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计划”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政策保障、现实困境与顶层设计

作者:桑国元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摘 要: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民族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关键因素,对于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缩小东中西部教师队伍质量差距,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建设了更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一些短板和“顽疾”依然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开启了征程。基于政策分析,针对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顶层设计应有思路:强培养,健全民族地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促均衡,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赋动能,推进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强师计划;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个国家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高质量教师更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强调在学术定义。关于民族地区的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具有不可的指代和外延。有些情况下特指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自治州、自治县<旗>),有些情况下指少数民族省区(五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三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共计156.77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8%,比改革开放初期的43.3万人增识。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开启了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征程,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擘画路线图。[2]民族教育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在新时代受到极大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民族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关键因素,对于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3]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族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整体质量稳步提升。然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进而系统地解决现实困境。

一、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

民族地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官方或学术定义。关于民族地区的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指代和外延。有些情况下特指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有些情况下指少数民族省区(五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三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共计156.77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8%,比改革开放初期的43.3万人增长了262.06%。[4]可以说,少数民族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此之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作的汉族教师,也应被纳入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中。

(一)十八大以来国家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政策保障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部委印发《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六个子文件,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校兼职教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幼儿园教师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做出重点部署,联合打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主六辅”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对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快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加快“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同年,教育部下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多个专业标准,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基础性、限定性标准。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除对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外,特别要求要增强农村地区发展活力,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逐步推进县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活化县域内优质师资的流动,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支持计划》)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等地区”,推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发展战略,对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西部教育全面发展的指导意见,主张持续落实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万名教师支教计划。2012年至2016年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文本中,对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以理念导引、教育经费与优质教师资源的重点挹注为对策,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关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高质量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教师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让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从此步入升级的发展时期。《新时代教师意见》主张建设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此外,推出了加大提升教师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的力度,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钦羡的职业,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努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等多项举措。[5]《新时代教师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对未来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战略要求,既顺应了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也契合了国家力量介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性需求。对于提高我国教师队伍质量,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仍是重点项目。随后,同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要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民族地区则以提供师资保障对策,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把手,同时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力度。2018年7月13日教育部、财政部出台《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对接缓解农村学校优秀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发挥优秀退休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通过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与教育质量。此一政策是继“特岗教师计划”“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政策之后,将更多优秀教师补充进入民族地区与乡村学校,实现乡村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另一专项计划。基于前一阶段资源挹注的基础建设,此阶段政策明确扩增多元渠道挖掘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民族地区学校,均衡教师资源配置。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6]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要采取(1)制度化:评价教师素质是以师德师风作为最先标准,让师德师风成为教师群体自我约束的准则,让师德通过制度化以达长效化。(2)均衡化:教职工资源统筹配置,跨区域调动应对各地需求,解决长期以来的师资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的短缺问题。(3)整全化:连结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包括准入、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生成完整的教师资格体系。(4)体系化: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构筑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5)一贯化:联系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通过广度与深度的培养培训内容,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6)表彰化:除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以及保障教师待遇外,以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为基础,通过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在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获得社会认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乡村教师意见》)[7],重申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为目标。基于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新时代教师意见》,针对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诸多“硬招实招”,并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势必加速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8]

总体而言,近十年,党和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加强了顶层设计,表现为四点:一是突出了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领导;二是强化了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建设了更高水平的师范教育体系;三是补强了乡地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弱项和短板;四是优化了新时代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生态治理体系。[9]

(二)十八大以来国家有关民族教育的专项政策保障

民族地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长久之计、重中之重,是关系到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计。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是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质量,特别是“三区三州”教师队伍质量,是我国民族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明确强调“教育资源要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10]。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背景下,为适应新形势,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民族地区教师队伍质量,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教育政策,为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铸牢教师队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号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之一。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出台,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1]。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并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12]在此背景下,广泛深入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凝聚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亟待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民族地区而言,铸牢教师队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与认识,已然成为一项重大工程。

第二,完善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体系。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双语师资是“民族地区急需人才”,实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推进工程”“支持高校定向培养双语教师”。[13]2013年12月,国家民委印发了《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落实了双语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议与管理工作,为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组织基础。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显示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在认识上的转型,即更加注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所需,更加关注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与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14]2015年8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召开了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时隔13年,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再次召开,对于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会议调整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为新时期全国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15]此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等文件,都在提高民族地区教师水平、“双语型”教师培养、东西部地区教育帮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于2017年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首次完成了1500万名教师全面信息的采集工作,建立了全国教师基础信息库,实现教师“一人一号”。从此,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进入到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治理中,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动态监管教师换岗、转岗等轨迹,从而发现教师资源配置、学校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出台,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助推教师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学创新、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16]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自动学习、自主适应、智能推送、反馈调节等特性,可以自动地收集、分析学习者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自适应的学习内容,并及时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17]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也应借助人工智能的巨大力量,解决师资困难、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教研水平。[17]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该政策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做了重要部署,强调了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先补充和在地化培养培训,并突出师德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特殊重要地位。[18]2022年4月颁布的《强师计划》对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和高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作为重点工作,将建设“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作为头等任务等内容都凸显了党和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深切关心。[19]总的来说,2018年以来的西部民族地区“强师”政策并没有局限于紧缺型教师的培养,对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提质性与支持性措施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部署,西部民族地区“强师”建设进入多维度筑基提质阶段。

第三,加强对口支援,提升民族地区教师内生动力。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培计划”以及“对口支援”等举措,培养培训大量师资,推进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既是加强西藏、新疆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之举,也是一项惠及西藏、新疆各族的民心、民生工程。2017年12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支教方案》),在对口支援机制下,每年从学校选派优秀教师赴西藏、新疆支教,引领示范和培训当地教师,帮助西藏、新疆整体提升教育水平,为西藏、新疆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及为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选派教师优先以理科教师为主,但兼顾其他学科;以中学教师为主,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兼顾小学学段。《支教方案》助力西藏、新疆理科教学薄弱环节,旨在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10]支教教师承担民族地区学校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任务,通过组织教研、教学指导、业务培训等活动,提高民族地区整体学校教育质量。2019年,教育部与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13个省区签署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合作备忘录》,由10个司局对口联系13个省区教育厅的合作提质机制,合力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实现教育资源高效配置与均衡。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持续推动东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2021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选派范围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20]2021年8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打破西部民族地区过于依赖外援的“输血式”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采取定向培养方式,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该政策不只局限于职前培养阶段,对招生录取、就业管理、职后发展保障等多个方面也做出了重要部署。[21]

二、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随着各项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颁布和落实,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条件与教师资源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学校质量不断提高。然而,我国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现象依然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依然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缺漏

据《新时代教师意见》,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切实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等核心工作任务。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亟待改善和加强的方面,如部分地方对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需要提升,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亟需理顺,教师地位待遇有待提高等。[22]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机构质量不高。培养经费短缺,生源质量不高,教师教育者队伍缺乏专业性,参与教师教育的高水平综合性院校缺乏。民族地区教师培养工作中“产能短缺”现象突出,尤其是在高层次、小学科、幼儿园、特教、职教师资培养上,短板更加明显。二是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学校教师向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流动,乡镇学校老师向县城流动,经济落后地区学校老师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23]在城乡分割的教育投资体制下,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市学校集中。这种城乡教育资源的严重分配不均,使乡村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三是民族地区教师的内源性动力缺乏。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需求,无法驱动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性动力。民族地区学校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很难吸引到教师,即使有教师来到乡村任教,也只是将其当做进入城市学校的跳板,缺乏专业成长的内源性动力。

(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总量过剩”与“局部师荒”共存

在中西部民族地区,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数量结构性短缺与区域性失衡较为严重,低薪聘用代课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9]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指出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即小学师生比为1:19,初中师生比为1:13.5,高中师生比为1:12.5。[24]据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乡村小学的师生比为1:13.9,而全国小学阶段师生比为1:16.3。[25]即平均乡村每位学生享受到的教师资源在数量上要高于城市,具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然而,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调查数据,2020年乡村小学学生2450.5万人,教师178.7万人;初中学校学生637.8万人,教师55.6万人;高中学生90.5万人,教师7万人。如根据师生比数据,乡村小学教师需要128.97万人,初中教师需要47.22万人,高中教师需要7.24万人,表明除了高中学段教师略有短缺外,乡村小学和初中教师配备达标甚至在总量上处于过剩状态。但这种过剩又与“师荒”现象共存。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新疆有77个县出现“师荒”现象,累计缺少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7788人。[26]与此同时,偏远民族地区依然存在不少代课教师。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6282名教职工中,有约1003人属于编制外教师。[27]这些代课教师的存在说明乡村专任师资仍属紧缺。师资数量的短缺迫使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必须承担起更重的教育任务,为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教师人均承担数门课程的学科教学任务,加大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工作负担。[5]民族地区教师学科结构不均衡,理科教师缺乏现象突出,“所学非所教”现象较为突出,无法保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例如,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理科教育进行调研发现,甘南藏族自治州基础阶段学校的理科学生较少且成绩较差,进一步发现该地一些理科教师紧缺、教学质量一般等问题。[28]据统计,目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专业对口率分别为93.54%、76.74%、80.85%,部分学科专业对口率过低,如高中通用技术为50%,初中综合信息技术为68.97%、地理为64.7%、综合实践为48.7%。初中阶段,数、理、化、生学科教师专业对口率平均不到70%。[29]

(三)民族地区双语师资数量不足且质量有待提升

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发展是国家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双语教师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教师培训实效性不强等仍然是长期困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有关教师的选拔、引进、待遇、退出机制以及相关培训的管理与考核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如人意的现象。[30]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快速、全面、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研究者和决策制定者的关注。总体而言,合格的双语师资数量依然短缺,双语教师的能力水平令人堪忧,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特别是一些偏远农牧区学校,双语教师十分紧缺,“招不进、下不去、留不住”现象突出。在双语教师质量方面,诸多双语教师的语言能力欠缺。双语教师通常由使用单一语言的教师(比如,纯民语教师或纯汉语教师)来担任,难以胜任双语教学工作。其中,许多教师面临较大的语言学习压力,包括少数民族教师遭遇提高汉语水平的压力,而汉族教师面临提高民语水平的压力。除了提升语言水平压力外,招聘双语教师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学科专业上不对口,或来自非师范类专业。这些教师尽管学历基本合格,但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较差,教育教学能力不足,胜任教学工作有难度。当前的双语教师队伍主要由新入职或者新转岗到双语教学岗位的教师构成,[31]对于双语教学的认识尚嫌不足,若要发展成相对成熟的双语师资队伍,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强师计划”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虽然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为民族地区学校与教师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但现实问题是制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深刻认识和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诸多矛盾,是当前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强师计划》[19]的政策目标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到2025年,“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师范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情况逐渐缓解,教师培训实现专业化、标准化,教师发展保障有力,教师队伍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到2035年,“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要求,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教师队伍区域分布、学段分布、学历水平、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这两阶段是以奠厚教师资源,均衡区域配置为方向。整体而言,《强师计划》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宏大蓝图,旨在全面统筹教师培养、任用、培训、管理,聚焦教师资源重点环节,是筑牢强师的基础。

高质量教师队伍可以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在强师计划背景下,为民族地区培养一批优秀教师,形成名师团队,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和服务的效应,是提升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切实解决民族教育改革实践中诸多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29]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是发展民族教育和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

(一)强培养,健全民族地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

《强师计划》将建成国家师范教育基地作为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的阶段性目标。因此,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要建成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需要直面并解决四个方面的课题:为提高教师教育地位提供制度保障;打造符合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混合教师教育模式;切实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推进循证教师教育实践。谁来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教师?《新时代教师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教师培养供给侧组成和改革路径两个方面来回应,同时这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从教师教育的组织运行与全过程来看,教师培养供给侧涵盖招生、课程、教学、实践、评估、管理、就业等方面。经济学意义上的供给侧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如存量、增量)、制度(如简政、放权)与要素(如资本、管理)。[32]相应地,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也需要从结构优化、制度创新和要素升级三个方面驱动教师教育改革,从而实现持续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目标,满足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具有师范教育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在民族地区重点布局“省部共建”师范院校,对于推动中西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省部共建”师范院校是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均衡布局、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建议国家在“省部共建”进程中,对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予以重点布局,以“省部共建”提升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推动民族地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33]就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而言,应调整教师教育布局,大力优化供给结构。首先要调整存量、培育增量。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要盘活存量,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学科评估标准等杠杆进行撤、并、转,逐步减少低学历层次教师培养规模;同时着眼于2030年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增加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做精做强本科层次培养。其次是优化专业布局。根据当前民族地区教师培养供需结构,一要从学段类型层面,扩大本专科层次学前教师师资培养,适当控制中小学师资培养规模,增加双语教师、特教和中职师资培养;二要从学科专业层面,适度增加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控制甚至减少中学主学科教师培养,增加音、体、美、英、信息技术等学科小学教师培养;三要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的现实需求,尝试增设面向民族地区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型师范专业。[32]

(二)促均衡,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民族教育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在新时代受到极大关注。近年来,在数量方面,通过将公费师范生计划、“特岗计划”、定向培养、顶岗支教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向民族地区进行师资力量倾斜,切实缓解了民族地区学校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在质量方面,通过国培计划、集中培训、跟岗学习、集中研修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此外,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等措施,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稳定性得到加强。[34]总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整体质量稳步提升。然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仍然需要强化顶层设计,进而系统地解决现实困境。主要路径包括:一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二是完善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三是提升民族地区理科教师、双语教师培养与培训质量;四是实施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机构布局调整和质量提升工程。此外,应提高教师准入门槛,鼓励现有师资进行脱岗、在岗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师从教水平;严禁行政部门或其他部门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中借调教师从事非教育工作,以保障乡村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实行5年以上自主轮转鼓励制度,以促进乡村师资均衡发展;对口支援常态化,以满足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需求;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名师队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以点带面”的引领、辐射作用。

(三)赋动能,推进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

由于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生活环境等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学网点分散,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学科结构失衡现象突出,师资队伍不均衡的现象在民族地区依然存在。在“互联网+教师教育”模式下,借助于教育大数据等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民族地区学校师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自“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以来,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教育、教师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新时代教师意见》明确指出要转变教师培训方式,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进一步细化了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的举措。“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逐渐对传统教师教育的各个环节产生变革性影响,深入推动教师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变革和转型。与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相比,“互联网+教师教育”具有跨时空、大规模、低成本等特点,在知识传递、区域覆盖、资源共享、成本效益、协作交流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做出改变,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尊重和发挥教师在云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努力构建基于“互联网+教师教育”协同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协同体系应聚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数字化教师教育资源平台,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同时完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实现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国家教师队伍质量。改革路径包括:一是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二是配置“全方位融合”的数字化教师教育资源;三是推行“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四是建构以“科学、动态”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互联网+教师教育”的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地区学校师资均衡配置。

四、结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民族事务向来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虽然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政策的重视,但是当前民族教育工作既面临着中西部贫困、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普遍性问题,也存在地理、历史、文化等社会经济独特因素导致的特殊性问题。[35]党和国家肩负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重大历史使命,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与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攸关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发展,在教育现代化新时代的发展阶段中,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展望未来,持续聚焦制度变革、充分观照客观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变迁时机规律,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释放制度效能、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应然之举。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保障前提下,特别是在新近出台的《强师计划》背景下,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针对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上,需针对顶层设计补充举措,培养更多源自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的“大国良师”,以发展民族教育,筑牢全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续写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xwfb/moe1946/fj2018/201801/t20180131326148.html.

[2]邱芳婷,龙宝新.面向强师计划的高师教学提质行动方略[J].南京社会科学,2022(06).

[3]陈婷,谢升梅.我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回眸与展望[J].民族学刊,2021(07).

[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与展望[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479983042642876&wfr=spider&for=pc.

[5]李兴洲,潘嘉欣.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实施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21(0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5367987.htm.

[7]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告,2020(09).

[8]张布和.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脉络和实践理路[J].教师教育学报,2021(01).

[9]于维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成就与反思[J].中国教师,2019(12).

[10]徐叶莹,杨秀芹,汪宇.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2012-2021年)[J].中国民族教育,2022(04).

[11]刘宝明.建党百年民族理论政策的光辉成就及伟大意义[J].中国民族教育,2021(05).

[12]孙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三重逻辑[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01).

[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21).

[14]国建文,袁梅.改革开放40年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考察与评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15]武永超,周永华.百年以来党的少数民族教育制度的嬗变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透视[J].广西民族研究,2021(02).

[16]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109/t20210915_563278.html.

[17]王丽娟,汪燕,唐智松.智能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06).

[18]任胜洪,吴卫,胡雪芳.改革开放40年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8(06).

[19]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20]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2106/t20210628_540796.html.

[2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108/t20210803_548644.html.

[22]王定华.用奋进之笔谱写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篇章[J].教育科学研究,2018(02).

[23]刘发英.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营造更优环境[EB/OL].https://share.gmw.cn/local/hb/2022-03/07/content_35569453.htm.

[24]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1412/t20141209_181014.html.

[25]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469号建议的答复[EB/OL].http://news.10jqka.com.cn/20220707/c640303163.shtml.

[26]新疆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049305597772106&wfr=spider&for=pc.

[27]萨日娜.锡林郭勒盟中小学编制外教师现状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11.

[28]王大胄,刘尚旭,李世存.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理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7(03).

[29]严秀英,文国哲,王雪.朝鲜族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延边地区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30]康翠萍,余双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6).

[31]林玲.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和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6(01).

[32]宋萑.构建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新三驾马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4).

[33]阿拉坦仓.在民族地区重点布局“省部共建”师范院校[DB/OL].http://www.cssn.cn/skgz/bwyc/202209/t20220915_5497684.shtml.

[34]陈立鹏,任玉丹.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成效显著[J].中国民族教育,2018(12).

[35]王学男,俞至柔.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与挑战——基于统计数据的可视化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05).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s Enhancement Plan”: Policy Guarantee, Realistic Dilemma and Top-level Design

SANG Guo-yuan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orce is the basic work related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s the direct driver and key factor of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orc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plays a leading, fundamental and overall role i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ountry has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iming at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teaching force, narrowing the quality gap between the teachers in the Middle,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China, and building a higher quality teaching force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s.While making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ome shortcomings and“persistent diseases”still restri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In 2022,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ight ministries jointly issued the“New Era Basic Education Teacher Enhancement Plan”,which started the journe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in the new era.Based on policy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top-level desig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trengthening prepa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high-level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Promoting balan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Empowering agency and improving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orc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word:Teachers Enhancement Plan; ethnic minority areas;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teaching force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胡晓春)

本刊初审:王琳,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