族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是保障和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民生的直接表现。此外,民族教育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都是保障和改善经济民生的现实表现。最后,民族教育有助于保障和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以及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既是边疆普通民众的热心关切问题,又是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民族教育尤其是民族高等教育中各民族院校在学科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通过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以及开展相关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民生事业的推进。

四、边疆治理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

(一)加强党对民族教育的领导,为民族教育发展掌舵引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16]对于民族教育而言,更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日常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领导,才能切实解决好民族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民族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坚持民族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民族教育把舵引航;才能真正办好为民族地区普通民众所满意的教育,即满足边疆地区普通民众对更高质量民族教育的需求、让边疆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成果;才能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融入全国教育现代化浪潮中,致力于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王炳林认为:“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要求切实增强党在教育发展进程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贯彻落实。”[17]具体到我国的民族教育而言,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在民族教育工作中,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民族立魂的工作。”[18]边疆民族地区一向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绝不容许有任何半点妥协、退让的余地。民族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一把利器,在民族教育工作中要做强主流思想舆论,确保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民族教育工作中的指导性地位;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挖掘各式各样的“思政”元素,切实增强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其次,要在民族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中,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当前在民族地区,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的体制机制,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注意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以求能够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总之,要保证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就必须时刻注意加强党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掌舵引航。

(二)推动多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民族教育打牢经济之基

众所周知,教育与社会经济具有紧密联系,国家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对教育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具有制约性,经济实力决定着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经济实力、生产力发展程度还决定着教育体系和结构”[19]。对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也是如此,民族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笔者认为,要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民族教育打牢经济之基,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通过各种办法,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供血”能力,发挥民族地区自身“造血”功能,使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通民众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过上富裕的日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20]他还明确指出:“要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牧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等政策举措,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21]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要促进民族地区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其一要不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增加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的就业机会;其二就是要努力打破思维定式,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用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核心竞争力。

其次,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人文、交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这显示出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仅靠民族地区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是很难达到的,需要外部力量予以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贯地注意对边疆民族地区提供经济援助,包括为民族地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使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八大以来,正是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帮扶力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才取得新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谁的孩子谁抱’。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对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要在资金、项目、人员方面增加力度。东部经济发达县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和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都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国务院扶贫办要做好这方面的对接工作。”[22]

总之,就是要在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各种手段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民族教育打牢经济之基。

(三)推进“多元一体”交流交融,为民族教育提供文化场域

“场域”是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创造的社会学概念,“场域”理论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布迪厄认为:“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23]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场域”的概念,即它不是一种具体化的、现实中的边界,而是描述客观关系的网络形构。以社会的视角来看“场域”,也就可以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复杂多变、密切互动的人际关系看作是“场域”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些异常复杂的关系构成了网络形态,这就表明了“场域”的存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实际上只是一种外化表现,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互动问题,因为每个人所受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其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待事物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自然有着千差万别,这样有差异性的互动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场域”。“文化场域”是“场域”的一个下位概念,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是社会上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复杂的多元化的动态性文化网络,在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场域”具有动态性,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糟粕性的东西要予以摒弃。在我国“文化场域”主要的表现在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交融、共融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其民族地区范围内的小“文化场域”,多个小“文化场域”也就形成了一整个大的全国性的“文化场域”。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24]这是其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中的著名论述。在笔者看来,中华文明从来都不是与外界封闭隔绝的,而是在历史进程中始终与其他文明交流交锋、交相辉映,中华民族这样一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几千年来的文明积淀必然是不可分离开来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25]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广袤的大地上,曾经繁衍生息过众多民族,他们都创造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多样的民族文化逐渐融入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民族文化网络之中,但又无时无刻不保持着其内在的独特性,从而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种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和谐相生、共融发展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26]我国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自然要借助于语言等工具进行交往交流,这使得各民族间相互吸引、彼此交融,构成一种关系网络,形成多元“文化场域”。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各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也日益紧密,这也就巩固并推动了我国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而为民族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多元“文化场域”。

(四)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民族教育解决后顾之“忧”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我国民族地区进行调研考察,走到人民群众中,了解民众的家庭生活情况,听取基层百姓的声音,炕头边、田间地头、手工作坊车间里……处处都有总书记的身影,而这实际上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保障和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的民生,为民族教育解决后顾之“忧”,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政治民生。其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族地区的政治民生中产生了较好的实施成效。其二,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能够依法行使权利,不断提高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参与感。边疆民族地区要坚持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7],保障人民群众合法行使其知情权和监督权。

其次,就是要保障和改善经济民生。其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普通民众的就业问题,才能使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生活质量有质的提高,才能逐步纠正边疆民众过去的旧思想观念,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使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民族教育。其二,当前我们正在实行东西部对口协作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借外部力量来对边疆民族地区予以经济援助和支持,这确实有助于带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是其内因,也就是说,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如何更好地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构建起更加有效的区域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样内外结合才更加有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发展民族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三,要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就必须完善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确保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都能够像其他发达地区的社会成员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实现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要努力使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能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10],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

最后,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其一,要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不适应当今社会主流发展的文化内容必须予以摒弃,对于优秀的文化遗产必须通过各种措施予以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爱国主义,弘扬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跨越式发展。”[28]其二,“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文化民生建设必须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平等参与文化建设,平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29]。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就是要努力实现以文化民、以文惠民,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不断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每一位普通民众,切实保障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总之,要坚持保障和改善边疆民族地区民生,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五、结语

本文着眼于探究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耦合的逻辑机制后认为,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得以耦合的逻辑基础在于二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承担的共同的历史使命,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必然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耦合的具体路径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民族教育参与边疆治理的四重逻辑,二是边疆治理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四重动力。四重逻辑分别是政治逻辑,即民族教育有助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领导;经济逻辑,即民族教育有助于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逻辑,即民族教育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社会逻辑,即民族教育有利于增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民生福祉。四重动力分别是加强党对民族教育的领导,为民族教育发展掌舵引航;实现多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民族教育打牢经济之基;推进“多元一体”交流交融,为民族教育提供文化场域;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民族教育解决后顾之“忧”。总之,民族教育和边疆治理之间有其内在的耦合机制,值得学界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01)[2023-06-05]http://219.244.185.26:970/detail?record=210&ChannelID=95051&randno=17386&resultid=760&presearchword=%c8%d5%c6%da%3d%32%30%32%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2-07-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11/t20191113_407983.html.

[3]王学男,李楠,彭妮娅.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挑战与对策--《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06):52-59.

[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1).

[5]习近平.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EB/OL].(2014-04-27)[2023-06-05]http://219.244.185.26:970/detail?record=381&ChannelID=95051&randno=13785&resultid=761&presearchword=%c8%d5%c6%da%3d%32%30%31%34.

[6]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EB/OL].(2021-08-27)[2022-07-28]https://219-244-185-26-970-p.vpn.snnu.edu.cn:8081/detail?record=164&Channel ID=95051&randno=24991&resultid=944&presearchword=%c8%d5%c6%da%3d%32%30%32%31.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DB/OL].(2022-10-16)[2023-06-05]http://data.people.com.cn/pd/ldrhdbd/detail.html?id=1667cfe1f35141e4a9b381af815e4b60.

[8]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1-17.

[9]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6.

[1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2).

[1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34.

[12]付娜.民族大学(学院)的特有功能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13]于慧颖.习近平关于民生论述的本质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1):125-134.

[14]张永红.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3):131-139.

[15]尹琳娜.习近平民生思想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6.

[16]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2).

[17]王炳林.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05):29-36.

[18]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259.

[19]靳希斌.教育经济学建构与教育改革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0-112.

[20]王小平.习近平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探析[J].兵团党校学报,2018(05):5-9.

[21]人民网.习近平谈扶贫资金使用: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EB/OL].(2018-09-20)[2022-07-28]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0920/c385476-30304825.html.

[22]人民网.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7-08-31)[2022-07-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831/c64094-29507970.html.

[23]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134.

[2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

[25]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3-21

[26]新华社.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9-26)[2022-07-28]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83.htm.

[27]刘力维.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9.

[28]马伟.文化民生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3(04):117-119.

[29]吴悦.新时代文化民生建设的必然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7):91-92.


Multidimensional Coupling Logic Exploration of Ethnic Education and Frontier Governance

DONG Bing-xin CHENG Shan-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ducational cause,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is bound to be affected by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specific ethnic areas,but at the same time,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will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and other undertakings in the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The logic foundation of the coupling of ethnic education and frontier governance is that they have the common historical mission in economy,politics,culture and society,and they promote each other and develop together. Based on this,the four-fold endogenous logic of ethnic education in border governance lies in political logic,economic logic,cultural logic and social logic;The four external motive forces of Frontier Administr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lie in political motive force,economic motive force,cultural motive force and social motive force. There is not only the logic origin of coupling,but also the specific path of coupling between ethnic education and frontier governance,and there is an inherent multi-dimensional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m.

Keywords:Ethnic education; Frontier governance; Coupling logic


(责任编辑:王立平)

初审:刘羽田

复审:王晓燕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