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民族教育研究20年(2000—2019)——基于权威期刊文献的科学计量

作者:王丽霞 陈雪儿来源:《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摘 要:民族教育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和民族研究的热点。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及英文文献检索平台,对20年来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1371篇核心期刊中文文献及5881篇SSCI论文进行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民族教育主研机构及相关期刊学术支持力度较高,但呈现出明显的“地缘优势”;民族教育研究热度呈总体上升趋势,但较国外民族教育研究发文量增长缓慢;民族教育研究虽进入了本土化民族教育研究阶段,但“本土化”特征呈现不足。在此基础上,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应进一步扩大学术网络并增强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民族教育;国内外研究;文献计量法;梳理文献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1]民族教育问题不仅是我国重大的教育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将国民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采取了若干发展民族教育的重大举措,以确认其重要教育地位并保障有效实施。学术界为此积极贡献力量,关于民族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且成效显著。为了把握民族教育研究总体脉络与图景,我国学者最早于1996年就使用文献计量法对民族教育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3],自此类似研究层出不穷。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两方面的优化:一是精选文献来源,聚焦权威期刊,对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高质量文献进行梳理;二是拓展研究空间,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国外权威期刊,通过比较国内外民族教育研究的发展特点,为我国深入并持续推进民族教育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在我国的话语体系中,民族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狭义上,民族教育是指少数民族教育,就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4]通过文献阅读发现,我国研究者通常使用“民族教育”指代“少数民族教育”,因此,本文的中文检索关键词为“民族教育”。国外对应的研究主题为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但近年来,也有国外研究者使用“民族教育”(ethnic education/minority education)这一概念。因此,本文的外文检索关键词为“multicultural education”“ethnic education”和“minority education”。

本文的国内外文献数据来源于不同平台。中文文献检索平台为中国知网(CNKI),在期刊的高级检索中,以“民族教育”为主题,检索年限为2000-2019年,来源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文献分类目录为社会科学Ⅱ辑,去除无关文献(书评、征稿启事、会议通知、会议综述等),得到1371篇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高质量文献。英文文献检索平台为Web of Science,选择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在高级检索中,以“(TS=minority education OR TS=ethnic education OR TS=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语种:(English) AND文献类型:(Article)为基本检索式,其中“TS”指主题,检索年限为2000-2019年;将Web of Science类别精炼为包含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thnic Studies、Family Studies等学科的Social sciences,得到5881篇国外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英文文献。

本文采用当前综述研究和文献计量学领域较为主流并常用的文献计量法,使用Bicomb2.0计量分析软件,以文献的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透过客观数据掌握民族教育研究文献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描述并展望整体领域的研究现状、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民族教育研究概况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题录信息的分析主要为发文年代、期刊来源、作者单位、作者情况和关键词的分析。

(一)年发文量趋势

学术成果产出是衡量某研究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动态和趋势有重大意义。[5]如图1所示,国内外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国外,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而国内的发文量较国外来讲,增长较为缓慢,且在2010年后有小幅波动并呈下降态势,2015年以来,国内外发文量差异逐年拉大,并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0篇和677篇。

图1国内外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年度发文量

(二)高影响力期刊

国内外对期刊影响力指标的研究始于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他于1972年将影响因子引入期刊评价中。[6]当前,国内外对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搜索量、下载量、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频次和h指数等。本文主要以载文量和影响因子为衡量指标,且以载文量为主,整理了国内外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11本高影响力期刊。如表1所示,国内以民族教育研究为主的高影响力期刊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版单位主要有高校(7本)和国家、省(市)民族研究院(所)或教育科学研究所(4本)。11本高影响力期刊的发文量总计687篇,占本文国内研究样本的50.11%。从影响因子来看,国内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文献刊载量较大的期刊影响力较高,除《青海民族研究》外,均超过0.5,其中有6本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于1。从期刊种类来看,均属于民族研究类或教育综合研究类期刊。

国外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期刊均匀分布在英(6本)美(4本)国家,出版单位主要是出版集团(9本),仅有Teacher College Record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10本高影响力期刊的发文量总计874篇(见表2),占本文国外研究样本的14.86%。从影响因子来看,国外民族教育研究文献刊载量较大期刊的影响因子整体较国内高,其中5本影响因子超过2,仅有3本低于1。从期刊种类来看,高影响力期刊多为教育研究类期刊(8本),少部分为民族研究类期刊(2本)。

表1 国内高影响力期刊

表2 国外高影响力期刊

(三)主要研究机构

分析国内外民族教育的主要研究机构,主要是为了把握以机构为单位的凝聚子群在特定领域的研究实力和贡献。本文分别运用计量分析软件Bicomb2.0以及WOS平台对国内外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并绘制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表(见表3)。

从地域分布来看,国内10所主要研究机构,分布在北京、天津和重庆三个直辖市地区的有5所,分布在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省市的有5所。从机构属性来看,主要研究机构均为高校,其中有4所民族大学,3所师范大学和3所综合性大学。从发文量可以判定高等院校是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成果较高的主要活跃因素,尤其是师范院校和民族院校,其中主要依托高校有西北师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而综合类大学发文量较高的只有西南大学。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10所高校发文量差异较大,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渠道尚未打通,研究合力尚未形成,独立研究是其常态。

从地域分布来看,国外主要研究机构有9所位于美国,1所位于英国,美国的学术机构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较大,英美两国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从机构属性来看,10所主要研究机构均为高校。从发文量来看,国外在民族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共发文1298篇(见表4),占本文国外研究总样本的22.97%,这说明国外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机构范围较广。

表3 国内主要研究机构

表4 国外主要研究机构

(四)核心作者测评

核心作者是指对本学科研究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的科研人员,他们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贡献者,影响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测评核心作者有助于学科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发展。[7]当前,研究某一领域的核心作者主要依据普赖斯定律、h指数以及综合指数等。运用文献计量法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主要基于两个指标:发文量及被引量。为了兼顾考量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和论文质量,本研究运用综合指数法,以作者的平均发文量和平均被引量为测评指标(发文量、被引量的权重赋值均设置为0.5)来确定国内外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本研究将发文量排名前20的高产作者作为本文的核心作者候选,参考并适应性改编了《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一文中关于《图书馆情报》核心作者的测评公式,将学术综合指数(R)排名前10的作为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具体计算公式为

由表5可知,国内10位核心作者分别是王鉴、陈立鹏、金志远、滕星、万明钢、张诗亚、苏德、杨改学、钱明辉以及张善鑫,属于北京高校的作者有4位,西北师范大学的作者有4位,其余两位分别属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其中王鉴教授在发文量和被引量上以绝对优势居第一。核心作者发文总量为131篇,占国内研究样本总量的9.56%,被引总量为3538次。同时,核心作者的所属机构多为表3所示的主要研究机构(9位)。由表6可知,在国外10位核心作者中,属于美国高校的有6位,属于欧洲国家的有4位,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胡塔多(Hurtado,S)的发文量虽不高,但由于其高被引量而居于第一位。核心作者发文总量为114篇,占国外研究样本总量1.94%,被引总量为3952次。不难发现,国外核心作者所属机构与表4的主要研究机构重合度较小,仅有2位作者属于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主研机构。

表5 国内核心作者统计表

表6 国外核心作者统计表

(五)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者凝练的最能反映论文核心内容和重要概念的词语。特别是高频关键词,它往往表征着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所在。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Bicomb2.0软件输出的关键词基础上,对其中词义相近项进行合并,并保证关键词之间充分相斥。同时,删除了与“民族教育研究”重合的关键词,如“民族”“民族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最终整理形成了国内外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排名前30的高频关键词(见表7),在此基础上全文阅读高被引文献,将本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民族教育政策及法规研究。从政策法规的范围来看,既包括对上位的民族政策、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的研究,也包括对下位的民族教育政策、双语教育政策、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等的研究;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包括对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溯和演进,问题与特征,对当前政策实施的环境、政策文化、政策行动、政策理念、政策执行等的分析,以及政策建议的研究;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国外政策研究和国别、地域对比研究是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教育公平(正义)理论、教育人类学理论构成了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从西方移民国家传入中国,在中国的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8]。学者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特征、模式等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探索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民族教育实践。教育公平理论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紧密相关。多元文化教育在于促进少数民族群体获得与主体民族同样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最终目标是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9]。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研究视角,也是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教育人类学思想用于民族教育研究主要在于对某一民族的特定文化进行教育学解读,从而探索民族本土教育的路径,尤其是田野研究作为人类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民族教育研究中。三是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民族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0]。有学者总结了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10]。除此之外,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历史演进、“互联网+”民族教育发展路径和模式也是民族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四是民族地区不同学历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主题教育研究(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高频次出现的内容是关于课程改革和民族文化传承背景下的课程、教材问题的研究;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国别间同类教育的比较和经验借鉴研究;双语教育研究是作为民族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宏观层面涉及双语教育政策的演进、问题、趋势以及国际双语教育政策的对比研究,中观层面涉及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双语能力提升研究,微观层面涉及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制等;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主要包括对其价值意义、内涵和定位、实施机制、现状与问题等的研究。

表7 国内民族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国外研究热点与国内有所重合,但也有差异。本世纪以来国外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民族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如西方多元文化理论、批判理论以及其他社会学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强调对民族教育中的文化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种族多样性、语言多样性、性别多样性、宗教多样性以及个体多样性(学习者和教师)问题的关注;批判理论是影响国外民族教育研究最深远的理论之一,尤其是批判教育学、批判种族理论、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民族教育研究中;其他社会学理论,如女性主义理论、自组织理论、接触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也在国外民族教育研究中有所体现。二是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从国际视野看,民族教育政策是全球政策的重要议程[11]。国外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范围、内容和国内研究大体相似,略有不同的是移民政策、反种族主义的研究是国外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三是教师与学生研究。多元文化回应性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是国外民族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前者包括职前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在职教师的多元文化能力,后者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情感、教师效能感等教师精神研究;对学生的研究主要包括多元文化教育对学生成绩、文化认同、公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学生辍学、流失等问题研究等。同时,特别关注对有色人种、难民、移民学生的研究。四是关于高等教育、宗教教育、双语教育、基础教育、STEM教育的研究。和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民族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少数民族的准入问题;宗教教育研究认为将宗教纳入公共教育虽广受争议,但其在实现少数民族更大民主参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12];STEM教育是各个教育阶段均关注的话题,其中STEM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有色人种、女性的STEM教育机会是主要研究问题。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内研究者在国外民族教育期刊上发文量的增多,中国民族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表8 国外民族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三、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1.我国民族教育主研机构及相关期刊的学术支持力度较高,但呈现出明显的“地缘优势”

民族教育研究的发展既离不开该领域核心作者的学术输出,更离不开民族教育研究机构的平台支持。通过对民族教育研究主要机构及核心作者的测评,发现国内核心作者主要集中于民族教育的主要研究机构,如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及西北师范大学相继成立的民族教育研究所等。反观国外大多数民族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所属机构为非主研机构,这说明国内学者更容易得到所在机构平台的支持,与平台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双赢”的关系,以促进其学术影响的持续提升。而国外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与其所属机构的研究优势不一定匹配,作者得到的机构支持相对有限。以上民族教育研究机构的相继建立以及《中国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的创刊,为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但从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期刊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地缘优势,高影响力期刊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非民族地区的学术机构对民族教育研究的关注不够,不利于学术网络的形成和学术资源的共创。

2.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热度呈总体上升趋势,但较国外民族教育研究发文量增长缓慢

通过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发文量走势图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年发文量呈总体上升趋势,说明学界对民族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逐年增多,这种趋势的呈现主要得益于国家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的指引,尤其是在2002年7月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之后,民族教育研究进入活跃期,并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当年达到高峰。近十年,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68.49%,年发文量在均值上下小幅波动,总体较稳定[13]。但不难发现,2015年以来,国内外民族教育研究发文量差异逐年拉大,并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0篇和677篇,这和我国学术研究热衷追求政策热点以及民族教育研究领域主要期刊发展为双月刊不无关系。

3.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虽进入了本土化民族教育研究阶段,但“本土化”特征呈现不足

21世纪以来,本土化研究成为了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主流。从民族教育研究主题可以发现,我国关于民族教育的国别比较研究起步较早,汲取国外民族教育及研究的先进经验,为我国的比较民族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但国外民族教育理论的单纯引进和理论建构逐渐凸显出本土适应性问题,总结和反思国外理论在解释本土经验上的不足,建构本土化的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体系,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民族教育研究话语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同样,通过研究主题分析,发现国内外民族教育研究的高频次重合度较高,研究侧重点表现不明显,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仍然处于借鉴国外理论阶段。因此,深入探究我国民族教育中出现的现实性、本土性问题,从而为民族教育研究贡献中国经验、中国理论及中国智慧任重道远。

(二)未来展望

1.进一步扩大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网络

从上文关于学术共同体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还是机构,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外的学术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对民族教育的参与度较少。毋庸置疑,民族地区的机构和作者具有不容忽视的地缘优势,进行民族教育研究是他们的专业工作,但是同样也应引起其他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要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民族教育研究,不能只参考少数民族的视角,非民族地区的学术机构及学者在资源占有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挖掘非民族地区学者的研究潜力,打通研究机构及研究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研究合力,是我国民族教育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2.进一步增强民族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发挥了重大作用。民族教育研究从初步的探索期进入了发展成熟期,并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夯实了民族教育理论并推动了实践创新。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期刊较少刊载国外优秀文献,二手的中文推介文献较多。与此同时,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虽在国外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了文章,但数量较少。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应以本土性研究为起点,在保证本土研究生命力的同时,加强与该领域国际研究的接轨程度,通过交流与合作,在国别比较中推进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注释

①由美国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于2005年提出,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个研究者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

②其中国内采用2019年复合影响因子,国外采用2018年影响因子。

③美国的大学系统是某一地区内由多个大学或学院组成的高校系统。

④与第20位发文量相同的后序作者也纳入核心作者候选群,国内有30位,国外有23位。


参考文献

[1]耿金声.论民族教育的概念和民族教育的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1991(02):9-20.

[2]陈立鹏,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01):5-13.

[3]安雪慧.《民族教育研究》学刊所载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6(04):78-87.

[4]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23-30.

[5]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02):78-89.

[6]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J].Science,1972(40): 471-479.

[7]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57-60.

[8]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01):112-117.

[9]何飞雁.多元文化教育中国本土化历程中呈现的问题及反思[J].教育评论,2015(12):7-9.

[10]杨方琦,杨晓宏.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4):71-79.

[11]Cha Y K , Ham S H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a Global Policy Agenda[J].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2014(01): 83-91.

[12]Hewitt R L. Governing Religious and Value Diversity in European Urban Spaces[J]. Zeitschrift Für Erziehungswissenschaft, 2007(01): 49-60.

[13]李卫英,段月芬.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于民族教育研究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民族教育研究,2018(05):50-56.


Ethnic Educa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2000-2019)

——Scientometric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Authoritative Journal

WANG Li-xia, CHEN Xue-er


Abstract: Ethnic education research is the hotspo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thnic research. This study is based on CNKI database and Web of Science, sort the Chinese core literature 1371 papers and 5881 SSCI papers on ethn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past 20 years. It shows the mai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related journals of ethnic education in China have a high degree of academic support, but they show obviou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The research enthusiasm shows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but the number of papers issued by ethn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foreign countries grew slowly. We make research of localization of ethnic education, b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ization are insufficient. On this basis, China's ethnic education research should further expand its academic network and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 words: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Bibliometric Analysis


(责任编辑:郎 禹)

本刊初审:彭洪莉,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